1-3第一单元 人猿相揖别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第一单元 人猿相揖别

资源简介

金华第五实验中学教师备课录
课题 人猿相揖别 授课时间 2008年09月1-5日 第1-3课时
本课时教 学 目标:1.知识目标:人类诞生的标志与时间;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2.能力目标:能否初步认识人类的起源;能否说出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演进程序;能否科学的想象并简单的描述他们的生产与生活情况;能否对人类的起源提出各种问题。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②通过观察、思考,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③分析有关资料,理解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重要作用。④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情况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重点: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
难点:理解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
教学用具: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问:人类是怎样产生的?
由此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人类是由古猿经过上千万年漫长的岁月演变来的。
【新课教学】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1.人是怎么来的?
(1)人类起源的传说
西方的上帝造人说:《圣经》
中国的女娲造人说:《太平御览》
介绍其它的人类起源学说 ( .. / 八上第1单元 / 资料(其它) / 人类起源新说.htm )
(2)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高级生物是由低级生物长期进化而来。
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古猿,在树上生活的情景?在树上生活的古猿为什么要下地生活呢?古猿下地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结论: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自然条件的变化。
过程:气候变化→森林减少→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学会直立行走
2.直立行走
模仿图中四种形态,体验每一种形态的四肢受力与活动、视野范围等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产生了哪些影响?(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直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进的重要一步,有重大意义。教师还应明确指出,学会直立行走经历了近千万年的岁月。)
两足行走不仅是一种重大的生物学上的改变,也是一种重大的适应性改变。由于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逐渐形成;直立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很大变化;直立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上,促进脑的发育。
总结:直立行走对人类产生的影响如下:
(1)使重心下移,保证行走和活动的稳定性
(2)使手脚分工
(3)促进发音器官的进化
(4)使视野开阔,促进大脑发育
3.劳动的作用
比较猿“手”与人手的区别。
接着,提出问题让学生实践与探讨:
提问:
○我们用力拿东西时,手上哪一部分会感到吃力?
○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你认为劳动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提醒学生,劳动不是惟一的作用。
[活动]图1-3,将猿“手”与人手进行了比较。猿“手”同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大鱼际肌群不发达,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劳动,大拇指增长,拇指第二节指骨的顶端高于相邻的指掌关节,大鱼际肌群发达。因此,大拇指能够同其他四指灵活对握,做出猿类不能做的精细而多样的动作。
总结:出示下图:
强调:劳动对人类起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的表现在:(1)直立行走;(2)手的形成;(3)语言的产生;(4)人脑的形成
3.旧石器时代
出示图片:
观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石器是怎样制成的,是打制而成的,还是磨制而成的。(打制石器)
提示学生注意人类使用这种石器的历史。(已有二三百万年了)
强调: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制造工具,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本领。
4.小结本框内容:
(1)人类祖先古猿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2)古猿向人进化的直接因素:自然因素的变化
(3)从猿到人转化过程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行走
(4)对人类起源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劳动
(5)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二、“北京人”的足迹
播放影像:《北京人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对北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总结强调:北京猿人(距今约70-20万年前)并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170万年前我国已有了人类生活,代表是元谋人。(云南元谋县 长江流域)
出示《中国境内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图》,了解我国境内远古人类主要遗址分布状况,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世界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让学生观察图1-5(世界历史上远古人类的生活区域),然后提出一些问题,如:
○古人类生活在哪些区域?(非洲、亚洲、欧洲等地)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温暖、湿润、植物繁茂)
PS:远古人类生活的自然、气候条件与人类的起源有直接的关系。
根据以上特点归纳总结出北京人生活时期北京地区的气候特点――温暖、潮湿、植物茂密。
1.北京人生活
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北京人生活的地区,阅读课文,说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以及当时的自然条件等,归纳有关北京人的生产、生活情况。
分小组讨论回答:
○北京人是怎样生活的?
○使用火对人类的进化有哪些好处?
(烧烤的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使人们扩大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们围歼野兽的能力。)
远古人类可从以下方式得到火:雷电生火、草木自燃生火、钻木或击燧取火等。
○北京人已是人类,为什么脸部却还像猿脸?(劳动与活动使北京人的四肢进化得快,而脸部的活动要小得多,进化得慢。)
(还可出示有关周口店的考古资料,如北京人住过的山洞、周围的环境、使用天然火的痕迹等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北京人是由猿人向人类转变的重要阶段。)
小结――北京人的情况:
(1)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
(2)生存环境:森林密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
(3)食物来源:采集和猎取小型动物为主;
(4)工具:打制石器、木棍等简单工具;
(5)使用天然火。
2.山顶洞人生活
先让学生说出山顶洞人生活的地点、时期以及名称的由来。
比较图1-6和图1-9,让学生说说山顶洞人与北京人外貌特征的不同。思考:山顶洞人在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制石器与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生活群体是氏族。)
可先讲述课本图1-10骨针的来历,提问:你知道这根针是怎么做出来的吗?然后出示课前准备的“山顶洞人的装饰物”图片,说明山顶洞人掌握了钻孔技术。
再让学生想象并描述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情景,讨论:人工取火比利用天然火有哪些好处?(人类可随时使用火,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活动]
比较:(1)山顶洞人比北京人外形有哪些不同?有了哪些进步?
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相比,北京人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吻部前伸,没有明显下颏,脸部仍保留着某些猿的特征。而经过几十万年的进化,山顶洞人的脸部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了。
(2)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
①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
②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
③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④北京人过群居生活,山顶洞人已进入氏族公社时代。
三、练习
(一)选择填空题(略)
(二)自我测评(教材P9)
1.意在重申“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共同发挥了作用”的观点;再次强调“直立行走”与“劳动”的重要性。故正确答案为B和C。
2.可从身体形态(直立行走)、手的功能和面部特征等几方面引导学生思考。
3.从表面上看,此题属于识记范畴的题,但要准确回答,学生必须清楚地理解人类进化过程中关键性的变化或者是每一个典型代表的突出特点。
排列顺序为:直立行走、打制石器、保存火种、熟食、人工取火。
(三)作业本P1-3
(四)图册P41-42
课 后 总 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