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张PPT+2个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20张PPT+2个视频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大唐名相张九龄
吏治——用什么人
治吏——怎么用人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官员的选拔制度

官员的管理体制

目录
官员的选拔制度
请迅速浏览教材,指出中国古代的主要选官制度。
时期
选官制度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举荐与功劳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世官制
“世及以为礼”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以血缘亲疏为依据
选贤举能
察举制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选拔方式——
主要标准——
选拔程序——
最终确立——
自下而上
道德品格
先举荐后策问再命官
汉武帝时期
察举制
儒生参政与“为政以德”政治理念的实际运用,贤良、孝廉设科明目上体现的“进贤”意图,以及举荐形式上的“贡士”色彩,使察举制度从根本上有别于先前的官员举荐方法,充分体现了儒家的为政以德、教民以德,以及恪守德义的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徳立化”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在选官上“以德取人”的原则。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儒家的道德伦理
请思考:“徳”
的内涵是什么?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黾。
——晋·葛洪《抱朴子》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选官标准
制度评价
家世、道德与才能
利于选拔人才;
用人权归中央;
形成累世公卿。
九品中正制
至南北朝,有识者对士族政治以及九品中正制多有批评。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
——《阎步克自选集》
变化:重用庶族;注重考试
南北朝时选官制度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科举制
时期
阶段
概况
隋朝
确立
隋文帝分科举人;
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标志形成)。
唐朝
完善
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和进士为主;
武则天创设武举和殿试。
宋朝
发展
考试分乡试、省试和殿试三级;
科目减少,进士科为主;
考试实行糊名、誊录、锁院等。
明清
加强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八股取士;
南北卷。
清末
废除
?
科举制
科举制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宋·汪洙《神童诗》)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宋·汪洙《神童诗》)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增广贤文》)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宋真宗《励学篇》)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唐·赵嘏《残句》)
读书人,最不济。烂诗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作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汉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清·徐灵胎《刺时文》)
诗词背后,你读出了什么?据此谈谈你对科举制的认识。
社会阶层的流动;
自愿报考;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尚文的学风;
推动文化繁荣;
加强集权;
提高官员素质;
八股取士禁锢思想;
官本位价值取向单一。
时期
制度
标准
方式
西周
春秋战国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世官制
血缘亲疏
世袭
举荐与功劳制
才能和军功
举荐、授官
察举制
品行
举荐
九品中正制
门第
评定授官
科举制
才学
考试
1.循旧与创新并举
2.道德与才能并重
3.权力逐渐归中央

官员的管理体系
时期
考核方式
监察机构
秦汉
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
汉在地方设刺史
隋唐
两宋
明清
考满和考察
上计
吏部考核
磨勘
御史台
御史台,且台谏合一
都察院与六科
考核内容有针对性;
考核与监察相结合;
考核与奖惩相配套;
考核监察渐归中央。
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
——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官员考核问题的看法。
加强官员管理;维护中央权威;廉洁官僚队伍;促进人事流动;产生激励与警戒功效。
官员的选拔制度

官员的管理体制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考核制度
监察制度
治国之本在治吏,吏治则国治。
德才兼备
勤政廉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