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34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课件34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
让中国梦与世界梦交相辉映,在谋求本国发展的同时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习近平为中国梦赋予了世界意义。
 
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让“一带一路”建设更好地造福于各国人民。这是中国之中国,也是世界之中国。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是习近平为当代中国标注的历史新方位,也是新时期中国外交的基准坐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大国外交,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大国外交》解说词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1、课标要求:
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城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体会中国制度,中国外交对中国及人类发展的价值。
2、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历史学科素养
快速浏览教材,梳理知识点,了解主要历史大事,圈点划批,勾勒出重点和难点,形成知识结构,提出自己的质疑。
本课学习第一步:自主学习
“了解”—历史史实、线索、特征(准)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2、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法律依据和目的?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过程?(产生、确立、发展、初具规模、健康发展、丰富发展)
6、新旧中国各自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
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施的实意义?
……还有问题?
独立自主和平外
的交成就
1、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确立背景?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方针?如何理解?
3、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20世纪50年代走向成熟的体现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主要成就?
4、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60、70年代的成就?
5、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期是如何调整的?有哪些重大的外交成就?
6、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期实践体现了什么特点?
7、从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践,你能够认识到什么?
……还有问题?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及相关材料,独立思考相应问题,然后合作探究问题答案
本课学习第二步:合作学习
“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深)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
提示:读题,读史料,抓关键词,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表述
依据:
①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相互同化、相互影响;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局面。
②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
目的:
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经典例题回顾(高考题)
时间:
①1949年《共同纲领》提出在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和宪法》正式确立了这一制度
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合作
学习
探究
重点
五十六个民族同唱一首歌
依据图片和所学知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
作用:实现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涵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各民族自治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
基本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各级自治机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10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10月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
原因: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各族杂居共处,各自发展,共同建设祖国。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比较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确立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原因、
内容
大国外交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
一边倒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屈辱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鉴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新中国在保卫人民胜利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方针
含义
意义
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背景: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突出特点):资本主义阵营(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壮大);亚非拉民族国家的独立;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的敌视和封锁。新中国要巩固政权、保卫和平
捍卫主权、打破封锁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设身处地:
假如你是新中国的一名外交官,现在有一个记者招待会,有记者提出问题:新中国为什么必须“一边倒”,而不能采取中立态度?它和独立自主不矛盾吗?针对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看法。(提示:国际环境、中国社会性质)
合作学习
探究难点
如何评价“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1、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是应当联苏还是应当俯美?或者是走中间道路?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新中国采取了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保卫和平,在维护独立和主权的斗争中不至于孤立,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这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仅不相悖,反而是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重要体现。
一边倒
原因、
认识
短期而言,实行“一边倒”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就长期发展而言,不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需要,造成外交战略上的不平衡,不利于中国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普遍交往。
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背
景:
(2)内
容:
(3)意
义:
独立思考,自主探究重难点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周边国家普遍对新生政权的不信任。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1953年,1954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原则。
20世纪6、70年代外交突破
核心概念
6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视角:理解60年代中后期外交政策转变的原因
依据材料,指出中国在60年代中后期调整外交政策的原因。
史料:中国对珍宝岛边界冲突的反应,一方面是对苏联的大规模军事威胁及核威胁做出的必然而且必要的姿态;另一方面,也是向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公开显示中苏关系已经走到了战争的边缘,双方关系的恶化已无法挽回,通过利用国家关系中最敏感的边界问题,公开表明中国与美国已具有了共同的国家安全利益。
——李丹慧《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
缘起和结果》
中苏关系恶化,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严重威胁;
美国在冷战对峙中出于下风,有意调整与华外交政策。
国家利益
美国
中国
苏联
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
面临苏联压力
和平解决台湾
问题的需要
中国外交陷入困局
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
西欧和日本对美国提出挑战
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
灵活性
20世纪6、70年代外交突破——中美关系解冻
恢复合法席位
实现正常化
邦交正常化
断交、撤军、废约
关键
台湾
操纵
拒绝
不承认、敌视
结盟
追随美国敌视
统一
阻碍
新时期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一个出发点,两项政策。
一个基本目标,两个坚持”
一个出发点——“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问题”
奉行不结盟政策——
新时期独立自主的
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一个基本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一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是对外政策根本立足点
二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是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两项政策
两个坚持
新时期外交之
————全方位外交
新时期外加政策之——全方位外交
表现:
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②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大国,邻国、发展中国家,区域集团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倡导推动建立区域国际组织。④构建发展平台,提出中国方案。
涵义: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欧盟国家的关系。
成就:
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②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
③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
2017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越南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强调,改善中日关系,关键在于互信。他希望日方以更多实际行动和具体政策体现中日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战略共识。
中日关系
一些媒体将中美关系称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1年的《中美联合声明》确认中美双方将共同的中美合作伙伴努力,建设互相尊重、互利共赢关系。
中美关系
2017年6月中国与巴拿马建交
2018年5月中国建交的多米尼加
世界贸易组织
联合国
亚洲开发银行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国际原子能机构
上海合作组织
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亚信峰会
  现在所有人都想成为中国人的朋友
  ——俄罗斯《专家》周刊
  没有一个亚洲国家愿意拒绝中国的拥抱
  ——德国《法兰克福汇报》
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各国要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一思想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反映了中外优秀文化和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这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新中国不同时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张,是当代中国外交重大创新成果,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多次被联合国文件引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外交理念变化的表现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理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
意义: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指明了国际社会的前进方向;有利于中国和平发展;促进了世界繁荣进步。
合作
学习
探究
重点
49年-50年代中:美苏‘冷战’下的的中国外交
◆“一边倒”(意识形态)到“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国家利益)主要内容: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开始步入国际舞台
50年代中-60年代末:国际环境恶化下的中国外交
◆“反帝反修”、两个“拳头”出击(革命外交)与“一大片”
主要内容:反对苏联和美国霸权主义、发展与亚非拉国家关系
◆“一条线”,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革命外交到务实外交)
主要内容: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改善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下的中国外交
80、90年代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下的中国外交
◆“全方位”,不结盟政策、全方位外交
主要内容:以联合过为中心的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担负负责任大国
新中国的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融入世界
全方位外交下引领全球治理
从对新中国民族制度、外交政策的制定、实践的相关史实学习中,你得到什么新认识、新启示……
各抒己见
大胆创新
本课学习第三步:“见解”
评价历史事件,联系比较中,获取历史认识(新)
用今天学习的历史知识去解决历史问题。
本课学习第四步:“运用”
应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其重大历史意义是-——
A.这是中国、全世界人民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胜利。
B.它表明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
C.国际社会对新中国普遍认同,并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
D.它有利于我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我国统一大业的进行。
E.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在联合国的力量,有利于打破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操纵国际事务的局面。
A
B
C
D
E
多选题
材料一:
1950
1956
1960
1965
1970
(年份)
支持票
10
24
34
47
51
10
20
30
40
50
历届联大讨论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时支持中国的票数
说明:美国长期实行的“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
材料二:
十年后,到中国在核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的时候,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了。我们必须与他们有比今天更多的联系。
如果没有(中国)这个拥有七亿多人民的国家出力量,要建立稳定和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
          
——尼克松讲话
说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
以下史料说明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后期,世界战略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联军事力量、综合国力迅速增长;长期的越南战争导致美国经济衰退;西欧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的霸权地位日趋衰落。
说明: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面临西欧、日本的挑战
,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材料四:
1969年3月,苏联军队入侵乌苏里江主河道中国一侧的珍宝岛,中苏军队发生激烈交火,珍宝岛之战将已经恶化的中苏关系降到了冰点,中苏边境地区剑拔弩张,大规模军事冲突有一触即发之势。
说明:六十年代,中国面临来自苏联的威胁
必做题:
1、按照时期、历史背景、外交政策、外交
成就编制《新中国外交史成就表》。
2、完成个人学案和小组的《发展性评价表》。
选做题:
结合课内容撰写小论文,题目自拟
例如:“展望21世纪中美关系、(中俄
关系、中日关系)”“中国外交对中国及人类发展的价值”
等。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