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四部曲班级管理工作应该说是千头万绪, 当今社会形势下, 应如何去管理学生, 的确值得我们每一个从教者思考, 如果沿用过去的老办法, 我们都已经体会到了, 那是事倍功半。虽然有的班主任仍然是“很严”,感觉到“很有面子”, 但往往伴随的是班级很沉闷, 学生的个性扭曲,人格不健全。通过这几年的工作,我体会到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的第一要务,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这说明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和学生思想工作的开展,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文化知识和思想水平的提高。班主任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师生情感互动机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四点: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理解学生、关爱学生。1、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的人格、情感、兴趣爱好、学习成绩。作为人, 学生和老师是平等的。我们的传统教育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历来把教师与“天地君亲”供奉在一起, 学生必须尊敬老师, 但老师对学生不用客气, 只要觉得必要, “打、骂、罚没有什么不可以”。这样教育的结果是: 学生奴性十足, 缺乏主见, 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这样的学生, 人格是不健全的。所以, 尊重学生, 首先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让学生信任老师, 能在老师面前讲真话、讲实话, 即使是犯了错误, 他得到的也是告诫, 是安慰、是指点。 高中生正处于“多愁善感”的年龄阶段, 他们有纯洁、丰富的情感, 他们热爱自己的父母, 与同学情同手足, 甚至对异性也有着朦胧的好感, 这些都是人的美好感情。老师应该尊重学生这些美好感情, 不能以这些作为要挟, 学生有问题, 就让他们请家长;结交同伴或是异性朋友,就横加指责、大声训斥等等, 这其实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只有老师尊重了学生,学生才更加尊重老师, 才会珍惜师生之间的真挚情谊。 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学生的隐私之一, 我们不应过分地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差的根据, 批评学生就用成绩来说明问题是不对的。其实, 大家都知道, 学习成绩的好坏只是学生全部能力的一个方面的体现, 绝不是全部。尊重学生,我们也应该尊重学生的隐私。 总之,一个人一旦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加倍的自重自爱。这也就达到了管理的目的。 2、充分信任学生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班主任的信任,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和自我荣誉感也增强了。他们把自己看做是“成年人”,在他们眼里,大人做的事情都想做,都能做,他们思维灵敏,思想活跃,上进心切,自尊心强,班主任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上进的动力,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才能及时掌握学生思想脉搏,才有助于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其实,现在的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出色,班主任管得太宽、太多不仅压抑了学生的能力,削弱了学生的责任心,有时也会因此造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紧张,大包大揽地交给班干部和学生去做,结果他们都做得很好。我在给学生的周记批语中,都要写上 “老师相信你能把学习成绩提上来!”“老师相信你能搞好同学关系!”“老师相信你能管住自己”此类相信学生的话语。班上有个学生叫张岩,他把“老师相信你”这几个字,剪下来贴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并且在下一次的周记中写到:“从小学到高中,没有哪一个老师敢说相信我,包括我的父母,老师你能如此相信我,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努力学习,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从此,他不断地改变自己,后来被选举为班里的副班长,他自己的学习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有个叫张翰林的学生,和同学的关系相处得不是很好,他很烦恼,找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平时有什么事总是找我解决。这次我对他说:“你现在长大了,马上就要进入大学的校园,我相信你很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和同学们相处好的。”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和同学们的关系融洽多了,学习也进步了。3、要学会理解学生理解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智的爱,是师生情感沟通的催化剂。“理解万岁”这句话道出了人与人相处的真谛。在《理解教育论》中有这样一句智慧锦言:“理解学生,教在心灵。”可见,理解学生不仅是决定教育成败的一个要素,而且也是教育实践对教师的理性要求,教师要用好“理解”这把金钥匙来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应如何理解学生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放平心态,了解学生。教师需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学业成绩、兴趣爱好、特长、性格特征、成长经历以及家庭情况、社会环境等等。对学生个体进行综合了解、全面分析了解学生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的情况。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要跟学生平等相处,打成一片,经过亲身与学生的接触,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习性、爱好、特长等诸多方面情况以的观点对待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了解他们成长的客观环境,了解他们关心的事情。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和宽容心,要经常进行“心理换位”,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理解他们幼稚和天真和苦恼。再次,我们要允许学生表露自己的情感,并且要“接受”这些不管是令人高兴的,还是令人不快的表露,不能盲目的去批评他。然后,设身处地的为他着想,帮他分析,从而帮其找出一条正确的路径来。只有这样,在整个课堂上乃至课后都会愉快的和谐相处了。著名的教育家魏书生曾经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也要育心。只有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发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学会使用“理解”这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需要教师锻炼一种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一种理智的爱,需要教师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从而化为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受到鼓舞,从而转化为学生学习和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在动力。 4、一定要关爱学生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和生活。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别的都放在一边,就势必使学生产生一种老师关心他的成绩只是为了体现教学效果、为了自己多拿奖金的想法。我曾听到有学生讲:我不好好学老师就会下岗。虽然讲这种话的学生只是极少数,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作为老师如果只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会使学生产生为老师学习的想法,从而学习没有积极性,更谈不上主动与老师配合了。此外,这种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做法会使成绩中等而好胜心较强的学生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而成绩较差很难赶上去的学生,又会由于长期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和鼓励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并最终导致其对学习完全失去兴趣,甚至走向老师的对立面,产生故意违反纪律的行为。这样一来既伤害了师生之间应有的感情,也对老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不利。中学学习生活本来就比较紧张单调,如果老师一天到晚念紧箍咒似的只在学生耳边念着学习方面的事情,会使学生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关心学生成绩的同时,关心他们的身心和生活,这不但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突出学习这个重点所采取的一种必要的手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