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点击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探究实验265224 山东省莱阳市羊郡中学 于启斋一.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1.为什么要把一盆栽天竺葵放在暗处1—2昼夜——消耗或运走掉叶内原有的淀粉。2.为什么要用黑纸片从上下两面遮盖叶片——使遮盖部位完全不能见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什么在同一片叶上只遮盖叶片的一部分——与不遮盖的部位形成对照。3.为什么要把绿叶放在酒精中加热——溶解叶绿素。4.为什么要用95%的酒精隔水加热——酒精易燃烧,以防发生火灾。5.加热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取出叶片——黄白色。6.用清水冲洗叶片后,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验证有无淀粉产生。7.遮光部分变为什么颜色——棕褐色(碘酒颜色);没遮光部分变为什么颜色——蓝色。8.将变蓝部分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变蓝的部位是什么——叶绿体。9.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什么——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什么——有机物和氧气;反应条件是什么——光、叶绿体。光能10.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 。叶绿体11.该实验的结论是什么——①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②光是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二.叶绿素的形成是否与光有关探究原理——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条件。探究过程:提出问题:——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吗?做出假设:——叶绿素的形成与光有关。探究步骤:——不妨用2头大蒜、3个培养皿、清水、黑纸进行实验。在两个培养皿中分别放入一个蒜头,加入清水,其中甲用黑纸将蒜头的鳞状茎上部罩上,乙不罩。同时放在约25℃左右的室内,甲和乙均放在光下。实验现象:——10天之后,二者均可长出叶,但甲为淡黄色,乙为绿色。现象分析:——甲见不到阳光,叶子为淡黄色;乙能见到阳光,叶子为绿色。得出结论:——甲呈淡黄色说明叶绿素的产生需要光,乙为对照实验。注意事项:(1)甲主意遮好光,不要漏光。(2)培养皿里要经常加水,不要干了。除遮光外,甲和乙的处理措施应该相同。三.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提出问题:——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吗?做出假设:——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实验过程:1.实验方案:——将植物光合作用放出来的气体收集起来,检验这种气体能否助燃,得出结论。2.实验材料及用具:——金鱼藻,漏斗,试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3.实验方法:——将生长旺盛的金鱼藻剪成10厘米的短枝,使剪口向上,用线缚在一起,扣在漏斗下面的水中,漏斗细端扣上一支试管。不一会儿就有小气泡冒出。在温度20℃左右,2~3小时,就可以收集到一半的气体。4.怎样检验这些气体呢?——把带有余烬的卫生香深入试管中,能复燃的则是氧气。四.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提出问题:——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须的原料吗?做出假设:——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假设的实验依据:——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把一盆植物和一支点燃的蜡烛一同放到一个玻璃罩内,植物能够长期地活着,蜡烛也没有熄灭。后来科学家证明,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实验过程:见图,甲乙两装置只有一点不同:甲装置装25%的氢氧化钠溶液;乙装置加清水。1.将两装置放在黑暗的地方两昼夜的目的——消耗或运走掉叶内原有的淀粉。2.将两装置放在阳光下两小时后,从甲乙两装置各取下一片叶,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待叶片出现黄白色后,取出漂洗滴上碘液,会发现:甲装置的叶片——不变蓝;乙装置的叶片——变蓝。3.解释:甲不变蓝的原因是什么——甲装置中缺少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吸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乙变蓝的原因是什么:——乙装置有二氧化碳,叶片产生了淀粉,遇到碘液变蓝。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五.验证呼吸作用消耗了种子中的有机物1.称取等量的两份菜豆的种子(每份各10粒左右),在黑暗的条件下为其中的一份提供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如适宜的水分、温度、空气等。另一份除了保持干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过一段时间,等到其中一份已萌发成幼苗后,分别称量两份种子的重量。2.比较哪一份的重量轻了?——萌发成幼苗的一份,由于萌发过程消耗了有机物,所以重量减轻了。六.验证植物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1.把萌发的小麦种子和干燥的小麦种子分别包入甲、乙两个纱布袋里。用线扎紧袋口,把甲、乙两个纱布袋分别挂在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甲、乙两个广口瓶内。注意:布袋不能接触到石灰水!然后,塞上瓶盖,放到温暖处,1——2天后观察石灰水的变化。2.你看到什么现象啦?——盛有萌发的小麦种子的石灰水变混浊了,证明植物呼吸时产生了二氧化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