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猿相揖别说课稿

资源简介

《人猿相辑别》教学活动设计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第一单元第一课《人猿相揖别》,今天带大家了解由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一、课程标准
3-1 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
1-1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解读:本课有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列举实例,说明人类诞生的标志和时间”,暗线是“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因素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本课的核心是认识人类的起源,了解由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课程标准中使用了“列举”、“举例”这样两个识记层面行为动词,说明对这些内容不做过高要求。因为关于人类的起源的学习内容难度较大,鉴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方法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各不相同,课程标准在知识的深度上不作硬性规定,这恰恰体现了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使有兴趣的学生有更多的探究空间。
二、学情分析
“人到底是怎样起源的?”“我们的祖先到底来自何方?”“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对于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期的八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天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这些问题能够引起他们强烈的兴趣。但教师应该明确:这些问题,学生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因此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跳摘”,得到新知识。
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可能会混淆一些历史的基本概念,教师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使用火与人工取火:北京人能够使用火,但这里的火是天然火。虽然火的使用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但天然火的使用毕竟还有许多局限性。山顶洞人能够进行人工取火,使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能使用火,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这说明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的方方面面以后,对现实社会追求根寻源、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的起点。课文向学生展示了一幅人类由低级向高级历程的历史画卷,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人类起源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由古猿演变、进化到人类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⑴突出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探索人类的起源虽然从世界范围谈起,但课本始终是以中国早期人类起源的历程贯穿全文。课本列举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生产状况,说明人类演进的过程。
⑵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古猿从树上下到林间草地上生活是由于气候等环境的变化。同样,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得以生存的条件也离不开当时的自然环境。这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在人类起源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说明远古人类就是在与自然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也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展示地理教育中除区域特点、空间差异以外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
⑶突出了劳动对于人类形成的重要作用,直立行走、手的进化、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都离不开劳动,有助于学生初步树立生产劳动观点和无神论观点。
从结构上看,本课按照由远到近的顺序,勾勒出人类由低到高的进化过程。从一千多万年以前到一万八千年前,古猿到人类经历了由直立行走----手、脑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群居----人工取火、氏族组织,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虽然距离今天十分久远,但它是人类历史的初始阶段,也是人类经历时间最长的历史阶段。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通过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社会性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本课的重点是知道远古人类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过程;劳动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主要区别。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远古人类的生活,真正认识人类的起源问题,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起源的直接影响。由于历史的久远与材料的缺乏,我们很难对远古人类的生活进行深入地了解,只能依靠现有的考古资料,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进行科学的推论,才能初步复制远古人类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大致了解人类发展初期的艰难历程,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
一部优秀的电影,一般都有一个精彩的开头,紧扣观众的心弦,使观众欲罢不能。教学活动其理亦然。
起始课(新学年第一节课),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如果起始课能紧拴住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学习社会学科的兴趣,那么它会给学生在未来学好社会学科,带来信心和希望;如果起始课能撞击学生的心弦,让学生产生一种非听下去不可的愿望,觉得学习活动是一种艺术享受的话,那么起始课将会产生先声夺人,打开学生“心灵之门的效果。依据以上课程标准,结合八年级学生的学情,参考教材特点与历史教学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分解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四、学习目标
1.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知道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树立民族自豪感与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2.充分利用考古资料,体验考古工作者的研究、科学发现过程,由此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以及丰富考古知识。
3.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情境体验,感受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状况,理解自然条件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培育和制约作用。
4.在观察、分析图文资料中,认识劳动对人类诞生起着重要的作用,逐步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
5. 在观察、思考、研究远古居民的文明进化历程的过程中,形成人类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认识,从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五、教学方法
一堂好课在于课堂实效性如何,学生学到多少知识至关重要。因此结合学生的特点,我以学生的联系阅读探究法为主,提供补充学习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发现,体验、理解、感悟,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六、设计思想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十分注意教学内容的可接受性,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理解,加深认识”,“观点、主题的教学要深入浅出,重基础知识的同时增强趣味性,注重联系实际,防止学生死记硬背”。八年级学生历史知识积累较少,要掌握抽象的历史概念、原理,就必须运用浅化机制,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渐培养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七、教学框架
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提供资料,师生讨论——图文并茂,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课堂反馈。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古猿图片、相关资料和练习。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我国早期人类生活区域的分布情况、生活与生产的资料。
九、教学程序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都翻过新书了吗?看看我们这学期都要学习什么内容?
生:
师:对,历史,那么有谁知道什么是历史呢?
(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
师:我们学习历史有什么作用呢?
((1)“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2)“让历史告诉未来”)
师:除了上历史与社会课外,你们还知道哪些学习历史的途径和方法呢?
(1)读历史读物;(2)参观、访古、凭吊;(3)访问;(4)听讲座、报告会、故事会;(5)看历史文艺如影视作品、历史小说,比较历史小说与历史的区别。
师:同学们,很久以来人们对人类的产生都非常困惑,无从找到答案。你们听说过哪些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你认为这些传说科学吗?为什么?那么人到底是怎样来的呢?由此引入新课。
生(讲述、评论神话故事)
人类的起源
神话观点 中国:女娲造人 西方:上帝造人
科学观点 达尔文:人类是从某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恩格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的起源情况,初步明确进化论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新课讲授:
一、站立起来的祖先:
出示“人猿相揖别图片”,学生感受人类在向他的祖先古猿拱手告别的生动场面,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播放一个FLASH小动画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四页,思考:]
想一想人类的祖先在树上生活的情景?(古猿的生活环境森林茂密、气候舒适,古猿过着攀缘、以采集果实为生的生活。)
2、古猿为什么要“被迫下到地面生活?”(在地质学上的第三纪中期,距今6500—300万年,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变化,森林面积减少,出现了林间空地和稀树草原。一部分古猿为了寻找食物,从树上下到地面活动。)
3、 古猿下地生活后,发生了哪些变化?(面临着如何获取足够的食物、如何躲避猛兽等生存问题。于是下到地面的古猿为了适应生存环境,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从而走上了向人类进化的道路。)
出示图1—2《从古猿到人类的形态变化》,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四种形态,通过观察、思考、体验来了解身体重心的高低与行走、活动稳定性及视野范围等的关系,从而得出: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师:议一议: 直立行走对人类体质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直立行走使上肢解放出来,手便逐渐形成;直立行走使喉头的声道角变小,促使发音器官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直立行走还使头颅托置于脊柱正上方,促使脑的发育。)直立行走、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这几大环节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一环节呢?为什么?(所以,人类学家把直立行走看作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
过渡提问:那么这几环节的产生又与什么有密切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讨论过程,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并让学生知道“人类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科学的,能对所学的知识给予拓展。
出示图1—3,提问:
1.猿“手”和人手有什么区别?(猿手与攀缘生活相适应,大拇指短小,不能灵活地同其他各指配合活动。而人手经过长期的劳动,大拇指增长,能灵活地与其他各指配合活动,作出许多猿类不能做的精细多样的动作。)
[模仿]要求学生尝试不用大拇指去拿文具或书写,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进一步了解上面的问题。
2.我们用力拿东西时,手上哪一部分会感到吃力?
3.从猿“手”到人手的演变过程中,什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劳动对人类的诞生都起到了哪些作用?你认为劳动在今天有什么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劳动”在这两个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劳动改造了手,促使古猿手脚分工、直立行走;劳动过程中促成语言的产生;劳动过程中促进了人脑的形成与发展等等,逐步热爱劳动积极参与劳动,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最后,提醒学生:劳动虽然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劳动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其他还有如环境、气候等因素。
出示图1-4,提问:这是史前人类使用过的一件石器,观察该石器的形状,思考假如让你来使用,你怎样操作?用它来干什么最方便?这种石器是怎样制作而成的?距今已有多少年了?人们把使用这种石器的时代称为什么时代?(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得出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设计意图:以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为授课思路,能使学生更容易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
这一时期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代表是云南元谋人。引导学生读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找到元谋人所处位置。到目前为止,最早的人类化石发现于非洲东部,那么是否就说明了我们人类就此一个祖先,或者说人类发源地就此一处呢 (引导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让学生了解人类起源的多源性。)
让学生根据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思考:
古人类主要生活在哪些区域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亚、非、欧等地区。让学生对照地图册,查阅图中地名所在国家,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是人类发源地之一,感受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相对有适宜的温度、降水,并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适合人生存、发展的食物等。(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人类起源、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直接关系。)
由分析古人类生活区域的气候特征,引出今天的北京一带当时的自然条件状况: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一带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并分布着茂密的森林、草原和湖泊,由此引出“北京人”的内容。思考讨论:
1. 北京人化石出土的地点?2. 北京人生活的时代?3. 北京人已经具备的劳动技能有哪些?
4. 北京人的生产关系怎样?
引导学生观察图1—6《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同时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比较观察大猩猩、北京人、现代人的头骨形状并思考北京人的头骨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北京人的头部仍然保留了不少猿的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突出,鼻子宽扁,嘴部向前,没有下颌,牙齿粗大。头盖骨比现代人厚,脑容量比现代人少。从外貌体征看:北京人和现代人还有很大差距,还保留猿的体征。但是北京人已经开始象现代人一样直立行走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劳动创造了人”的真理。
指导学生阅读图1一 《北京人围猎肿骨鹿想象图》,组织学生讨论:
从这幅想象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有关北京人生活、生产状况的信息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B使用天然火;C过群居生活(松散)。
让学生观察图1—5《古人类分布略图》,从而了解,在北京人遗址的同一地区,又发现了重要的古人类的遗址——山顶洞人遗址。
引导学生观察图1—9《山顶洞人头部复原像》,并思考讨论:
1. 山顶洞人化石出土地点在哪里?2. 山顶洞人生活的大约年代?3. 山顶洞人人的生产状况有什么重大改变?4. 山顶洞人的生产关系的状况如何?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A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B会人工取火;C生活群体是氏族(稳定)。
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体质特征与生活状况的不同,感受人类在不断地演变、进化,进一步明确劳动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
讨论:1.说一说远古人类可能用什么方法摩擦生火?
2.人工取火与利用天然火相比,有哪些好处?
3.火的使用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火的使用,可以烧烤肉食,利于消化,能增强人的体质;火堆能够帮助人们御寒,扩大了人类活动范围;火也是重要的武器,能增强人类围歼或抵御野兽的能力;火的使用,促进了人们对工具的改进和创制等等。所以火的使用,给原始人的生活与生产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进一步加深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和理解。
三、小结: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由于环境等的变化,古猿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劳动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渐进化到了人类的过程。
(1)直立行走并能制造、使用工具是区分人与猿的重要标志,这一时期中国的代表是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
(2)距今70万一20万年前的北京人是原始人,但还保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属于猿人阶段。猿人是最早的人类。
(3)距今30000年的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已基本上和现代人关系形成的氏族。
四、板书设计:
古猿逐渐进化成远古人类的漫长过程:
1)直立行走—手、脑的形成和语言产生——制造工具
a自立行走是古猿向人类迈出的重要一步。
b劳动对人类的诞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c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是人类诞生的标志。
2)(北京人)——使用天然火、群居生活(山顶洞人)——人工取火、氏族组课后反思:
五、作业布置
一、教材P9自我测评,A级学生:1;B、 C级学生:1、2、3。
二、《作业本》P1-3
A级学生:完成“基础与巩固”、“阅读与思考”9、“综合与运用”11;
B级学生:完成“基础与巩固”、“阅读与思考”9、10、“综合与运用”11;
C级学生:完成全部“基础与巩固”、“阅读与思考”、“综合与运用”。
十、教学反思
由于这部分内容历史久远,资料少,再现难,鉴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对一些问题解释的通俗化。如“现代猿类为什么不能变成人”,可以理解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祖先虽然都是古猿,但其发展就像树枝分杈那样,古猿的一支进化为人类,另一支发展为现代类人猿,他们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了很长的时间,不仅已不可能走到一起,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与现代类人猿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现代类人猿已不可能进化为人。其次要尽可能向学生提供熟悉的文物资料、图片或实物,给学生以贴近感,容易再现与体验感受。还要注意把握史料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可提供有关最新考古发现的信息,但要避免猎奇、求异,误导学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