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歌唱美丽的家乡》人音版九年级上《苏木地伟》新知导入听!你还记得这些音乐是哪个民族的吗?歌曲欣赏今天我们来学唱一首苗族歌曲,请大家欣赏并谈谈歌曲给你的感受。教师范唱这首歌的速度是怎样的?歌曲表达怎样的情绪?新知讲解5351351新知讲解感受歌曲的旋律线流行于贵州东南部的一种苗族山歌。其主要特征是音调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常用滑音。飞歌新知讲解上滑音下滑音降号延音记号新知讲解你认识这些装饰音和音乐记号吗?新知讲解登高山望远方哎田里谷米黄哎河水向东流炊烟在飘荡我要歌唱这美丽的家乡哎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内容、意境。新知讲解新知讲解苗歌音乐特征音调节奏旋律色彩音音乐记号b高自由悠扬起伏3延长音滑音新知讲解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平时约定十天半月一会,每逢婚寿、开业等喜事再集中演唱。演唱多在客厅或庭院中,演唱者围桌而坐,各执乐器,各任一角,边弹边唱,自娱自乐。60年代初期,太和县清音戏剧团被撤消。80年代,太和县文化馆恢复业余清音组活动。如今清音老艺人已全部去世,原清音戏剧团培养的青年演员也都年过花甲。由于没有相应的培训措施,太和清音后继无人,濒临灭绝。清音唱腔优美,曲调清丽,听来婉转柔和,令人清心舒怀,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人的精神境界受到陶冶和升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新知讲解太和清音新知讲解探索彝族风情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记载中的“西南夷”。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新知导入新知导入新知导入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彝族年:农历十月为期三天赛装节插花节……新知导入歌曲欣赏教师范唱①②③④⑤新知讲解歌曲有几个乐句?歌曲有哪几个音组成?每个乐句都用什么音结束?宫商角徵羽12356徵新知讲解苏木地伟喔(远方的贵客)确波果拉苏(四方的朋友)你我哽地说(你我不常聚)莫拉果特波(难有相见时)你木呷节勒(彝家美传统)纸节波果达(待客先用酒)纸张我木都(彝乡多美酒)色拉你喔苏(美酒敬朋友)苏尼苏达洛洛(请喝一杯酒呀)苏呢苏达朵朵(请喝一杯酒哟)新知讲解新知讲解表演新知讲解拓展学习彝族酒歌蒙古族酒歌课堂总结谈一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吧!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和《苏木地伟》,还了解了酒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领略了苗族和彝族的风情,希望大家带着各族人民的真诚,带着我们共同的热情,在现代文化生态背景下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新生活。板书设计作业布置课下收集有关苗族和彝族的音乐知识,或者学几个苗族和彝族的舞蹈动作下节课与同学一起分享。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人音版音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课时《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伟》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课类:设计·应用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课将介绍西南地区部分民族的音乐与文化。我国西南地区是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地区,以云贵高《歌唱美丽的家乡》是苗族地区飞歌中的经典之作。苗族历史悠久,但没有文字,民歌与其他口头文学便成为苗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因此保存得相当完好。通过演唱歌曲,可使学生感受飞歌高亢自由的旋律和自由宽广的节奏,易于加深学生对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的体验感。《苏木地伟》在四川凉山地区广为流传,为创作歌曲,其旋律简洁,体现出彝族人民豪爽的性格。聆听该曲旨在对彝族民俗、民风的了解,并进-一步学习酒歌这一体裁。教材分析:《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一首苗族的“飞歌”。“飞歌”是具代表性的一种苗族民歌。苗族“飞歌”的音调高昂,节奏自由,结构短小,旋律悠扬起伏,长音可任意延长,句内常用滑音级进。“飞歌”多为徵调式,也有的地区“飞歌”为其他调式。《苏木地伟》是一首在四川彝族地区流传甚广的酒歌,五声徵调式,由五个乐句组成。歌曲情绪开朗、明快。歌曲旋律从头至尾围绕着一个基本腔调(上、下句结构)发展构成、曲调简洁,音域不宽,仅在一个八度内,音调口语化,是一首带有说唱性酒歌特点的创作歌曲。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的音乐有一定了解,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限于表面的视听认识,各个民族的音乐风格特点明显,但多数学生只能从服装、服饰等这些外在的符号来区分。了解不深是九年级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认识情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学生用具:课本课题《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伟》第一课时学科音乐年级九年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能够用自然圆润、略带弹性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并能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设计演唱形式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唱彝族酒歌《苏木地伟》,感受彝族酒歌的音乐风格。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西南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喜欢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并乐于了解其音乐文化。重点能够用合理的情绪演唱《歌唱美丽的家乡》《苏木地伟》难点演唱时体现出歌曲的情绪特点。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教师播放蒙古族、维吾尔族和藏族音乐让学生听辨。学生听音乐辨出是哪个民族激发兴趣,导入课题。讲授新课《歌唱美丽的家乡》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范唱视频。教师范唱歌曲并指导学生回答:歌曲的速度:中速,歌曲表达了热情奔放的情绪特点。教师指导学生哼唱歌曲并指导回答:歌曲属于变换拍子,歌曲的节奏自由宽广,旋律起伏性大。教师弹琴主题旋律,并指导学生画出旋律线。教师介绍“飞歌”:流行于贵州东南部的一种苗族山歌。其主要特征是音调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常用滑音。了解歌曲中出现的装饰音:上滑音、下滑音;音乐记号:降号、延音记号。朗读歌词: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歌词,指导学生用正确的情感。歌词学唱:教师弹琴伴奏,指导学生填词演唱,指导装饰音处的唱法。教师播放伴奏音频并指导学生填好表格:10、太和清音:太和清音,历史悠久。据《清音筝谱》记载:元初明末,颍州泉河南岸有一玄坛法师,学识渊博,且精通音律。他性喜弦歌,尤以琴筝为长,终日研习,寒暑不辍,吟唱出一种旋律作为曲歌,日与众徒弹唱自娱。因其曲调清雅悠扬,故名“清音”。学生欣赏并谈谈歌曲给你的感受。学生听老师范唱并回答:这首歌的速度是怎样的?歌曲表达怎样的情绪?学生试着跟音频哼唱歌曲并思考:《歌唱美丽的家乡》是几拍子?这首民歌有什么的特点?学生欣赏主题旋律并在电子白板上用画笔在图画上找到合适位置写出音符画出旋律线。学生根据刚才的欣赏和哼唱,体会飞歌的特点。学生跟着哼唱旋律,在唱谱的过程中找出装饰音和音乐记号,并要求唱准确。学生朗读歌词,体会歌曲的内容、意境。学生自己填词唱,难点地方多次练唱,唱准为止。学生跟着伴奏音频完整演唱歌曲,感受情绪并填好表格。10、学生听老师介绍“太和清音”,了解典故。给学生一个初步的印象。再次欣赏,加深印象并体会歌曲的要素。初步旋律歌曲的旋律,了解什么是变换拍子,体会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为引出“飞歌”这个知识点做铺垫。积累我国民歌相关知识。歌曲旋律准确性的练习,积累装饰音相关知识。锻炼学生的咬字吐字及普通话。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体验苗歌的音乐特征。10、积累知识,了欠地位。讲授新课《苏木地伟》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图片,带领学生了解彝族风情。彝族简介:彝族,原称“夷族”,其名源于汉史记记载中的“西南夷”。根据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历史巨著记载,自称为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族”。教师播放范唱音频指导学生回答:歌曲的速度:中速情绪:热情欢快喜悦彝族人性格:热情、豪爽、真诚。旋律学唱,歌曲分析:歌曲有5个乐句,由12356五个音组成,是五声(徴)调式。歌词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歌词。教师播放彝族语的《苏木地伟》音频,出示汉字音译的歌词,指导学生演唱。表演: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表演8、师生共同总结:彝族音乐特点一、植根民间二、独具个性三、走出山地四、传统与现代融合1、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总结:你知道的彝族方面的知识有哪些?2、学生看屏幕上的这也,听教师介绍彝族相关知识。3、学生欣赏歌曲范唱并回答: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呢?这首歌表现了彝族人什么样的性格?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哼唱歌谱,并分出乐句,再分乐句学唱旋律。学生跟琴伴奏,自已根据旋律对应的歌词来唱一唱。学生跟着原唱,看着蓝屏上的词练唱,唱熟以后跟伴奏音频演唱。学生按要求进行表演:前奏:师说祝酒词第一段:男一句女一句间奏:请四位同学拿酒杯给身边的同学敬酒第二段:齐唱8、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试着说一说彝族音乐的特点。1、激发兴趣,引入课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初听歌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并且感受歌曲的要素。先分出乐句,再根据乐句唱旋律效果更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现力。8、积累彝族音乐特点的知识。拓展延伸酒歌:是中国民歌体裁风俗歌的一种。流传于全国各民族中,演唱于传统节庆、婚丧、祭祀等礼仪活动的宴饮时刻。故亦称“酒礼歌”、“酒曲”等。酒歌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和实用性,通过互唱酒歌来交流感情和增进友谊。学生欣赏彝族酒歌和蒙古族酒歌两种不同风格的视频。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和《苏木地伟》,还了解了酒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领略了苗族和彝族的风情,希望大家带着各族人民的真诚,带着我们共同的热情,在现代文化生态背景下更好地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新生活。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总结本课内容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B06苏木地伟.mp3 B07伴奏:苏木地伟(原调原速).mp3 B08独唱:苏木地伟.mp3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节《歌唱美丽的家乡》.doc 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节《歌唱美丽的家乡》.ppt 彝族酒歌.mp4 歌唱家乡原唱.mp3 歌唱我们家乡伴奏1.mp3 歌唱美丽家乡视频.mp4 歌唱美丽的家乡.wmv 维吾尔族.mp3 苏伴奏.mp3 苏彝族语.mp3 苗族.mp3 蒙古族.mp3 蒙古酒歌.mp4 藏族歌曲.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