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资源简介

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的几点反思
钟铺高中 张 昌 富
从2008年8月,我省开展了新一轮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在这几年,我们教师多次进行了新课程教材与课标的学习、培训,为全面开展新课程教学作好了准备。本次课程标准更加突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必修课有5个模块,是人人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选修课程分为4个系列,是为了给将来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宽泛、更进一步基础。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发现和感触,非常值得反思。下面对数学的教学谈谈体会。
一、存在的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技巧的主要源泉之一。新教材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启动以后,教师普遍认为存在着课时严重不足的问题:教材越编越厚,习题越配越难,尤其是B、C组练习题。内容越上越多,感到教学如同追赶……。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的现象,更谈不上留有巩固练习的时间。要用9周36课时(每周4课时)完成数学必修一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真是难上加难。每个学期要学完两大本书,相当于过去学习一年的内容。初中的二次函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对数概念及其运算等内容已经压到高中,和传统的高中数学内容相比,高中数学必修1还增加了函数与方程、函数建模及其应用等内容,造成了速度快、学得浅、负担重、质量差的现象。如:“平面向量的数量积”,规定2课时,“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规定1课时等等,如此编排引起了课时的严重不足,如果勉强按规定时间讲完,肯定不利于学生掌握,形成似懂非懂,“夹生饭”造成差生越来越多。
2、新教材在数学知识应用方面非常重视,但是学生如果随意用计算机却有一种依赖,容易造成运算能力低下,错过了对运算能力的培养。有些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经历,特别是农村学生,无法理解题意,如税收问题、贷款问题等等。如:《必修1》76页例6,《必修4》第六节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中的例3、例4等题目,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题目失去了设置的意义。应用问题应基础、基本,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自己有能力解决许多问题,以免造成看见应用问题就害怕的局面。
3、知识的顺序编排不合理。近年来,中学数学教材作了一些删减,并调整了一些内容的顺序。例:未学解不等式,就学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函数的定义域、值域,集合的运算等等问题难以解决。
4、知识的删减不科学。新教材大量增加了现代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新教材不同与旧教材,最突出的部分是增加了“研究性课题”的学习。但是也存在着一定漏洞的问题。如:立体几何常用几何体的性质删减后,学生对几何体的交线在底面的交点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是老教材没有的事。
二、新教材的有点分析
1、定位准确 必修课程的5个模块定位为:使所有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各种能力,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提高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其中模块1是基础中的基础,它包括了集合、基本初等函数及其应用,我们采取了1–2–3–4–5的顺序开展教学。 
2、理念创新 新教材在总体上为学生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又兼顾个性发展的选择,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着眼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突出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3、设计新颖 5个必修模块的设计与布局与旧教材不同,对新知识的学习,大部分都通过适当的问题情景,引出需要学习的数学内容,然后安排观察、探究、思考、提示等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学习方式掌握知识。同时,教材留有许多空白空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发挥,充满个性。课本中不乏有精彩习题出现,非常值得钻研。
三、解决问题的几点建议 
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分必修与选修两大类,必修有5个模块,这些内容是每一个高中生都要学习的,无论是毕业后进入社会还是进入大学深造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主要注重打好数学基础,掌握基本能力。但内容的抽象性、理论性强,在能力要求方面远高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水平,这些都对老师们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出了前所末有的挑战,虽然笔者学浅,但在这两年的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一点心得,给出几点建议
1、改进教学评价
改进以考试的形式为唯一的教学评价的模式。改变考试的难度。在必修模块里考试的内容多,覆盖面广。再以以前的考试模式来评价教学就不在适合了。在选修模块的考查时可以适当穿插必修模块的内容。适当调整必修和选修模块的课时分配,加强知识结构的学习,打破模块之间的知识隔阂。
改进教学评价的内容、方式、方法也是课程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调整教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以及在课堂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除了常规的测验、考试等笔试外,应把评价过程动态化,使之贯穿于课堂、日常、活动过程,可设立发现问题奖、发言奖、辩论奖;可进行研究学习成果汇报展览;可以让学生设计测验试卷,同学之间互测互评。  
2、依据课标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用教具。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是国家对高中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教材则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是依据课标而编写的。在教学中,应以课标为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用教材教而不是只教教材。数学教材中存在许多问题,教师应认真理解课标,对教材中不符合课标要求的题目要大胆地删减;对课标要求的重点内容要作适量的补充;对教材中不符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要作适当的改编。此外,还应全面了解必修与选修内容的联系,要把握教材的“度”,不应采取一步到位法,如函数性质的教学,要多次接触,螺旋上升,实行分层教学。
3、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对话、沟通、合作、共建的交往活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成为学生学习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倾听学生的回答并适度评价,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时间与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领会数学思想方法,构建知识,训练技能,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普遍基层老师的感慨。如何在新课标下运用新的理念,解决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存在的问题,真正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还需我们不断努力地摸索出新的教学方式,改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只有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应该把握住这次机会,和学生共同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