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银杯》说课稿七年级上册音乐韩塔娜一、说教材歌曲《银杯》是一首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一首短调民歌。歌曲为C大调,四四拍。曲调婉转、流畅、动听。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而且,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歌名《银杯》有它非常特殊的含义。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多民族音乐文化,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的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把握,我把本课教学目标确立为1、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2、学唱蒙古族祝酒歌《银杯》,有情感的演唱。 3、体验蒙古族的歌曲风格,学习蒙古民歌的长调和短调。: 根据教学目标,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把短调的含义贯穿教学过程中,从而了解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引导学生唱出蒙古歌曲的风格特点。 二、说教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老师在教学中只是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教学中力求将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参与音乐活动放在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多听、多唱、多想、多做、多动的环境中学习这首歌曲。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以激趣诱导、体验学习、情境练习等方法,体验蒙古的民族音乐、舞蹈及有关风土人情,感受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和继承蒙古族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拓宽学习的视野。并能进行一些创新,培养学生即兴创造的能力。养成共同参与群体意识和互相尊重的合作精神。 三、说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让学生感受“美”,上课一开始,就演奏了《牧民新歌》的引子和慢板,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一些蒙古族风土人情的图片,介绍马头琴的相关知识以及声音片段,让学生在观看中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与本课学习有关的文化,同时也建立起学生与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为课堂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漫谈蒙古族,然后播放多媒体,是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个民族,拓展学生的知识。 (二)聆听歌曲 新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使学生学会听。引导学生养成聆听的习惯,逐步拥有音乐的耳朵,是我们音乐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为学习歌曲设计了聆听歌曲、体验感受的环节,分为: 1、初听全曲,整体感知。使学生从歌词和音调两方面来感受歌曲的特点。 2、再次聆听,视唱简谱 3、深入聆听,体会情感。 (三)学唱歌曲 节奏练习,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节奏,我用合唱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加强学生对节奏的掌控。视唱歌谱,为了能唱准旋律,我特意用音节韵律操来练习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解读歌词,把歌词带入歌谱中试着演唱模唱歌曲,最后完整的演唱歌曲《银杯》。 (三)课堂拓展,欣赏不同版本的《银杯》。使学生再次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旋律美,受到美的熏陶 四、说教学效果 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主动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首先在上课伊始,我带着学生一起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在欢快、轻松的音乐中自然而然的溶入到蒙古族音乐的氛围中来,在“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结尾用视频、分组合唱、不同版本的欣赏,在初步感受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影片、感知的方式再现蒙古族人民载歌载舞欢迎客人的热闹场面,增强音乐表现力,激起对其音乐文化的喜爱之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总之,通过这一节课,我希望学生带走的不仅仅是一首歌曲,还有美的感受和潜移默化中获得的终身学习音乐所必须的感受、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当然,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本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评委及同仁们批评指正。七年级上册音乐导学预案总课时数(7)节课题银杯第(7)周第(1)课时授课时间2018.10.8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对蒙古族音乐感兴趣,并乐于主动学习、认识、了解蒙古族的音乐文化及其独特的艺术特点。2、知识与技能:感受体验蒙古族短调歌曲的特点,并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初步掌握倚音、滑音、的演唱方法及知识。3、过程与方法:聆听、欣赏、模唱、启发式教学进行合作学习体验。教学重点短调、蒙古民歌中带装饰音的演唱风格教学难点用欢快、热情的情绪表演唱歌曲《银杯》课型唱歌课教法听唱、模唱、启发式学法模仿教具多媒体.电子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一、课前导入二、新授课三、拓展四、小结1、欣赏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它辽阔富饶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其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民族音乐,由此产生了中国特有的民歌,(出示“民歌”)2、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蒙古族民歌《银杯》。出示课题。学唱歌曲《银杯》初次聆听范唱,思考: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歌曲简介。它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风俗类酒歌)。常用于酒宴聚会,彰显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歌曲名为《银杯》,是因为蒙古族在向最尊贵的客人敬酒时,一定要用一只银碗盛酒。而且,在蒙古族的观念中,银子比金子还要贵重的金属,歌名《银杯》有它非常特殊的含义。初步学习“一段体”一段体:又称一部曲式,由一个乐段构成,一般只有一个音乐形象,一种音乐意境。再次聆听,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稍快,热情地)随音乐用“la”哼唱,提出比较难唱的地方。(如:前倚音、下滑音)认识倚音的下滑音,并指导唱。难点教唱指导(预设:第5、6小节)随琴轻声演唱歌曲旋律。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表现出草原人民热情好客的情感。多形式的练习演唱。通过这首歌总结短调的特点。短调:节奏整齐,旋律优美抒情,结构工整,多为叙事性歌曲三、拓展练习:《银杯》曲调短小,节奏整齐,结构紧凑,是带有舞蹈性质的短调歌曲,这么优美的旋律上一起跳一段舞蹈怎么样?学习蒙古族舞蹈动作。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唱起了热情的酒歌,感受了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民族文化,期盼下次再来到这辽阔的大草原!板书设计银杯教学反思同学们兴趣很高,情绪激昂,演唱歌曲时对情绪的把握很到位;但是休止符部分还是存在问题,相信在今后的熟练过程中会得到改善。21·世纪教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银杯》说课稿.doc 德德玛-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慢四版)00_00_00-00_01_34.mp3 德德玛-辽阔的草原.mp3 第五节《银杯》.docx 银杯.mp3 齐峰-嘎达梅林.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