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打开思维的“伞” 一、教学背景: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得到明显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在这一阶段,借助《打破思维的“伞“》这一课题,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二、教学目标:重点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思维定势,而且常常阻碍我们对问题的解答,影响我们的创造力的发挥,我们应该要多思考,学会发散思考。 三、教学重点:了解思维定势的优缺点;了解本课提出打破思维定势的原因,以及培养创新思维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什么是思维定势;创新思维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互动体验法、游戏参与法、反思求知法、成绩激励法 四、教学对象:八年级学生 五、教学时间:1课时,45分钟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来回答几个问题。 问题一:人民币的主要成分? 答案:棉花 问题二:棉花是什么颜色的? 答案:除白色外,还有彩色棉花 问题三:辣椒可以用来做什么? 答案:可以用做色素,成为口红的原料 (2)思维定势: 人们从事某项活动的一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指用已有的思维模式去分析、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容易使人产生思想上的惯性,养成一种呆板、机械、千篇一律的思考习惯,是人的一种特殊本能和内驱力的表现。 (3)思维定势的利弊 活动目的:以贴近实际生活的事物(如人民币、棉花、辣椒)相关的问题为例,以出人意料的问题答案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接着介绍思维定势的概念,以及它对我们的利与弊,由此提出今天的主题是——打破思维定势。 (二)闯关大PK 第一关 要求被试者根据预定的“需水量”D,来考虑怎样借助A、B、C三个空钵去将水量出来。 给定空钵的容量大小需水量 A B C d 7 23 2 12 21 127 3 100 14 163 25 99 18 43 10 5 9 42 6 21 20 59 4 31 23 49 3 20 15 39 3 18 第二关 如何用四条直线将九个点连起来?(需一气呵成) 第三关 如何做到只进行一个动作(增加、减少、移动、改变),使得左右两边成立? 101—102= 1 (三)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1、独创性 2、灵活性(取水问题) 3、求异性(101-102=1的一题多解) 4、流畅性/发散性 (四)发散思维训练:如何从A点到B点? 让学生预估从A点到B点有多少种方式,稍后播放课前准备的小视频展示其他学生的“奇思妙想”。 活动目的:通过学生们的预估数字与小视频的展示的数量的巨大差别,让学生明白创意无处不在,很多时候是我们估计得过于保守,我们能做的远比我们认为的自己更多。创造来源于生活。 (五) 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创新思维? 1、多观察 创造来源于生活 ;对题目的正确理解才能不影响对答案的追寻 2、多思考 看看有没有更简便的答案;不满足于一种答案,谋求一题多解 3、多试错 不要因为害怕错误或者被嘲笑的潜在可能就放弃想法,要大胆想象 4、多学习 知识的广度和内在的厚度增添了创新的可能,即所谓的见多识广 七、 教师小结:平时在生活中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打开思路,促进发散思维,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新、创造看似很难,其实只要我们想到了,就和打破定势一样,变得简单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