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1新高考作文训练写作指导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 写作(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当“以变应变”。也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妨“以不变应万变”。2020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太多,而且还将对世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新冠疫情过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更有学者认为,“我们正见证人类历史大转折,世界快速向中国倾斜”。 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锐意“变”,还是坚守“不变”? 为此,学校校刊开辟名为“指点江山”的时评专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明确使命。请结合上述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积极撰文投稿,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命题方向】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文章的能力,强调思辨性和时评性。 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考生在审题时需要对命题材料进行分层分析。第一层,命题者引入话题讨论,“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当‘以变应变’。也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妨“以不变应万变”,两种观点相反,具有较强的哲学意味。第二层,命题者窄化写作情境:2020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同时引用他人对2020年的评论,借此呼应话题。 题目的任务部分设置非常具体明确,考生在审题时需要注意命题人设置的各种限制。本题目设置的情境贴合现实生活,所选话题涉及当下热点以及诸多领域,容易引发考生思考,命题深度和宽度都需把握好。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设置的写作情境是,有人认为应当“以变应变”,也有人认为不妨“以不变应万变”。这是大的写作情境。紧接着命题人将这一写作情境限定为新冠疫情之后?,面对人类历史大转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面对充满变数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变”还是“不变”?这是考生思考的方向。材料中的“有人说”和“学者认为”,其实是命题人提供的写作语料,考生可善加利用。 2.典型任务的限制。 (1)“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是考生必须回答的问题,这里限定考生的身份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所写内容应是对于应对新冠疫情后国际国内诸多领域深刻变化的认识和看法。 (2)命题人进一步将“我们应当如何应对”限制为更具体的写作任务: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锐意“变”,还是坚守“不变”?也就是说,考生在回答“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个问题时只需要做出自己的选择即可。既然有选择,就需要比较权衡。“变”是如今的时代特征,“以变应变”或是“以不变应万变”都是应对时代变化的一种选择,锐意“变”,坚守“不变”则更是一种应对“变”的观点态度。“以变应变”代表着发展以及可能性;“以不变应万变”代表着平衡和稳定。考生需要在二者中进行价值权衡,找准文章的落脚点。 (3)考生需“结合上述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思考,文体是时评,即议论文。为学校校刊“指点江山”的时评专栏投稿,写作对象就是全体学生和老师,要有读者意识和交流意识。 3.价值判断的限制。“2020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新冠疫情过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世界快速向中国倾斜”——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树立“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的家国情怀,并在思想的碰撞中,提升认识、明确使命。 ? 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锐意“变”,还是坚守“不变”?考生可以见仁见智,做出选择后又可以在当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进行思考,这就有了相对自由的立意。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命题者将行文素材的选择范围推向“当下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要求考生“联系现实”,这有利于考生发散思维,充分联想,深入思考。如由疫情可以联想到医疗体系之“变”、由抗疫可以联想到国家间的合作模式之“变”等。考生可以选择的素材非常多。 【解析】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走向,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解决特定的问题时,表现出他们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此来完成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查。因此,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首先得读懂“材料”的含意,进入“情境”,接受“任务”;由于“材料”一般都存在含意多解的情况,考生就必须抓住那些语义指向相同的关键词句,有时“提示语”也会暗示“任务”指向,将二者结合审读材料,就可以准确立意。该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中的某些词句暗示了考生思考以及立意的方向,依据这些词句,考生不难推知该材料的命题旨趣。 ?【参考立意】: ①“以变应变”: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所贡献为目的,锐意“变”——紧跟时代步伐,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应变能力,勇于改革创新……; ②“以不变应万变”;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有所贡献为目的,坚守“不变”——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爱国爱民,奋发有为;民族自信,保持定力;做好自己,坚信未来…… ③综合立意,有“变”有“不变”:核心观点同上。 切题立意: 1.以“不变”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初心。 3.在历史大转折中“以变应变”。???????4.世界在“变”,何不应变而变。 5.锐意而“变”,适时而“变”。…… 偏题立意: 1.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忽视任务驱动的问题,模棱两可) 2.调整发展心态。(忽略任务,自说自话) 作文【评分标准】 (1)50分以上 ?①紧扣材料,贴合群体,很有对象意识,且围绕“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或重点选取其中之一立意; ?②其他(内容、结构、语言特别好的)可适当加分; ?③55分以上的,格局要宏大,立意要深刻,思维要严谨,语言要精炼,书写要漂亮。 (2)36分以上(36~49分) 只论述“变”或“不变”,没有深入阐明理由,没有提升到爱国情怀、民族复兴使命的可及格,但不能上42分。 (3)36分以下 ①改写或扩写材料语句的,不及格;思想观点有比较严重的问题的,不及格;脱离材料,泛泛而谈个人认识,不及格。 ②另起炉灶,25分以下。 ? ?优秀范文 “以不变应万变”,学习“不变”的智慧 郑镇濠 2020年疫情的发生,使人们彼此隔离,高考延期、疫汛交织,每一件事都刺激着国民紧绷的心。在讨论变与不变的课题中,有人认为应该“以变应变”,而我认为,面对变局,我们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学习“不变”的智慧。 一、坚守使命,不变的是初心 “纵横不出方圆,万变不离其宗”,语出《荀子儒效》,其内涵是指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但事物的本质或目的是不变的,要求我们办事的时候处变不惊,在没有变化时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将事物的变化加以充分考虑,解决千变万化的事态发展。正所谓“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面对“变”时,最重要是不离其“宗”,不然我们容易陷入对未知的恐慌,进而自乱阵脚。 疫情的缓和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党牢记使命,以人为本,无论是连夜封城还是紧急调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国家把百姓的生命健康放在了首位。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离不开亿万同胞的齐心协力。无论是四川、雅安地震抑或是新冠疫情,我们始终坚守使命,不忘初心。 二、砥砺前行,不变的是责任 当下,国际形势复杂,某些国家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公然干涉我国内政。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技术、资源、人才的抢夺异常激烈,不可否认,这是个极速“变”的世界。5G的出现加速了消息的流通,密切了彼此的联系,如今“车马慢”的想法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正如俗话所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将赢得比赛”。 尽管时代快速变迁,但是,“不变”才是制胜的法宝。中国人讲求平衡,推崇“求稳”。某学者制作了一个“冲击—应对”模型,外部的冲击是剧烈的、多样的,但如何扎稳根基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发展壮大中华民族的责任不变。 当然,这里的“不变”并非指故步自封、自我抛弃,而是指我们应对巨变社会的一份内在的强大力量。万变不离其宗,宗是根本,离开了“宗”,树就不能屹立于风沙之中;中华民族亦然,唯有坚守“不变”,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处在历史的交汇点上,2020年注定不平凡,如果我们只关注“变”,只学会“以变应变”,那么我们将缺乏改革的的内生动力。万变不离其宗,在“不变”的智慧中,我们青年应不断成长,努力学习知识技能,锻炼体魄,以“不变”之智慧,积极地应对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