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资源简介

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主动性 自觉性 积极性
责任 动力 习惯成自然
立志成才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促进学生接受教育、自我发展的动力。学生在学校,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要进行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素质教育体现了学生以人为本,注重情感教育的思想.德育同智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学科教学中除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良好习惯的教育,以及意志,毅力等个性品格的培养。但我们现行的教育思想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至我们的学生仍旧是拼命读书,听从老师的教诲,其他都不重要。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听老师话;在家里,听父母的话。不管什么事,只要老师说了才肯做,只有老师讲了才肯听,没有主动性,没有自觉性。
许多学生在学校里常常犯错,违反纪律,还有些同学没有卫生习惯,随地乱扔垃圾,如此种种现象,每个学校都有。而只有当老师提出来了,批评了,教育了,他们才会意识到,才会改正。然而一转身,他们又会照旧。
我们不能只怪学生,不能等到学生违反了,才去教育。但老师也不可能每天对着学生苦口婆心的教育,或者采用惩罚的手段,毕竟这是治标不治本的。如何能让学生能够意识到,能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够不需要老师教育,就能自律呢?
在十几年的教育工作中,我发现学生主动性,自觉性较差。一开始,我常采用惩罚措施,如罚抄单词,罚扫地,罚跑步等,但效果总是不好,违反纪律的同学还是照样违反纪律;乱扔垃圾的同学还是乱扔垃圾。怎么办呢?难道我们教育就是靠老师来看管,靠办干部监督吗?那样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了犯人。我想到素质教育,要以人为本,应该多采用鼓励、肯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觉、主动的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
所以作为班主任要尝试着用不同的方式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觉行为习惯。 首先用表扬激励的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
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们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
其次,每天督促学生按“天天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这样,学生每天都有了行为准则,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便逐渐会提高。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习惯成自然,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
对于有些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我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积极争先,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奖惩制度相结合,使学生逐渐由他律转为自律。
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只有这样才能促使集体意识、学生自主意识得到发展和成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