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短评写作指导兼《琵琶行》短评赏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语文短评写作指导兼《琵琶行》短评赏析

资源简介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兼《琵琶行》短评赏析
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三单元写作任务是完成一篇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首先因为简短。一定选题要小。也就是要精心选取某一个点,进行深入的挖掘。
评论的观点要清晰,要明确指出他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
评论可以采取议论+分析的方式,分析时要举文学作品中的的例子,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地概括、引用和解说。
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要注意评论和赏析,评论和读后感的区别。
评论是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价,指出他的优点,指出他的不足,然后进行具体的解说。赏析是解说文学作品;读后感是读完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收获。读后感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社会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评论是客观分析,不必带太多个人主观情绪。
我校这学期高一半期考就考查了一道文学短评写作。
【原题呈现】
根据下面要求,完成文学短评。(30 分)
鉴赏诗词可以从意象设计、意境氛围、艺术手法、主题情感、语言品味、名句评析,结构布局等方面入手。请你选择其中 1-2 个角度,写一篇 400 字左右的文学短评,评赏白居易《琵琶行》。
【写作误区】
1、文体错误,分数极低。
有些同学写成诗歌赏析,原文大量摘抄和翻译,缺少评价的词句;有个别人写成琵琶女和诗人的故事。
2、结构安排不合理,分数不高。
有人是没能抓住一个角度入手,想面面俱到。比如好多同学想写琵琶女弹奏技艺之高,想写琵琶女身世之悲,想写诗人与琵琶女共鸣,思考很多,但是没想好切入点,结果字数限制,文章头重脚轻,草草收尾。显得废话多,重点没凸显。
还有人分析时,按诗歌行文顺序一路翻译下来,没有注意分点分析,没有层次性,所有想解说的语句揉成一团,按原作品行文顺序分析下来就是了。
更有甚者,只想分析原文特色,忘记了我为什么要分析,忘记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标题和中心论点来分点具体解说。
3、人云亦云,分数平庸。
没有自己独到的发现,能抓住重点赏析,比如写音乐的魅力,但不能写出新意。当然,对考场作文来说,这要求有些高。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选取精巧的角度。
4、语言啰嗦,没有文采。
5、字迹卷面难看,大量涂改。
【应对策略】
1、聚焦一个角度,写出新意,写出深度。
先审好题。题目已经明确讲只能选取1-2个角度。最好只选取一个自己熟悉或者特别有心得的角度,这样评论不会泛泛而谈,空洞松散。
2、用好标题,突出文章重点。
用主标题写出中心观点,副标题写出评论角度,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让结构精巧,条理清晰
借用总分总结构,明晰的分段展示层次和条理。
(1)总说(用一段50字左右)
先总括作品或作者特点,引入短评;
再用简短精炼的语句,提出短评的中心观点。
(2)分说(切记用两到三段,250-300字)
从不同角度,分别对照作品,举例解说上文的中心观点。注意解说时,指出评论的要点,也就是分论点要明晰,层次要分明。
(3)总结(用一段50字左右)
对上文归纳总结,回扣第一段和标题。
4、语言精炼
400字的小短评,语言一定要精炼,也就是准确而简练。可以引用原句,可尽量用对仗的句子,平时可以整理一些文学评论的常用语。
5、卷面整洁,文字整齐
考场作文要想好结构再落笔,切忌大量涂涂改改。字迹做不到行云流水般优美没关系,但是要端正。每个字力求大小、上下一致,左右间隔相同,整齐就有美观之感。否则再漂亮的内容,却是丑陋的形象,在一分钟之内难入改卷老师的眼。
【考场佳作欣赏】
(一)曲无声,心有声
——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琵琶行》是白居易在遇到与自己有相似境遇的琵琶女后,有感而发。为其而赋的词作。其中对琵琶演奏的描写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意蕴丰富,有画龙点睛之妙,实乃描写的精华,多读之下,令人回味无穷。
曲调无声,在于弦止。前文琵琶曲调已越来越低沉,声音也越来越迟缓,给人以压抑,沉闷之感,在此处,琵琶女停止拨弦,反而使先前的情感,升华了一个层次——“别有忧愁暗恨生”,这无疑体现了其技法的高超。操弦生情自如,使一段唯美凄惨的乐音跃然纸上。
胜过有声,在于共情。音乐是心灵的镜子,琵琶女先前经历起起落落,一生的经历都浓缩进了音乐中,联系她对自己身世的哭号,更富有感染力。而好巧不巧,作为听众的白居易也有这样大起大落的经历。于是音乐就在二者的心中起了共鸣。白居易不仅听出了音乐中的哀伤,更藉由这份音乐勾住了内心的遗恨,从而“别有忧愁暗恨生”,两个相似的灵魂,在月下、声中、船上,共通了感情。
曲无声,心有声,此句既体现了技之精、乐之凄,更突出了情之深、愁之切,反复推敲,尤值玩味。
(二)纤手已止弦,留白仍慨叹
白居易的《琵琶行》为诗人被贬谪后之作,为其听琵琶女弹琴所写。其中我最欣赏的便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句。
胜有声,胜之于留白。曾“曲罢曾教善才服”的琵琶女为诗人弹奏一曲,自可将诗人心中的愁思引发出来。在情感推向高潮之时,琵琶声却暂歇。这一留白犹如喝茶一般,细品,再短暂停留,让人回味无穷。这一留白,给足了听众品味愁绪的空间,让人沉醉其间。
胜有声,胜之于共鸣。诗人听闻了这一曲,心中的愁绪本就勾动了起来,又因这片刻的停留而将情感推向了高潮。他想起了自己仕途上的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感慨,不禁慨叹,泪落涕下,打湿清衫,写出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一句。也正是这段留白带来愁情的共鸣,带来听众的情感,写出了曲子的真意。把琵琶女的弹奏写成了千古绝唱。
品茶之停顿,在于引发品者之回味;歌曲之停顿,在于引发听众之慨叹。人生亦是如此,在快节奏的生活之后,不妨停顿一下,休息一下,感受世间的美好。正因如此,我最喜欢“无声胜有声”这句,诗人这一句,词虽未写愁,却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这共鸣,也赞美了琵琶女技艺高超,颇有马遇伯乐之感。
(三)琵琶三弹音难绝,知音相遇意难歇
叹琵琶女身世多难,感琵琶音妙语绝伦。
琵琶一语引人闻。诗人第一次细绘琵琶声,运用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体现在偏僻之地,忽逢“仙乐”的惊喜与震撼,为后文琵琶女展现高超琴艺埋下伏笔。
琵琶二语情谊深。后续,琵琶女在催促与犹豫下出面正式演奏,从“转轴拨弦”开始,引诗人细致入微的刻画琵琶声情意连绵。由起初的轻快明朗,逐渐欢快急促,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谐音喻为大小珠子落玉盘之声。不仅体现琵琶女手指娴熟有力,更令人联想到情景的华美与精致,为后文联想到京城生活呼应。又运用大量通感,将乐声婉转悠扬,生动刻画。联合听觉、视觉等多层次的体验,结合鸟鸣、银瓶、铁骑,仿佛在那一刻,你我都身处极奢的京城,领略着盛唐的恢弘,而这一切遐想皆源自那一人一琴。
琵琶三语感伤怀。诗人感时伤世,不禁推己及人,在这偏僻光景下与琵琶女相见恨晚。知音难觅,落寞伴生,琵琶女亦心生悲凉,便再次拨弦,述起心中愁曲,也令诗人“青衫尽湿”。
诗人在篇中三写琵琶音,层层递进。不仅表达对琵琶女超高超技艺的深赞,更是对其弦音中梦回京都的感慨,回忆往昔不再的悲哀,也将琵琶女联想到自身飘零。全诗仙乐衬哀情,令人为之叹惋不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