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摇篮曲说课人音版八年级下摇篮曲人音版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说理念说教法学法说板书设计说教材说教学过程新课程标准在第五章节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因此,我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此理念进行,通过歌唱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一、说理念二、说教材(一)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二)教材分析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有一定的音乐认知基础,情感表达方式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听、想、唱、论、编”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音乐。从对音乐的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认知的程度。(一)学情分析(二)教材分析《摇篮曲》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由被誉为“德国三B”的勃拉姆斯所创作。歌曲为D大调,在弱拍上起始,单二部结构。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表达着人类最崇高的母爱之情。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优美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并初步了解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示范、模仿、编创、讨论、肢体律动等方法学会演唱和表现歌曲。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歌曲,能真切地体验母爱的伟大,从而加深对母亲的爱戴与感恩之情。(三)教学目标1、教学重点:能用舒缓的呼吸、轻柔的声音、轻巧的力度演唱歌曲。2、教学难点:弱起与八度音程的正确演唱和引导学生表现歌曲的情感。(四)教学重难点讨论法(一)教法:听(二)学法:示范法对比法音乐治疗法编论唱想三、说教法学法(一)音乐治疗,情景导入——引入爱(二)聆听歌曲,整体感知——感受爱(三)学唱歌曲,感受母爱——歌唱爱(四)对比欣赏,加深认识——体验爱(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升华爱四、说教学过程(一)音乐治疗,情景导入——引入爱配乐诗朗诵揭示课题【设计意图】催眠式的诉说,缓解课堂初始的严肃氛围,激起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树荫下的草地上,身边有一泓宁静的湖水,湖边有一棵杨柳,杨柳垂吊在水面微风轻轻吹来,你深深地呼吸着这甜甜的空气,此时此刻你的身心完全放松。(做出来:吸…呼…吸…呼)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再次聆听:划分乐段(单二段A+B)歌曲简介:作者、创作背景(二)聆听歌曲,整体感知——感受爱【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出发,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培养倾听习惯,各抒已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勃拉姆斯(183-189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欧洲浪漫乐派后期的代表人物之一。在欧洲音乐文化史上,他曾与巴赫、贝多芬齐名,被称作“德国三B”。代表作有《摇篮曲》、《匈牙利舞曲》、《德意志安魂曲》【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演唱,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知歌曲情感,激发内心情感共鸣,并大胆的“歌唱爱”8、跟伴奏完整演唱7、分组唱且互评、自评6、带词演唱5、朗读歌词4、感受大调式音阶3、旋律学唱2、发声练习1、教师范唱(三)学唱歌曲,感受母爱——歌唱爱练声曲3433|5.33|5-35|17.6|65lu1=D12345671大调式音阶弱位起唱八度音程1=D34XX|X.XX|X-XX|XX.X|XX快安睡小宝贝夜幕已低垂对比:引导总结摇篮曲的体裁特点舒伯特的《摇篮曲》中国民歌《摇篮曲》【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中外《摇篮曲》表达主题都是伟大的母爱,再进一步感受同一旋律不同的演绎风格的音乐特征(四)对比欣赏,加深认识——体验爱摇篮曲——原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民间歌曲,具有旋律平顺、气氛安详的特点。最初,作曲家创作的摇篮曲多为声乐曲,常用摇曳的节奏、简单重复的音型或和声,创造一种宁静的效果。19世纪时,摇篮曲发展为器乐体裁【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通过对歌曲的创编,一为升华感情,二为开拓创造思维,三为增强表现自信(五)拓展延伸,发散思维——升华爱以歌曲前8小节的旋律为基础,尝试用改变节奏和节拍的方法编创一段新的旋律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摇篮曲》1=D[德]勃拉姆斯速度:稍慢、舒缓1.音乐要素情绪:温馨、亲切、安宁2.情感主题:母爱、祝福、希望五、板书设计34力度:轻巧卓同教育艺术部谢谢指正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详情请看: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手卡一: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摇篮曲》。下面我将从说理念、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设计。说理念:新课程标准在第五章节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因此,我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此理念进行,通过歌唱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手卡二:二、说教材在说教材中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四个角度来进行讲述。(只有关切到学生的发展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ppt)1、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有一定的音乐认知基础,情感表达方式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听、想、唱、论、编”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曲感知体验音乐。从对音乐的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理解的程度。手卡三:(ppt)其次,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摇篮曲》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由被誉为“德国三B”的勃拉姆斯所。歌曲为D大调,在弱拍上起始,单二部结构。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表达着人类最崇高的母爱之情。手卡四: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学情分析与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学科特点”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优美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并初步了解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示范、模仿、编创、讨论、肢体律动等方法学会演唱和表现歌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能真切地体验母爱的伟大,从而加深对母亲的爱戴与感恩之情。4、教学重难点(结合以上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以下两点)重点:能用舒缓的呼吸、轻柔的声音、轻巧的力度演唱歌曲。难点:较好的掌握弱起与八度音程的演唱。手卡五:三、说教法学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八年级的音乐课不但要教会学生唱好所学歌曲,更应当着重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感知力与理解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音乐视野,遵循这一原则在教法和学法上我是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法:音乐治疗法、示范法、对比法、讨论法等,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在此教法的基础上,运用:“听、想、唱、论、编”等多种学法,使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达到情感的升华。手卡六:在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制定教法、运用学法的基础上,(切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首合唱版《摇篮曲》的第一声部的学习,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音乐治疗,情景导入——“引入爱”在导入环节中,我将运用音乐治疗法,通过情景朗读的方式,创设出宁静、详和的课堂氛围。我是这样来呈现的:树荫下的草地上,身边有一泓宁静的湖水,湖边有一棵杨柳,柳树垂吊在水面微风轻轻吹来,你深深地呼吸着这甜甜的空气,此时此刻你的身心完全放松。(做出来:吸…,呼…再吸……吸…呼)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我所营造的意境当中,激起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并顺势引出课题《摇篮曲》。手卡七:、聆听歌曲,整体感知——“感受爱”首先,我将用歌曲旋律作为背景音乐,(切换)采用诉说的方式将对作者勃拉姆斯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乐派及代表作品。然后再通过两次完整聆听,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从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入手,引导学生为歌曲分段,并了解基本的曲式构成,使学生有理有序的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后面歌曲的学唱做好铺垫。、学唱歌曲,感受母爱——“歌唱爱”这个部分,我设计了以下八个环节来进行表现首先我将声情并茂的进行歌曲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情绪以及如摇篮般摇摆的三拍子的特点,以达到激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展示)(ppt)紧接着,我将运用第一乐句作为演唱前的发声训练,用“lu”进行练唱,使学掌握适合本首歌曲演唱的呼吸方式和声音位置等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手卡八:3、学生随琴进行识谱视唱。在此我预设了,学生在识谱视唱的过程中,弱起和八度大跨度音程的强弱和音准上会表现的不好。我会用以下的方式来进行难点突破。(切换)首先、弱位起唱——我是这样展示的(教师展示)通过这种一强一弱两种演唱方式的对比演唱,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歌曲情感的表现,从而找到弱起的正确强弱演唱方式。其次、八度音程演唱——从气息、声音位置、假声演唱等点位讲解,要求学生尽力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我是这样展示的(教师展示)。用上气息轻声地演唱,以此达到音准要求,解决歌唱难点后,让学生带上方法再次随琴视唱全曲。手卡九: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出现以上我所预设的演唱问题,我只会对气息、情感等歌唱状态上作提醒和强调。4,在进行完整的识谱视唱时,我会提醒学生留意旋律中出现了哪些音高的音,(ppt)引导学生去寻找和总结出大调式音阶,并感受其调式特点。5,要想更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就尤为重要。我会引导学生用舒缓的呼吸、轻柔的声音、轻巧的力度随节奏朗读歌词,体会歌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展示)6、随钢琴伴奏加入歌词演唱。7、分小组演唱,并互评和自评。8,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并用想象母亲怀抱婴儿哄睡时的动作,运用身体律动来为歌曲伴奏,也再次感受摇篮曲摇篮般的摇曳的感觉。(ppt)(教师展示)手卡十:、对比欣赏,加深认识——“体验爱”聆听舒伯特创作的《摇篮曲》和中国民歌《摇篮曲》,通过对比欣赏中、西方不同国度的摇篮曲,引导学生发现其音乐表达的共同处,总结岀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具有旋律平顺、气氛安详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中外《摇篮曲》表达主题都是伟大的母爱,再进一步感受同一体裁不同的演绎风格的音乐特征】(五)、拓展延伸,发展思维——“升华爱”以歌曲前8小节的旋律为基础,尝试用改变节奏、节拍、歌词等形式,编创一段新的旋律以表达对母亲的爱。一为升华感情,二为开拓创造思维,三为增强表现自信手卡十一:课堂板书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所以,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从几个方面设计:《摇篮曲》1=D3\4[德]勃拉姆斯速度:稍慢、舒缓力度:轻柔情绪:温馨、亲切、安宁情感主题:母爱、祝福、希望以上是我本次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XX|X.XX|X-XX|XX.X|XX快安睡小宝贝夜幕已低垂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摇篮曲》。下面我将从说理念、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说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设计。说理念:新课程标准在第五章节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了“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因此,我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此理念进行,通过歌唱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二、说教材在说教材中我将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三个角度来进行讲述。(只有关切到学生的发展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1、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生理、心理渐趋成熟,有一定的音乐认知基础,情感表达方式有明显变化,并且有了一定的分析、比较能力,因此我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听、想、唱、论、编”等形式让学生自己曲感知体验音乐。从对音乐的感性认知逐步上升到理性理解的程度。2、教材分析要想上好一堂课,就必须对教材有充分的了解。《摇篮曲》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由被誉为“德国三B”的勃拉姆斯所。歌曲为D大调,在弱拍上起始,单二部结构。歌曲的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表达着人类最崇高的母爱之情。3、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学情分析与新课程标准中“突出学科特点”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三点:(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能用连贯的气息、圆润优美的声音正确演唱歌曲,并初步了解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示范、模仿、编创、讨论、肢体律动等方法学会演唱和表现歌曲。(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歌曲,能真切地体验母爱的伟大,从而加深对母亲的爱戴与感恩之情。4、教学重难点(结合以上的三维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设置为以下两点)重点:能用舒缓的呼吸、轻柔的声音、轻巧的力度演唱歌曲。难点:较好的掌握弱起与八度音程的演唱。三、说教法学法我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八年级的音乐课不但要教会学生唱好所学歌曲,更应当着重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感知力与理解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开阔音乐视野,遵循这一原则在教法和学法上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方法:音乐治疗法、示范法、对比法、讨论法等,使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在此教法的基础上,运用:“听、想、唱、论、编”等多种学法,使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创造音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达到情感的升华。四、教学过程在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制定教法、运用学法的基础上,(切换)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首合唱版《摇篮曲》的第一声部的学习,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重点内容:音乐治疗,情景导入——“引入爱”1、配乐诗朗诵2、引出课题在导入环节中,我将运用音乐治疗法,通过情景朗读的方式,创设出宁静、详和的课堂氛围。我是这样来呈现的:树荫下的草地上,身边有一泓宁静的湖水,湖边有一棵杨柳,柳树垂吊在水面微风轻轻吹来,你深深地呼吸着这甜甜的空气,此时此刻你的身心完全放松。(做出来:吸…,呼…再吸……吸…呼)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学生带入到我所营造的意境当中,激起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并顺势引出课题《摇篮曲》。【设计意图:创设宁静的意境,缓解课堂初始的庄重氛围,激起学生对课题学习的兴趣】、聆听歌曲,整体感知——“感受爱”1、歌曲作者:勃拉姆斯简介2、初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3、再次聆听:划分乐段(单二段A+B)首先,我将用歌曲旋律作为背景音乐,采用诉说的方式将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乐派及代表作品。然后再通过两次完整聆听,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从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情绪入手,引导学生为歌曲分段,并了解基本的曲式构成,使学生有理有序的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同时也为后面歌曲的学唱做好铺垫。【设计意图:从音乐要素出发,让学生充分感知音乐,培养倾听习惯,各抒已见,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唱歌曲,感受母爱——“歌唱爱”这个部分,我设计了八个环节来进行表现。教师范唱:再次感受发声练习:强调呼吸方法、声音位置等。旋律学唱:识谱视唱,解决弱起、八度大跨度音程的音准及演唱方法。引导学生寻找并总结大调式音阶,并感受其调式特点。随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带歌词随钢琴伴奏演唱。分小组演唱,并且互评、自评。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首先我将声情并茂的进行歌曲范唱,让学生再次感受情绪以及如摇篮般摇摆的三拍子的特点,以达到激起学生歌唱的欲望(展示)(切换)紧接着,我将运用第一乐句作为演唱前的发声训练,用“lu”进行练唱,使学掌握适合本首歌曲演唱的呼吸方式和声音位置等正确的歌唱方法,为学唱歌曲做好准备。(PPT展示)学生随琴进行识谱视唱。在此我预设了,学生在识谱视唱的过程中,弱起和八度大跨度音程的强弱和音准上会表现的不好。我会用以下的方式来进行难点突破。(切换)A.弱位起唱——通过老师一强一弱两种演唱方式的对比演唱,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歌曲情感的表现,从而找到弱起的正确强弱演唱方式。(教师展示)B.八度音程演唱——从气息、声音位置、假声演唱等点位讲解,要求学生尽力保持喉头稳定,喉咙打开,用上气息轻声地演唱,以此达到音准要求。(教师展示)C.解决歌唱难点后,让学生带上方法再次随琴视唱全曲。当然,如果学生没有出现以上我所预设的演唱问题,我只会对气息、情感等歌唱状态上作提醒和强调。4,在进行完整的识谱视唱时,我会提醒学生留意旋律中出现了哪些音高的音,引导学生去寻找和总结出大调式音阶(PPT展示),并感受其调式特点。5,要想更准确的表达歌曲情感,对歌词的理解和感受就尤为重要。我会引导学生用舒缓的呼吸、轻柔的声音、轻巧的力度随节奏朗读歌词,体会歌词蕴含的情感。(教师展示)6,随钢琴伴奏加入歌词演唱。7,分小组演唱,并互评和自评。8,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并用想象母亲怀抱婴儿哄睡时的动作,运用身体律动来为歌曲伴奏,也再次感受摇篮曲摇篮般的摇曳的感觉。(切换)(教师展示)【设计意图:多种形式的演唱,让学生更加深入的感知歌曲情感,激发内心情感共鸣,并大胆的“歌唱爱”】、对比欣赏,加深认识——“体验爱”聆听舒伯特创作的《摇篮曲》和中国民歌《摇篮曲》,通过对比欣赏中、西方不同国度的摇篮曲,引导学生发现其音乐表达的共同处,总结岀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具有旋律平顺、气氛安详的特点。【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中外《摇篮曲》表达主题都是伟大的母爱,再进一步感受同一体裁不同的演绎风格的音乐特征】(五)、拓展延伸,发展思维——“编创爱”以歌曲前8小节的旋律为基础,尝试用改变节奏、节拍、歌词等形式,编创一段新的旋律以表达对母亲的爱。【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通过对歌曲的创编,一为升华感情;二为开拓创造思维,三为增强表现自信】五、板书设计课堂板书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导和启发作用,所以,我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从几个方面设计:《摇篮曲》1=D3\4[德]勃拉姆斯速度:稍慢、舒缓力度:轻柔情绪:温馨、亲切、安宁情感主题:母爱、祝福、希望以上是我本次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摇篮曲》说课稿 .doc 《摇篮曲》说课稿手卡版.doc 宗次郎 - いつも何度でも (永远同在).mp3 摇篮曲.mp3 摇篮曲.pptx 摇篮曲(原调原速).mp3 摇篮曲(合唱).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