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复习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上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期中复习提纲

资源简介

八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亚非大河文明
一、尼罗河文明——古代埃及
1.兴衰史:公元前3100年埃及统一,(
是古代埃及的国王)→公元前15世纪国力强盛,地跨亚非两大洲→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后融入阿拉伯帝国中。
2.主要文明成就:①象形文字。②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③医学:制作木乃伊的过程,知道了解剖学,了解了心脏跳动与血液循环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④建筑上:
,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3.尼罗河对古埃及的文明的影响。(古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①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代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②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③古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制定了太阳历。
二、两河文明(“新月沃地”)——古代西亚国家
1.主要居民: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希伯来人
2.古巴比伦文明兴衰史:公元前3500年形成小国→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
3.主要文明成就:①制定了《
》。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是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律。
②苏美尔人还发明楔形文字。(字母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
三、印度河、恒河文明——古代印度
1.兴衰史:公元前2500年,开始出现城市国家→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2.种姓制度:
地位
等级
等级名称
代表的社会阶层
该阶层的职责或义务


统治阶级

婆罗门
祭司和贵族
掌握神权
种姓制度激化了社会矛盾,孕育了佛教的诞生。②种姓制度对现在的印度仍有较深的影响。

刹帝利
国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被统治阶级

吠舍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向国家纳税为神庙上供,养活第一第二等级

首陀罗
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的人
几乎没有权利,从事最苦最累最脏职业
注:种姓制度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3.佛教:(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3)教义:宣扬众生平等(基本教义);反对种姓制度。
(4)传播:一个是公元前后(西汉末年)经由中亚传入中国,又由中国传人朝鲜半岛和日本等。
第二课
中华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1.夏朝:公元前2070年,
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从此
制代替了禅让制。⑶最后一任国王:桀。
2.商朝:(1)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
(2)文明成就:①青铜铸造业发达:
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古代最大的青铜器。
②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即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可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
朝开始。
3.西周:(1)公元前1046年
建立;都城:镐(陕西西安)。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国家。
(2)进一步实行
制:
①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②方法:周王直接统治王都周围地区,将其它地区先后封赐给子弟和功臣,封他们为诸侯。
③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务,保卫周王室。
④分封制的作用:确立了周王的权威,开发了边远地区,成为对周围民族具有较大影响的国家。
(3)发展并完善了礼乐制度:要求贵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贵贱长幼之间有明显的区别。
4.东周:(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
),史称“东周”。
(2)东周分为
(前770—前476年)和
(前475—前221年)两个时期。
5.春秋五霸:⑴背景: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相互征战,争做霸主,先后出现了“春秋五霸”。
⑵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恒公最先称霸:⑴原因:①他任用
为相,改革军制和内政,发展经济,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②打出了“
”的旗号,在诸侯国中树立了威信;③齐桓公不计前嫌,选贤与能,善于用人;④地理位置优越,背山面海,资源丰富。
⑵称霸时间与标志:公元前7世纪中期,葵丘会盟。
7.战国七雄:秦、楚、齐、燕、赵、魏、韩(了解相对地理位置P14;区别于春秋的地图)
8.生产工具的革新:春秋时期开始出现
农具,并已使用

9.各国变法运动: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诸侯争霸的形势,一些诸侯国打起“富国强兵”的旗号掀起变法。如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10.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开始,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进行变法。
(1)主要内容:①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④建立
,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2)作用(影响):使秦国国力大增,成为战国中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成功的原因:改革符合时代潮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诚信,得民心,等。
11.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①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一个拥有学识的文士阶层;②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士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理想,四处游说讲学,针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见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主要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学派
代表人
主张或观点
格言
备注
儒家
孔子(春秋时期)
①强调“
”。一方面要关心爱护他人,另一方面要加强个人修养。②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的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影响。
孟子(战国)
;民贵、君轻
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春秋时期)
主张“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而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具有辩证思想,
庄子(战国)
顺其自然。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主张爱一切人,视人如己,互助友爱。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法家
韩非子
主张“法与时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最受封建统治者重视)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法治”思想;在秦国受重视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孙膑兵法》
事备而后动
百家争鸣的影响: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课
西方古典文明
1.城邦的历史:公元前8世纪后出现许多小国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被马其顿所灭。
2.城邦的特征:小国寡民
3.主要的城邦:(1)雅典(古希腊最重要的城邦):
制度
①公元前6世纪,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制度。②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
当政期间,达到全盛。③主要权力机关:公民大会(雅典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加)
④民主制度的表现:A全体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参与国家政治,共同决定内政、外交、和平与战争等重大问题;B雅典公民还享有各种优惠权利。
⑤民主制度局限性: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上,占人口大多数


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真正享受这种权利的人只占少数。
(2)斯巴达:崇尚武力
4.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灭亡希腊后不久,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了东方,东方文化也渗透到西方。
5.罗马共和国:公元前509年建立。
(1)共和制度①罗马共和国设有公民大会和元老院,还设有执政官、大法官、监察官和保民官等高级官吏。②元老院是罗马共和国权力最大的国家机构
(2)公元前2世纪,罗马战胜了地中海强国迦太基,成为地中海世界的霸主。
(3)公元前73年,
领导大规模的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但动摇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6.罗马帝国:(1)时间:公元前
年。人物:
(2)2世纪,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戏称地中海为“罗马人的小澡盆”。
(3)衰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西罗马;
476年,西罗马在日耳曼人打击下灭亡。
7.基督教:①时间:1世纪。②产生地区:巴勒斯坦地区。③创始人:耶稣。
④经典:《圣经》。
8.古希腊文明成就:(1)哲学:哲学一词来自古希腊语,原意是“热爱智慧”。(2)文学:希腊神话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代表作《荷马史诗》。(3)戏剧:古希腊是欧洲戏剧故乡,诞生了“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和“喜剧之父”阿里斯多芬。(4)自然科学:科学家阿基米德发明螺旋提水器和发现浮力定律、杠杆定律。
(5)体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可上溯到古代希腊,马拉松赛跑也起源于此。(6)雕塑:米隆的代表作品《掷铁饼者》
9.古罗马文明成就:(1)法律:公元前5世纪中叶,罗马颁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
法》。罗马法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成为近代很多西方国家法律的基础。
(2)文字:罗马在文字上的贡献最有世界性,拉丁语得以广泛传播。
(3)建筑:①代表品:凯旋门、古罗马竞技场、万神殿。②到现在我们还有许多的建筑沿袭和继承发扬了古罗马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建筑艺术传统。
第二单元
第一课
西欧封建国家与基督教文明
1.中世纪:是指从5世纪后期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世纪。
2.西欧主要国家的发展历程:
3.
西欧封建制度的特点:(1)封建农奴制度。
(2)封建等级制度: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一现象。
(3)基督教占统治地位
①基督教宣扬“君权神授”得到法兰克王国统治者的大力扶植。8世纪中叶,“丕平献土”。
②表现:政治上,利用国王扩大自己的影响;经济上,通过“什一税”剥削农奴;思想上,垄断教育和文化,排斥异己。
封建庄园制度:①西欧农村的土地主要掌握在国王、贵族和教会手中,以封建庄园的形式经营。
②封建庄园是个自给自足的小世界。
(5)城市的兴起(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①兴起的条件:随着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人们开始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换,促使原有城市的复苏和新城市的涌现。
②著名的城市:巴黎(西欧最大)和伦敦是政治、商业中心;佛罗伦萨的手工业享誉欧洲。
③行会的出现: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为了反抗封建领主的欺压,保护手工业者共同的利益,手工业者按照不同行业组成行会。
④城市和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影响:形成市民阶级和早期资产阶级(富裕商人和银行家),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条件。
第二课 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1.阿拉伯帝国(穆罕默德创立,首都是巴格达)兴衰过程:
2.伊斯兰教:①时间:610年(7世纪初)
②地点:阿拉伯半岛的麦加
③创立者:穆罕默德
④经典:《古兰经》 ⑤教徒:穆斯林
⑥教义:宣扬只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赈济贫民,善待奴隶,反对高利贷。
三大宗教
创立时间
创始人
宗教经典
原创地
宗教建筑
现在分布区域
佛教
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
佛经
古印度
寺庙
亚洲地区
基督教
1世纪
耶稣
《圣经》
巴勒斯坦
教堂
欧美地区
伊斯兰教
610年
穆罕默德
《古兰经》
阿拉伯
清真寺
亚非地区
3.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成就
(1)数学方面:①改选了
人发明的0~9的计数法并传播到欧洲,产生了“阿拉伯数字”的名称。②现代“代数学”一词也来自阿拉伯文;阿拉伯代数学之父——花拉子密。
(2)建筑方面: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艺术的典范,其特征是“圆顶、拱形回廊、高耸的尖塔”。
(3)文学方面: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天方夜谭》)。
(4)医学方面:阿拉伯的医学在当时世界居于领先地位。医学著作有《医学集成》和《医典》。
(5)其他方面:阿拉伯人还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印度的糖、稻米和棉花等传入欧洲,成为东西方经济与文化交流的使者。
4.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特点:具有融合精神,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第三课 日本大化改新
1.“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
(1)5世纪,大和国家统一了日本本岛。大和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后来改称天皇。
(2)中国隋唐时期,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到中国学习。
2.
大化改新
(1)历史背景:①社会矛盾十分尖锐,贵族势大,皇权旁落,政局混乱;
②日本周边国家唐朝高度繁荣的状况刺激了大和统治者;③曾经到过中国的日本留学生成为拥护改革的一股力量;
④645年,皇室和改革派铲除了苏我氏贵族的势力,强化了中央集权,为实施改革创造了条件。
(2)时间和人物:
646年;孝德天皇
(3)内容:①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实行中央集权。②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
;原来被贵族控制的农民转为国家公民。
(4)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大化改新”之后的日本
(1)日本武士阶层形成:10世纪时,日本豪强贵族占有大片土地,建立起庄园。各地的庄园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蓄养了一批武士,形成了特殊的武士阶层,对以后日本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2)日本积极吸取中国文化的具体表现:①教育制度,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
②佛学从中国传入日本;③中国的唐诗和书法在日本深受欢迎;④建筑,奈良时代仿造长安城建设新都平城京;⑤生活方面,效仿汉唐服饰设计和服,茶道、棋道等。
第三单元
第一课
秦始皇开创大一统
1.秦统一六国的原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②连年征战,人民渴望统一,国家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秦王嬴政精心勤政,具有雄才大略;
④秦国地处关中,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2.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王
统一了全国(依次灭韩赵魏楚燕齐),定都:咸阳。
3.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和
(分别掌管

和监察事务)。在地方,废除西周以来的分封制,统一采用“
制”。还颁布了大量的律令。
经济
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
秦统一后,将秦的
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后来又出现了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交通
大修驰道,拆除所有路障,车同轨。
思想
进行“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之外,民间只可收藏医药、此时占卜和种植等方面的书籍,其余一律集中焚毁。
军事
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并修筑了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4.秦的疆域:秦朝疆域广阔,东到东海,西抵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带。
5.秦朝结束了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第二课
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1.秦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秦的暴政(沉重的徭役、兵役和严刑酷法)使国内矛盾激化。
2.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在大泽乡起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3.楚汉之争:(1)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将近四年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刘邦彻底击败项羽,项羽自杀,楚汉之争结束。
4.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了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5.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②统治者吸取了秦亡的教训,采取
政策来恢复经济。
③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2)主要内容:①汉高祖:让士兵复员从事生产,免除若干年的徭役;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回乡,发还原有的田宅;释放一些奴婢为平民;将田租定为“十五税一”。
②汉文帝: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连续12年免除全部田租,又把每年服徭役改为三年一次;减轻刑罚,废除了肉刑。
③汉景帝:将田租定为“三十税一”并进一步减轻刑罚。
(3)结果:使社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盛世局面——“
”。
第三课
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格局的主要措施




政治
①颁布“
”。②设置“
”,监察地方官员。③设立“
”,以监督朝廷、都城和周边地区的官员与皇族的举止。
“推恩令”使王国逐渐被分成许多小侯国,再也没有力量对抗中央了。
经济
①统一货币铸造。(五株钱)②食盐、铁器的生产和销售归中央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极大地增加了中央收入。
思想文化
①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以儒学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在长安兴办太学。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保证了皇帝的权威和朝廷政令的推行。儒学居主导地们,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军事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外交
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丝绸之路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东汉统治前期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政权,统治日益黑暗。最后,在起义军打击下,东汉名存实亡。
第四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西汉与匈奴(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关系
(1)刘邦率领大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在白登山被匈奴军队围困,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
(2)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击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居住垦荒,设置酒泉、张掖、武威、敦煌四郡,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2.“和亲”政策:如汉元帝时,宫女王昭君嫁给了呼韩邪单于,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3.
张骞出使西域:(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1)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2)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
(3)影响:①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②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日益活跃,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4.丝绸之路:(1)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敦煌—新疆—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罗马)
(2)影响:丝绸之路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丝绸之路沟通了欧亚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5.西域都护府: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了“
”,这是
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6.与朝鲜和日本的交往:东汉时,朝鲜半岛上各国与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频繁。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第五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1.造纸术:东汉
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2.数学成就:(1)《周髀算经》:西周初年数学家商高提出了“勾三股四弦五”。
(2)《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这本书确立了中国古代数学以计算为中心的特点。
3.医学成就:(1)西汉:《黄帝内经》,最早记述了人体解剖知识和血液循环情况,系统论述了养生的基本原则。直到今天,这部书还是中医学习的经典。
(2)东汉:①张仲景的《
》,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疗原则,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制成了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发明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
4.史学:
的《史记》,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成为我国历代王朝编写史书的范例。
5.宗教:(1)佛教传入中国:①公元1世纪(西汉末年),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②东汉明帝时,派使者到西方求佛法,在洛阳建造了中国最早的寺庙“白马寺”。
③佛教宣传的来生幸福吸引了很多信徒,许多统治者把佛教用作统治人民的工具。
(2)道教:东汉时期兴起,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6.秦汉时期文化昌盛的原因:?①社会稳定:秦统一,汉强盛,政治稳定,大一统局面形成。②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经济繁荣。?③民族关系:民族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与丰富?。④中外交流:实行对外开放格局,开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频繁。?⑤统治阶级比较重视,如汉武帝兴办太学,推广儒学。??⑥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杰出历史人物的不懈努力
八上《道德与法治》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
1.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积极融入社会,投身于社会的过程,是我们的走向成熟的过程。
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3.主要的社会关类型:
关系(如家庭成员);
关系(如同乡、邻居);
关系(如同学、同事)
4.
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原因:(1)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5.通过父母的抚育、同伴的帮助、老师的教诲和社会的关爱等,我们的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6.
亲社会行为的含义: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如谦让、分享、帮助他人、关心社会发展等。
7.
养成亲社会行为原因:(1)
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2)
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8.
养成亲社会行为方法:(1)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等。
(2)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养成亲社行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二课 网络生活新空间
1.网络改变世界(网络的利)
(1)网络丰富日常生活:①网络让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变得方便迅捷。
②互联网打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促进了人际交往。
③网络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丰富多彩。表现:借助互联网,我们可以结交朋友、查阅资料、学习新知、购买物品、寻医问药、休闲娱乐等。
(2)网络推动社会进步:①网络为
注入新的活力;②网络促进
的进步;
③网络为

搭建新平台
2.网络的弊:(1)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在网络时代,会出现一些虚假的、不良的信息。
(2)沉迷于网络,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主要表现在:耗费人们的时间、影响思考的深度,疏离现实的人际关系。3.个人隐私容易被侵犯。
3.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1)要提高
,积极利用互联网获取新知,促进沟通,完善自我。
(2)互联网上有无限的信息,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学会

(3)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方法:注意信息出处;关注官方信息;对信息进行多方验证;辨识信息内容;向他人求助。
(4)恪守
、遵守
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5)传播网络正能量: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第二单元 第三课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1.与人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秩序有: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
2.社会生活需要秩序的原因:(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2)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社会规则的分类:道德、纪律、法律。
4.社会规则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规则的重要性):
(1)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从而使大家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各得其所。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处罚,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手段有:①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②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5.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①社会规则划定了
。(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②社会规则是
的保障。
6.自觉遵守规则的要求:(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
7.维护与改进规则的做法:(1)要从自己做起,自觉遵守规则;
(2)要在保护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
(3)积极改进规则。(原因: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需要对规则进行改进)
第四课 社会生活讲道德
1.尊重他人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尊重他人?)
(1)尊重是交往的起点。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相互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
2.尊重从我做起(尊重他人的具体要求)
(1)
。(2)
。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3)学会
。要应该将心比心,体会他人的感受,理解他人的难处,包容他人。
(4)学会
。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潜质和特长,真诚地欣赏和赞美他人的优点和闪光点,给予他人积极的评价。
3.社会生活中,礼主要表现在


等。
4.文明有礼的重要性(为什么要文明有礼?)
①文明有礼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前提,文明有礼会使人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赢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②文明有礼促进社会和谐。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维系社会正常生活的一种道德行为规范,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桥梁。③文明有礼体现国家形象。
5.怎样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人?(1)需要态度谦和,用语文明。(2)需要仪表整洁、举止端庄。
(3)需要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观察、思考和践行。
6.诚信的重要性(为什么要讲诚信?)
(1)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一个价值准则。
(2)诚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品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项民法原则。
(3)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4)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5)诚信促进社会文明、国家兴旺。
7.怎样做一个诚信的人?
(1)树立
。要真诚待人,信守承诺,不轻易许诺,如果失信产生了不良影响,应不逃避、不推脱,勇于承认过错,主动承担责任,争取他人的谅解。
(2)运用
。当尊重他人隐私与对人诚实发生冲突时,我们应遵循伦理原则和法律要求,权衡利弊,做到既恪守诚实的要求,又尊重他人隐私。
(3)珍惜个人的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
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2.违法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1)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分:①
违法行为:②
违法行为:③
违法行为。
(2)按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分:①
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的违法行为。)②
行为。
3.行政违法行为:
①含义:指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应受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的行为。
②主要表现:如当事人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交通法》《税法》《教育法》等行政法规而应该进行治安处罚的行为。生活中,最常见的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
。包括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和开除等)和行政处罚(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4.民事违法行为:
①含义:违反民事法律规定,损害他人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的行为。
②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从事各种民事活动,如购置财产、签订合同、劳动就业、结婚等,这些民事活动都是由民法来规范的。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③承担的法律责任:承担
责任。主要包括: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继续履行;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5.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6.犯罪(刑事违法行为)
(1)
含义: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2)
基本特征:①
(最本质的特征)②
(犯罪的法律标志)

(犯罪的必然法律后果)
7.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8.刑罚分为
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和
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两大类。
9.预防犯罪的原因:
①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远离犯罪。
②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
10.怎样预防犯罪:
①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
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②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11.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寻求法律救助,依靠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2.维护合法权益的途径和方法有:
(1)通过
来维护合法权益。(一些能够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的机构有法律服务站、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
(2)受到非法侵害,可以寻求国家的
。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必要时可以直接向
起诉。
13.诉讼是处理纠纷和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通常分为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俗称“
”)、刑事诉讼三类。
14.青少年要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原因:①同违法犯罪作斗争,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全体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
②见义勇为作为高尚的品质,历来受到全社会的褒扬和敬佩。
(2)要求: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我们要敢于并善于依法维护正当权益。
15.青少年要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1)原因:我们身为未成年人,体力不具优势,心智尚未成熟,如果鲁莽行事,自己极易受到伤害,也不利于制止犯罪。
(2)具体做法:在面对违法犯罪时,我们要善于斗争,在促使自己减少伤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会的力量,采取机智灵活的方式,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3)常见方法: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或争取其他成人的帮助;虚张声势,与违法犯罪分子巧妙周旋;记住违法犯罪分子的体貌特征;了解违法犯罪分子的去向;保护好作案现场。
16.青少年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观念,②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③努力成为一名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1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