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明的确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礼乐文明的确立

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材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第一课 第一课时 礼乐文明的确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对礼乐文明有一个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本节课教学中突出的亮点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我们知道课堂的本质是组织学生学习,学习的任务应该适应学习者,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应该关注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1)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特点;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选用典型事件,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本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的起始课,阐述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教材先讲分封制度,再以“宗法制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过渡到宗法制,然后以“周朝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与前面宗法等级制衔接,层次清晰。教材讲述了在农耕文明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治理国家的方略,与前面所学的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文明相对应,对后面教学中学生理解2000多年王朝统治的基本体制作了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便于学生理解“制度”这类抽象概念,教材中用了一些具体实例、图片、活动等内容,让学生通过感知、体验来理解“制度”的产生与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社会和中华文明主要特征的起源,初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
☆学情分析
我国号称“礼仪之邦”的由来对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虽然现在不存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可以捕捉到受其影响的不少影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可引用一些图片、资料,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这一热门话题,以期学生能够感悟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感悟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渊源,通过对比课文材料与现实生活,理解和感受礼乐文明的基本内涵,增强对礼乐文明的感性认识。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增强对礼乐文明的理性认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活动与探索中体验求知和学习的快乐,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继续探索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礼乐文明在周朝得到发展和完善。教学难点:分封制、宗法制及礼乐制度成为中国统治阶级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工具。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导入 1、 历史背景大家一定看过《封神榜》,请大家说说其中你比较感兴趣的故事。 请同学讲《周武王伐纣》的故事。 由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趣。
教学过程 2、西周的建立教师:周朝改革了周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的礼乐制度 3、分封制阅读观察、自主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0第二自然段,观察西周形势图,理解分封制的内涵。 提问: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基础是什么? 4、宗法制投影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图和西周等级制度示意图,分析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与作用。想一想: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提问: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形成了西周的等级制,这种等级制度又以什么形式来体现呢? 5、礼乐制投影有关“鼎”、“编钟”的图片(并伴奏编钟音乐,了解编钟是贵族在举行祭祀、宴饮等活动中使用的主要乐器),教师结合图片补充周朝礼乐制度的内容。强调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一评:哪一组活动效果好?说出你的理由。 阅读课文了解西周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成。并在中国历史年代尺上画上西周起讫时间段。 通过读图、学生了解了西周的疆域、远远超过前代。 角色扮演:假如你是周武王,你将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思考,回答。 读图册P32页《西周分封与宗法关系图》, 阅读P70第三自然段,理解宗法制的内涵。尝试用形象的图示表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讨论:西周的等级制与强调平等和奋斗竞争的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 阅读P71的阅读材料。小组讨论:(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欣赏音乐。当代音乐与周朝音乐的社会作用有哪些不同?(2)西周的礼乐制度有什么作用(积极的、消极的)? 通过角色扮演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通过小组讨论分封制度的利弊,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与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分析、概括能力。通过画图形象揭示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周王与诸侯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文物图片和音乐伴奏,结合生活实际解释周朝的礼乐制度,使抽象问题形象化,以助学生对礼乐制的理解。学生们在合作中学会共同探索,学会透过个别现象去分析问题。
课堂小结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是构造周朝礼乐文明的三大基石,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全方位地维护周朝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最终构建了一个对中华文明有悠久影响的“礼乐文明”。
☆板书设计
礼乐文明的确立 (基础) (组成) 分封制 宗法制 礼乐制 (分封制的 (封邦建国 (贵族社会 基础,家 的 的 族统治的 统治秩序) 行为秩序) 等级秩序) 维护秩序 巩固统治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小组学习活动评价表项目A级B级C级个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1.参与学习积极能很少 2.听、思、演、问认真基本很少 3.对别人发言的评价会基本不会 4.合作学习新问题生成有很少没有 5.成果展示、讲解、表演、共享会基本不会 6.发言、讨论与交流积极基本不会 7.整理知识点认真基本不会 8.调动学业不良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基本不会 9.小组合作 “兵练兵”、“兵教兵”能基本不会 10完成学习任务顺利基本不会 我这样评价自己: 同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教学反思
[创设合理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探究]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培养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去。为此,我在这堂课中设置了这样四大情境:“历史背景(讲故事)”→分封制(角色扮演)→宗法制(形象的图示) →礼乐制(文物图片、音乐伴奏)。这些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学习,让学生面对课文不觉得枯燥乏味,并且能顺利地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评比与学生学习活动有机结合] 小组讨论后编排了评一评(哪一组活动效果好?说出你的理由)环节,目的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提高。这种在评比的方法中提出的问题为学生创设了各预己见的情景,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的学生思维不只停留在小组活动的氛围上,而是有深入的思考。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论辩等多种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比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评比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困惑】当然,实际上课后发现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如“对课堂中知识体系完整性的追求”,课后与课前设计相比较,总觉得教学知识体系有些不完整,放弃了部分历史的一些细节,但是这种代价是否值得呢?”值不值得?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总结——再实践,尽可能地找到最佳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