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分南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秦岭淮河分南北

资源简介

课题 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三课第一框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与社会是开放性的课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南北方的差异及其产生差异的原因,并通过追溯形成南北方差异的原因──气候对各地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方式上所带来的不同影响,探讨如何促进地区间合作与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并学会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文化价值观,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本节课的内容图文结合,涉猎广泛,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并对下一节课“东西部差异显著”的教学起着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由于许多学生都没有出过远门,对不同地域的风情和习俗了解甚少,因此对南北方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不能从深层次的角度去进行理解。
  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可以使难解的问题变得容易、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和形象。所以,针对学生的现状,在本节课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明智之举。通过播放短片──介绍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的影像资料,可以使学生生动、直观、形象地了解到南北方之间为什么会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使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通过读图,了解秦岭—淮河分界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界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②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信息交流师生互评 整合知识拓展延伸 出示《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并展示一组图片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1.出示《南北方地图》。 2.播放录像《秦岭南北分界线》。 3.播放《南北温差》录像。 4.出示《1月平均气温图》并介绍等温线。 5.出示《7月平均气温图》。 6.出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我国南北方由于气温和降水的差异,造成南北方人们生产、生活的差异。 1.将学生分组,展示收集资料讨论问题。 2.展开竞赛,对比南北方的优势。 师板书归纳总结本节内容。 出示习题。 学生分6个小组。猜它们表现的是哪一地区,并联系我们所在的地区。 学生观图,找到秦岭-淮河,了解南北方的大致范围。 探究秦岭一线南、北方的差异及成因。 观看、体会。 计算南北温差,并分析差异。 计算南北温差,并分析差异。 分析中国各地降水的差异。 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学生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分析南北方的特点。小组探究。 师生共同归纳。 练习。 通过观看图片感受我国各地的差异。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感受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感受南北温差,引入下面的分析。 感受我国冬季气温的特点。 感受我国夏季气温的特点和南北方降水的差异。 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环境的观念。 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板书
一、秦岭-淮河分南北1、中国南北方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2、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 3、南北方生产生活不同的原因:气候的不同 ①气温的不同②降水的不同4、南北方气候的不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各小组由组长负责,记录组员发言的情况,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发言予以点评或表扬或鼓励。教师根据个小组长交上来的发言记录给学生打分。
☆教学反思
本节课自己教学方式的最大转变是尝试由教师的讲述转向一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主,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通过听课老师的反馈认为是成功的。但存在的问题不少。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比如对如何看气温图、降水图学生不太会看,教师没有及时给与指导。还有,本节课地图用的比较多,教师应该简单复习回顾有关地图的知识,导致学生读取地图信息能力的缺失。教师对好学生提问的多,对中等偏差学生提问的少,没有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些都是我要改进的。假如让我重上这节课,我会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尤其要注重学生对读图能力的提高。还会关注中等偏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根据听课教师和专家意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