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的兴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工业革命的兴起

资源简介

《工业革命的兴起》教学设计
★ 【课程标准】
4—1 例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
4—3 例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明它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
4—5 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于世界社会变迁中若干重大转折时期。
★ 【教学目标】
1.掌握工业革命兴起阶段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蒸汽机在工厂生产中影响和作用。
2.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懂得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
3.了解工业革命时代重要的发明家,体会他们在社会生产变革中发挥的作用,进而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生产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工业革命兴起阶段重要的发明家和发明成果。
教学难点:理解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性,体会工业革命对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
★ 【教学方法和手段】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的深刻动因、技术变革的顺序性,体会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
合作探究法:通过帮助、分析历史情境中主人公“鲁本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清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性,提升历史的逻辑思维能力。
★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展示图片:上海世博会各参展国的图片。 1.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世博会?2.纵观世博会历史,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世博会。3.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本斯的创业之路”。 讨论回答:1.世博会是各国科技革命成果的大展台。2.第一届世博会在英国伦敦举行。 图片激趣:以学生所关注的上海世博会为切入点,从而自然地引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新课教学第一环节:情境创设“鲁本斯的创业之路”——呈现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背景介绍:靠海外殖民起家的鲁本斯家族在18世纪60年代的伦敦开办了一个大型的棉纺织手工工场。起初,生意红火,但不久陷入了困境。[挑战一]:生产的棉纺织品跟不上市场需求,手工生产效率低,怎么办?问:在当时有没有纺织机器呢?[过渡]:珍妮纺纱机的出现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到了第一张,引发了一系列的“珍妮效应。”(出示:《棉纺织机器的发明》表格。思考棉纺织机器的生产效率有什么变化?使用的动力有什么不同?) 合作探究: [对策一]:手工生产——机器生产珍妮纺纱机,一次能纺纱16——18根线。——它是近代意义上的第一台机器,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起点)。观察图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这些机器主要是以人力和水力作为动力,受季节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动力不稳定。)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将学生带回到18世纪的英国。让学生从中感受到:随着市场的扩大,需求的激增,传统的手工生产已是“捉襟见肘”了,市场的需要,呼唤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来改变现状。让学生观察图表,学会从图表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挑战二]:如何找到一种强大而又稳定的动力?问:蒸汽机是谁发明的呢?归纳:蒸汽机解决了工业革命中最核心的动力问题。把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问:蒸汽机的使用给鲁本斯家带来了什么变化?(鲁本斯家的棉纺织手工工场转变为机器大生产的工厂) [对策二]:动力革命——蒸汽机介绍有关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的故事。机器大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 历史因人物而生动,人物因细节而精彩。学生通过对瓦特事迹的了解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共鸣。
[挑战三]:产品的激增使得马车运输跟不上社会生产的需要,如何快速地把产品运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播放视频《交通运输革新》,思考有哪些新式交通工具出现?这些交通工具的出现得益于哪一项发明? )归纳:蒸汽机诞生后,它作为动力机器被迅速的运用到了各行各业,使社会产生了巨变。【总结】:同学们我们一路跟随鲁本斯一起见证了他的创业传奇,也一起见证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结合板书) [对策三]:交通运输革新看视频1.史蒂芬孙:火车机车人类从马车时代——铁路时代2.美国人富尔顿——蒸汽轮船 这些发明得益于蒸汽机。 通过情境呈现——鲁本斯家族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机器、动力、交通运输等问题,让学生在分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真实的感受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继而提升历史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环节: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和影响。 出示幻灯片: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成果表格。根据图表:说明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个国家的发明最多?为什么?(提示:结合鲁本斯家族的发家史来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小结】:正是英国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之条件,早在18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革命,直至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问:工业革命给英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观察图表思考: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是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英国发明最多。分析原因: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政权;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所以有充足的资金、原料和市场等。总结影响:英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工业国。 通过图表展示、条件分析,理解英国最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环节:从世博会看中英两国 【过渡】上海世博会,正如大家所知这是历史上世博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然而中国与世博会的亲密接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展示:1851年伦敦万国工业博览会中英两国的展品。思考:1.对比两国展品,分析近代中英两国的发展趋势?2.如今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又说明了什么?3.对比两次世博会,作为今天的我们该怎么办呢……(无需课堂上回答) 通过对比分析:近代中国:日渐衰落近代英国:日益强大如今中国:重视科技;国力强大课后回味、思考、感受 以世博会导入,又以世博会总结,前后呼应。采用比较教学法,让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中国因为在工业革命中没有及时抓住良机而走向衰落。而如今世博会的承办,有显示了中国的强大。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将课堂引向纵深,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隐性化。
本课小结:情感升华 在工业革命的早期阶段,英国率先抓住了机遇,最先完成工业革命,从一个平凡的农业国家,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强国。而在世界历史上一直处于领先地位的大国——中国,在封建制度的禁锢中,错失了工业革命,开始渐渐地走向衰落。令人欣慰的是,如今的中国正在奋起直追,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下,我们的祖国一定会变得更加强大!
★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工业革命的兴起》是第六单元“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的开篇,可以说,工业革命引发了18-19世纪整个世界生产方式划时代的大变革。工业革命这一内容历来是世界史教学中的重点和经典课目,但教学经历与实践告诉我:要上好这节课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知识点多而散,不容易整合;二是与学生联系少,难引起兴趣。如果就一个一个地介绍发明家和他们的发明,最后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知识总结归纳,那这节课就索然无味了。
学习历史应该注重历史过程的学习,而不仅仅是历史结论的记忆。其实细细查阅第一次工业革命相关资料,不难发现工业革命作为人类历史上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存在着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在教学中要突出技术变革的动因和顺序性。随着英国的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日益成熟,市场上对商品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棉产品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而造成这一问题主要是传统手工劳动工作效率太低,所以提高生产效率,机器的发明成为迫切需要,第一台机器珍妮纺纱机就这样应运而生了。随着珍妮纺纱机和一系列工作机器的问世,解决了工作效率问题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动力问题。为获得持续稳定强大的动力,人们不断尝试着发明改造动力机器,最终瓦特完成了对蒸汽机的改造,从而成功地为机器提供了动力。而当机器有了新的动力能够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时,交通运输问题又困扰着当时的人们,于是人们又尝试着发明新的交通工具,这就有了史蒂芬孙的蒸汽机车。这是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性,是历史发展的真实过程,也是这节课的主线。
如何抓住工业革命的线索来实施课堂教学呢?我认为情境教学法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为此我创设了“鲁本斯的创业之路”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们走进历史,感受18世纪的英国手工工场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机器、动力、运输等问题,并让学生们分析思考解决的对策。而正是在分析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地理解了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性,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学习实际上是个由点到线最后提升为面的的过程。在教学中还应该树立全球史观,在分析工业革命影响中除了要分析对英国的影响外,还应该联系同时代的中国,为此我设计了伦敦博览会上的中英两国展品的对比这一环节,旨在“以史为鉴”,升华情感。
总之,本课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研究分析、对比,使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