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 人教版八年级 从维新到革命设计理念 通过材料的合理选择与呈现,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综合探究历史问题,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分析 “从维新到革命”──通过介绍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艰难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并失败的过程,讲述了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下,中国的知识分子所做的种种努力。在讲述戊戌变法时,教材首先介绍了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公车上书,拉开变法序幕,接着介绍了变法的主要措施和最后的失败。在变法失败后,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探求新的发展道路,他们力求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教材介绍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但此后,由于革命派的妥协,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夺走,中国陷入了北洋政府的统治。通过变法和革命的失败,可让学生领悟:事实证明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中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教学目标 课 标 1、列举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明它(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突出作用。2、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3、在世界文明的进程中,了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明确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知识与能力 1、知道维新变法的背景、经过和结果;2、了解维新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3、了解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4、知道辛亥革命的过程、结果;5、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呈现材料,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体悟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针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平均年龄为14周岁,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尚不成熟,对于事物有自己的认识,但不够客观,也不够系统。对维新革命和辛亥革命的认识大都一知半解,没有系统的接触过。教学重难点 内容 解决措施重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呈现材料,引导学生分组展开讨论难点 体悟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 整节课以“大事记和从变法到革命”两条线为线索,通过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引导学生感悟历史教学方法 教法 启发式教学、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学法 思维学习法、合作(讨论)学习法、材料学习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板书教学思路 本课以” 大事记”方法指导导入,引出先进中国人为了寻求民族独立、社会进步进行的一系列探索——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通过比较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维新变法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通过呈现辛亥革命的结局和课外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的讨论。两场变法的呈现方式均采用大事记的方式,即先罗列维新变法的具体背景.经过.结果然后逐步分析.再通过之前的方法,学生自主罗列辛亥革命的大事记,再回探讨这段历史。教学流程 方法指导,提高能力 设计问题,引发思考 围绕问题,阅读讨论自主探究总结,得出认识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 入 历史其实无非就是一些人,和一些事情,然后就组成了许多值得我们回味的过去。于是,我们在品味历史的时候,总是应该弄清楚一些人和一些事情。现在我们就来品味这么一段历史。【出示课题】:从维新到革命今天的这段历史,我们讲的是哪些事情和哪些人呢?在讲述历史事件的时候,我们不妨通过列大事年表的方法(即什么时候发生什么事)学生阅读教材,在教师的指导下罗列维新变法的大事记 阅读教材,从文本中捕捉信息 通过列大事年表的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导入维新变法。稳扎稳打 出示表格:三次战争和三个不平等条约内容 1、问:当时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局面?2. 《马关条约》签定后,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亡国大祸迫在眉睫。面对如此深重的民族危机,当时的读书人,是怎么做的呢?--------公车上书(名词解释)3.出示:材料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他们认为中国的出路在哪里 当时的统治者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态度如何 既然要变,维新派该依靠谁 应该怎么变 观察图片和阅读书本回答 点出维新变法的背景和经过。问题探究 出示表格:表格维新变法和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维新变法洋务运动政治实行君主立宪;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况企业等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筹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文化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设立北京同文馆 观察图片和阅读书本回答 通过比较,了解维新变法与洋务运动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创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思考:和洋务派相比,维新变法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承转:正当维新志士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粉碎了维新志士的梦.出示图片:慈禧太后废除新法-囚禁光绪帝-戊戌六君子1、为什么满腔悲愤,忧国忧民的谭嗣同又为何被满清政府处死呢?2、依靠清政府进行变法的道路能行得通吗?当时的人们是放弃努力了还是寻找了另一种方式救国救民呢?3.从大事年表中归纳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即从原因.经过.结果进行分析 观察图片和阅读书本回答 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明白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引出资产阶级的革命之路。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现学现用 出示:邹容<革命军>学生根据大事年表法,自主罗列辛亥革命的大事年表 观察图片和阅读书本 采用倒叙的方式,出示革命带来的社会生活变化的图片,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视点广角 出示图片:中国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观察图片 简要点出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自主学习 出示提纲:三民主义 阅读课本,根据提示完成提纲视点广角 出示视频:武昌起义出示:辛亥革命发展形势图武昌起义掀起了全国反清革命高潮,这一年为农历辛亥年,所以史称辛亥革命。 观看视频 简要了解武昌起义及辛亥革命带来的变化承 转 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然而好景不长,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孙中山被迫将临时大总统之位让与袁世凯。这之后,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认真听讲 简要叙述武昌起义成功后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及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论从史出 出示材料:材料一1912年3月5日,《时报》上刊载了一篇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文中描述民初中国社会的革故鼎新说:“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问:材料1反映了当时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材料2: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问:材料2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材料3: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令﹐如:革除历代官厅“大人”﹑“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等。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问:根据材料3,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 有人认为:剪辫子只是表面现象。辛亥革命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政治上四分五裂,军阀混战,因此,革命没有成功。小组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吗?说明理由 总结: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并建立共和制,共和制虽短暂,但是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以共和国取代清帝国,无疑是历史的进步。然而中国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中国人民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所以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能挽救中国。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结合书本的内容,分组讨论 出示评价辛亥革命的材料,引导学生展开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的讨论升华设疑 出示图片:屈原-孙中山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这节课中我们了解到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已是穷途末路,最终走向失败,那么我们中国的路在何方,我们又该走向何处呢?我们下次再一起探讨。 观察图片和认真听讲 借屈原和孙中山的名言,点出资本主义道路不适合中国,但志士仁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值得我们学习。知识梳理 根据图形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的知识,强调重难点。 学生根据板书,自主回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 通过板书,落实知识点,重温重难点。课后作业 撰写小论文:假如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会采用什么方式振兴中华 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查阅相关资料,发表各自见解,撰写小论文 通过撰写小论文,加深对史实的感悟。板书设计 甲午中日战争 志士仁人在探索着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路在何方从维新到变法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备课中最大的困惑:什么是该讲的,什么是不该讲的,什么是需要补充的,什么又是该舍去的?该如何让历史在专题专题模块式教学中生动起来而不是乏味的陈述?如何在45分钟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学生对基础知识量的积累与专题模块教学质的飞跃之间的矛盾?学生有限的历史知识与历史教学的冲突到底有多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