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班会教案 传统节日班会设计通用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六年级上册班会教案 传统节日班会设计通用版

资源简介

《中国节日?中国梦》班会设计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多种活动形式,颂扬中华传统文化,了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和传统节日典故。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倡导过中国节,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3、激发探索科学兴趣,增强刻苦钻研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统节日,抒发真情实感。
 
班会过程
(一)了解节日
主持人一:敬爱的老师,
主持人二: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我宣布四二班主题班会《中国节日 中国梦》正式开始!
主持人一:通过班会课,希望同学们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
主持人二:通过班会课,我们要更加地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主持人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古国。 
主持人二: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乐观向上的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主持人一: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内聚力量,最终结合成了个多民族统一的整体。
主持人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牢固基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维系中华民族而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主持人一:同时流传的,还有中国的节日文化。
主持人二:对啊,中国有许许多多的文化,这些节日都是有由来的和风俗的。
主持人一:请老师出示大屏幕
主持人二:请同学们自己先来自由读一读。
?老师总结: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重阳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今天咱们一起在这种大俗和大雅中,雅俗共赏,一起感受中国的传统节日吧!
主持人一: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主持人二: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也叫“大年初一”。谁知道这两天咱们有什么风俗习惯呢?(学生自由答)
主持人一:北方人风俗一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包、吃饺子;
主持人二:我们用《》诗来总结,请女生齐读:“声中一岁除,。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主持人二: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大多是清明寒食一起过。
主持人一: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最适合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主持人二:有诗为证:请同学们一起欣赏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请男生齐读。
主持人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
学生齐答:端午节。
主持人二:我们都在门上挂艾草,吃粽子,戴香包。
?主持人二:我国民间传说里,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这一天是阴历七月七日,称“七夕”。
主持人一:咱们同学都学过关于这个好节日的古诗,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吟诵一下《乞巧》。
主持人二: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是赏月的佳节。
主持人一:谁知道这天咱们有什么风俗习惯呢?
主持人二:中秋夜人们会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到庭院赏月,吃月饼。
主持人一:自古以来,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诗人成千上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积累描写月亮的,请你来展示一下吧。
学生依次诵关于月亮的诗词。
?主持人二:阴历的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
主持人一: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主持人二:具体习俗登高、吃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插茱萸和簪菊花、
主持人一:我们还有很多传统节日,比如:元宵节、端午节、腊八节、冬至节等等。
主持人二:从今天的班会,我们知道了中国的形式多样,内容
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持人一: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二)知识竞赛
1、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一个传统节日名称,这个节日和一首著名的词有关:《水调歌头》 ,作者是宋代苏东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2、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一个传统节日名称,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而人们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这就是七夕节。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3、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一个传统节日名称,有首诗和这个节日有关,作者是唐朝的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的名字叫“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庆祝这个节日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4、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一个传统节日名称,有首词和这个节日有关,作者是宋代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的名字叫做:《青玉案 元夕》。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老师总结:中国的节日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
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节气、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等都被融合凝聚到传统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让我们再次聆听儿歌,重温中国人最特别最亲切的文化遗产吧!
(三)相声表演《论过节》
(四)视频:邓鸣贺《节日篇》童谣中国传统节日()
最后以这首歌曲结束本次主题班会




相声《论过节》
郭:谢谢大伙一鼓掌我就知道了
李:您知道什么了?
郭:喜欢听相声
李:没错
郭:有人认识我们 有人不认识我们
李:认识您的居多
郭:我叫郭德纲
李:没错
郭:相声界的一个小演员
李:您客气
郭:经师不到 学艺不高造诣也没有这么深
李:太谦虚了
郭:比起来这位老师就没法比了
李:我照您差远了??
郭:大伙都认识家喻户晓 妇孺皆知
李:达不到
郭:在北京城来说没有人不认识你
李:你过了
郭:叫什么名子来着
李:这就一不认识的? 我叫李菁
郭:还叫李菁
李:干嘛还叫啊
郭:相貌英俊 台风潇洒
李:不行
郭:往这一站长得真够寒碜的
李:我让你夸我来着呀 没这么捧人的
郭:不是 眼太大了
李:大一点儿好啊 眼大有神
郭:我认为你有这么好的造诣和你的家庭是分不开的
李:太对了
郭:为什么说这个岁数说相声里边李菁老师能够出类拔萃
李:您给讲一讲
郭:和家庭是有关系的
李:家庭条件好
郭:他们家在北京城称得起是名门望族
李:有点儿钱
郭:尤其李先生的祖辈
李:就是
郭:在清朝的皇宫里面跟着西太后的叫李莲英
李:你你别说了 别说了
郭:西太后最得意李莲英
李:行别说了 我们祖上是太监
郭:是啊
李:这不是你说的吗
郭:这不你肯定的吗
李:谁肯定了 不叫这名子
郭:改了
李:改了 本身就不叫这名
郭:是不是姓李 总听别人喊你们家小李子小李子的
李:还是李莲英 李莲清
郭:李莲清啊
李:对
郭:你看李莲清是李莲英的弟弟
李:还是一家子 反正他没当过太监
郭:没有 反正你们家了不起 站着房躺着地银行里存着多少多少的钱
李:是
郭:祖籍是北京的通州到通州一扫听 老李家谁不知道
李:都知道
郭:名门望族啊后来住不开了全家人移民就到房山那边
李:那到房山那叫称民哪
郭:那叫什么
李:搬家
郭:迁居了半拉房山城都是李家的
李:对
郭:李家人花钱如流水一般
李:不在乎
郭:说拿钱当回事儿没有过
李:是
郭:了不起
李:有什么了不起的
郭:据我所知老李家一天到晚是想着法儿的花钱
李:都怎么个花法
郭:找过节的日子立春
李:是
郭:到立春的时候咱们讲究吃春饼
李:对
郭:弄点和菜 摊个黄菜 切点肘花大伙一吃这就立春了
李:那就过节了
郭:到人家李家
李:我们家呢
郭:拿这个当春节过
李:那么立春我们家怎么过法
郭:哎呀 全家老小 清晨四点钟起床
李:早起
郭:就为了找茬 多吃东西多花钱
李:是
郭:全家人好几十口都起来了 今天打春 咱们得庆祝一下
李:怎么
郭:咱们是春饼和菜
李:是
郭:当然 是 说春饼和菜有简单的有复杂的你要说简单的那个三十块钱也吃起来了这是李家
李:我们家得来这复杂的
郭:烙饼 烙饼卷鹌鹑蛋
李:卷鹌鹑蛋
郭:一人一个鹌鹑蛋 他爸爸还说呢 我不吃黄
李:那更剩不下什么了
郭:来半斤饼卷上
李:他就要吃饼
郭:有钱
李:还有钱呢
郭:有钱
李:多卷两个好吧
郭:一斤一个大饼 一斤一张来一个鹌鹑蛋的黄一卷他爸爸吃完一坐剩下那几十口子都问 我们这个呢没有 就预备一张饼
李:这也太不像话了
郭:端午节
李:五月初五
郭:吃粽子 饮雄黄
李:在论
郭:每到这个时候他父亲都很伤心
李:这伤心什么
郭:每逢五月端午的时候孩子们欢呼雀跃 过端午节了但他爸爸很难受
李:为什么呀
郭:独坐在厅堂低头不语眼泪汪汪 他也问 您怎么了
李:是
郭:端午节您干吗难过呀
李:就是
郭:老头 叹口气 唉 现如今你也大了有的话也可以告诉你了
李:讲一讲吧
郭:我讨个大说 我是你爸爸
李:您先等会儿 等会儿不用讨大 你就是我爸爸 不是不是不是现在不是现在
郭:过去
李:我说这情节里头
郭:吓我一跳 你太三俗了
李:谁呀
郭:你一步一步带我走进了三俗的深渊
李:别往心里去
郭:我能不往心里去嘛 你这样的也不多见
李:对 我太厚道一点儿了
郭:这是他父亲跟他说的 不是 我就看着咱们街坊 哥们 兄弟我讨大说我是你哥哥我是你叔 不都那么说吗
李:对对对 那爸爸没有讨大的
郭:你们爷俩儿客气
李:没这么客气的
郭:不要这个是吧
李:不要这个
郭:孩子既然你问 爸爸就告诉你 每到这个时候五月端午我就想起你母亲来了
李:想起我妈来了
郭:你妈不是北京人
李:哪里人
郭:四川峨嵋人 你妈姓白
李:叫什么呀
郭:叫娘子
李:白素贞 我还一二姨叫小青
郭:对对
李:还对呢 我爸爸是许仙啊
郭:那一年
李:哪年
郭:清明佳节啊 我上西湖那旅游去 我扛着个伞
李:对
郭:我还唱着流行歌曲呢
李:怎么唱的
郭:杭州美景盖世无双 西湖岸奇花异草四了季的清香 这春又………
李:行了 别唱了 后来您这套让说相声的学会了 是吗
郭:对对对
李:叫太平歌词
郭:对
李:还对
郭:后来跟他母亲结婚 来一坏人 老和尚叫法海
李:是
郭:法海 给搅黄了 就说这意思吧别扭 别扭完了 吃饭吧大粽子 哎呀咱们那个时候这么大个 也就这么意思吧
李:就这样吗
郭:就这么大 老李家那还了得
李:我们家这怎么样
郭:好家伙 你这么算吧 全家人上上下下四十来口 吃粽子得花一块钱
李:一块钱哪 你再回回手吧
郭:不是 每个米粒都得值一块钱
李:金米
郭:大粽子搁在这儿 大伙吃 你爸爸看着高兴 来来来 剥 赶紧剥
李:是
郭:这么大个儿 剥 来来来 赶紧剥又打开一层来在剥 还剥
李:往外剥
郭:剥皮嘛 剥粽子皮
李:那么些层皮干吗
郭:四十来斤皮
李:四十多斤皮
郭:打开了 当中有一粒米
李:就一粒啊
郭:拿牙签扎着 来大伙都咬点儿 黏的 吃到心里难受少来少来 来你小你看看就得
李:行了 还是过立春好
郭:家里有钱
李:还有钱哪
郭:花钱如流水一般
李:那也没有这么花的
郭:八月中秋
李:中秋节怎么过
郭:到了老李家这是大节日 吃月饼 饮雄黄酒嘛
李:没有雄黄了
郭:没有啦 一到这时候你爸爸心里别扭
李:对 老想起我妈来
郭:没有这个
李:没有这个
郭:大月饼 月饼放到正当中 全家四十来人 一人举一勺这么郐着吃一宿半块没吃了
李:这么在个的月饼
郭:耳朵勺
李:耳朵勺啊
郭:勺小
李:没有拿那勺挖的
郭:你爸说少吃 吃完了回来对身体不好 吃多了得糖尿病你爷爷就糖尿病对身体不好 这个就是点点而已 这个花钱算什么 一进了腊月他爸爸乐啊偷偷摸摸半夜都不睡觉
出去找一旮旯捂着嘴(笑)
李:我爸爸该吃点药了 像话吗
郭:怎么了
李:没有这么乐的
郭:高兴啊
李:高兴
郭:快到年关了 快能花钱了
李:到过年该花钱了
郭:一看月份牌快到年 老头(笑)
李:你再这么乐我抽你
郭:你看 哪能打你爸爸 是吧
李:别说了
郭:学他嘛 一到腊八全家痛快了 煮腊八粥 咱们家里各种米 来点栗子 花生枣就齐了 人家家里面 好 各种米四十多样什么米都有
李:真不少
郭:这一大锅 这锅这么大个儿 什么栗子仁 花生仁 榛子仁 松籽儿红枣什么这个腐乳 酱豆腐
李:酱豆腐 别往里搁
郭:海带 这里都有 都有 一大堆
李:这粥还怎么喝
郭:热热乎乎的 腊八蒜
李:对
郭:剥蒜
李:是
郭:咱们家里弄两瓶子就够了 你吃得了多少 他们家上下四十多口人一块剥坐在院子里剥蒜 剥完装瓶子里 蒜皮儿拿车往处搓
李:你算得多少
郭:一瓶一瓶都码满了 弄得了 调料厂来车拉走了
李:我们家做蒜的是怎么着
郭:给人加工嘛
李:什么加工
郭:吃不了卖点嘛
李:别卖了
郭:拉蒜的车走了 他爸爸高兴 他爸爸喜庆 喜庆 这个花钱都叫玩
李:这还叫玩
郭:到年三十还了得呀 年三十啊
李:除夕
郭:除夕之夜 家里花钱像流水一般
李:都怎么花法
郭:北京人过去讲究供神
李:对
郭:三十晚上有个传说叫全神下界 供各种神仙 他们家也供
李:当然了
郭:供玉堂春
李:玉堂春
郭:玉堂春 苏三 赛金花都供上了
李:玉堂春跟苏三这是一个 这是一个像
郭:杜十娘这都行 苏小小 柳如是 吴小婉 陈圆圆屋里都供满了
李:我们家都供这青楼的
郭:高兴嘛 当初你们家住南城那边
李:这不叫神仙
郭:不叫神仙 前面有一供桌摆着香炉 过去讲究插那香叫白素锭香
李:是
郭:一宿这香不许灭了 灭了不吉利
李:对
郭:老李家这香三天都不灭
李:为什么
郭:电棒
李:电棒啊 没有点电棒的
郭:电没了这才换 两边应该搁那个鸡头应该搁什么猪头什么羊肉牛肉上供他们家没有
李:我们家呢
郭:他跟他姐姐倒饬成一小姑娘 小小子 站在两边站着金童玉女
李:是
郭:高兴 到了夜里边讲究是踩祟
李:什么是踩祟啊
郭:北京人讲究这个 芝麻尖儿什么的拿进来搁在院子里边大伙一踩咯啦咯啦响妖魔邪祟全都踩跑了
李:谐音
郭:一种美好的祝愿
李:对
郭:他们家不
李:我们家呢
郭:踩碎玻璃
李:那也有响动
郭:也不知哪收来碎玻璃都倒在地上 他爸爸把鞋脱了 袜子扒了光着脚搁那街坊邻居都来 嘿 好给扔三分的 五分的 一毛的他跟他姐姐那捡
李:不不不 年三十该封箱了 知道吗
郭:不干了
李:对 过了年在干
郭:初一早晨不就干了嘛
李:什么呀 练气功的
郭:挺好 热闹一直到夜里十二点 咱们家里边 赶紧到十二点了 吃饺子吧热闹到人家家里那是大事了
李:是
郭:夜里十二点 煮 锅里咯啦咯啦水都翻着上来 这些个菜啊什么小菜调料都准备好了 拿着盖盘过来往里边下 火烧 猪大肠子 肺宝盖炸豆腐
李:卤煮
郭:年三十吃卤煮嘛
李:没听说过
郭:一年很幸福嘛
李:还合辙 吃饺子
郭:唐诗嘛
李:没听说过
郭:就说老李家的这一年花多少钱没数
李:不计其数
郭:拿钱当糟践
李:是
郭:花不出去心里别扭 一花出去他爸爸乐 那样乐
李:就高兴了
郭:我再学一遍啊
李:行了
郭:人都知道了
李:花钱花得高兴
郭:老爷子吃喝穿戴 没一样不讲究的
李:都讲究
郭:你像穿衣服讲究是一日三开箱
李:什么叫一日三开箱
郭:清晨起来穿这件衣服跟中午的 晚上的这三件是一家做的三件同样款式花纹不一样
李:都有区别
郭:早晨起来这绣一花骨朵到中午换一件 这花开了
李:到晚上呢
郭:换一件这花落了
李:花开花谢
郭:早晨起来这穿一件这一饼 中午换的是一薄脆
李:晚上
郭:一套煎饼
李:对 摊上了这就
郭:有钱 最讲究得说你爸爸戴表
李:我爸爸戴表怎么讲究
郭:别人戴表戴一块就得了 你爸爸戴表上谱
李:怎么上谱
郭:腰里系个搭巴由打这戴起浪琴 欧米茄 爱尔金 麦格纳 金壳套 银壳套铜壳套 铁壳套 金三针 银三针 乌利文 亨得利 人头狗 把儿上弦 双卡子单卡子 有威 利威 播威 博地 左手拿着八音盒 右手拿着提梁子 头顶大座钟怀揣不闹表 未曾走道儿是丁当乱响
李:这是我爸爸戴表
郭:给钟表铺搬家
李:去你的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