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课件(4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5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课件(46张PPT)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第五课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在
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政府逐步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一国两
制”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的,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实践中。港
澳相继回归祖国与回归后的繁荣稳定,不仅丰富了“一国两制”的实践,也对解决台湾
问题产生了积极影响。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
母子分离
-----
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七子
回归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前)
威海卫
1930年收回。抗日战争中,日军于1938年再次侵占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为中国收复。
旅顺、大连
1950年,《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定时规定还给中国
广州湾
1945年8月18日,中法签订《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与法国临时政府交接广州湾租借地条约》,广州湾租借地归还中国。
香港
仍被英国侵占
澳门
仍被葡萄牙侵占
台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但在解放战争时,蒋介石国民党残余部队逃亡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苟延残喘,
造成了台湾与祖国分离。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有何本质不同?
港、澳问题——主权问题
(殖民遗留问题)
台湾问题——内政问题
(内战遗留问题)
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并在美的支持下与大陆对抗,从而导致海峡两岸长期隔绝,分离的状态。
台湾问题形成: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只能通过两岸人民自主解决。
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后,毛泽东即开始谋划解决台湾问题。在准备武力解放台湾的同时,也在准备着和平的一手。在朝鲜战争之后,由于美军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时间被向后推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方向转移到了和平谈判上来,并为此付出了长久的努力,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建国前后,毛泽东筹划以武力解放台湾
中国共产党关于解放台湾问题的决心和计划,首先是建立在武力解放基础上的。即使在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之后,始终没有放弃武力解放的方案。根据毛泽东、周恩来的设想,解放台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迅速组建海军、空军,掌握制海权、制空权;第二步,尽快解放东南沿海各岛,扫清外围,建立攻台前沿阵地;第三步,发起对台全面作战。
1949年2月1日至3日,毛泽东在西柏坡接见了秘密来访的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毛泽东说:“目前,还有一半的领土尚未解放,大陆上的事情比较好办,把军队开去就行了。海岛上的事情就比较复杂,须要采取另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去解决,或者采用和平过渡的方式,这就要花较多的时间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现在估计国民党的残余力量大概全要撤到那里去,以后同我们隔海相望,不相往来。那里还有一个美国问题,台湾实际上就在美帝国主义的保护下。这样,台湾问题比西藏问题更复杂,解决它更需要时间。”这是毛泽东第一次谈到台湾问题,他预见到了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
1、1979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
(对台政策转变的标志)
(酝酿阶段)
2、1981年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基本框架)
3、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明确提出)
4、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
(法律效力)
“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
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邓小平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回家之路
-----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邓小平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政府逐步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出发点:
为维护国家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
3、目的:
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4、内容:
“一国两制”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什么是“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提出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有利于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
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利于港、澳、台地区稳定、繁荣和发展
为世界解决同类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典范
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两制:社会主义制度(大陆)
资本主义制度(港、澳、台)
(主体)
(补充)
前提/原则/政治基础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
(1)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2)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政府逐步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2、出发点:
为维护国家和全民族的根本利益
3、目的:
为了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4、内容:
“一国两制”指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
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5、意义:
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台湾老兵“鲍海青”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那时不准向大陆写信,我偷偷写了,可无法寄出。我想到用空罐头盒,把信放进,抛向大海,漂向对岸,或许对岸好心人捡到了会把信转到家。但漂回来呢?被人捡了交部对,军法处置。最后只好把信烧了。”
“在台湾的军营里,姜思章(台湾老兵)白天满满当当的出操、上课、训练,没有时间想家;但一到傍晚,就无法抑制思乡愁涌动,和几个伙伴一起跑到操场的角落,互相抱头痛哭。”
—《1987:去台老兵归来》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1982年,台湾老兵高秉涵恳请已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卞永兰女士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作为“分土人”的高秉涵得到了两汤匙泥土。他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银行保险箱,而另一匙泥土,则泡水分七次喝了,以慰思乡之情。他说:“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香港问题的由来
1842年《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
1860年
《北京条约》割占九龙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租期99年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实践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船遇风暴,需要到岸上晾晒货物,贿赂当地官吏,攫取了澳门的居住权;
19世纪五六十年代,葡萄牙人先后侵占了氹(dàng,也写作“凼”)仔岛和路环岛。
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长期占据。
香港的回归:
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如期举行了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香港回归祖国
1984年,经过数轮谈判,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成功实践:






1999年12月20日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1987年,中葡两国政府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明确中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区徽
香港特别行政的区旗是五星花蕊的紫荆花红旗。红旗代表祖国,紫荆花是香港市花,代表香港,寓意香港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在祖国的怀抱中兴旺发达。花蕊上的五颗星象征着香港同胞心中热爱祖国,花、旗分别用红白两色,体现了“一国两制”的精神。
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是绘有五星、莲花、大桥和海水的绿色旗帜。五星象征国家的统一,表明澳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莲花是澳门居民钟爱的花种,三朵含苞欲放的白莲花代表澳门特区有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大桥和海水反映澳门的自然环境;绿色象征着生机的祖国。区徽呈圆形,中间图案与区旗相同,外圈有中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和葡萄牙文“澳门”字样。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不懈努力。
(最根本原因)
3、我们为什么能收回香港、澳门?
2、香港、澳门的回归有什么意义?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按照“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探究:请结合下列材料,分析中国成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的原因有哪些?

“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我们是讲信用的,我们说话是算数的。……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说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邓小平
②“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英国在谈判开始时并不打算把香港整个交还中国,到最后不得不同意交还整个香港地区。这是英国不情愿而又不得不做的。”
——撒切尔夫人的回忆录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一国两制”
的伟大构想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前提条件:
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关键因素: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的正确指引,
群众基础:港澳同胞心向祖国,渴望回归,
准备工作: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圆满的完成了各项任务。
不变:在“一国两制”的方针下,香港和澳门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制度等并未发生变化,同时,港澳地区稳定的社会秩序也不会发生变化。
变:回归后的香港和澳门,实现了“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人们在心理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物质生活和工作环境等方面感受到了进步和发展,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香港和澳门的发展有了中央政府的支持和内地的帮助。
4、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发展
世界著名杂志《财富》推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封面专题—“香港之死(The
Death
of
Hongkong)”。
断言香港在回归后会丧失国际商贸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文会被中文取代,商界会撤离香港,贪污会蔓延……“香港未来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两个字:完蛋。”
香港已死。
撒切尔夫人说,在中国的治理下,
香港会很乱,真的像她所说那样吗?
香港回归前后GDP对比图
1.2009年,香港已与英
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并列为
世界三大金融中心
2.香港在过去的十年中保持着繁荣和稳定
布莱尔(英国前首相)
3.香港持续被评为“国际上经济自由度最高”“最廉洁”的地区之一






澳门大三巴牌坊
葡京酒店
2006年澳门被评为亚洲“最具经济发展潜力城市”。
回归后香港、澳门为什么能继续繁荣?
1)坚定不移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最主要原因)
2)中央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3)港澳政府励精图治、务实进取、不懈努力。
香港、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针下,走上了同内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道路。
今天的香港、澳门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有序发展,民众安居乐业,
社会保持稳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去夷州;
②隋朝时,隋炀帝派人去了流求;
③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统管琉球;
④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失去38年的台湾;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定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日本投降,台湾在失去50年以后又回到祖国
⑧解放战争时,蒋介石国民党残余部队逃亡台湾,在美国的支持下苟延残喘,
造成了现在台湾与祖国分裂局面.
三、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1、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坚持的原则:
一个中国
台湾老兵“鲍海青”在接受采访时曾回忆:“那时不准向大陆写信,我偷偷写了,可无法寄出。我想到用空罐头盒,把信放进,抛向大海,漂向对岸,或许对岸好心人捡到了会把信转到家。但漂回来呢?被人捡了交部对,军法处置。最后只好把信烧了。”
“在台湾的军营里,姜思章(台湾老兵)白天满满当当的出操、上课、训练,没有时间想家;但一到傍晚,就无法抑制思乡愁涌动,和几个伙伴一起跑到操场的角落,互相抱头痛哭。”
—《1987:去台老兵归来》
1982年,台湾老兵高秉涵恳请已移民阿根廷的山东菏泽老乡卞永兰女士带一些家乡的泥土回来。作为“分土人”的高秉涵得到了两汤匙泥土。他将一汤匙泥土锁进了银行保险箱,而另一匙泥土,则泡水分七次喝了,以慰思乡之情。他说:“泥土何其多,唯独故乡贵。”
洛夫
故国的泥土,
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昔我往矣,风华正茂;今我来思,两鬓飞霜。
对台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背景:
提出:
台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始终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台海形势从紧张对峙走向缓和改善、进而走上和平发展道路,两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八项主张:
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祖国统—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年份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
大陆停止了炮击金门,实现了30年来的真正停火。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三通”,
1987年
台湾当局迫于形势允许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长期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1992年
海峡交流基金会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此即著名的“九二共识”
1993年
汪道涵和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汪辜会谈)
1995年
1995年1月,江泽民针对两岸关系新情况,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2005年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团访问大陆。
2008年
两岸实行“三通”
2015年11月
习近平同台湾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93年4月27日至29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已引起台湾岛内的高度重视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汪辜会谈"是在两岸两会于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举行的。在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汪辜会谈"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闻等领域的交流进行了协商,签署了四项协议,受到了海峡两岸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
◎有利因素?
1)历史角度:
2)发展角度:
3)现实角度:
4)政策角度:
5)法律角度:
6)外交角度: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最根本)
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一国两制”方针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为之提供成功的范例
《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实现统一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一个中国”的原则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公认
第四条
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神圣职责.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反分裂国家法》摘选:
有利因素:强大的祖国;正确的方针;共同的信念;
交流的加强;国际的公认;
《反分裂国家法》
阻力: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猖獗。
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存:
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台湾问题的解决
海峡现状
人心所向
政策保障
榜样借鉴
根本保证
历史依据
①海峡两岸交往密切频繁;
②祖国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
③“一国两制”政策的巨大感召力;
④香港、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⑤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
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05年4月29日,“胡连会”,破冰之旅。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2015年11月7日,“习马会”,世纪之握。
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习近平出席发表重要讲话。
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统一是历史大势,是正道。“台独”是历史逆流,是绝路。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亲望亲好,中国人要帮中国人。
广大台湾同胞都是中华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便利:使两岸的往来更加便捷,了解更加深入;扩大了两岸的交流领域,使联系更加密切,互动更加频繁;将使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有利于促进两岸经济合作层次的提高和领域的拓展,推动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
影响:将进一步增进两岸同胞的共同福祉,拓展两岸民众的共同利益,强化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形成两岸之间全方位、多领域的大交流和大发展。
中学生为维护祖国统一可以作哪些力所能及的事?
答:坚决支持《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实施,并向人们做好宣传工作拥护党和政府对台的立场、方针、政策;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积极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反对“台独”,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做斗争;
努力学习,立志成才,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打好基础。
我国对台方针:
我国对台前提和基础
我国对台立场
我国对台态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一个中国
世界只有一个中国……
四个“决不”
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针对的是分裂主义和外国干涉势力)
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
注意区别
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对台问题的基本方针
对台问题的基本立场
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和平统一,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一国两制”对港澳和台湾的不同点
香港回归问题是在中英之间进行谈判,澳门是在中葡之间进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谈判,而解决台湾问题是在“一国两制”的架构下,两岸平等协商,属国家内部事务问题。
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具有象征意义。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中国的一部分,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大陆形成威胁。
钱其琛副总理在“二十一世纪与中国”论坛发言时曾表示,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政府架构。
台湾民众可与大陆人民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央政府将为台湾留出重要的领导位置。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什么问题均可以讨论,这在解决港澳问题时,并没有这一提法。
“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课堂小结
“一国两制”
的提出
“一国两制”
的实践
台湾问题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两种制度都保持长期不变
目的: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提出者:
邓小平
含义:
香港回归
澳门回归
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回归后的发展
对台基本方针: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频繁
“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对台湾的影响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党和政府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时间
领导人
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
毛泽东
50年代中期
改革开放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不同时期对台政策如何?
武装解放
和平解放
“和为上计”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八项主张
四点意见
《反分裂国家法》
两岸共同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