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目标
●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以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例,探讨改革开放之路
●知道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知道十四大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伟大的转折与改革开放
1、十一届三中全会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经济特区
4、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邓小平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
总设计师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如下图所示),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他( )
A.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
B.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A
实质:
“左”倾错误的继续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8年5月《光明日报》
“两 个
凡 是”
“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标准;凡有超越于实践并自奉为绝对禁区的地方,就没有科学”。
思想解放运动
实质:
你赞同哪种观点?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伟大的转折
1.内容:
(1)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__________的思想路线。
(2)政治: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上来,实行__________的伟大决策。
(3)组织:形成了以_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2.意义: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是__________的开端。
(3)标志着我国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新时期。
实事求是
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邓小平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思想路线
政治路线
两个“凡是”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阶级斗 争为纲”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组织路线
冤假错案
左倾领导
平反冤假错案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1.它是一个光辉的起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严重的挫折中重新奋起,带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始了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革命中进步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说的“它”是指( )
A.遵义会议 B.新中国成立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经济特区的建立
C
2.某校九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以“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为主题的学习探究活动。在他们整理的资料中有“这次会议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的词条。该词条所指的会议是( )
A.中国共产党“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国共产党“七大”
D.十一届三中全会
D
3.“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这首歌描绘的两位领导人是( )
毛泽东和邓小平
孙中山和邓小平
C. 孙中山和毛泽东
D. 刘少奇和邓小平
A
对内改革
1.根本目的 :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农村改革 :
形式/创举: 。
率先在 开始
内容: 。
作用: 。
3.城市改革 :
开始时间: 。
重点: 。
政策:从 开始;目标是 。
过程:1985年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步伐加快。
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效益。
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凤阳小岗村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985年
国有企业的改革
扩大企业自主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文革”时期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
——1979年
凤阳农业生产三大步
1980年产粮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7.15亿公斤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右图反映了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人均收入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开展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掀起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故事1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故事2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根据两个故事说明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企业无自主权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哪些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哪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经历了四个步骤: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阻碍生产力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制定经济政策时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遵循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必须有利于/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根据前面的四次调整,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或者你有何启示?
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的窗口: 。
2.开始时间:1980年
3.目的: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 步骤(1) 年建立4个 :
分别是 ;
1988年增设 为最大的经济特区。
(2) 年开放南通、连云港等 。
(3)1985年设立 。如长 江三角洲等。
(4)90年代,对外开放的重点/龙头: 。
5.形成格局:
。
1980
经济特区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省
经济特区
1984
14个沿海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外开放格局
上海浦东
昔日小渔村
如今大都市
——“一夜崛起之城”、
对外开放的窗口
深圳
厦门
深圳
珠海
海南
汕头
上海浦东金融贸易区
第一步
经济特区
第二步
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
内地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启示:
(1)没有共产党就额米有新中国
(2)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3)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伟大的历史转折点。它在思想方面的突出贡献是 ( )
A.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
C.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既是清政府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最早的经济特区的城市是 ( )
A.深圳市 B.珠海市
C. 汕头市 D.厦门市
D
D
B
3.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发展生产力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现代化
D.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4.脱贫攻坚是“十三五”时期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下表安徽凤阳县农业生产实现了三年三大步,最终告别贫困的原因是( )
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A.实行土地改革
B.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C
5.经济统计数据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观察右侧柱状图,推动江苏省GDP增长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南通和连云港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B.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推动作用
C.中国加入WTO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完善
D
6.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我国开放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有( )
(1)深圳(2)珠海(3)上海
(4)汕头(5)厦门
A.(1)(2)(3)(4)
B.(1)(3)(4)(5)
C. (1)(2)(4)(5)
D. (1)(2)(3)(5)
C
7.1984年,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是( )
A.设立经济特区
B.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
C.开放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放内地
B
B
8.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 )
A.1995年
B.2001年
C.2005年
D.2010年
9.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里“转折”的含义是( )
A.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B.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
C.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10.“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这一状况得到彻底改变是在 ( )
A.1976年后 B.1978年后
C.1979年后 D.1990年后
D
D
11.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海南岛属于( )
A.自贸区 B.沿海经济开放
C.沿海开放城市 D.经济特区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