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3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3课时)

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3课时)
教学目标分解、教学设计建议、教学效果检测
一、教学目标分解
第四单元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3课时)教学目标双向表
学习要求教学内容 知识 过程与方法 情感、价值观 检测方法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比较 概括 体验 评价 反应
百家争鸣 儒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 √ √ √ √ A.B.C
道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 √ √ √ √ A.B
墨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 √ √ √ √ A.B
法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 √ √ √ √ A.B.C
兵家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影响 √ √ √ √ √ A.B
说明:
1.学习要求分为三部分,一是知识,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价值观。
2.检测方法分为口头检测,主要方法包括……;书面检测的主要题型包括:A. 填空 ,B.选择、C材料分析。
二、教学设计建议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学目标:
1、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代表思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理解产生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以及对后世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3、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的代表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建议
阅读法、讨论法、谈话法和讲述法相结合;运用表格整理知识。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春秋五霸、你方唱罢我登场;战国七雄、硝烟纵横烽火中。请用一个字来形容春秋战国时的形势。生:乱,(学生七嘴)。师:乱好不好呢?生:不好,使人民生活困苦。师:同学说的对,但是,乱有没有好的地方呢?(学生思考,发言后老师总结)正是因为乱使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显示课题《百家争鸣》
问题1:在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的思想是怎样的呢?
学生看书后回答:敬天与保民(老师作适当解释和说明)
问题2:讨论:为什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学生讨论后发言,老师总结。
周政权衰落,一些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致使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客观环境。
自主学习任务:阅读课本填写以下表格:
学派 代表的思想家 所处的时代 主张或观点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爱”,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战国时期 “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无为”;朴素的辩证思想,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具有对立面
庄子 战国时期 “无为”
墨家 墨子 战国前期 “兼爱”、“非攻”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时期 “法治”、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的权力
兵家 孙武 春秋末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膑 战国时期 “事备而后动”
师生在问答中明确以上问题。
在此过程中老师根据学生反映的问题进行解释,如“仁爱”和“兼爱”的不同等。
展示和活动:分别利用课件展示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孙武、孙膑的形象、著作、思想,同时师生说说他们的事迹。
展示:孔子肖像
问题:你知道他是谁吗?他有哪些贡献?他对我们还有影响吗?
学生回答、讨论、发言。
老师总结:孔子姓孔名丘,春秋时鲁国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有以下贡献:
一、思想上:提出了“仁”的学说。(1)要“爱人”要求统治者关心和爱护百姓;
(2)要“克己复礼”。
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
二、教育上: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三、文化上:整理和编订了古代文化典籍《诗经》;根据鲁国史书,编写了《春秋》;孔子的言行,被整理成为《论语》一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问题:孔子在教育上的要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你都做到了吗?
学生反思,对比、发言。
老师介绍: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联名发表《巴黎宣言》,认为“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全世界必须先吸取中国孔子的智慧”。孔子学说的核心是关于“仁”的思想。什么是“仁”呢?仁就是“二人”,其意就是在心中应该有二人。一个是你自己;一个是别人。在考虑问题时,要想到你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即所谓:“仁者,爱人”、“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儒家态度。“仁”也一种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是一种生活方式,其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在今天这纷争的世界里,人们生活中物欲横流,国际上霸权主义横行、恐怖分子猖獗。我们更需要挖掘孔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并且赋予其新的内容,去整合世界冲突的文化。
问题和讨论:师:战国后期,强大的秦国采用的是什么学派的学说?
生(齐):法家。
师:在我国的历史上影响最久、最大的是什么学派的学说?
生:儒家。
师:请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为什么秦国当时要用法家而不用儒家的学说?为什么在以后两千多年中儒家思想能占统治地位?
学生讨论以后,老师让分组的代表回答。
生1:因为当时秦国要争雄,想灭其他的国家,法家的思想对他有利;而以后的皇帝想维护自己的统治,这时儒家的思想对他们更有利。
师:很对,这同学能站在君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值得表扬。还有其他同学补充吗?
生2:因为法家的思想讲“法治”,重“赏罚分明”,有利于君主的争雄斗争,成就伟业;而儒家的思想讲“仁政”重“秩序”,有利于以后皇帝的统治。
师:这同学也说的很好,能从不同思想本身的特点来说明问题,水平不错。其他同学的意见呢?
生3:战国时期是分裂时期,形势很乱,治理乱世么当然要用严格的法律了,而以后我国的社会中和平的时候多,那当然要用讲“仁爱”和“秩序”的儒家的学说了。
师:这同学也很了不起,能够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问题。这几个同学的回答都很有道理,我们能否综合他们的意见呢?
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争霸、战争频繁,儒家思想讲“仁爱”、“秩序”,不利于各国国君发动战争。而法家重“君权”、“赏罚”。符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在以后的社会中,以统一和平为主,讲“仁政”、“秩序”,儒家思想更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老师总结发言:以上结论的得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在分析和思考一个问题时应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这样才能全面的看问题。
问题:你最欣赏哪个学派的观点?如果在当时你会投入谁的门下?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评点。
问题:诸子百家的思想对我们今天有影响吗?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问题:如何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学生思考回答后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其优秀部分我们应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发扬光大。对于糟粕部分我们应该予以扬弃。
课外延伸:收集你感兴趣的学派人物和主要主张,阅读他们的有关著作,更多的了解你自己喜欢的知识。毛泽东年轻时曾经有“合百家为一家”的理想,希望我们有志能去从事这项工作,以拯救我们这个多难的世界
三、教学效果检测
(一)课内检测题
一、选择题:
1. 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B、秦王发起统一中国的战争
C、诞生了孔子等精英人物 D、出现了稷下学宫等学术交流中心
2.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孙子
3.下列思想中,( )的学说在秦帝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A. 老子 B.墨子 C.孔子 D.韩非子
4.一次,孔子从外面回来,正逢家里的马棚失火,他没有问马的情况,而赶忙问道:“烧伤仆人了没有?这是他什么思想的体现(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仁”的思想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连线题:(14分)
1.(6分)
主张 人物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韩非子
(2)无为 B. 孟子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老子
(4)因材施教 D. 孙子
(5)兼爱、非攻 E. 孔子
(6)依法治国 F. 墨子
(二)课后练习题库
一. 选择题:(每小题1分,34题,共34分)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定都( )
A.镐京 B.洛阳 C.咸阳 D.长安
2.周朝在政治上实行(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分封制
3.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是周代分封制的基础的制度是( )
A.井田制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宗法制
4.周朝通过( )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A.分封 B.宗法 C.礼乐 D.均田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向东迁到今河南洛阳,历史上称为( )
A.东周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6.春秋战国时期,( )和牛耕技术的使用,促进了生产发展,也推动了社会其他方面的变化。
A.石器农具 B.青铜农具 C.铁制农具 D.铜制农具
7.《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人仕为官 B.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8.战国初期,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是( )
A.燕 B.秦 C.楚 D.晋
9.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是( )建立的。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康熙帝
10.中国两千多年专制制度的基础是在( )时奠定的。
A.战国 B.春秋 C.秦朝 D.汉朝
11.“皇帝”是中国两千多年传统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此词始于( )
A.战国 B.春秋 C.秦朝 D.唐朝
12.秦朝废除了分封制,把全国划分为( ),由中央直接进行管辖。
A.省和郡 B.省和县 C.郡和县 D.市和县
13.秦始皇派人在今广西兴安开凿的( ),成为后世沟通南北水路的重要通道。
A.白渠 B.郑国渠 C.都江堰 D.灵渠
14.秦统一后,秦始皇下令以( )作为标准文字,推行全国。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5.秦始皇下令以秦国的( )为标准样式,作为全国统一的货币。
A.刀币 B.铲币 C.蚁鼻钱 D.圆形方孔钱
16.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的计量单位名称,如寸、尺、丈、升、斗、两、斤等,始于秦始皇的统一( )制度。
A.国家 B.货币 C.文字 D.度量衡
17.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西周的( )
A、 礼乐制度 B、分封制度 C、宗法制度 D、禅让制度
18. 下列有关西周“宗法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②宗法制是根据所建功劳大小来决定继承权利的制度;
③宗法制密切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关系;
④宗法制不适用于周天子的王位继承
A、①② B、③④ C、 ①④ D、 ①③
19. 历史上所说的“战国七雄”是指( )
A、晋、楚、燕、齐、赵、魏、韩 B、秦、楚、燕、宋、赵、魏、韩
C、秦、楚、燕、齐、赵、魏、韩 D、秦、周、燕、齐、赵、魏、韩
20.春秋战国作为历史时期的专用名词,都是缘于( )
A、时代特征 B、史书名称 C、孔子言论 D、皇帝规定
21. 形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原因主要是( )
A、社会的动荡和变革 B、秦王发起统一中国的战争
C、诞生了孔子等精英人物 D、出现了稷下学宫等学术交流中心
22. 秦长城的起点是( )
A、西起陇西,东到长平 B、西起咸阳,东到大海
C、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D、西起辽东,东到临洮
23. 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的制定者是( )
A、周公 B、召公 C、孔子 D、老子
24.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
A.《尚书》 B.《春秋》 C.《诗经》 D.《离骚》
25.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理国家的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孔子 D.孙子
26.下列思想中,( )的学说在秦帝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
A. 老子 B.墨子 C.孔子 D.韩非子
27.春秋五霸中,第一个称霸的是( )
A.齐桓公 B.秦穆公 C.晋文公 D.楚庄王
28.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是( )
A.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9.西周统治阶级以哪些制度为工具,巩固其统治( )
(1)分封制 (2)宗法制 (3)礼乐制 (4)世袭制
A.(1)(2)(3) B.(2)(3)(4) C.(1)(3)(4) D.(1)(2)(4)
30.一次,孔子从外面回来,正逢家里的马棚失火,他没有问马的情况,而赶忙问道:“烧伤仆人了没有?这是他什么思想的体现(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仁”的思想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1.分封制的主要作用是( )
(1)确立了周王的权威 (2)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
(3)繁荣了民间音乐 (4)扩大了周朝的区域
A.(1)(2)(3) B.(1)(2)(4) C.(1)(3)(4) D.(2)(3)(4)
32.标志着齐桓公成为霸主的历史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葵丘会盟 C.澶渊之盟 D.吴起变法
33.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始建于秦朝。秦朝修建万里长城的主要目的是( )
A.显示秦朝的强大国力 B.供后人欣赏和游玩
C.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 D.当时的国界
34.以下变法改革中,不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吴起变法 D.管仲改革
二.连线题:(14分)
1.(6分)
主张 人物
(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 韩非子
(2)无为 B. 孟子
(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 老子
(4)因材施教 D. 孙子
(5)兼爱、非攻 E. 孔子
(6)依法治国 F. 墨子
2.请你将下面成语与其相关的人物用直线连接起来。(8分)
(1)退避三舍 A. 勾践
(2)卧薪尝胆 B. 赵括
(3)纸上谈兵 C. 管仲
(4)老马识途 D. 孙武
(5)三令五申 E. 荆柯
(6)图穷匕首现 F. 孙膑
(7)围魏救赵 G. 楚庄王
(8)问鼎中原 H. 晋文公
三.材料题:(52分)
1.为了取信于民,在颁布新法前,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3丈长的木杆,宣布:谁能够把木杆搬到北门赏十金。民众觉得此事容易,不相信真的发赏,没有人尝试。商鞅又把赏格提到五十金。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木杆搬到了北门,商鞅如数发赏。从此,人们相信商鞅说话算数。新法颁布后,大家也相信它必定能实行。
(1)商鞅是在什么时间、在哪国实行变法?(4分)
(2)请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8分)
(3)你怎样评价商鞅变法?(6分)
(4)你认为这个故事在今天还有没有意义?请你说出理由。(6分)
2.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事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焚书坑儒”事件发生于何时?是由谁提出的?(4分)
(2)“焚书”事件中,焚毁的是哪些书籍?(2分)
(3)你对“焚书坑儒”是怎样评价的?(6分)
3.“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1)秦王指谁?说说“扫六合”的含义和具体时间。(6分)
(2)秦王“扫六合”后建立了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都城在哪里?(4分)
4. 司马迁说:”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司马迁为什么这样说 (6分)
答题卡
一.选择题.(34分)
1.A 2.D 3.D 4.C 5.A 6.C 7.B 8.D 9.A 10.C 11.C
12.C 13.D 14.B 15.D 16.D 17.B 18.D 19.C 20.B 21.A
22.C 23.A 24.C 25.C 26.D 27.A 28.C 29.A 30.C 31.B
32.B 33.C 34.D
二.连线题:(14分)
1.(6分)
(1)--B (2)--C (3)--D (4)--E (5)--F (6)--A
2.请你将下面成语与其相关的人物用直线连接起来。(8分)
(1)--H (2)--A (3)--B (4)--C (5)--D (6)--E (7)--F (8)--G
三.材料题:(52分)
1.(24分)
(1)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在秦国变法。
(2)A.废除土地国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奖励军功,立了军功的人,按功劳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D.建立县制,把原来的居民聚落合并为县,由国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商鞅变法顺应了当时封建制度发展的历史趋势,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国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有意义。因为商鞅“令出必行,取信于民”。这与我们当今社会提倡的“诚信”完全一致,说明了自古以来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2分)
(1)发生在公元前213年。李斯提出的。
(2)焚毁秦国史书以外有关其他各国历史的书籍,和《诗》《书》及诸子百家著作。
(3)秦始皇“焚书坑儒”,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统巩固政治一统的需要,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六国遗留贵族时刻图谋复国,诸子百家对新政议论纷纷,不利于维护统一的局面,采取这个政策有利于统一;另一方面,他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残杀儒生,落下了千古骂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统并非是亡国的必然因素。
3.(10分)
(1)指赢政(秦始皇)。秦国先后兼并六国。从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2)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定都咸阳。
4.(6分)
因为:
1.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军事和政治,发展经济,使齐国富强起来.
2.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来树立威信,也是采用管仲的建议.
一点思考与问题反馈
(编写者:马金中学 张世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