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考试的失败与成功 研学导航 学情分析 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寻找原因,学生对自己的归因方式不仅反映着他们寻找学习成绩结果的倾向,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甚至影响到其人格特点。因此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类型,引导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升上初中第一次参加大型考试之后的学生而言。 设计理念 本课在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结合国内外对于不同归因方式对学业影响的理论研究,通过游戏、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情景分析、自我反思等活动引发学生体验、分析、思考,从而帮助他们对自己学习成绩进行合理的归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动力,培养积极正面情绪,敢于面对下一阶段的学习挑战。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自我的归因特点和认识不同归因方式的影响 情感目标:调节考后消极情绪,提高迎向下一阶段学习的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 3.能力目标:初步学会合理归因的方式 (四)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合理归因的方式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互动体验法、讨论辨析法 学习方法 游戏体验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研学案、学生案例、音乐 教学过程 心海起航——考试左抓右逃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气氛,起到破冰的作用。 1.介绍规则 左右一列起立,左手掌心向下,右手食指垂直向上,相邻者左右手连为一线。当听到“考试”,左手抓,右手逃。 2.材料示例 前一段时间,我们参加了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次大型考试,也就是我们的期中考试,这是一次系统全面的考查,是对各门功课的阶段性的考查。考试前,我进行了认真周密的复习。我相信在测查中会取得理想成绩。 3.交流活动感受,引出课题 活动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游戏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4.教师引入课题 游戏过后有的人从容淡定地逃脱了,也有人稍不留神地给抓住了,有的开心,有的遗憾,也有不少同学总结游戏成功失败的原因——归因。一场考试某种意义上也犹如我们的游戏,总有人满意或者不满意。我们今天就一起讨论考试的“失败与成功”,找找成败的原因。 (二)心海击浪:探索归因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画期中考试成绩影响因素的饼图和对成败因素分类,归纳出自己是倾向于内在归因还是外在归因,可控归因还是不可控归因,从而了解自我的归因特点。 1.课前预习 如果圆周代表影响你期中考试成绩的全部因素,根据每种因素所占比例的大小,请将这个圆形分割为大小不同的若干个扇形,并标注出每个扇形各代表什么。参考的扇形因素有: ①学习能力好/差、②试卷太难/容易、③努力/不够努力、④运气好/不好⑤学习基础好/差、⑥改卷放宽/不公平、⑦学习方法恰当/不当、⑧应试策略妥当/不好、⑨教师会教/不会教 2.成败归因分类 教师:心理学家维纳将成败原因进行了分类:从来自于自身内部和外部将它分为内因和外因;从它能不能被我们个人意愿所控制将它分为可控和不可控。我们来将上述因素进行分类,再看看自己的归因倾向于哪种? 学生:将上述这些影响考试成绩的因素进行分类,,并对比自身,了解自己的归因特点。一人上台完成,其他台下小组讨论,再进行补充质疑。 第一种分类 黄色代表外在因素:__________ 蓝色代表内在因素:__________ 第二种分类 绿色代表可控因素:_________ 红色代表不可控因素:_________ 教师:请对比你画的圆形图,你是更多选择了外在因素还是内在因素?更多选择了可控因素还是不可控因素?到底哪种归因方式对自身成长与发展更有利呢? (三)心海击浪——实验探究、情景分析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实验探究、情景分析,学生认识到不同归因方式的影响。 1.实验探究 教师呈现实验,组织小组对其进行讨论,填写实验报告。小组派代表回答,其它小组补充质疑。 实验报告如下: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德韦克做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1)先是简单任务,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研究人单独给每个孩子不同的评价。 A组被评价: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 B组被评价:你刚刚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出色。 (2)接下来是困难任务,孩子们都失败了。 A组认为: 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 测试中A组行为表现:测试中一直紧张,抓耳饶腮,做不出题就觉得很沮丧。面对失败束手无策。有几个孩子说:“我讨厌这项作业。” B组认为: 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测试中B组行为表现:测试中投入,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难题,好几个孩子说:“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 (3)最后测试任务,题目跟第一轮一样简单。 A组: 测验分数相比第一次,__退步__(进步/退步)了大约20%。因为他们认为: 成功__不在__(在/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他们__不敢____(敢于/不敢)面对挑战。 B组: 测验分数相比第一次,__进步__(进步/退步)了30%。因为他们认为: 成功_在_(在/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所以他们__敢于___(敢于/不敢)面对挑战。 教师小结: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可控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这些不可控的内在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德韦克还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认为: 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那么归因于不可控的外在因素呢? 2.情景分析 教师呈现情景,学生思考:小伟是如何归因的?小伟以后会怎么做? 情景如下:在期中考试中,小阳和小伟有出人意料的成绩,以前他们总是勉强及格,这次平均分都在80分左右。老师表扬了他们,说这是他们努力学习的结果。小阳觉得老师说得有道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自己最近的努力分不开的。 但是,小伟却认为自己这次之所以考得好,纯粹是因为题目容易,考的恰巧是老师复习过的内容。努力能起多大作用呢?自己的水平就在那里,再努力也是枉然。 教师小结: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四)总结:当成功或者失败时,哪种归因是最有利于我们的成长与发展的? 三要三不要原则 第一、要客观分析影响你成绩的原因,不要主观臆断。 第二、一般情况下,都要先从自己内部找原因,激发自我责任感,不要一味埋怨外部环境,也不要一味自责。 第三、要尽量找自己可以改变的原因,不要过多归于不可改变的因素。 所以努力归因是最一般的原则。但是,归因于能力这个内在或者其它外在等不可控因素就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吗? (五)心海拾贝 学生思考并回答:期中考试你是如何归因的,现在看看是否合理?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心海扬帆——写给自己的表彰感谢信(背景音乐:杨培安《我相信》) 紧张又重要的中期测试结束了,成绩出来了,几家欢喜几家忧,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付出了努力。学习是一场马拉松。也许有遗憾也许有懊悔,但无论如何,中期测试成绩不能更改,过去就让它成为历史吧,我们唯有继续朝前奋斗,争取下次的胜利。不管成绩如何,我们都应该表彰感谢一下自己!请对期中考成绩满意填(一),不满意填(二)。 (一)热烈祝贺我经过______时间的努力和拼搏,终于达到了我之前为自己定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特此表扬!之所以能有此佳绩,那是因为在中期测试前,我做了这么些事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测试中,我保持_________心态。在此,希望我自己不骄不躁,奋力拼搏,争取更大的辉煌。期中考后,我最想对自己说_______________。 (二)虽然这次中期考试,我的成绩并不是那么理想,我有些________,但我仍有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今后的努力方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上板书设计: 考试的失败与成功 归因方式: 合理归因:三要三不原则 可控 不可控 内因 ③⑤⑦⑧ ① 外因 ②④⑥⑨ 附参考资料: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这两种不同的归因会对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家张铁忠教授等人发现,中学生常见有六种归因类型,不同归因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 1、把失败归之于自己脑子笨、能力差等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2、把失败归之于自己不努力等不稳定的因素。这种归因会使自己重燃希望,变得努力。 3、把失败归之于学习难度大等稳定因素。这会使自己学习积极性受影响,甚至会对相应学科失去信心。 4、把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等不稳定因素。这可能会使自己重新树立信心。 5、把成功归之于运气好等外在因素。这会使自己产生侥幸心理,下次不一定会努力。 6、把成功归之于自己能力强、努力程度高等内在因素。这既可能使自己满意、自豪,也可能使自己产生骄傲、自负等情绪。 美国积极心理学之父赛利格曼倡导乐观的解释风格:? ? 永久性 (时间) 普遍性 (范围) 个人化 负面事件 有时如此 个别情况 非我 正面事件 总是如此 普遍情况 我 斯坦福实验:“表扬”与“鼓励”的差别有多大? 【导读】我们常常会把“表扬”和“鼓励”混为一谈,或认为这二者都是激励人积极向上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心灵鸡汤,或认为员工不可惯坏了,就得打着骂着逼着进步。来斯坦福大学的测试结果令人震惊,“表扬”与“鼓励”的结果大相径庭!区分好二者非常关键。父母教育孩子必知,老板管理员工也一定要知道,所谓的“人性化”管理,即在于此。 【正文】斯坦福大学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过去的10年里,和她的团队都在研究表扬对孩子的影响。他们对纽约20所学校,400名五年级学生做了长期的研究,这项研究结果令学术界震惊。 在实验中,他们让孩子们独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图任务。 首先,研究人员每次只从教室里叫出一个孩子,进行第一轮智商测试。测试题目是非常简单的智力拼图,几乎所有孩子都能相当出色地完成任务。每个孩子完成测试后,研究人员会把分数告诉他,并附一句鼓励或表扬的话。研究人员随机地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关于智商的夸奖,即表扬,比如,“你在拼图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聪明。”另外一组孩子得到是一句关于努力的夸奖,即鼓励,比如,“你刚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现得很出色。” 为什么只给一句夸奖的话呢?对此,德韦克解释说:“我们想看看孩子对表扬或鼓励有多敏感。我当时有一种直觉:一句夸奖的话足以看到效果。” 随后,孩子们参加第二轮拼图测试,有两种不同难度的测试可选,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参加哪一种测试。一种较难,但会在测试过程中学到新知识。另一种是和上一轮类似的简单测试。结果发现,那些在第一轮中被夸奖努力的孩子中,有90%选择了难度较大的任务。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则大部分选择了简单的任务。由此可见,自以为聪明的孩子,不喜欢面对挑战。 为什么会这样呢德韦克在研究报告中写道:“当我们夸孩子聪明时,等于是在告诉他们,为了保持聪明,不要冒可能犯错的险。”这也就是实验中“聪明”的孩子的所作所为:为了保持看起来聪明,而躲避出丑的风险。 接下来又进行了第三轮测试。这一次,所有孩子参加同一种测试,没有选择。这次测试很难,是初一水平的考题。可想而知,孩子们都失败了。先前得到不同夸奖的孩子们,对失败产生了差异巨大的反应。那些先前被夸奖努力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 德韦克回忆说:“这些孩子在测试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种方法来解决难题,好几个孩子都告诉我:‘这是我最喜欢的测验。’”而那些被表扬聪明的孩子认为,失败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他们在测试中一直很紧张,抓耳挠腮,做不出题就觉得沮丧。 第三轮测试中,德韦克团队故意让孩子们遭受挫折。接下来,他们给孩子们做了第四轮测试,这次的题目和第一轮一样简单。那些被夸奖努力的孩子,在这次测试中的分数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夸奖聪明的孩子,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却退步了大约20%。 德韦克一直怀疑,表扬对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这个实验的结果,还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释说:“鼓励,即夸奖孩子努力用功,会给孩子一个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觉。孩子会认为,成功与否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反之,表扬,即夸奖孩子聪明,就等于告诉他们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这样,当他们面对失败时,往往束手无策。” 在后面对孩子们的追踪访谈中,德韦克发现,那些认为天赋是成功关键的孩子,不自觉地看轻努力的重要性。这些孩子会这样推理:我很聪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们甚至认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认自己不够聪明。 德韦克的实验重复了很多次。她发现,无论孩子有怎样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奖聪明后遭受挫折的失败感。男孩女孩都一样,尤其是好成绩的女孩,遭受的打击程度最大。甚至学龄前儿童也一样,这样的表扬都会害了他们。 鼓励是指鼓劲而支持,表扬则是指对一件事或品行的显扬、宣扬。 鼓励通常是针对过程和态度的,"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力,为你骄傲!"表扬通常是针对结果和成效的,"爸爸看到你成绩提高,为你高兴!" 多鼓励,少表扬;多描述,少评价,可以避免孩子被表扬绑架,或输不起,未达目的而不择手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