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皿字底 一课一字 孟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总纲:“中小学书法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经典碑帖与汉字文化为基本内容,加强对祖国文字的理解与热爱,以提高汉字书写能力和书法艺术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为基本途径,适当融入中国其他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在书法教育教学中,以“总纲”为基本宗旨,以“经典碑帖与汉字文化”为基本内容。以“九大原则、三维目标、一个目的”为基本理念。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学生写好简化字、熟知繁体字!遵循书写规范,关注个性体验。加强 技能训练,提高文化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严格遵循“九大原则”,完成“三个目标”,以“一课一字,一字多得”为基本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理论依据 一直以来,书法的学习方法就是通过对中国经典碑帖进行临摹,从而继承和传播。而临摹不外乎从结构到笔画都与碑帖尽可能相似。根据“二十四法”中“先重结构,后重用笔”,首先要强调对汉字结构的观察力,其次才是手的运笔表现能力,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本科在数字化设备的帮助下,通过点线辅助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在通过比较法,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笔能力。、 其次,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对楷书的基本笔画和结构分析有了一些初步的能力,在原有只是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学生能够有效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本课隶属于小学五年级,人美版《书法》教材第第二单元第二课皿字底的写法,是一节分析字底特点的基础课程。本课以《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首都书法教育九三一理念》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以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为根本,从孟字的字底分析学习出发,注重分析字底的思路及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自己书写中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为1课时。 学生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对读帖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楷书的基本笔画炸窝一定的书写方法。据此,本课时的主要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皿字底与孟字,加强学生书写楷书的书写能力,提高学生读帖的分析能力,锻炼分析自己书写问题的观察能力,力争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皿字底的特点,以及提高学生解决自己书写问题的能力。 学生情况: 我校学生的书法课虽然一直都有开课,但是书法教师非专业出身,学生分析字帖以及书写能力较弱,笔画基础弱。在学习本科内容之前,学生经过半年的学习,初步掌握利用四点定位法、点线辅助法来分析汉字的特点,但是学生分析的速度慢,分析能力比较弱。但是高年级学生也有他本身的优点,比如思维逻辑能力、表达能力则相对比较高。其次,学生对于与书法相关的文化知识、文化背景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深入探究理解事物的本质从而理解文化内涵。 本课针对以上情况进行教学主题、内容、目标、方法设定的。在观察分析与书写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一是学生书写水平参差不齐,优等生较少,普遍书写水平比较弱;二是学生读帖面狭窄,审美能力需要提高;三是如何尽快的提高学生有逻辑性的系统的分析读帖能力,并解决自己的实际书写问题。 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一)以故事导入,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兴趣。 (二)通过谈话法,明确皿字底的特点,了解皿字底需要分析几个方面。 (三)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共同得到皿字底及孟字的特点。 (四)通过引导法,发现学生在书写中出现的问题。 (五)通过演示法,突破学生对于笔画的书写难点。 (六)通过拼字游戏,巩固对于汉字的结构记忆,并突破上部“子”的重心摆放。 (七)通过练习法,加强学生书写能力。 (八)通过指导法,在学生实际阶段,进行点面结合的辅导与答疑。 技术准备: (一)教具 1、设备与材料: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书写工具与材料 2、辅助教具:自制拼摆用字模材料 (二)学具 1、学习任务单 2、书写工具与材料 3、小组合作用拼字字模 五、针对前期教学状况、问题等对策说明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我预设了本课可能出现的及格问题,并逐一提出解决策略。 问题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观察分析能力较弱,如若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组织语言,课堂话费时间长,效率低。 策略:一方面认真设计学习任务单,设计问题,采用√、×进行快速分析,学生用重点字词进行描述,节省分析时间,另一方面,借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每个小组的成员具备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全体同学参与分析,使全体同学掌握重点内容,结构布局。 问题二:首重结构,再重用笔,如果在分析部分把所有的特点一股脑的挤在几分钟内完成,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就会有漏记的部分。 策略:采用不同环节,难度层层递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对于皿字底和孟字的特点进行学习,每个环节对于结构的重点都不一样,用点线辅助法分析皿字底多横、多竖的基本特点,用同样的方法突破孟字上下结构搭配的问题,再用拼字游戏环节突破结构式重心摆放的问题,逐层推进,使全体学生掌握孟字的结构。 问题三:学生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就要学会在自己的书写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本节课需要渗透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 策略:学生每周只有一节书法课,那么如果想要提高书写能力,需要大量的在课下的时间,那么学生就需要能够自主发现书写问题的能力,并且日常生活中学生不可能没写一个字就画一个书写字模用于观察,因此课堂中就渗透了观察、书写、对比观察、再次书写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内容框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百家姓中孟字的起源,欣赏甲骨文汉字画,了解皿字底的起源发展,通过孟字的造字法,了解孟字的字意以及使用范围。分析皿字底及孟字的形态特点,掌握分析汉字的思路和方法,在临摹的基础上,主动运用分析汉字的方法,完成孟字的书写。 (二)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完成各项目标:通过讨论、分析、拼摆皿字底和孟字的过程,理解其特点,提高汉字的观察分析能力;通过欣赏、比较经典碑帖中的皿字底及孟字,理解不同书家在书写皿字底和孟字的变化与统一;通过实践、对比的书写过程,提高书写表现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积极参与并有兴趣地了解和感受书法的文化内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可与共鸣,增强爱国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掌握皿字底和孟字的形态特点,以及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 解决办法:首先是座位安排,我先按照学生的书写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将学生进行分组,促成学生的合作探究模式;再通过学生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再次分析、拼摆汉字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探究,逐步掌握皿字底的形态特点,孟字的特点以及“子”的重心摆放,并掌握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能够有条理的分析汉字的结构,并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提高书写能力。 突破策略:首先,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方法来分析皿字底,再通过教师讲解构建分析汉字的方法,然后通过孟字的分析加强学生对于汉字的观察分析能力,最后通过临摹,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技术应用 时间安排 导入环节 ---孟姓起源导入皿字底 我们都知道孟是百家姓中的一个姓氏,我们年级就有很多姓孟的同学,那有谁知道孟姓的起源吗? (出示ppt) 孟字有三个来源: 1、出自姬姓。孟姓的始祖为鲁庄公的庶兄庆父共仲。鲁国为公元前11世纪周(姬姓)的同姓诸侯国,建都曲阜(今山东境内)。庄公去世后,子般即位,庆父派人杀死子般。闵公继位二年,庆父又派人谋杀闵公,欲自立。后来庆父死后,其小弟鲁季友让庆父的儿子公孙敖继承禄位。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仲,叔,季.伯为嫡长子,孟为庶长子,因此庆父的子孙称孟孙氏,后代因避讳庆父弑君之罪,便称为孟氏。 2、亦出自姬姓。春秋时,卫国第二十八代君王之子絷,因病不得继位,其孙驱,以王父(祖父)之字为氏,称公孟氏,后有以公孟为氏,或以孟为氏,为河南孟氏。孟姓不论发祥地是山东,还是河南,均出自周文王之后。因此说,所有孟氏族人从根源上讲都是同宗共祖,为周文王之后裔。 3、出自少数民族。金时女真族、清时满洲部分姓氏有汉姓为孟氏;土家、蒙古、布依等族均有孟氏。 孟是皿字底的字,今天我们就来学校皿字底的写法(板书)。 提问:同学们都举几个皿字底的字吗? 这几个字都有器皿、盛东西的意思,就像这张汉字画所表达的意思,我们来看皿字的发展历程。 展示汉字画 下面是皿字的甲骨文写法,篆书、楷书。 出示皿字的发展过程 认真听讲,了解孟姓起源 回答:盛、盘 学生认真聆听,观看皿字底发展历程 利用百家姓的孟字起源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了解皿字的含义 了解皿字的发展过程。 PPT 3.5分钟 了解、解决皿字底的学习问题 出示皿字底 提问:皿字底由哪些笔画组成?提问:这种由多条橫画和竖画组成的笔画应该观察它的哪些方面? 小组分析 小组合作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一张任务单,利用点线辅助法,一边分析,一边记录分析结果,做好交流准备。 小组汇报 提问:哪个说一说你们的分析?哪个小组进行补充? 教师小结 皿字底字形为梯形,四条竖画上开下合,中间间距从左到右越来越窄,并且每条粗细都有变化。 检查学生成果 现在请同学们在纸上书写一个皿字底。书写过程中头正、身直、脚分、臂开、毛笔垂直于纸 点评学生作业 同学们写的皿字底与“孟”字的皿字底相比有什么问题? 6、教师示范 请同学们再次书写三个皿字底。 回答:横、竖 回答:字体形状、角度、间距、长短、粗细变化 学生合作分析皿字底的特点 学生对照任务单进行汇报 回答:1、形状城宽扁梯形 2、竖与竖之间间距基本相同 学生聆听梳理分析思路 学生练习 发现自己的问题 字形不对 竖画角度、形态不对 笔画间的呼应 学生尝试书写孟字 回答:整个字的轮廓、上下的长短比例 针对自己的问题认真观看示范 学生书写练习 初次观察直观感受皿字底特点。 初步理性分析皿字底的特点 提高学生分析汉字结构的能力 梳理皿字底特点 寻找学生书写问题 突破难点强调中间两竖的呼应关系 学生在了解自己问题的情况下书写皿字底 PPT 展台 12分钟 了解、解决孟字的结构问题 我们在写孟字时应该要先写上面的子,然后根据上面的部分来确定皿字底的位置。孟字也是多横、多竖的字,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来分析孟字,并分析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哪里不一样?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哪个同学说一说自己书写的孟字与字帖的孟字有什么区别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 我们在孟字的上下搭配时,要注意整体的字形,已经多横之间的角度、长度和间距的特点。 接下来我们用一个小游戏来检验一下大家对孟字的结构掌握是否精确。每组都有一份拼字的材料,现在各组同学合作把孟字摆放到正确的田字格中。老师请一组同学来黑板上进行拼摆。 你们小组的结果与下面哪种结果一样? 补充提问:在孟字占格时我们应该借助米字格的哪条线来辅助我们找到孟字的重心。 教师示范孟字的写法 在占格时我们应该借助竖中线,让“子”的三个笔画围绕竖中线进行书写。写的时候注意上面横撇和撇的粗细变化,最忌提笔过快,笔画不够饱满,一定要缓慢提笔 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书写三个孟字 每练习一个用旁边的透明字模进行检查。书写前注意要求。 点评作业 我们看这三位同学,他们的孟字与字帖相比有什么优点?还有那些不足? 8、同学们继续书写孟字 小组分析孟字与自己书写的孟字区别 学生汇报 各组同学完成孟字的拼摆 学生交流结果 回答:第二种 回答: 竖中线 认真观看教师示范 学生书写孟字 认真学习评价的方法 锻炼学生自主读帖、分析自己问题的能力 学生汇报交流 采用不同的办法提高学生兴趣检查孟字结构的掌握情况 利用米字格进一步梳理孟字的重心 突破孟字结构难点 逐步树立小组学习意识 练习书写孟字 寻找问题 学生反复练习,并通过模临复合法反复检查 PPT 展台 拼字字模 20分钟 小组评价 小组评价作业 请同学们小组内互相观察组内同学的字,他的第一个字和他的最后一个字在哪些方面有进步?按照上面任务单内的标准为他点亮一颗星星。 各组为自己小组作业进行评比 各组自主进行评价,并与前次课累计计分,记录学生的进步 学习任务单 2分钟 课堂小结与皿字底拓展 同学么,我们今天学习了皿字底孟字,谁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出示汉字 欧体 赵体 颜体 那下面这些不同的皿字底与我们今天书写的皿字底有哪些相似和不同指出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说一说。 3、我们在学习碑帖的过程中,也可以参考其他的经典碑帖,寻找汉字的共同点。 学生回答: 1、皿字底、孟字的特点 2、分析汉字的思路及方法 欣赏不同的碑帖并回答 学生听讲 对课程内容进行小结 欣赏不同的孟字并在不同的碑帖中找到一些相同点 介绍学习的方法 PPT 2分钟 孟字拓展 出示造字图示 说文解字中解释,“孟,长也”。 就是兄弟排行孟仲叔季,孟是老大。 知道了这些,我们看孟字在书法作品中通常会出现在哪里呢? 中国的汉字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小小的孟字就有这么多的内涵,我们在今后学习中还要继续探索其他的汉字。下课 学生认真聆听 学生认真聆听 了解孟字的造字法以及字义 孟字在书法作品落款中的用法 PPT 2分钟 板书设计 皿字底 梯形 上开下合 梯形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标准 所占比例 内容积极有意 10% 能够有逻辑的进行读帖 30% 书写认真,姿势标准 30% 字形结构符合特点 30% 2、学生通过本课学习,从课堂表现上看,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能够理解掌握皿字底的结构特点,书写时态度认真,姿势正确,作业具有很大的进步。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300-500字数) 教学特色 传统文化,激发兴趣 本课在教学中详细普及了孟姓的起源,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把孟姓的几种起源完整的向学生进行了介绍。在课堂的最后,还介绍了孟字在书法作品落款时的应用。这样从不同的方向对内容进行了广度和深度上的挖掘,弘扬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了解书法中的一些小知识。 任务驱动,逐层突破重点 本课以学习任务单为主,为皿字底和孟字设计了不同问题的表格,在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时效的基础上,设计相同或者是不同的问题,构建学生分析字帖的思路,并辅助拼字游戏,突破教学重点。 先看后写再学习,解决自己书写问题 本课在学生书写时,都是秉承着让学生先利用点线辅助法观察字帖,再书写,然后对比观察,发现自己的书写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典碑帖,扩展视野 本课在教学中引用了不同的经典碑帖,让学生了解不同碑帖中,皿字底的相同特点,观察皿字底的不同类别的字,了解皿字底字的搭配方式,形象的展示各种不同类型的经典碑帖,同时扩展学生的视野。 教学反思 学生在本课的学习中,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并在书写实践中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可以确定这次课程的目标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并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度的挖掘,内容和形式也是可以继续丰富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在其他偏旁部首的学习中,进一步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分组从历史、文学、艺术等角度多方面搜集碑帖、汉字的相关文化,还能进一步组织学生小组内自主学习、评价,理解和掌握汉字书写的方法,共同交流,在实践过程中,增进学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