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物理课程的目标与实践一、初中物理课标标准与规则变了!----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从“大纲”到“课标”强调了课程功能调整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科书也变了!----从《大纲》教材到《课标》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选择整合。教学方式调整!-----从《大纲》教法,到《课标》教法。关注探究式教学,重教学方式多样化,关注学生发展。评价改革探索!-----从评价功能拓展到评价形式多样概念、定律、模型、技能……学会实践、能力、思想、方法……会学兴趣、激情、态度、精神……愿学《大纲》——初中物理教学目的:(一)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三)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创新精神,结合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品德教育。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标》——初中物理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2、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3、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4、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像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2)初步认识机械运动,声和光、电和磁等自然界常见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了解这些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3)初步认识能量、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机械能、内能、电磁能以及能量守恒等内容。了解新能源的应用,初步认识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4)初步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指物理知识,而且还包含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5)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基本的物理量。(6)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3)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4)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做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5)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6)能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4)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5)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6)初步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7)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初中物理课程理念:1、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4、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5、构建新的评价体系二、初中物理课程实践1.教学方式调整中的问题2.课时紧、负担重的背后3.多维课程目标综合体现教学目标制定依据依据《课标》及教材;确定本课能实现的目标;时时关注长远目;分维度或综合列出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能力发展;关注学生价值观发展;重引导学生而非代替;重学生发展非教师表演。如何继承与发展:创新应结合已有经验;创新应客观与协调;创新不能仅重形式;创新为了更好落实目标。教学有效性的诸多环节:1,导入的有效性2,教学过程的有效性3,结尾的有效性4,概念学习的有效性5,能力培养的有效性6,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