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会 让美术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班会 让美术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教案

资源简介

让美术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
新时代社会已进入视觉文化时代,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出现了大量视觉信息的传播和交流,那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会产生什么影响呢?美术教育又会受到什么影响呢?美术教育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又将充当什么角色呢?
一、视觉文化时代赋予美术教育新的意义
信息时代是一个视觉文化时代,生活中的图像、视觉对象日益丰富,并通过电视网络、通讯网络和英特网实现了全球化、即时性的文化传播。在某些场合,文字已沦为图像的注解(如电视剧的字幕),出现了“图像霸权”。图像、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图形话语同样传递着各种意义和信息,而且传达着文本话语难以表达的意义和信息;图形话语是一种流行于全球且又无需翻译的语言;需要通过必要的学习才能获得与阅读“同等深奥”的“视觉读写能力”。审视各学科教育不难发现,唯有美术教育方可从根本上培养“视觉读写能力”,因此,视觉文化时代赋予美术教育多重新的意义,也提出了全新的任务:
1.培养学生的“视觉读写能力”。今天的美术不仅仅是审美和创造,它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一样,是人类文化传播中各具特色却又无可替代的语言系统,在视觉文化时代,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那么,与传统技能性的、画得像不像的那种美术教学不同,“视觉读写能力”包含着全方位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多种形式的视觉表达能力。
2.各科学习也需要美术的参与。美术已是视觉文化时代重要的语言形态,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可以与任何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发挥其独有的视觉感知、思维、表达和交流的作用。
3.美术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在视觉文化时代,学习中会遇到大量的视觉化信息,需要运用“视觉读写能力”来处理。美术活动主要包括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两方面,在视觉文化时代,美术欣赏成为一种“视觉识读能力”,侧重于学习人类文化和了解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信息;美术创作则成为一种“视觉表达能力”,侧重于用视觉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种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视觉读写能力”既是一种重要的美术素养,又是视觉文化时代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视觉识读能力
“视觉识读能力”包括由表及里的三种能力:
1.视觉感受能力。这是类似于“识字”的“识图”能力,是“读图”的基础,它要求能敏锐地识别对象的各种视觉语言特征及其所引发的情感作用;
2.视觉审美能力。包括对视觉对象的形式和内容两方面的审美判断。还要形成视觉文化时代既开放又宽容的“现代文化心态”,才能参与全球性的文化艺术交流。
3.视觉解读能力。是一种建立于社会学、历史学、美学、美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基础上更深刻的鉴赏能力、判断能力和批评能力。
在视觉文化时代,而且当我们把美术活动当作一种学习方式时,所识读的已不仅仅是美术馆、画册里的传统经典艺术作品,更需要关注生活中的各种视觉对象、视觉事件等,如报刊杂志、民间艺术、卡通艺术、商业广告、电视剧、演唱会等等。
三、视觉表达能力
学生学习活动或研究活动都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环节:感知(发现信息、接受信息)、思维(加工和处理信息)和表达(发表信息),美术创作也如此。那么当我们在处理视觉对象和视觉信息时,同样需要形成相应的三种能力:视觉感知能力、视觉思维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下面我们就来讨论这三种能力在跨学科研究性学习活动(在那些一味强调学科知识、死记硬背、做习题的学习中或许是用不上的)中有何作用,又有何重要的意义?
1.视觉感知能力
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究的首要任务是能收集相关资料,否则研究活动就会停留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所以,这是学会学习、学会研究的先决条件。
在视觉文化时代,图像、影像等视觉化资料激增,这就要求学生能够从平凡而浩瀚的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读出有意义的信息。有些研究资料必须来自于现实生活才有说服力,如有代表性的地方传统建筑、城市面貌的变迁、地方风情习俗、环境保护状况、流行文化等等,都需要学生能够发现并直接用速写、照相机、摄像机记录。还要注意到资料中的细节能生动地反映出与主题有关的特征。这都是与美术有关的方式,也需要学生具备发现的眼光和深入细致的观察力。
艺术教育让学生了解到,细微的差别也可以产生极大的影响,艺术讲究的就是细节……引导学生细心聆听乐曲的旋律、观察舞蹈的动作、欣赏建筑的外观,将一切当做艺术形式来体验,这样的‘看’才有助于感受。而且这些感受和体验会进一步认识到研究主题的价值并产生做好研究的社会责任感。
2.视觉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第二个重要环节是分析信息,提出自己的假设或解决问题的方案,其关键是“思维”。而处理各种视觉信息的思维活动主要是各种形象思维,也被称之为“视觉思维”。
艺术使我们可以用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看世界,为心灵多开好几扇窗。鼓励学生凭借灵感、直觉、形象思维等方式,凭借非线性、非逻辑、反常规的思维方式,还凭借多种媒材、工具、加工技术进行具体行动思维,进行大胆的想象和创造。“在学校体系中,大多数课程都是建立在抽象符号的基础上,而美术课程则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向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美术课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明确:“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
3.视觉表达能力
研究性学习活动最终要求学生运用恰当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目前,学生的展示方式除了写出研究报告并举办报告会(做PPT)等传统方式之外,大多采用展览会的形式,需要图文并茂的展板(文字、照片、图表、版面设计等)、展示所收集的实物或制作的模型(展台设计、实物布置、模型设计和制作、灯光运用等)、展示录像或专题网页(网页设计、文字和图片的技术处理等)、真人或木偶的表演(编剧,造型设计、制作木偶、服装、布景、道具、灯光、音响、效果以及表演等)等,也有的研究成果就是一件雕塑、壁画等。其中包含着诸多与美术有关的形式,也需要各种利用媒材、使用工具以及设计和制作的技术,都需要通过美术课程来培养。
研究成果的展示,凝聚着学生对课题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融入了自身的经验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和形象化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其中还要巧妙地利用各种媒材及其隐喻,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还用音乐、灯光烘托气氛等。其中运用了视觉化的形式,传播着既无需翻译却又是文本难以表达的信息。更重要的意义是:这样的课题来自于现实社会,必然有人文关怀;展示的是跨学科学习和研究的结晶;展示形式又属于展示设计或类似于装置艺术,从而实现了人文、科学与艺术(真、善、美)的完美统一,这恰恰是最有新意、最具时代特征的研究模式。
四、结论
“视觉识读能力”和“视觉表达能力”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视觉读写能力”。“视觉读写能力”从美术课程本身而言,是《美术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的“美术素养”中的美术实践能力,是美术课程目标之一;从视觉文化时代高度而言,美术有形象化的感知方式,独特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式,可视化、艺术化表达和交流方式,一旦用于跨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就成为具有方法论意义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