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场沙尘暴引起的思考》课堂教学案例柯城区兴华中学华墅校区 胡平一.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见历史与社会课标3-3-4解读)(二)教材分析结合课标以及九年级相关内容,将教学涉及范围确定为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三框,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整合,侧重于如何解决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选择这一部分内容进行教学是依据课标对教材资源进行整合的结果,目的是使学生在对我国的环境问题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直接寻求解决途径,从而在环境问题的教学中形成一以贯之的延续性,而非是原教材中的跨越式编排(三)学情分析环境问题对城区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虽然本课进行教学时,学生尚未有相关知识储备,但学生基本也能对该问题有自己的一番见解。不过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见解未能形成条理清晰、线索分明的结论,而往往是随心所欲的分析,也欠缺相关概念的理解,更未能形成明确的环境问题解决途径以及相关的环保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将着重加强解决途径的探讨以及环保观念的落实。(四)教学目标1.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周围环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能力。2.通过组内讨论、组间互评、行为训练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政府、群众为解决环境问题所应采取的不同措施,并能尝试用这些措施解决具体问题。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并能努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解决具体环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教学难点: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环境问题解决的措施,并能通过反思自身行为践行环保观念。(六)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包括: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小组学习、交往式教学等。(七)教学过程【我看】(约6分钟)组图呈现:《一场沙尘暴》,依次呈现2010年3月21日沙尘暴给各地带来的危害——北京、衢州、日韩及东南亚等。(从递进式的图片呈现、与教师表述中,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沙尘暴给人类所带来的直接危害,进而形成迫切的学习需求)【我析】(约14分钟)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完成三个递进式、综合性问题:1.为什么我国的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冬春之交的三、四月份?(图片链接,以读图方式引导学生回答)2.面对此情此景,请分别从政府与群众的角度出发,寻找缓解沙尘暴问题的有效手段。(全面、多角度)3.进入21世纪后,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逐年减少,你们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递进式设问,在探究中让学生明白第二问中所涉及策略的有效性)(本活动的组织旨在落实重点,并突破难点,也尊重学生主体)【我寻】(约5分钟)师:现在,让我们静下心,细细反思,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有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生:生活如频繁打的、出行多用私家车、随手乱扔垃圾、制造噪声、废旧电池未按规定回收等;生产……师:引导学生回答,并适时追问——到底会造成何种污染?并及时板书。【我行】(约11分钟)——践行、检测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并及时呈现要求:1.每组选择板书中所列任一项行为作为分析对象;(依据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选定分析对象后,组内讨论该行为可能的影响、后果,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手段,以及青少年应如何正确面对这一行为等。3.小组汇报时可尝试以倡议书、环保标语、环保建议等方式向大家进行宣传!(以此活动作为学生践行落脚点,从而突破课时难点,并提升学生环保观念,同时,该环节亦可检测学生所学是否落到实处。)【课堂小结】(约2分钟)本课小结以问题形式呈现:一场沙尘暴,到底引起了我们怎样的思考?!(由学生组织小结,并呼应课题,梳理本课线索)【课后践行】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你的反思,尝试度过环保的一个周末,并在下周的社会课中让我们一起来交流环保心得。【我宣誓】(2分钟)同声齐诵:绿色是健康,绿色是新生,绿色是希望。我愿意为世界的绿色倾尽所有、奉献爱心,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让这个世界更加绿色吧!!!(2011年5月衢州绿色中国行活动,绿色宝贝单妍获奖感言)【板书】健康财产影响 生活水平 解决 环境问题 人地协调生产 逐渐缓解 可持续发展环境……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一场沙尘暴引起的思考二.课堂实录1.【我看】(导入)师:在去年的3月21日,一场沙尘暴不期而至,那这场沙尘暴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课件组图呈现)《一场沙尘暴》,依次呈现沙尘暴给各地带来的危害——北京、衢州等地。师:是啊,连我们原来山清水秀的衢州也逃不过这场劫难,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沙尘暴给我们日常生活所带来的极大不便。那你们能再回忆下,去年的这场沙尘暴对我们到底有哪些影响吗?生:健康、财产、交通出行、生命安全、生产、整体环境等等。(师板书)(从学生的参与度及反响来看,学生对于沙尘暴带给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已经有了直观的印象)师:那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沙尘暴这个人类的大敌从根源揪出来,真正还我们家乡一个明媚的蓝天。2.【我析】师:下面,请各合作小组一起来探究完成以下问题!(课件呈现)1.为什么我国的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冬春之交的三、四月份?2.面对此情此景,请分别从政府与群众的角度出发,寻找缓解沙尘暴问题的有效手段。3.进入21世纪后,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逐年减少,你们认为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师参与交流,指导合作小组完成问题!师:老师看到了,大部分合作小组已经完成了任务,下面让我们先分析下沙尘暴发生的根源!生:中国的季风气候,北方的沙漠广布。师追问:那为什么同在盛行冬季风的12月份却极少发生沙尘暴呢?生补充:北方的春旱。师:哦,看来啊,都是大自然对我们太偏心了,对我们这么不友好,但是,我们自己有没有什么对不起大自然的呢?、生: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荒漠化加剧!师结合《冬季风图》《沙漠分布图》概括沙尘暴发生的人为原因和自然原因,并板书。师:好,我们总算把根源揪出来了,那面对这些原因,我们的政府与群众又该如何去面对呢?生:管理、执法、资金、技术、宣传、行动等等(教师整理并板书,并教会学生如何抓住关键词、关键角度解答问题)(课件呈现)2005年中国荒漠化面积减少图示,以此说明我国保护环境措施的成效,也让学生看到环境保护前景光明。3.【我寻】师:刚才我们看到了沙尘暴这一生态环境问题对我国所造成的影响,也了解了解决沙尘暴的有效手段。那现在,让我们静下心,细细反思,在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又有哪些行为可能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生:生活如频繁打的、出行多用私家车、随手乱扔垃圾、制造噪声、废旧电池未按规定回收、烧烤摊点等;生产……师:引导学生回答,并适时追问——到底会造成何种污染?同时作副板书以备用。(认识身边的环境问题,理解这些环境问题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而产生危机意识)4.【我行】师:看来各位同学对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认识都非常深刻啊,好,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帮助我们自己解决这些问题。(课件呈现)1.每组选择板书中所列任一项行为作为分析对象;2.选定分析对象后,组内讨论该行为可能的影响、后果,解决该问题的方式、手段,以及青少年应如何正确面对这一行为等。3.小组汇报时可尝试以倡议书、环保标语、环保建议等方式向大家进行宣传!师深入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具体环境问题,提出引导性建议。师:刚才各位同学讨论的非常热烈,甚至有位同学告诉我,他课后想组织一个环保小组,专门监督学校环境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呵呵,如果这位同学真能成功组织,我一定会建议学校领导给你颁发“环保小卫士”的荣誉称号!师:那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呢 生运用所学知识汇报(烧烤组,打的组,废水排放组)师适时指点完善,逐步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解决的主要思路。5.【小结】师:今天,我们看到了一场沙尘暴引发的一系列问题。那学习了今天的内容后,我们是否明白了,一场沙尘暴,到底引起了我们怎样的思考?!(课件呈现)生:回答(教师结合板书点评)6.【课后践行】师:结合所学知识、依据你的反思,尝试度过环保的一个周末,不仅自己要不破坏污染环境,还要督促身边的人保护环境,让我们在下周的社会课中一起来交流环保心得。师:最后,让我们一起来宣誓。这既是今年五月衢州绿色中国行活动,选手单妍的获奖感言,也是老师的期望,相信更是我们大家共同的美好愿望!!生同声齐诵:绿色是健康,绿色是新生,绿色是希望。我愿意为世界的绿色倾尽所有、奉献爱心,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让这个世界更加绿色吧!!!三.课后反思【成功之举】1.教学思路非常清晰,以一场沙尘暴串接了整个课堂内容,做到了前后呼应,并达到了以点破面的目的;2.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前后用了两个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了学习活动中;3.教学环节注重学生的思考,所设计问题层层递进,比较考究学生的归纳能力、整理能力;4.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专门针对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展开了分析,有利于所学知识的运用与践行。【败笔之处】1.选择案例与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不易带动学生形成共鸣;2.环节与环节间的转呈还比较生硬,割裂的痕迹比较明显;3.以点破面的思路虽得到了体现,但面对不同环境问题未能很好的体现解决措施的不同(如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解决措施的不同未能体现)4.对沙尘暴的成因分析还不够透彻,人为原因的分析还不够彻底,且原因的归纳过于笼统,使得学生的思路还不够明晰。【再教设计】1.案例的选择应更贴近于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乐于听、乐于思考、乐于参与;2.环节转呈的设计应更圆润,尽量抹平转换间的痕迹;3.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对待不同环境问题的解决应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应过于笼统;4.活动设计应采用多种方式,而不应一味的采用讨论探究形式,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四.专家点评(点评人:兴华中学祝水月)本节课对课标的剖析基本合理,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的整合,由此制定的教学目标也比较明确,且从教学过程来看,目标也基本达成。在教学中,教师充分给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活动设计比较恰当合理;教学线索也极为清晰,利用我看、我析、我寻、我行、我宣誓五个环节打造了一节首尾呼应,脉络分明的公开课。但就具体问题而言,也有些值得商榷,如授者为何不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作为整节课串接的线索?又如在环节串接的语言上,授者是否可更精心设计些?再如,以点破面的形式虽然好,但授者的思路是否得到了完全的体现,点是否成功破面?还有,对沙尘暴成因的分析是否可更全面透彻些?另外,在学生层面也有些商榷之处。从过程来看,学生无论参与度,还是思考的深度应该说都挺理想。但在学生情绪上,授者未能成功调动,使得课堂教学整体显得有些沉闷,这明显不利于激发学生思维。那作为授者,是不是可以考虑下在活动的设计及问题的编排上下些功夫,以真正让学生去看、去思、去寻、去行!政府:管理、法制、投入等群众:观念、宣传、行动等一场沙尘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