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五课《来自海上的挑战》教学设计深圳市文锦中学 赵玲一、课前系统(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4—5综合多种因素,认识中国与世界社会变迁中的若干重大转折时期。6—3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6—4综合多种因素,说出中华文明在世界近代化得大潮下逐渐落伍的原因。2、教材结构分析本节将明清时期的中国融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之中,以郑和下西洋、传教士来华、欧洲殖民者东来和马戛尔尼来华等案例,展示同一时期中外统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态度。通过描述明清统治者海外探索的尝试与拒绝,西方文明的东来与野蛮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英勇反抗的史实,揭示古老的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3、本课的设计思想今年深圳电视台热播大型动画片《郑和下西洋》在初中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看后也深感此片有着很强的知识性、趣味性,很符合学生的当前的认知水平。我想:我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再根据课标精神,整合出一堂比较优秀的课,让学生能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准确、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二)学生分析1、通过对前面单元的学习,学生已树立起了基本的历史观,已初步了解了我国明清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的粗略情况。2、本班学生基础较弱,宏观的分析问题、认知历史的视野较窄,故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情,讲解要详略得当。(三)教学目标分析1.过程与方法(1)、运用学案,让学生熟悉教材,自主学习,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又体现了有效课堂教学中的生本化标准。(2)、运用地图和电子白板,掌握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提高读图能力(3)、运用相关资料了解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2、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新航路开辟后传教士与欧洲殖民者东来史实的学习,知道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对海外探索的态度,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原因。(2)、学习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传教士东来给中国带来的影响。(3)、通过感受明清时中国所面临的挑战,增强学生的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音乐、视频、、图片等方式创设情境,来了解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史上伟大的壮举,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通过音乐、视频来展示中国人们面对西方的野蛮侵略、为捍卫主权和民族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斗争的精神。(3)、通过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培养学生要具有危机意识和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有关史实和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分析东西方在这一时期产生差距的原因(五)教学方式1、阅读法2、启发分析法。3、合作探究法。(六)课前准备1、分发学案,由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郑和、台湾的的史实。3、根据教材、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精心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二、课堂系统(一)课前探究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郑和,台湾,澳门的史实,使他们对这些史实有些感性认识。(二)教学过程【导入】前面章节我们学了新航路的开辟由此而改变了世界,很多同学会不由自主地感叹:欧洲人真了不起。其实,我们中国人在这方面一样的了不起,中国人同样进行了远洋航行,而且时间比欧洲人早了整整半个多世纪,他是谁呢?1郑和下西洋【提问】大家打开学案,学案中自主学习的部分有什么难点?(设计意图:掌握学生自主学习情况,便于教师课堂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播放音像资料:郑和下西洋)【提问】谈谈你所了解的郑和?太监、中国最早的航海家、亲善大使……【提问】郑和率领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到底航行了哪些国家和地方?让我们仔细观察航海图来寻找答案。(出示《郑和远航路线示意图》)学生上讲台,在电子白板上画出远航路线图【提问】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很强,那你们可以确定当时“西洋”的范围吗?学生继续在电子白板上表示出“西洋”的具体方位。学生如答案有错,请别的同学上去修改【提问】①从资料看,郑和下西洋是出于什么目的?②根据资料,你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吗?为什么会这样(1)为了炫耀国威;开展对外交流(2)后来停止了,因为航海花费巨大【承转】(展示资料)其实,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禁止;另一种认为不应该禁止。下面同桌之间就郑和下西洋禁与不禁展开一分钟辩论。老师要抽查一对同学。【陈述】(抽查一对同学)最后给正反方各30秒的时间,分别用课文中一句话作总结陈辞。【承转】你们辩得真精彩!遗憾的是当时的统治者缺乏真正的远见,忽视了海外贸易,最终下西洋被禁止,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千古绝唱。就这样中国海上对外交往大门开了又关上了。但在郑和停止航海的半个世纪后,西方却兴起了航海的热潮。2、传教士东来【提问】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不断东来,传教士更是捷足先登。(展示资料)请大家找出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的史实,并思考对当时中国的影响?这一部分学生因做过学案,自主学习过,很快归纳出。但要学生快速再记忆,以利知识点的掌握【承转】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明,也预示着西方的商船和炮舰即将接踵而至。3、殖民者东来【展示】我们来看资料(闻一多“七子之歌”和妈祖庙),介绍Ma-cau的由来。【提问】澳门和台湾是怎样被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学生利用课前收集的资料以及课本的内容回答【提问】澳门是在什么时候回来的?1999年12月20日。【承转】 那么,我们再来关注台湾。(播放音像资料:郑成功收复台湾。)【提问】从这段录象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有何启发?台湾是中国人用武力收回的(展示资料: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联系)【提问】从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结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永远是中国的【陈述】遗憾的是今天在台湾就有一小伙台独分子,妄图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现在我们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目的就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利益。可见,台独活动于史无据,于法不容,注定是要失败的。【承转】在武力侵占屡遭失败的情况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其他措施来到中国。4、马戛尔尼来华(展示资料:英使觐见乾隆帝图和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的信)【提问】阅读课文,请大家思考: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是怎样?为了扩大英国的海外市场;结果遭到乾隆皇帝的拒绝【提问】乾隆皇帝拒绝马戛尔尼的依据是什么?“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提问】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承转】从郑和下西洋对开放的尝试和拒绝,到明清统治者逐步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今,当我们面对中国崛起的良机时,历史可为我们提供什么启示?我们不能再闭关自守;落后要挨打【陈述】要有危机意识。要有开放兼容的思想、开拓创新的勇气、自强不息的精神。只有把握住历史的机遇,着眼长远、吸纳推广,才能在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中发挥和平大国的积极作用。三、教学反思1、我校《历史与社会》课一直使用学案教学,倡导“先学后教”。学案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看和做,学生就会带着目的性去听课。提高了听课的质量和 听课的效率。学生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之间互动增强。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与施展。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加了课堂容量,加大了思维密度,师生圆满完成了教与学的目标。2、本课知识点很多,学生在前面进行探究活动时情绪高昂,费时较多,故后面的学习时间较紧。3、本学科特点决定了学生对知识点必须记忆。老师注重了这个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就进行了知识识记,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2张PPT)来自海上的挑战看书思考: 1、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什么下西洋后来被禁止了? 2、西方传教士给中国带来了哪些西方文明? 3、西方殖民者是如何侵占澳门、台湾的? 4、面对西方殖民者的不断东来,清政府是如何对待他们的?谈谈你所了解的郑和?1、从资料看,郑和下西洋是出于什么目的?2、根据资料,你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结果吗?为什么会这样?资料一:“耀兵异域,示中国之富强”。——《明史.郑和传》资料二:“三宝下西洋,费钱银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殊城周咨录》卷八其实,明王朝官员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应该禁止;另一种认为不应该禁止。郑和下西洋禁与不禁 ?郑和下西洋成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千古绝唱”。同桌合作探究:自从有人类文明以来,文明之间就有交流、交汇。找出传教士带来的西方文明的史实,并客观地分析对中国的影响。妈祖庙澳门和台湾是怎样被葡萄牙和荷兰殖民者侵占的?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母亲。问:从这段录像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有何感想?事件 朝代 人物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三次派人到流求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 /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设台湾省 /从中你悟出了一个什么结论?三国孙权隋朝隋炀帝元朝明末清初郑成功清朝马戛尔尼来华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又是怎样?乾隆皇帝拒绝马戛尔尼的依据是什么?由此可见,清朝统治者采取怎样的对外政策?文锦中学 赵玲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来自海上的挑战赵玲.rmvb 配套教学设计.doc 3.mpg 4.mpg qizige.mp3 xygh.mp3 zhxxy.mpg 下西洋.swf 来自海上的挑战.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