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二 民法典——高空抛物热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摘录1:见义勇为免责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摘录2:保护个人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规定: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摘录3:守护“头顶上的安全”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或者从建筑物上坠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损害的,由侵权人依法承担侵权责任……摘录4:树立优良家风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增加了家庭应当树立优良家风、弘扬家庭美德、重视家庭文明建设等原则性规定。热点2 高空抛物 灭火器械从天而降、鸡蛋苹果砸伤脑门、玻璃窗框擦肩而过……高空抛物问题正成为城市生活新的“隐忧”。从2010年至今,与高空抛物有关的法律纠纷近千起,总体趋势在上升。总体看,三类群体值得关注:一是一些跟子女到城市生活的老人,在农村习惯了往家门外丢东西,这是一个现代生活的适应问题;二是住进高楼多年的年轻人,有时抱着侥幸心理,趁天黑随手就把外卖、快递等生活垃圾往外扔,这是一个素质问题;三是“熊孩子”,家长疏于管理,这是一个教育问题。2019年3月,广州一男子因曾从8楼随意扔下煤气罐、铁锤等物品,被指控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获刑3年;2019年7月,浙江省舟山市一名男子将两块广告牌玻璃从4楼扔下,造成楼下停放的车辆损坏,被法院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获有期徒刑4年,缓刑4年。近年来,为防治“高空抛物”,各地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在小区里安装朝天的摄像头进行“全天候”监控;有的利用机器人监控高空抛物行为;有的成立“防空队”进行文明劝导……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但依然是治标不治本。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明确提出,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1.社会因法治而进步。法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法治维护良好社会生活秩序。法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2.厉行法治是对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现代社会的公民,要学会在法治状态下生活,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契约精神,强化规则意识。3.增强规则意识,遵守社会公德与秩序。4.敬畏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守护“头顶上的安全”的规定有何意义?①有利于震慑高空抛物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②有利于依法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③有利于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为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④有利于减少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⑤有利于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中国。2.简要说明出现高空抛物现象的原因。(1)部分公民缺乏生命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2)一些家长没有对未成年子女尽到教育监管的职责。(3)部分公民对高空抛物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足。3.简要说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被判刑的原因。(1)违反我国相关刑法规定,属于犯罪行为。(2)侵犯他人合法权益,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3)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4.思考高空抛物、坠物行为被判刑对我们的警示。(1)要增强规则意识,遵守社会公德与秩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2)要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做有道德的公民。(3)要敬畏生命,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4)要增强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做遵纪守法的公民。(5)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5.分析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的意义。(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促进法治社会建设。(2)有利于为治理高空抛物现象和建设文明城市提供法律保障。(3)有利于依法规范人们的行为,创造安全的社会环境。6.治理高空抛物、坠物现象,应该怎么做?请你提出相关建议。①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监管和惩戒机制,依法对高空抛物者进行处罚,保障公民的正当权益。②加强公共安全、公共文明宣传,提高居民文明意识,促进其文明习惯的养成。③家庭和学校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与约束,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安全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一、选择题1.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制定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 926部、规章3 162部,同时通过“一揽子”方式先后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上述材料说明( )A.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B.依法治理要求实行善治C.立法是实行法治的关键D.良法维护个人基本权利2.2019年上半年,全国发生多起因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头顶上的安全”的关注。8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三审稿》对于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有关的法律规定,草案作出了诸多调整和完善。对此,你的认识是( )A.高空抛物危害大,全靠刑罚来处罚B.科学立法方破解,有法可依能杜绝C.文明素养要提高,严于律己莫乱抛D.关爱生命点滴间,遵守规则我无关3.高空抛物、坠物不仅事关社会公德,更事关法治国家建设,全体社会成员应形成拒绝高空抛物、坠物的文明习惯和法治共识。这启示我们( )A.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B.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代替C.法治中国建设需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D.法治具有国家强制力、比德治更重要4.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提出16条具体措施。其中,对故意高空抛物致人重伤死亡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最高可判死刑。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 )①体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 ②说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警戒我们要坚决杜绝高空抛物、坠物的不当行为 ④说明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不可以任意行使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高空抛物、坠物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引发人们对“头顶上的安全”的关注。2019年8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三审稿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草案对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有关的法律规定,作出了诸多调整和完善,对公众关心的相关责任问题给予了回应。这体现了法治( )①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③能杜绝高空抛物的行为 ④使人们安全、有尊严的生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消除高空抛物的安全隐患,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我们要( )①安装摄像头,全方位监控高空抛物 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高空抛物进行处罚 ③大力宣传高空抛物危害,提高邻居们的法治意识 ④自觉提升公共意识、法治观念,清理阳台上的搁置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7.关注社会热点。材料一 家住石家庄香榭苑的居民李云最近十分苦恼:“我家阳台外面有一个公共露台,上面经常有楼上扔下来的烟头、纸屑。”石家庄市民魏女士是龙泉花园的住户,回想起几天前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我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竟有3个啤酒瓶从楼上掉下来,玻璃碴差点溅到我身上,太吓人啦。”围观居民听到后纷纷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谴责。材料二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规定,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材料三 近年来,为防治“高空抛物”,各地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在小区里安装朝天的摄像头进行“全天候”监控,有的利用机器人监控高空抛物行为,有的成立“防控队”进行文明劝导……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从正义的角度,围观居民会怎样谴责高空抛物的行为?(2)小明看到这些规定非常激动:“有了这些法律规定就可杜绝高空抛物,‘头顶上的安全’就有保障了。”请从法治角度,评析小明的观点。(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归纳应对高空抛物的途径。8.一部民法典,彰显一个国家的立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顺应发展,体现为民情怀。【“民”之所忧】 遇到高空抛物砸烂私家车,遇到入住酒店有摄像头偷拍等现象,该怎么办?【“法”之所系】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除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住宅、宾馆等私密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材料二 蹄疾步稳,回望立法之路。 历经7年,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在反复讨论修订后完成了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公开征求意见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1)材料一中的“法”保障了“民”哪些权利?请你由此推断民法典编纂的目的。(2)结合材料二,分析立法过程依次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3)请谈谈在民法典实施中你可以怎么做。9.关注立法,感悟法治。材料一 2019年10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稿,并于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9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全国人大网或者通过邮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民法典编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法典化立法项目。2019年以来,外商投资法、疫苗管理法、新土地管理法、新药品管理法等先后被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材料二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1)材料一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什么职权?《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了通过什么方式让公民参与民主生活?(2)材料一中这些法律审议通过有何意义?(3)根据材料二,说说厉行法治对公民有哪些要求。(4)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明在新时代应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选择题1.十八大以来,我国共制定行政法规42部,地方性法规2 926部、规章3 162部,同时通过“一揽子”方式先后修订法律57部、行政法规130部,启动了民法典编纂,颁布了民法总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益完备。上述材料说明( A )A.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B.依法治理要求实行善治C.立法是实行法治的关键D.良法维护个人基本权利2.2019年上半年,全国发生多起因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引发人们对“头顶上的安全”的关注。8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三审稿》对于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有关的法律规定,草案作出了诸多调整和完善。对此,你的认识是( C )A.高空抛物危害大,全靠刑罚来处罚B.科学立法方破解,有法可依能杜绝C.文明素养要提高,严于律己莫乱抛D.关爱生命点滴间,遵守规则我无关3.高空抛物、坠物不仅事关社会公德,更事关法治国家建设,全体社会成员应形成拒绝高空抛物、坠物的文明习惯和法治共识。这启示我们( A )A.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B.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可以相互代替C.法治中国建设需发挥道德的规范作用D.法治具有国家强制力、比德治更重要4.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提出16条具体措施。其中,对故意高空抛物致人重伤死亡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最高可判死刑。惩治高空抛物、坠物行为( C )①体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国策 ②说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警戒我们要坚决杜绝高空抛物、坠物的不当行为 ④说明任何自由都是有限制的,不可以任意行使自由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5.高空抛物、坠物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引发人们对“头顶上的安全”的关注。2019年8月,《民法典侵权责任编(草案)》三审稿提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草案对于高空抛物、坠物行为有关的法律规定,作出了诸多调整和完善,对公众关心的相关责任问题给予了回应。这体现了法治( C )①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 ②能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 ③能杜绝高空抛物的行为 ④使人们安全、有尊严的生活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6.高空抛物,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而且会带来很大的社会危害。消除高空抛物的安全隐患,各方面都要积极参与。作为负责任的公民,我们要( D )①安装摄像头,全方位监控高空抛物 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对高空抛物进行处罚 ③大力宣传高空抛物危害,提高邻居们的法治意识 ④自觉提升公共意识、法治观念,清理阳台上的搁置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二、非选择题7.关注社会热点。材料一 家住石家庄香榭苑的居民李云最近十分苦恼:“我家阳台外面有一个公共露台,上面经常有楼上扔下来的烟头、纸屑。”石家庄市民魏女士是龙泉花园的住户,回想起几天前的情景仍心有余悸:“我带着孩子在小区散步,竟有3个啤酒瓶从楼上掉下来,玻璃碴差点溅到我身上,太吓人啦。”围观居民听到后纷纷对这种行为进行了谴责。材料二 2019年1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规定,对于故意高空抛物的,根据具体情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论处,特定情形要从重处罚。材料三 近年来,为防治“高空抛物”,各地想出了很多办法,有的在小区里安装朝天的摄像头进行“全天候”监控,有的利用机器人监控高空抛物行为,有的成立“防控队”进行文明劝导……取得了一定的治理效果。(1)从正义的角度,围观居民会怎样谴责高空抛物的行为?答:这是非正义的行为,是漠视他人生命,是不负责任、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败坏社会风气,有损个人形象甚至整个城市的形象,应受到严厉谴责。这是一种缺乏规则意识、不守秩序的行为,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以及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2)小明看到这些规定非常激动:“有了这些法律规定就可杜绝高空抛物,‘头顶上的安全’就有保障了。”请从法治角度,评析小明的观点。答:①这一观点是片面的。②有了法律法规,可为减少高空抛物提供法律依据,可以依法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体现科学立法。③但除了发挥立法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外,还需要公民加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做到全民守法;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对违法者依法惩治,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3)据以上材料及问题,归纳应对高空抛物的途径。答: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共同发挥作用,既要发挥法治的规范作用,也要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8.一部民法典,彰显一个国家的立法水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顺应发展,体现为民情怀。【“民”之所忧】 遇到高空抛物砸烂私家车,遇到入住酒店有摄像头偷拍等现象,该怎么办?【“法”之所系】 “禁止从建筑物中抛掷物品。”“除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进入、拍摄、窥视他人住宅、宾馆等私密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材料二 蹄疾步稳,回望立法之路。 历经7年,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累计收到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在反复讨论修订后完成了民法典草案。民法典草案于2019年12月28日至2020年1月26日公开征求意见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1)材料一中的“法”保障了“民”哪些权利?请你由此推断民法典编纂的目的。答:财产权、隐私权。民法典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意志。(2)结合材料二,分析立法过程依次体现了教材中哪些观点。答:①“党作出编纂民法典的决定”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执政党。②“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建议”体现了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积极行使建议权;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人民当家做主等。③“最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体现了全国人大行使国家立法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并实施的等。④“从党做出决定到公开征求意见,再到民法典通过”体现了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科学立法;民主集中制原则等。(3)请谈谈在民法典实施中你可以怎么做。答:①学法:如学习民法典,了解主要内容,积极参与宣传活动。②守法:如尊重法律,严格遵守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觉抵制各种妨碍民法典实施的行为。③用法:如学会运用民法典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依靠法律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9.关注立法,感悟法治。材料一 2019年10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了《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稿,并于2019年10月31日至11月29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通过全国人大网或者通过邮寄方式提出修改意见。民法典编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法典化立法项目。2019年以来,外商投资法、疫苗管理法、新土地管理法、新药品管理法等先后被表决通过,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材料二 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使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1)材料一中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了什么职权?《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草案)》三审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体现了通过什么方式让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答:职权:立法权;方式:民主决策。(2)材料一中这些法律审议通过有何意义?答:有利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国家治理提供法律依据等。(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保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3)根据材料二,说说厉行法治对公民有哪些要求。答:①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②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培养契约精神,强化规则意识。③及时举报身边的违法犯罪行为,积极与违法乱纪行为作斗争。(4)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说明在新时代应如何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答: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