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民族交融 课件+教案+学案(3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方的民族交融 课件+教案+学案(33张PPT)

资源简介

《北方的民族交融》教学设计
1、课标要求
2-2-1
列出秦代到清代王朝更替的时序,展现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基本脉络。
2-2-3
知道从秦代到清代中国历史版图的变化,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统一趋势。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二、核心素养
时空观念:通过结合课件展示地图和《图册》P44南北朝形势图,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补充和穿插的时空定位,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交融发生的时间特征和空间特征(北方黄河流域)。
历史解释:通过子目之间的联系,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促进了国家的再次统一。
家国情怀:通过了解这一时期北方的民族交融的缘起、推进、结果,理解孝文帝改革,认识到自古至今我们各民族不断交融的历史趋势,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唯物史观: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总体历史和自然特征,认识到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意识反映。通过对比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和北魏前期的统治危机,认识到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根据当时经济基础进行的上层政治基础改革,核心原因在于先进生产力的变化。
史料实证:通过探秘元邵墓葬活动,让学生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四、教学设计
【教学导入】
呈现国乐和鸣《九州同》,网易云音乐中对于这首曲子的高分评论(突出浑然一体、和而不同)
设问:这首乐曲中有哪几种乐器?(唢呐、古筝、笛子和萨尔塔琴)分别是哪个民族的乐器?不同民族乐器的合奏给你感觉确实怎样的?为什么这首音乐的名字叫九州同?
教师陈述:不同民族的乐器奏出了浑然一体和谐美妙的《九州同》。而我国古代有一个时期北方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最终推动了九州的统一(点出民族和,九州同),就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北方的民族交融”(板书)
设计意图:不同民族的乐器弹奏出和谐统一的乐章,正如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也能推动促进国家的统一。
过渡:音乐是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离不开的,音乐就是文明,和而不同的《九州同》乐曲就是我们华夏民族交融文化的最具体体现。让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北方的民族交融。
【教学展开】
1、
交融的缘起:中原逐鹿初相识
1、
空间上:相逢在黄河流域
(1)呈现前秦邓太尉祠碑及碑文内容,设问:从碑文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关中地区少数民族杂居普遍)
(2)结合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图和西汉疆域图,引导学生思考:(1)杂居的少数民族有哪几个?从生产方式上来看,他们都属于哪一类的民族?内迁之前他们居住生活在哪里(长城以北地区)?现在他们要内迁到哪里?(北方黄河流域)
总结:东汉以来,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3)结合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鱼纹彩陶盆、甲骨文、大禹治水等图片,让学生回忆所学,意识到黄河流域是中原农耕文明的重要摇篮。
设计意图:结合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交融的空间地域——北方黄河流域。在这一相同的空间中,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开始了相互碰撞。
过渡:盘古开天,三皇五帝,九鼎归一。从神话到历史,华夏之中,中华文明就从这里源起。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在此一览无遗。时光流转,从陶器到青铜器,从契刻符号到成熟文字,祖规进化成礼制,聚落壮大成为王朝,二里头文化见证第一个朝代夏朝的诞生,点亮了华夏民族走向早期国家的曙光。北方草原天高鸟阔,自在飞翔,逐水草而居,安然自得是游牧民族的天堂。诶?他们为何千里奔波,突然大量迁入中原农耕文明区呢?让我们结合图文资料来剖析谜团。
2、时间上:政权分立且更替频繁。
(1)呈现:结合课件展示地图和《图册》P44南北朝形势图,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补充完整。
据图,概括这一时期政局有何特点?(政权分立且更替频繁)
(2)呈现《中国近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局部)和北民南迁图,引导学生思考:
(1)从气温曲线图中,你能提取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什么信息?(处于寒冷期)
(2)气候寒冷和北民南迁跟少数民族的内迁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板书)天时: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且更替频繁致使北方战乱不断,大量北民南迁后北方出现劳动力不足情况。适逢魏晋南北朝时期也是一段气候寒冷期游牧带南移少数民族被迫南下寻找新的生存地才进入黄河流域。可以说这一时期少数民族内迁是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过渡:至西晋初年,内迁各族人数已经达到几百万,在关中地区,少数民族甚至占到总人口的一半。
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黄河流域也开始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攻破了西晋的都城长安,实现短暂统一的西晋灭亡。次年,司马睿在南方建立东晋政权,北方则进入十六国混战时期。据图可知,十六国前期最为强大的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统一了北方。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它南下与东晋发生了一场重要的战役——淝水之战。
2、交往的推进:碰撞潮中聚共识
1、孝文帝改革的原因(背景)
(1)【以史为鉴】
【时空定位】
结合西晋地图、十六国地图和前秦统一北方地图和政权更替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中感受西晋到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时空变化,为下一步淝水之战的分析做好铺垫。
呈现淝水之战形势图,引导学生复习淝水之战的结果和对北方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淝水之战后,前秦拥兵80万,为何兵败如山倒?
接着学生的回答思路顺势把探讨焦点引导到“从民族关系看前秦的失败”,指出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是导致它战争失败甚至政权垮台的重要原因。
教师总结:凝聚民族意识,才能一统天下。
【时空定位】
结合十六国后期历史地图、北魏地图和政权更替示意图,引导学生在图中进一步感受十六国后期到北魏统一的时空变化,认识到北魏是既前秦之后第二个统一北方地区的政权。
设计意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联系紧密的有机整体。前秦的失败是历史的教训,回顾这部分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孝文帝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落实唯物史观。
(2)【现实所迫】
(1)呈现史料:
资料一:拓跋部进入中原后对农业不重视,听任土地荒芜,以便放牧,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地区人口大为减少,经济空前衰退,许多地方出现“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荒凉景象。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资料二: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张泽威、朱大渭《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统计
思考:①北魏凭借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②如果它不想成为第二个前秦,该怎么办(改革)
2、改革的方针(向谁学习?)
材料一: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教材P80
材料二: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比较先进
鲜卑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为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你会怎么改革?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材料,让学生理解孝文帝改革是在汉人鲜卑化实践失败基础上为了巩固北魏的统治和顺应当时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形势下做出的抉择。
3、改革的内容
(1)呈现孝文帝拓跋宏的图片和生平简介,让学生感受到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过渡:
(2)合作探究二:探秘北魏洛阳元邵墓葬
资料1:《资治通鉴》卷140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六月,乙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资料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P82
资料3:据墓志称,元邵为北魏孝文帝之孙,清河王元怿之子。妃胡氏(安定胡氏,汉族著名门阀士族),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濮阳郡开国公。武泰元年(528年),暴薨于河阴之野。时年二十有三。
资料4:按《魏书·孝庄纪》:由于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倾轧,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役”,大肆屠杀王公贵族。元邵就是当时被杀者之一。
资料5:元邵墓志拓本(局部)
资料6:元邵墓出土的侍俑
(1)
根据书本P81,想一想孝文帝为学习先进汉文化颁布了哪些措施?(提示:迁都、服装、语言、姓氏和婚姻等方面)
(2)
结合资料1-5,思考:你认为,在历史上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否真的有被推行落实?
(补充穿插)
迁都洛阳:(1)结合P81阅读卡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归纳)
(2)假如孝文帝不巧设计,面对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阻挠,强行迁都会是何种结局?
穿汉服:(1)胡服、汉服有何区别?
(2)哪种服饰更便利?
(3)
既然胡服便利,为何穿汉服?(向往汉族的生活方式)
总结:由资料4引出北魏后期由于内乱不止,很快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很快又被北齐和北周所取代。这一段政权更替时期史称北朝。
过渡:曾经的金戈铁马,海晏河清,都在时间的卷轴中万籁俱寂,唯有文物静静等待在那里。如果文物会说话,它们会用怎样嘹亮的声音将千百年前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们一起来听……
3、交融的硕果:胡风汉韵奏和鸣
1、
呈现平城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的对比,设问:(1)说说这两者从造像风格和服饰上的差异
(2)从这些变化中,你觉得文物想说什么?(文化的交融)
2、合作探究三:共品交融硕果
(1)观察图片,把表格填写完整
交融的类别
对应的图片字母编号
归属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史实
归属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史实
服饰
AC
CDMFJG
AHEBLK
饮食
HE
歌舞
DB
出行
ML
生产
FK
文学
GJ
(2)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各个方面都在发生民族的交融,而且民族交融是双向的。
3、材料一: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丰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洛阳伽蓝记》卷二
设问: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黄河流域发生了什么变化?(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图示总结:
教师讲述:在初步形成的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作用下,南北朝后期使节往来频繁、互市交易增多、文化交往不断,为国家的重新统一创造了条件。
教学升华
设问:试着举例说明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民族交融的结果。
在学生说完基础上,教师拓展呈现音乐、服饰、家具、节日、饮食、语言等方面的交融案例。
教师结合图片和图示总结:这些交融事物是属于全体人民的财富,他们带着历史独特又厚重的温热,让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承。回望我们五千年的历史: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迸发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今日,我们在乐曲的悠扬声中不经意间打开通往过去的门,品味曾经的荡气回肠,更要在新的卷轴中秉持“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留下我们时代的文明与故事。(共33张PPT)
维吾尔族乐器:
萨塔尔琴
起源于波斯一带的
乐器——唢呐
北方的民族交融
图4-6
前秦邓太尉祠碑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东汉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游牧民族
逐水草而居
碑文记载,前秦长安附近生活着匈奴、羌、粟特等12个少数民族。说明当时关中地区民族杂居非常普遍。
从碑文中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北方黄河流域
一、交流的缘起:中原逐鹿初相识
黄河流域
——中原农耕文明的摇篮
280年,统一全国
结合课件展示地图和《图册》P44南北朝形势图,
(1)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补充完整。
(2)据图,概括这一时期的政局特点。
北朝:
西晋
北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南方:
东晋




根据课件和《图册》P44南北朝形势图,将政权更替图示补充完整



东汉末年
军阀割据









政权分立且更替频繁
东汉以来,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为何大量内迁?
图1-1
中国近5000年来气温变化曲线图(局部)
特定时空条件下的必然结果
至西晋初年,内迁各族人数已经达到几百万,在关中地区,少数民族甚至占到总人口的一半。
时空定位
西晋
(266-316)
北方:
南方:
东晋
前秦
淝水之战
十六国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陷分裂
1、结果:
2、对北方影响:
思考:淝水之战,苻坚拥兵80万,东晋仅8万,为何前秦兵败如山倒?
东晋胜;前秦败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混战状态。
二、交往的推进:碰撞潮中聚共识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从前秦战败中看民族关系
战前:强征各族人民,拼凑士兵八十万。
战时:不愿为前秦卖命,一退即溃不成军
战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
无意愿
无斗志
无认同感
启示:凝聚民族共识,方能一统天下
民族矛盾尖锐,前秦统一全国失败。
图一
图二
西晋
(266-316)
北方:
南方: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时空定位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定都平城。
北魏凭借马上得天下,可否“马上”治天下?
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境内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张泽威、朱大渭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统计
拓跋部进入中原后对农业不重视,听任土地荒芜,以便放牧,使得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北方地区人口大为减少,经济空前衰退,许多地方出现“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不采”的荒凉景象。
——詹子庆《中国古代史》
思考:如果北魏不想成为第二个前秦,该怎么办?
结合材料一、二思考:如果你是北魏统治者,你会怎样改革?
材料一: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教材P80
民族
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汉族
农耕为主
定居
比较完备
比较先进
鲜卑
游牧为主
逐水草而居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材料二:
推行改革,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人物简介
孝文帝
(拓跋宏)
孝文帝初即位执掌朝政的是冯太后,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她还亲自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典,阅读诸子百家著作,由此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深受汉文化的影响
根据书本P81,想一想孝文帝为学习先进汉文化颁布了哪些措施?(提示:迁都、服装、语言、姓氏和婚姻等方面)
迁都洛阳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与汉通婚
改用
汉制
学汉
礼法
探究二:探秘洛阳北魏元邵墓
元邵墓出土的侍俑
元邵墓志拓本(局部)
据墓志称:元邵为北魏孝文帝之孙,清河王元怿之子。妃胡氏(安定胡氏,汉族著名门阀士族),侍中、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濮阳郡开国公。武泰元年(528年),暴薨于河阴之野。时年二十有三。
迁都洛阳
改汉姓
与汉通婚
穿汉服
按《魏书·孝庄纪》:由于北魏统治集团内部倾轧,528年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役”,大肆屠杀王公贵族。元邵就是当时被杀者之一。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平城
洛阳
经济:洛阳粮食满足都城众多人口需要;
政治: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文化:洛阳是汉文化正统之地,有利于学习中原先进文化
结合P81阅读卡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原因(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归纳)
假如孝文帝不巧设计,面对鲜卑贵族保守势力的阻挠,强行迁都会是何种结局?
汉化措施一:穿汉服
胡服
汉服
孝文帝出行图
胡服、汉服有什么区别?
哪种服装更便利?
向往汉族的生活方式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西域少数民族特征
观察两幅图,说说二者在造像风格和服饰上的差异
中原人特征
如果文物会说话
文化的交融
从这些变化中,你觉得文物想说什么?
A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D抚琴击鼓乐俑
三、交融的硕果:胡风汉韵奏和鸣
C穿丝绸的少数民族贵族
E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B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小组合作:探究民族交融的硕果
F胡人采桑图
M北魏车马出行图
G北朝乐府《木兰诗》
L汉人骑马俑
K汉人牧马图
J北朝民歌《敕勒歌》
H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A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H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D抚琴击鼓乐俑
饮食
歌舞
服饰
三、交融的硕果:胡风汉韵显人和
C穿丝绸的少数民族贵族
E汉人胡食图(吃羊肉串)
B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小组合作:结合探究单探究民族交融的硕果
M北魏车马出行图
F胡人采桑图
G北朝乐府《木兰诗》
文学
L汉人骑马俑
K汉人牧马图
J北朝乐府《敕勒歌》
出行
生产
交融的类别
对应的图片字母编号
归属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史实
归属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史实
服饰
AC
饮食
HE
歌舞
DB
出行
ML
生产
FK
文学
GJ
CDMFJG
AHEBLK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加速北方民族交融步伐
材料一:
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丰富),目所不识,口不能传。
——《洛阳伽蓝记》卷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黄河流域发生了什么变化?
共同的地域
共同的语言
共同的经济生活
共同的文化和心理素质
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北朝:
西晋
(266-316)
北方:
十六国
北魏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南朝:
南方:
东晋




使节往返频繁
(政治)
互市交易增多
(经济)
共同的文化认同
隋统一
试着举例说明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民族交融的结果。
民乐合奏《九州同》
旗袍是由满族服饰改变而来
椅子最早由少数民族传入
各族同庆农历春节
民族交融的产物——新疆大盘鸡
“蘑菇”一词最早来自蒙古语
音乐
服饰
家具
节日
饮食
语言
康熙皇帝三征噶尔丹,牢牢守住新疆
回人马本斋打击日本侵略者,共御外侮。
戚继光抗击倭寇
藏族卓嘎、央宗姐妹
守护国土,永作扎根边陲的格桑花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孝文帝拓跋宏
成吉思汗
松赞干布
唐太宗
康熙皇帝
耶律阿保机
元昊
秦始皇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华优秀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勤劳质朴、崇礼亲仁
热烈奔放、勇猛刚健
海纳百川、敢拼会赢
伟大奋斗精神
抗战革命精神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祖国
一部中国史
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
文化上的兼收并蓄
经济上相互依存
情感上相互亲近
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秦汉时期,汉族“席地而坐”
宽袖的汉服
跪坐
少数民族的椅子
这个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说说你判断的依据
西晋时,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
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
找出左图中与5个内迁民族名称一致的民族。
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北方的民族交融》学习探究单
一、交流的缘起:中原逐鹿初相识
合作探究一:总览历史特征
(1)结合课件展示地图和《图册》P44南北朝形势图,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示意图补充完整。
(2)据图,概括这一时期政局有何特点?
二、交往的推进:碰撞潮中聚共识
合作探究二:探秘元邵墓葬
资料1:《资治通鉴》卷140载:“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六月,乙亥,下诏:‘不得为北俗之语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资料2: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人教版八下《历史与社会》P82
根据书本P81,想一想孝文帝为学习先进汉文化颁布了哪些措施?(提示:迁都、服装、语言、姓氏和婚姻等方面)
结合元邵墓文物资料和资料1、2,思考: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是否有被推行落实?
三、交融的硕果:胡风汉韵奏和鸣
合作探究三:共品交融硕果
(1)观察图片,把表格填写完整
交融的类别
对应的图片字母编号
归属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史实
归属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史实
服饰
饮食
歌舞
出行
生产
文学
(2)从中,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3)试着举例说明在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民族交融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