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营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含解析

资源简介

营口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科目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组织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③、④组成 B. ②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③进入组织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③可能会引起组织肿胀 D.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2.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mmo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 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 2020年国际马拉松夏季竞速邀请赛在西安举行,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B.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 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
4. 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B. 在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B→A和B→C
C.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 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
5. 下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静息时,两个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B. 由于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C.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释放到突触间隙
D. 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且只能从①→②传递
6.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7. 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 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C. 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D. 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⑤⑥分泌减少
8. 滑雪是冬奥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运动前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管舒张,减少散热
B. 运动开始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在此产生冷觉
C. 运动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增加产热
D. 运动后胰岛B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急剧下降
9. 若对健康幼龄狗分别作如下表实验处理,实验结果与实验处理相符合的是 (  )
选项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A 摘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发育加快,新陈代谢加快
B 摘除胰腺,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血糖正常,生命活动正常
C 摘除性腺,饲喂适量的雌性激素 出现雌性第二特征
D 摘除垂体,饲喂适量的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正常
A. A B. B C. C D. D
10. “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
B. 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
C. 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 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1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该病毒与SARS病毒的核酸属于同一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
B.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C. 该病毒的增殖需要人体提供能量、原料等
D.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
1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吲哚丁酸是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蛋白质
B. 植物激素既可直接参与代谢,又可调控基因组的表达
C. 在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性地,但仍可发生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D.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完全是由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所致
13.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相一致是( )
A. 播种前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浸泡玉米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凤梨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增加芦苇纤维长度
D. 黄瓜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14. 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 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不都小于10-8(mol/L)
C. 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相同数量的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15.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作物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B.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C.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44只/
D.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16. 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会使得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的种群,下图为某物种迁人一个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t3之前种群呈“J”型增长,t3之后呈“S”型增长
B. t2时(K/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C. t3后种群的数量仍会发生变化
D. t1~t3内种内斗争越来越强
17. 关于“S”型曲线叙述,错误的是(  )
A.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18.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 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19. 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 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 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20. 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正常情况下D/C的值大于10%
D. 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22. 城市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回收处理,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 自生原理 B. 整体原理 C. 循环原理 D. 协调原理
23.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mL ( )
A. 5n×105 B. 5n×106 C. 8n×105 D. 8n×106
24.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 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25. 如图是荆州市某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B. 建沼气池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 生物体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该生态系统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D. 遵循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物种的多样性等原理
二、不定项选择题
26.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不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27.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28.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
B. 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C.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
D.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29. 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 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30. 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
B. 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
C. 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D. 酢浆草同化的能量最多有20%流向蜗牛
三、非选择题
31. 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 ,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_______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 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______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 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___________ (填兴奋、抑制或兴奋或抑制)。
32. 新型冠状病毒一种RNA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其中,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_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由_______细胞产生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此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图中物质④是________物质⑦是________。
(5)图中细胞a是________,细胞b是________,细胞f是________。
(6)初次免疫后,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请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图中二次免疫的作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近年来,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一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_________。
(2)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震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从信息类型来看,上述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利用肿腿蜂控制花天牛数量属于_________防治。
(3)该生态系统中,鸡鸭等家禽的存在既有助于消除杂草,控制虫害,又可以为果树提供粪肥,假设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每增加2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kg。
(4)图二是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
营口市2020-2021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科目(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表示人体皮下组织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主要由①、②、③、④组成 B. ②中的药物需要经过③进入组织细胞
C. 血浆蛋白进入③可能会引起组织肿胀 D. 内环境的成分中有葡萄糖和无机盐等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①是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详解】A、内环境主要由淋巴、血浆和组织液组成,即①②③,A错误;
B、血浆中的药物要经过组织液才能进入组织细胞,B正确;
C、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血浆渗透压减小,导致组织液回渗受阻,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C正确;
D、内环境的成分中有水、葡萄糖、无机盐、激素等,D正确。
故选A。
2. 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及含量(单位:mmol/L)的测定数据,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机酸 蛋白质
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
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
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
A. ④为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
B. 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
C.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③至少需穿过10层磷脂分子层
D. ③与④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表格:根据表格中Na+和K+的含量可以确定①②③为细胞外液,④为细胞内液;再依据蛋白质含量高低可以确定②为血浆,③为组织液。
【详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④为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A正确;
B、根据试题分析:②属于血浆,③属于组织液,②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水分流向组织液,③增多,B正确;
C、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组织细胞的线粒体)扩散到③(组织液)至少需穿过3层膜(2层线粒体膜+1层组织细胞膜),6层磷脂分子,C错误;
D、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两者的成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故选C。
3. 2020年国际马拉松夏季竞速邀请赛在西安举行,人们在运动过程中,机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活动以维持内环境稳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
B. 运动过程中,线粒体内的葡萄糖氧化分解加快,体温略有升高
C. 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缓冲物质H2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
D. 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具体表现是内环境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2、内环境稳态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内环境中血糖含量、温度、pH等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细胞代谢正常进行,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A正确;
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在细胞质基质中完成,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内进行氧化分解,B错误;
C、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与血浆中NaHCO3发生中和,血浆pH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
D、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D错误。
故选A。
4. 如图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示意图,A、B、C为神经纤维上的三个区域,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
B. 在膝跳反射中,兴奋传导的方向为B→A和B→C
C. 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 B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与K+外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传导示意图。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因此图中B为兴奋部位,而A和C为非兴奋部分。
【详解】A、局部电流的刺激会使相邻未兴奋部位Na+通道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使Na+内流,产生兴奋,A正确;
B、兴奋在膝跳反射中单向传递,故兴奋传导的方向不能为B→A和B→C,B错误;
C、细胞膜内外K+、Na+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C正确;
D、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为兴奋区,兴奋部位恢复为静息电位时K+外流,所以其过程可能与K+外流有关,D正确。
故选B。
5. 下图为相互联系的两个神经元部分结构示意图。据图判断错误的是( )
A. 静息时,两个神经元膜内外的电位是外正内负
B. 由于Na+内流而产生的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传导
C. 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释放到突触间隙
D. 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是化学信号且只能从①→②传递
【答案】C
【解析】
【分析】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神经元之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神经递质共有两种类型,兴奋型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所以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可以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详解】A、静息状态,静息电位的产生和维持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膜电位为外正内负,A正确;
B、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而产生兴奋,该兴奋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B正确;
C、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方式为胞吐,C错误;
D、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且①为突触前膜,②为突触后膜,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故只能从①→②传递,D正确。
故选C。
6. 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
A. 血浆渗透压升高
B. 产生渴感
C. 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
D. 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渗透压、pH值和温度,其中血浆的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水分的流失相当于无机盐与蛋白质含量增加。
【详解】当人体失水过多时,血浆浓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A正确;人体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同时,还会导致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使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B、C正确;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D错误。
7. 如图为下丘脑参与的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部分示意图,其中字母代表有关器官或细胞,数字代表有关激素。(血糖调节,体温调节,水盐调节)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既参与了神经调节,又参与了激素调节
B. C表示胰岛A细胞,D、E分别表示垂体和肾脏
C. 激素②④之间和激素④⑦之间均具有协同作用
D. 寒冷条件下,激素④⑦分泌增多,激素⑤⑥分泌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B、C、D、E 分别指胰岛B细胞、胰岛A细胞、肾上腺、垂体、肾小管和集合管;①~⑦分别是抗利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中枢,参与神经调节,又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参与体液调节,A正确;
B、C表示肾上腺,D表示垂体,E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B错误;
C、激素②为胰岛素,激素④为肾上腺素,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②和④是拮抗作用,④和⑦是协同作用,C错误;
D、激素④为肾上腺素,激素⑤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⑥为促甲状腺激素,激素⑦为甲状腺激素,寒冷情况下这四种激素分泌都增加,D错误。
故选A。
【点睛】
8. 滑雪是冬奥会的重要比赛项目,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运动前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血管舒张,减少散热
B. 运动开始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在此产生冷觉
C. 运动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增加产热
D. 运动后胰岛B细胞大量分泌胰岛素,血糖含量急剧下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
1、人体体温调节过程:?
(1)寒冷环境下:①增加产热的途径: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②减少散热的途径:立毛肌收缩、皮肤毛细血管收缩等。?
(2)炎热环境下: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加散热的途径主要有汗液分泌增加、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2、血糖平衡调节:由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提高血糖浓度;由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两种激素间相互拮抗。
【详解】A、运动前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A错误;
B、产生冷觉的部位在大脑皮层,而不在下丘脑,B错误;?
C、运动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增加产热,C正确;?
D、运动后人体消耗葡萄糖增加,导致血糖浓度有所下降,因此此时胰岛素分泌应减少,D错误。?
故选C。
9. 若对健康幼龄狗分别作如下表实验处理,实验结果与实验处理相符合的是 (  )
选项 实验处理 实验结果
A 摘除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 发育加快,新陈代谢加快
B 摘除胰腺,注射适量的胰岛素 血糖正常,生命活动正常
C 摘除性腺,饲喂适量的雌性激素 出现雌性第二特征
D 摘除垂体,饲喂适量的生长激素 生长发育正常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促进身体代谢和发育,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加速对血糖的摄取、利用和储存,性激素促进生殖器官的发育,维持身体第二性征,生长激素促进身体的生长,特别是肌肉和骨骼的生长。
【详解】A、因摘除了甲状腺,注射适量的促甲状腺激素也不起作用,故实验结果应为发育迟缓,新陈代谢减慢,A错误;
B、因摘除胰腺不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量,也影响胰高血糖素分泌量,所以血糖不可能维持正常,B错误;
C、雌性激素能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C 正确;
D、因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为大分子,饲喂能被消化道中的酶催化水解而失去作用,D 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及相关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是理解和实验设计能力,蛋白质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饲喂。
10. “柯萨奇”病毒可引起“胃肠感冒”,患者常出现呕吐和发热等症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病毒进入胃部后引起胃体肌肉收缩属于条件反射
B. 辅助性T细胞、B细胞、浆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
C. 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 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1.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也称为简单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复杂反射;条件反射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动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需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建立和存在,所有的条件反射都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其中第一道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详解】A、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生理过程是人生来就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A错误;
B、浆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B错误;
C、机体消灭“柯萨奇”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C错误;
D、内环境维持稳态具有一定限度,机体发热说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能力是有限的,D正确。
故选D。
11. 2020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该病毒与SARS病毒的核酸属于同一类型。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RNA病毒
B. 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
C. 该病毒的增殖需要人体提供能量、原料等
D. 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病毒为非细胞生物,专性寄生,其增殖过程需要在活细胞中进行,增殖过程为,病毒将其遗传物质注入到宿主细胞中,然后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场所,原料和相应的酶类合成自身的蛋白质与核酸,进而组装成新的自代病毒。
【详解】A、新型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都属于RNA病毒,A正确;
B、病毒是胞内寄生物,其增殖过程在活细胞中进行,因此,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不会在内环境中大量增殖,B错误
C、新型冠状病毒主要在人体肺部细胞中增殖,因此,该病毒的增殖需要人体提供能量、原料等,C正确;
D、病毒为胞内寄生物,因此,侵入机体后会引起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过程,因此,该病毒侵入人体后可引起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B。
【点睛】
12.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吲哚丁酸是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蛋白质
B. 植物激素既可直接参与代谢,又可调控基因组的表达
C. 在失重状态下,根失去向性地,但仍可发生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D. 植物的向光性生长完全是由于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所致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主要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详解】A、吲哚丁酸是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其本质是氨基酸的衍生物,A错误;
B、植物激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B错误;
C、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由自身所决定的,不是由环境控制,C正确;
D、植物的向光性是因为向光侧比背光侧浓度低,引起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但可能还有其他环境因素引发,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能识记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以及功能,理解植物激素的概念。
13. 下列生产措施与预期结果对应相一致的是( )
A. 播种前用适宜浓度的脱落酸浸泡玉米种子——促进种子萌发
B. 凤梨生长期喷洒适宜浓度的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发育
C. 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增加芦苇纤维长度
D. 黄瓜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加速叶片的黄化速度
【答案】C
【解析】
【分析】
(1)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
(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分布在根尖)。
(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分布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
(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
(5)生长素最明显的作用是促进植物生长,但对茎、芽、根生长的促进作用因浓度而异,即生长素具有双重性。
【详解】A、播种前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溶液浸泡种子,赤霉素可促进种子萌发,A错误;
B、乙烯利溶液促进果实的成熟,B错误;
C、赤霉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可增加芦苇纤维长度,C正确;
D、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成熟期喷洒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可延缓叶片的黄化速度,D错误。
故选C。
14. 甲图表示燕麦生长素浓度与作用的关系;乙图表示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状况;丙图表示燕麦胚芽鞘.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乙图示都说明了植物生长素具有两重性
B. 图乙中a、b两点的生长素浓度不都小于10-8(mol/L)
C. 丙图A段产生生长素,只能向B段极性运输而不能横向运输
D. 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都能生相同数量的根,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甲图:甲图表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对生长素更敏感;曲线图中横线以上都表示促进作用,横向以下都表示抑制作用,说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分析乙图:将一株燕麦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
分析丙图:A是胚芽鞘尖端,能产生生长素,是感光部位;B是尖端下面的伸长区。
【详解】甲图中显示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乙图中因为重力作用,a侧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b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也体现了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A正确;图乙中a点浓度抑制根的生长,说明其浓度大于10-8(mol/L),b点浓度促进生长,说明其浓度小于10-8(mol/L),B正确;丙图A段产生的生长素,既能向B段极性运输,又能发生横向运输,C错误;用两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插条,生根数量相同,说明这两种浓度促进作用相同,则最适浓度在这两种浓度之间,D正确。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 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A. 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作物株上蚜虫的种群密度
B. 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
C. 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44只/
D. 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2、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志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m,则N:M=n:m。
【详解】A、蚜虫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
B、根据题意可得种群中性别比例,B错误;
C、根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可得该草地中布氏田鼠的平均密度为(只/)C正确;
D、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会使第二次捕捉的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故计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高, D错误。
故选C。
16. 伴随着人们的经济活动和国际交往,会使得一些物种由原生存地借助于人为作用或其他途径移居到另一个新的生存环境并在新的栖息地繁殖并建立稳定的种群,下图为某物种迁人一个新环境后种群的增长曲线,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t3之前种群呈“J”型增长,t3之后呈“S”型增长
B. t2时(K/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
C. t3后种群的数量仍会发生变化
D. t1~t3内种内斗争越来越强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K值即环境容纳量。
【详解】A、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是成S型增长,A错误;
B、t2时(K/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最大,种群增长速率最大,B正确;
C、t3后种群的数量处于动态平衡,C正确;
D、t1~t3种群数量增加,则种群内种内斗争越来越强,D正确。
故选A。
17. 关于“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增长率不断增加
B. 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C. 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D. 为有效防治蝗灾,应在t1前及时控制其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反映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的变化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级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但增长率不断减小,A错误;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级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应在t1前及时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正确。
18. 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群落丰富度调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
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
C. 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也可调查某种土壤小动物的种群密度
D. 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2、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因为活动能力强(不适合样方法)、身体微小(不适合标志重捕法);计算方法:①记名计算法—直接数个体数;②目测估计法—分等级估测,如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
【详解】A、调查某有翅、趋光性强的昆虫种群密度可用黑光灯诱捕法,A错误;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记名计算法常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较少的群落,B错误;
C、对于土壤小动物而言,取样器取样法可调查群落丰富度和某个种群的密度,C正确;
D、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原因是土壤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强,身体微小,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9. 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下图表示甲乙种群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 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
B. 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
C.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D. 0~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共生: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且对一者或二者均有利。如大豆和根瘤菌。
2.寄生:一种生物寄住在另一种生物的身体,后者称为寄主或宿主,寄主受害,寄生生物受益。如各种寄生虫。
3.竞争:两种生物对生存资源的需求基本一致,为了生存而抢夺生存资源。分为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如植物间争夺光和水分。
4.捕食:在食物链上处于上下级关系的生物,称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如老虎与羚羊等。
【详解】AC、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t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A错误;C正确;
B、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错误;
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的出生,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错误。
故选C。
【点睛】
20. 下图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流经图中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A
B. 图中的C和B1+C1+D1可分别表示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C. 正常情况下D/C的值大于10%
D. 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
【答案】D
【解析】
【分析】A表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表示桑树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表示净光合作用,是桑树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所需的能量,B1+C1+D1属于蚕用于蚕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
【详解】A、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应是图中的A,A正确;
B、总光合作用A分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B和净光合作用C两部分,图中的C和B1+C1+D1分别是桑树和蚕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B正确;
C、由图可知D=A1+B1+C1+D1,图中D即表示被蚕同化的能量,因此桑树到蚕能量的传递效率为D/A,该传递效率应为10%~20%,故D/C应大于10%,C正确;
D、人工建立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2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态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
B.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
D.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不同的生态系统会因为营养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详解】A、物种多样性较高的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相对较高,A正确;
B、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营养结构更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C错误;
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正确。
故选C。
【点睛】准确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2. 城市生活垃圾提倡分类回收处理,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 )
A. 自生原理 B. 整体原理 C. 循环原理 D. 协调原理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
(2)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繁多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
(3)协调与平衡原理: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不能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容纳量)的限度;
(4)整体性原理:生态系统建设要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要通过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系统整体性原理:系统各组分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使得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顺利完成,并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
【详解】城市生活垃圾要做到分类、回收、利用,实现废物资源化利用,这说明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因此,与该做法关系最密切的生态工程原理是循环原理,C正确,
故选C。
23. 检测员将1 mL水样稀释10倍后,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检测每毫升蓝藻的数量;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少许培养液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液体。已知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格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
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格内(每个中格内含16个小格)共有蓝藻n个,则上述水样中约有蓝藻多少个/mL ( )
A. 5n×105 B. 5n×106 C. 8n×105 D. 8n×106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水样中蓝藻数量=80个小方格细胞总数/80×400×10000×稀释倍数=n×5×10000×10=5×105n。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微生物计数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4. 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采用标志重捕法对田鼠种群数量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调查的—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田鼠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B. 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15
C. 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被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小
D. 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
【答案】B
【解析】
【分析】
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
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
【详解】在最初调查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田鼠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A错误;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t=N0λt,其中λ为1+0.015=1.015,B正确;若已被捕捉、标记过的田鼠不易再次捕捉到,则估算数值会偏大,C错误;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25. 如图是荆州市某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等。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大幅度提高了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B. 建沼气池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C. 生物体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该生态系统物质上的自给自足
D. 遵循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物种的多样性等原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建立该人工生态系统的目的是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详解】A、农业生态系统是按照自然规律设计的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但是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A错误;
B、建沼气池的目的是尽可能减少分解者分解有机物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从而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B错误;
C、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物体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不断循环确保了其在物质上的自给自足,但是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不断的输出,需要不断的补充矿质元素,如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C错误;
D、该生态系统是遵循物质循环再生、整体性、物种的多样性等原理而设计的生态农业,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生态农业能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二、不定项选择题
26. 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静息状态下,甲指针不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 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 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 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答案】AD
【解析】
【分析】
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
①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
(2)在神经元之间
①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表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②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点,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
【详解】A、甲电流表的两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乙电流表的两极均位于膜外,静息状态下,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电流表指针偏转,而乙电流表两极没有电位差,不发生偏转,A错误;
B、刺激a处时,甲电流表指针偏转一次,乙电流指针表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刺激b处时,由于兴奋在突触处传递的单向性,兴奋无法传递到左边的神经元,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侧神经元,甲指针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一次,D错误。
故选AD。
27. 某同学将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将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注射少量的A,小鼠很快发生了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对实验小鼠在第二次注射A后的表现,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提取液中含有胰岛素,导致小鼠血糖浓度降低
B. 提取液中含有乙酰胆碱,使小鼠骨骼肌活动减弱
C. 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了过敏反应
D. 提取液中含有呼吸抑制剂,可快速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AC、一定量的某种动物的提取液(A)注射到实验小鼠体内,注射后若干天,未见小鼠出现明显的异常表现。分组后一组再注射少量的A,小鼠表现为呼吸困难等症状,另一组注射生理盐水,未见小鼠有异常表现,说明提取液中含有过敏原,引起小鼠发生过敏反应,而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C正确;
B、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中,而不是神经递质的作用,B错误;
D、呼吸抑制剂是作用于细胞呼吸,而不是作用于小鼠呼吸系统,D错误。
故选C。
【点睛】对于过敏反应考查,要求考生掌握过敏反应是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机体才会发生过敏反应是解题的关键。
28. 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其种群数量将会逐渐增加
B. 在“S”形曲线中,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
C.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都能在K值维持稳定
D. 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达到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答案】ACD
【解析】
【分析】
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S型曲线是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形成的,“S”型曲线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详解】A、年龄组成并不是决定种群的数量,只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由于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原先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其数量可能会下降,A错误;
B、根据“S”型曲线的斜率可知,不同的种群密度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B正确;
C、对于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可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
D、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时,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D错误。
故选ACD。
29. 图为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B. 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①②⑥⑧之和为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
C. 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D. 图示的碳循环路径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途径
【答案】CD
【解析】
【分析】
图中Ⅰ指大气中的CO2库,Ⅱ、Ⅲ指消费者,Ⅳ指分解者。
【详解】A、食物链中不含分解者Ⅳ,A错误;
B、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①,B错误;
C、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正确;
D、图中缺少由Ⅱ、Ⅲ直接到Ⅰ的碳传递途径, D正确。
故选CD。
30. 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 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
B. 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
C. 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
D. 酢浆草同化的能量最多有20%流向蜗牛
【答案】A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合果芋、九里香和酢浆草属于生产者,蜗牛、昆虫属于初级消费者,乌鸫属于次级消费者。
【详解】A、碳在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落内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流动,A错误;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消费者的营养级越高,可利用的总能量就越少,B正确;
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正确;
D、相邻两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是指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10%~20%流向下一个营养级,而不是指某种生物同化的能量中有10%~20%流向某一种捕食者,D错误。
故选AD。
三、非选择题
31. 如图甲表示缩手反射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图乙是图甲中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图乙中的B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______ 。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___ ,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_______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 的结构特点。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除b点外 ______ (字母)点可产生兴奋。
(4)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B细胞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 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与B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 结合后,会引起B细胞___________ (填兴奋、抑制或兴奋或抑制)。
【答案】 (1). 效应器 (2). d (3).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4). 神经递质 (5). 胞吐 (6). 一定的流动性 (7).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8). 神经中枢 (9). a、 c、d、e (10). 肌肉或腺体 (11). 受体 (12). 兴奋或抑制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a为效应器,b为传出神经,c为神经中枢,e为传入神经、f为感受器,d为突触。分析图乙:图乙是图甲中d所示的突触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为突触小体,B为突触后膜。分析图丙:①可以代表感受器,②为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 ④为传出神经,⑤为效应器。③处共有3个突触。
【详解】(1)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甲图中由于e上有神经节,所以e为传入神经、f表示感受器,则a表示效应器。乙图是突触结构,为甲图中d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其中的B是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可以是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神经递质,该物质的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兴奋不能由B传到A。
(3)丙图中因为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所以③为神经中枢。因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b点,图中除b点外a、 c、d、e点可产生兴奋。
(4)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若图乙中的A细胞为传出神经元,则与该神经元相关的传出神经末梢可以支配肌肉或腺体的活动,所以B细胞可表示为肌肉或腺体细胞。A细胞释放的信号物质为神经递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B细胞产生兴奋或抑制,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
【点睛】熟记并理解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类问题的前提;准确识别图示各结构名称,联想所学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
32.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其中,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_________
(2)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由_______细胞产生抗体,抗体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此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3)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________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此免疫过程属于________免疫。
下图表示人体特异性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________,图中物质④是________物质⑦是________。
(5)图中细胞a是________,细胞b是________,细胞f是________。
(6)初次免疫后,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刺激机体,机体会产生二次免疫、请用箭头和简单的文字描述图中二次免疫的作用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免疫细胞 (2). 免疫活性物质 (3). 免疫活性物质 (4). 浆 (5). 蛋白质 (6). 体液 (7). 效应T细胞 (8). 细胞 (9). 免疫活性物质 (10). 抗体 (11). 淋巴因子 (12). 吞噬细胞 (13). T细胞 (14). 浆细胞 (15). 抗原→细胞g(记忆B细胞)→②→细胞f(浆细胞)→④物质(抗体)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人体免疫的有关过程,其中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c为B细胞,d为效应T细胞,e为记忆T细胞,f为浆细胞,g为记忆B细胞;物质⑦为淋巴因子,物质④为抗体;⑤表示细胞免疫,⑥表示体液免疫。
【详解】(1)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其中,抗体和淋巴因子属于免疫活性物质。
(2)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后作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浆细胞产生抗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3)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寄生在宿主细胞中,效应T细胞能识别被寄生的寄主细胞,并与之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此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4)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物质④是抗体,物质⑦为淋巴因子。
(5)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a为吞噬细胞,b为T细胞,f为浆细胞,其中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浆细胞没有识别抗原的能力。
(6)二次免疫过程中,抗原会直接刺激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大量的抗体,其具体过程为:抗原→细胞g(记忆B细胞)→②→细胞f(浆细胞)→④物质(抗体)。
【点睛】本题结合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考查了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异性免疫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准确判断图示中相关内容。
33. 近年来,烟台地区苹果种植户开始发展生态果园模式,如下图一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食用菌属于_________。
(2)果树开花期,果农利用一种小型蜜蜂传粉,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或震动翅膀发出嗡嗡声来进行交流,从信息类型来看,上述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花天牛以果树的花和叶为食,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利用肿腿蜂控制花天牛数量属于_________防治。
(3)该生态系统中,鸡鸭等家禽的存在既有助于消除杂草,控制虫害,又可以为果树提供粪肥,假设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每增加2kg,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_________kg。
(4)图二是能量流经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单位:),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能量的摄入量,据图分析,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果树、杂草)固定的太阳能 (2). 分解者 (3). 行为信息和物理信息 (4). 寄生 (5). 生物 (6). 18 (7). 30 J·cm-2·a-1
【解析】
【分析】
图一分析,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果树、杂草;鸡、鸭、害虫属于消费者;食用菌和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从图中可发看出鸡、鸭与害虫、杂草的关系是捕食。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主要意义是实现生态系统内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减少环境污染。图二分析:图示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该营养级摄入的能量;B表示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表示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
【详解】(1)生产者(果树、杂草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食用菌属于真菌,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来看,其属于分解者。
(2)蜜蜂传粉时相互通过跳摆尾舞,属于行为信息;震动翅膀发出嗡嗡声属于物理信息。肿腿蜂可以将卵产在天牛幼虫的体表,吸取幼虫的营养,则可推知肿腿蜂和花天牛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利用肿腿蜂控制花天牛数量属于生物防治。
(3)假设家禽的能量4/5来自杂草,1/5来自害虫,那么家禽每增加2Kg,假设在食物链:草→害虫→鸡、鸭,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XKg,则X×20%×20%=2×1/5,解出X=10Kg;在食物链:草→鸡、鸭,至少需要消耗生产者YKg,则Y×20%=2×4/5,解出Y=8Kg,则消耗生产者的总量为:X+Y=10+8=18Kg。
(4)据图分析可知,第二营养级摄入量A是100 Jcm-2·a-1,其中20 Jcm-2·a-1以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所以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是B,即80 Jcm-2·a-1。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中有50 Jcm-2·a-1用于呼吸散失,剩下的30cm-2·a-1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
【点睛】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掌握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掌握能量流动的相关计算,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