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新高考)复习专项导练:古代诗歌鉴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新高考)复习专项导练:古代诗歌鉴赏

资源简介

2021届高三语文二轮(新高考)复习专项导练:古代诗歌鉴赏
[考情报告]
2020年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考查角度
命题特点
2020年全国新课标卷Ⅰ、Ⅱ、Ⅲ
宋诗+唐诗
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王安石《读史》陆游《苦笋》
①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用;②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鉴赏表达情感的技巧
题型:均为一道4选1的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时代和题材:所选诗歌体裁以唐宋诗为主,在备考中全面涉猎各朝代的各题材诗歌作品的同时,仍要加大对唐宋诗歌备考的力度。作家作品:不倾向名家名作,多选择名家较生僻的作品。考点:对形象、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的考查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点,尤其是思想情感的考查每年都会涉及。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
[设问方式]
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2.诗中刻画的某种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题技巧]
1.在回答人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2)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3)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4)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5)对于诗人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
2.答题步骤:
(1)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
(2)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
(3)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步需不需要,要视题目要求而定)
(二)鉴赏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物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之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
[设问方式]
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
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4.简要赏析诗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
[答题技巧]
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
(1)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
①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流露出的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
②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
(2)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
(3)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静有动,静动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4)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的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
(三)鉴赏事物形象
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
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技巧]
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
事物形象题的解答,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
(1)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
(2)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
2.答题步骤:
(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2)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①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②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③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鉴赏“炼字”
高考诗歌题,常常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查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所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体会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
[设问方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作简要赏析。
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题技巧]
1.准确找到诗眼字,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明确答题方向,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这里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1)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的,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2)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3)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鉴赏“炼句”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炼句,有时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突破常规语序而收到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有时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而借助于一些艺术手法,使诗句变得更凝练,更精美,更生动,更深刻,从而产生赏心悦目、意境深远的艺术魅力。
高考对炼句的考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二是较深层面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析。
[设问方式]
1.某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请鉴赏某句诗。
[答题技巧]
1.首先要遵循“句不离篇”的原则,从整体上着眼把握诗句的内涵;其次要能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正确辨识诗句的艺术手法,进而对此加以分析;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规范的步骤组织出答案。
2.答题步骤:
(1)着眼全篇,理解诗句的表层义。回答此类题时,要着眼全篇,不能孤立地评析某一诗句。
(2)概括内容,分析诗句的深层意思。细读全篇之后,看这关键句写了什么内容。
(3)揭示该句的句式特点或写法特点。
(4)分析作用,点明艺术效果。结合表达技巧去分析各句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三)品味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鉴赏语言特色,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进行赏析。
[设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技巧]
1.理解并掌握诗歌语言风格的常见类型,注意比较它们的区别:
(1)朴素与绮丽
绮丽诗风的语言特点:婉媚、浮华、艳丽、纤巧。
朴素诗风的语言特点:清淡质朴、洗练畅达、不事雕琢、言简意深。
(2)直白与含蓄
直白诗风比起一般的朴素诗风,更显朴素、平淡。诗歌中运用了近乎口语的语言,并且有的诗还融入了俚词俗语、民歌之类,所以这种诗又被称为白话诗(近乎打油诗)。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浅易如话、素朴真率、通俗凝练。
含蓄诗风中所惯用的多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等手法。此类诗风的语言特点:委婉、蕴藉、精练、耐人寻味,但也不失朴素之风。
(3)沉郁与豪迈
在众多诗人中,有愤世嫉俗者,有报国无门者,有屡试不第者,有屡遭贬谪者,有为民请命、哀叹民生者,他们的诗作表达自我的哀怨,切中社会现实,反映阶级现象。代表诗人如杜甫、韩愈、李商隐等。沉郁诗风的语言特点:沉郁苍凉,节奏舒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且近于生活(多用俗语和对话)。
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包括唐代的边塞诗),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与诗人的心胸抱负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因生活在政治清明的盛世时期,受到美好山河的熏陶,心怀满腔热情;或因仕途失意,便把立功边塞当作求取功名的出路;或因国难当头而主动请缨效死疆场。所以他们所写的诗歌充满豪言壮语,显示了一种豪情。豪迈诗风的语言特点:铿锵有力、笔力豪健、节奏明快、音调高昂。
2.用某个形容词准确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
3.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和效果。
4.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的选用,又包括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
[设问方式]
1.请结合诗句,对这首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作简要的分析。
2.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3.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
4.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技巧]
1.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从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角度,还是兼而有之进行鉴赏,必须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概括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现手法(衬托、渲染、象征、对比等)、修辞手法(比喻、比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互文、双关等)、谋篇布局的技巧(铺垫、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以小见大等)。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古代诗歌中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白描等。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是指作者不直接表达感情,而是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移情于物、寓情于景、触景生情等方式来抒发感情。
2.对相关表达技巧进行具体鉴赏。要结合相关诗句来说明这种手法的内容,以及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解释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语言表述必须将诗歌的意境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力求做到流畅优美。
四、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指诗歌的画面反映的状况或现象、诗歌的主题、作者寄托的情感等。在高考中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较多,有时就整首诗歌设题,有时只要求概括诗歌中的某一句或某几句的思想内容,真正评价性的题目较少。
[设问方式]
1.请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请归纳这首诗的主旨。
[答题技巧]
解答思想感情类试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答案。
1.学会看类别,了解各类诗歌的基本特点及其常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我们将诗词分为山水田园、咏物、咏怀、送别、羁旅思乡、怀人、边塞、民生、怀古等不同类别,每种类别的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然有区别。羁旅思乡诗多抒发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闺怨诗多抒发思念恋人的孤寂愁苦之情。咏怀诗吟咏抒发诗人的抱负情志和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
2.学会知人论世。命题者之所以给出注释,就是为了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给考生一些提示:介绍写作背景,用以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和诗歌的思想内容;介绍作者,用以暗示诗歌的写作风格、感情基调等。
3.解读形象。从诗歌表现的人、景、物等生活图景中体味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
4.品析语言。从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角度看,品味语言的重点:(1)抓题目,抓住题目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字眼,如《春夜喜雨》中的“喜”;(2)抓诗眼,特别是那些集中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字词和诗句,如《阮郎归》中的“讳愁”,《含山店梦觉作》中的“惆怅”,《宿渔家》中的“笑”,《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中的“春愁”。
5.借助表达技巧,揣摩诗歌内容和情感。有些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主要是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来表现的。《阮郎归》主要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含山店梦觉作》主要通过“衬托”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等闲挥袂客天涯”是说作者早已把漂泊天涯当作一般的事情来看待,从不放在心上。可是诗的最后一句却说:“惆怅起来山月斜。”“惆怅”就与“等闲”形成了一种反差,作者借“等闲”来反衬“惆怅”之浓厚。
6.熟悉常见题型的答题技巧。评价情感和主旨,可先用一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立场,再结合诗词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作者的这种感情、态度或自己的看法等。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做出自己的评价。如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是否有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等等。有时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判断。
[设问方式]
1.诗人对××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2.……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看法。
3.这首诗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予以分析。
[答题技巧]
1.了解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总是与作者对特定历史事实的感悟有关。联系诗歌背景,再结合作者在诗中给我们创设的意境,不难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2.把握诗歌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态度观点。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前提。
3.从辨析用典入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作者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
4.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深层义,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地在诗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态度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对这样的诗,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分析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5.从涵咏诗的意境着手,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6.解答评价观点态度题的四个注意点。
(1)体悟要深入。诗人写诗都不可能单纯地为了叙事、咏物,而是要“赋诗言志”,要抒发某种主观情感、人生体验或对家国世事的认识与感悟。因此,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第一,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脱离原诗泛泛而谈。第二,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又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第三,要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一起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有的诗歌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不是单一的,这要求我们在分析概括时能理清思路,把握要点,逐一分析,不能遗漏信息或以偏概全。
(4)评价要恰当。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识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失去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对作者都是有失公允的。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山人归嵩阳
高适
不到嵩阳动①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
一二故人不复见,三十六峰犹眼前。
夷门二月柳条色,流莺数声泪沾臆。
凿井耕田不我招,知君以此忘帝力。②
山人③好去嵩阳路,惟余眷眷长相忆。
【注】①动:近。②传说尧时有老人击壤于道,歌曰:“吾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老人所唱的歌,后人称《击壤歌》。③山人:一般指隐士高人或与世无争的高人;又指山野之人或山里之人,谦称;旧时以修身,悟道,一般不与世俗人来往,选择在山水美好之地参悟自然、宇宙规律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近十年未到嵩阳,人事变迁老友难相见,诗人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B.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地点,景象凄凉残败,使诗人不由得泪下沾衣。
C.诗歌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对杨山人自在超然的田园隐居生活的欣羡。
D.本诗写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祝友人前路顺利,并深切地表达了别后相忆之情。
2.直抒胸臆是高适诗歌的主要特点,除此之外,本诗还用了哪些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杨乐道韵六首其三——幕次①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②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①幕次:临时搭起的帐篷。②求田问舍:经营家产而无远大志向。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回忆汉上旧居江水泱泱、白云深深、山水相依的清幽环境,引发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B.颔联运用了“求田问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在家国遭遇危难之时,产生了消沉归隐之意。
C.尾联写诗人想要远离荣华富贵,超然物外,却又担心像元龙这样有抱负有思想的人批评他。
D.这是一首酬和之作。从“次韵”可看出王安石在这首诗中用的韵脚和杨乐道诗的韵脚是一样的。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的号角,用以报时。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6.此诗写于作者被贬之时,后人评价它”自有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德祐【注】二年岁旦
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注】德祜:南宋恭帝年号。德祜二年,公元l276年。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收复中原的忠肝义胆,但无力去实现,“空”字表达了诗人极复杂的心情。
B.诗人住在距京城不远处,了解到了当政者对国家危亡、百姓痛苦的明确态度。
C.诗中表现沦陷百姓愿望的方式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相同。
D.本诗前半部分叙述眼前危局,后半部分溯原因论后果,层层递进,脉落清晰。
8.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复杂的情感。(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弟侄书堂
杜荀鹤【注】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杜荀鹤,晚唐诗人。曾历黄巢之乱。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乱让作者饱受磨难,家境贫困,故而开篇“何事居穷”的质问就带有强烈的愤慨,奠定了本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干戈地”“礼乐风”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书房主人的勤勉好学,更显其卓然品格,作者对此深感慰藉。
C.尾联是对弟侄的勉励之语,作为长辈,作者谆谆告诫弟侄年轻时要珍惜时光勤勉求学,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基础。
D.这首诗语言自然晓畅,通俗浅近,无一字难解,不事雕琢而耐人寻味,其对弟侄的劝勉也给读者深刻的启示。
10.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家
[宋]李若水
半载长安客意寒,一鞭归兴旧家山。
妻孥问我成何事,买得虚名满世间。
归家
[元]王冕
我母本强健,今年说眼昏。
顾怜为客子,尤喜读书孙。
事业新灯火,桑麻旧里村。
太平风俗美,不用闭柴门。
1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诗中第二句中“一鞭”运用借代手法,表达作者快马加鞭匆匆归家的急切之心。
B.李诗后两句一问一答,概括了自己“半载长安”客居生活的复杂心情,有自嘲之味。
C.王诗前四句叙写本来强健的母亲突然说眼睛不好要我归家,其实是想念在外的子孙,饶有趣味。
D.王诗后四句用反衬的手法,写到家乡虽然贫寒破旧但人们风俗淳朴,自在快乐。
12.两首诗都题为“归家”,但在诗歌体裁和和思想情感上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塞下
秦韬玉
到处人皆著战袍,麾旗风紧马蹄劳。
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
大野几重开雪岭,长河无限旧云涛。
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开门见山,用“皆”、“紧”“劳”等字眼,概括写出了塞下战事的频繁,营造了紧迫的战争氛围。
B.颔联具体细腻地描写了战争环境的恶劣艰苦:黑山僻远,气候寒冷;青冢所在,沙平月高,凄清荒凉。
C.颈联描写原野上矗立的雪岭和黄河依旧滚滚流淌,寓情于景,委婉表达了诗人内心对疆土残破的忧伤之情。
D.全诗虽然语言平实简朴,但意象大气雄壮,依旧有着唐边塞诗气象雄浑、慷慨激昂的风格。
14.尾联“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感春(分司东都作)
韩愈
辛夷花房忽全开,将衰正盛须频来。
清晨辉辉烛霞日,薄暮耿耿和烟埃。
朝明夕暗已足叹,况乃满地成摧颓。
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
【注】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辛夷:又名望春花,其花色泽鲜艳。花房:花冠,花瓣的总称。环回:盘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由辛夷花房“正盛”联想到“将衰”,情感从先惊喜然后伤感。
B.颔联写辛夷一日之变:随着时间推移,花由清晨时的鲜艳明丽变成薄暮时的黯淡无光。
C.颈联由描写转为抒情,抒发因辛夷花而生发的感叹;“况乃”一词加深了诗人的感叹。
D.诗歌用对比手法刻画辛夷花:衰与盛、辉辉与耿耿、明与暗、满地与摧颓,对比鲜明。
16.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鲁望【注】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皮日休
野侣相逢不待期,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折取山樱寄一枝。
【注】鲁望:即皮日休的好友陆龟蒙。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交待写作缘由。作者抱恙在家,而恰逢春日好友访胜兴浓,因此有感而发。
B.首联想象春日到来,朋友们将不约而同地寻幽觅诗。“不待期”体现作者的心情。
C.颔联想象朋友们的乐趣。“乌纱任岸穿”和“白袷从披趁”体现他们的洒脱不拘。
D.“不用君相忆”,只求为他带枝山樱花。诗句表面抑郁,却蕴涵洒脱,令人动容。
18.为什么说颈联在情景和情感方面最有表现力,试结合全诗分析之。(6分)
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哀郢①二首(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②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③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①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附近。②徂岁:言岁月流逝。③章华:指章华台,楚国离宫,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后毁于兵乱。
1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先说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接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时光的流逝比作下坡的车轮。
B.颔联紧承首联,由岁月轮转联想到人事代谢,感叹有很多像屈原一样被放逐的人,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
C.颈联意境苍凉而悲壮,抒发了诗人心中那无法排解的报国无门的孤独、怨愤、惆怅、苦闷,深化了颔联的悲情。
D.这首诗首联和尾联皆写景,遥相呼应,思路缜密,结构严谨;中间两联直抒胸臆,感情浓郁。情因景而发,主旨鲜明。
20.诗的尾联勾画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具有怎样的深刻意蕴?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一、
1.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综合赏析的能力。B项,“景象凄凉残败”错,从诗歌看,此处描写的是初春春景,并无“凄凉残败”之感。故选B。
2.
【参考答案】①对比:三、四句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对比,诗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见,传达出物是人非之感。②以乐景抒哀情(反衬):五、六句描写二月柳色飞莺报春的迷人景色,却惹动诗人离情,更显悲哀。③用典:七、八句化用《击壤歌》,描写朋友杨山人凿井耕田的隐居生活,赞叹其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能力。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即可准确把握手法。这首诗描写了作者与友人的叙旧分别,诗人触景生情,以景写情,通过此诗抒发内心的依依惜别。三、四句中写诗人来到嵩山之后的情形,本想会会旧友叙叙旧情,可是遗憾的是仅有的几个挚友可能都遭遇变故;没有再见到。看着挺立眼前的嵩山三十六峰,诗人不由发出慨叹:青山依旧,故人难求。此处故人“不复见”与三十六峰“犹眼前”形成对比,唯其如此,他才格外珍惜与杨山人的友情。五、六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具体时节、地点。开封二月,草长莺飞,阵阵春意令人流连忘返。春色使人欣喜,却也使人生出感伤,因为诗人就要在此时此地告别朋友。本来报春的流莺,现在却叫人感伤不已。这时的春色越迷人,越惹动离情,所谓“以乐景写哀”,更觉悲哀。诗人面对将要归嵩阳的故人,面对让人伤情的景致,离别之情难耐,不禁潸然泪下。七、八句用了《击壤歌》的传说典故。这个传说原本是对尧安民之政的歌颂和赞扬,本诗则以“凿井耕田”、“忘帝力”等表示隐居生活。诗中说的“不我招”,体现出诗人欣羡杨山人过着超然世外的恬淡隐居生活。
二、
3.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B项,“产生消沉归隐之意”错。“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诗人是反问在忧国之时怎还能有归隐之心。故选B。
4.
【参考答案】①“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表达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②“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表达了诗人忧国忘家与归隐田园的矛盾心情;③“直以文章供润色”表达了对自己只能写写文章而不能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④“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表达对忧国报国的坚定信念。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首联“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远望汉水浩瀚渺远,转弯处一带密林枝叶繁茂,抬头看,岘山掩映于白云深处,南面一条小路仿佛直通天空,犹如仙山一般美妙。此句用“泱泱”“凤林”“白云”等词语,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颔联“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心”,意思是,怎么能在为国事忧心的时候,还能有经营家产的想法呢?此句仿佛是诗人的自责,面对这大好江山,诗人不禁产生了归隐此处的想法,但随即这种想法便被自己否定了,且有着自责忏悔之意。这里表达了诗人忧国忘家与归隐田园的矛盾心情。颈联“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是说面对这美好山水,自己只能写写文章来为它增添一点光彩,还写不出什么风月,白白辜负了登临的美意。这是诗人的自嘲,深层含义是,自己无法报效国家,只能在这里写写文章自娱罢了,表达了不能报效国家的遗憾之情。尾联“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
5.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C项,“怅恨”“悲叹”错误。颈联中的“解带”“倚栏”的动作表现诗人的潇洒,而景物描写中“西风”“画角”“斜日”虽有萧瑟悲凉之意,但却是为了反衬“青松”的气概,彰显诗人从容意态。故选C。
6.
【参考答案】示例一,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开阔疏朗;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略慰愁怀,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的气度、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示例二,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远望,余晖映照着郁郁青松,萧疏开阔,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
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主旨和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结合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比如颔联“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面对“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野菊花,即使没有陶渊明那样闲情逸致,不妨对菊举杯,来个“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从容潇洒的气度、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而颈联“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红日西坠,倚着栏杆,“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诗人突然吟起沈约的《寒松》:“梢耸振寒声,青葱标募色。疏叶望岭齐,乔干临云直。”凭栏远望,余晖映照着郁郁青松,萧疏开阔,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
四、
7.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了解到了当政者对国家危亡、百姓痛苦的明确态度”错,“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意思是说,南宋的皇帝近在临安(今杭州市),还可以见到,但是他对眼前的危局到底持什么态度,却无从知道。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这两句既明显地表达了对恭帝苟且偷安、不思救亡图存的不满情绪,也清楚地说明了“力不胜于胆”的根本原因所在。故选B。
8.
【参考答案】①报国无门的惆怅:一心中国梦,只能空垂泪;②忧国忧民的急切:抬头见京城,百姓思汉旗;③对当政者不作为的失望:天意高难问,百姓在苦海。
【解题思路】本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可从时间角度梳理,要看作者在不同时段的情感;可从描述对象角度梳理,不仅要看描述主体(诗人或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也要看描述客体(人、事、物、景)蕴含的情感。首联抒写自己无力回天的悲痛心情。诗人空有一腔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忠肝义胆,但是却没有力量能够实现,面对着这样的现实,只能徒然落泪。“逢人空泪垂”,这个“空”字,正表达了作者此时极度复杂的心情。颔联抒写国治民安的政治愿望。诗人一心梦想着祖国统一、国治民安的太平盛世,希望有个贤明的君主,顺应人民的意志,统一全国,把国家治理好。作者巧妙地借用《下泉》诗的典故,表现出来的思想是深刻而含蓄的。颈联抒写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情绪和对国势的担忧。“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话虽然说得很委婉,但这两句既明显地表达了对恭帝苟且偷安、不思救亡图存的不满情绪,也清楚地说明了“力不胜于胆”的根本原因所在。尾联抒写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意愿。中原的人民每天都向着南方(南宋朝廷所在的地方)致敬,渴望早日看到南宋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旌旗。诗人在指责最高统治者苟且偷安之后,紧接着抒写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意愿,对比鲜明,确有深意在。
五、
9.
【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A项,“开篇‘何事居穷’的质问就带有强烈的愤慨”错。首句“何事居穷道不穷”意思是为什么你处境困窘却依然能潜心研究学问。这是对弟侄乱世之中坚持学习的赞美。故选A。
10.
【参考答案】①视听结合(或声色结合)。窗边绿竹摇曳影落书案,屋外泉声潺潺水入砚池,“竹影”“泉声”视听结合,有声有色,描写了弟侄书房周围清幽的景致,让人感到这是一个读书的清雅之所。②对比。清幽雅致的环境和纷乱的世道形成对比,衬托弟侄不为外物所扰、勤勉求学的宁静美好的内心世界,表现了弟侄卓尔不群的形象。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作者借书房周围清幽的环境赞美弟侄在乱世中静心好学、崇德尚礼的美好品格。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题目是,这首诗的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颈联“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人砚池中”,这是描写弟侄书房周围的环境。前一句从视觉上写,窗边绿竹摇曳影落书案;后一句从听觉上说,屋外泉声潺潺水入砚池。视听结合,有声有色。绿竹掩映,写出环境的清幽雅致,也呼应弟侄读书人的儒雅形象;泉声入耳,衬出环境之幽静宁谧,正是适合读书的清雅之所。此句表现环境的清幽雅致,与上句“家山虽在干戈地”这纷乱的世道形成对比,弟侄能够做到“乱时还与静时同”,这种不为外物所扰、勤勉求学的宁静美好实属难能可贵,环境的美好衬托了人物的美好,赞美了弟侄卓尔不群的形象。此句是写景,借景抒情,借书房周围清幽的环境赞美弟侄在乱世中静心好学、崇德尚礼的美好品格。
六、
11.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要求选出“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反衬”手法和“贫寒破旧”表述错误。王诗后四句表达的意思是: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也不用关门。由此可知没有用到反衬手法,“贫寒破旧”也是无中生有。故选D。
12.
【参考答案】诗歌体裁:李诗属于七言绝句,王诗属于五言律诗。思想情感:李诗表达了自己在外面漂泊的孤凄之感,表达自己仅仅赢得一点虚名实则壮志未酬的郁闷和遗憾之情;王诗表达的是归家之后和亲人团聚的欢乐和看到乡邻和乐、民风淳朴的欣慰之情。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对诗歌体裁特征的分辨能力,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分辨诗歌体裁,要明确诗歌的体裁特征。诗的体裁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以及词和曲,还有现代诗。格律诗也称近体诗,是古代汉语诗歌的一种,是唐以后成型的诗体,主要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律诗通常每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句子字数整齐划一,每句或五言,或七言,分别称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李诗一共有四句,每句七个字,属于七言绝句;王诗共八句,且中间两联对仗工整,综上分析,应为律诗,且每句为五字,故属于五言律诗。分析诗歌情感,首先要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李诗中,李若水在“长安”客居半年,但是并不如意,所以才会“客意寒”,有了回家的想法。“一鞭”,指挥马一鞭,一鞭先著,有急忙、急行的意思。“归兴”,指回乡的兴致,第二句写出了诗人急忙着回到家乡,可见诗人在外漂泊,心生孤凄之感。最后两句写了“妻子儿女问我成就了什么大业,我回答说,只不过在外地留下了许多虚名而已”。“虚名”,与实际不符的声誉,诗人认为自己仅仅赢得一点虚名,实则也含有壮志未酬的郁闷和遗憾之情。王诗最后两联大意为“我们一家人在新房子通宵达旦的畅欢,说着以前的农事,太平的乡村人们生活安逸和睦,晚上睡觉也不用关门”。“事业新灯火”表现家人团聚的画面,流露出诗人归家之后和亲人团聚的欢乐。“太平风俗美”,诗人看到乡邻和乐,不由地发出赞美,而“不用闭柴门”更是表现了民风淳朴,诗人由此而产生的欣慰之情。
七、
13.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D项,“依旧有着唐边塞诗气象雄浑、慷慨激昂的风格”错误,应该是有异于唐边塞诗气象雄浑、慷慨激昂的风格,给人一种凄凉悲壮的低徊哀怨之感。故选D。
14.
【参考答案】①“皆唐土”“不毛”,表达了对国土沦丧、国势日衰的形势无可奈何的叹息。②“何日陈兵”,表达了希望唐王朝能收复失地、重振雄风的热烈期盼。③结合颔联,昭君身为一个弱女子尚且能为国事挺身而出,委婉地讽刺了当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腐朽。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联“凤林关外皆唐土,何日陈兵戍不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将诗人久已压在心头的话倾吐出来。“凤林关外皆唐土”陈述的是盛唐时的光辉业绩,表达了诗人希望唐王朝能重新振兴起来的热烈愿望。“何日陈兵戍不毛”既是希望,也是诗人对国势日衰的形势无可奈何的叹息。结合颔联“黑山霜重弓添硬,青冢沙平月更高。”青冢,指王嫱墓,在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青冢所在的沙地,平平整整,望不到头,在那凄清的夜里,天上的明月似乎也高远了几分。作者还在这里特意选择了“青冢”这样一个地名显然是另有深意,他在这里委婉地讽刺了当朝统治者的无能与腐朽:昭君身为一个弱女子尚且能为国事挺身而出,可如今的皇上却连收复失地的气魄都没有,真是可叹!诗人站在异地看着这皎洁的月亮,不禁心事如潮,感慨万千。
八、
15.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D项,“衰与盛、辉辉与耿耿、明与暗、满地与摧颓,对比鲜明”赏析错误,其中“满地与摧颓”不是对比。故选D。
16.
【参考答案】含意:迎来繁花送走落花,我心中别有意绪:谁肯留恋这株辛夷花,为它逗留片刻?表达了诗人对辛夷花绽放的喜悦与沉醉,对辛夷花凋谢的惆怅与不舍;同时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对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赏析诗句情感能力。题目是“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仔细阅读尾联“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留恋少环回”,意思是说自己迎来辛夷花的繁花似锦,送走辛夷花的凋谢,心中别有一番深意,除了自己还有谁还留恋这株辛夷花,愿意在这辛夷花旁稍作盘桓呢?此联中诗人对于辛夷花是“迎繁送谢”,结合前文对辛夷花描写,可看出诗人用一个“迎”字,表达了对辛夷花的绽放,繁花似锦,充满喜悦和沉醉之情,用一个“送”字,表达了对辛夷花凋谢的惆怅与不舍之情。再结合注释“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韩愈因受谗言诽谤,自请分司东都。唐宋之制,中央官员在陪都(洛阳)任职者,称为分司。所任之职多为闲职”,所以此联中“迎繁送谢”,诗人也是说自己身居闲职,不被重用,只能对着辛夷花,看着辛夷花开开落落。还有诗人说除了自己没有谁留恋辛夷花,愿意在辛夷花旁稍作盘桓,诗人这是借辛夷花的无人赏识来说自己也如同眼前的辛夷花一样,身居闲职无人赏识。所以此联中,诗人还借物抒情,借助辛夷花来说明自己被闲置东都无人赏识,含蓄表达了自己被闲置,无人赏识的抑郁与怨愤之情。
九、
17.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D项,“‘不用君相忆’,只求为他带枝山樱花”错误,作者不是真的希望朋友不惦记他,而是希望朋友不会因为惦记他她而受到影响;“折取山樱寄一枝”句不是指“只求为他带枝山樱花”,而是想借“山樱”寄托相思之情。“诗句表面抑郁”错误,这里表达的是对朋友的羡慕和自我的慰藉,但并未表现出自己的消极、抑郁之情。故选D。
18.
【参考答案】情景方面,作者想象朋友们停歇进炊的细节描写,以小见大,把进炊群像展现得淋漓尽致。情感方面,作者极力地想象朋友们的春日寻幽之乐,为后文委婉表达徒然空羡之意伏笔。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颈联“数卷蠹书棋处展,几升菰米钓前炊”意思是几本破旧的书散落在棋盘旁边,拿几升菰米在垂钓之时做饭来尽情享受。书卷散落、煮米烹食,作者想象朋友们停歇进炊,把朋友们欢聚在一起用餐的情形描绘得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可谓以小见大。颔联想象朋友们欢聚的乐趣,“乌纱任岸穿”和“白袷从披趁”两句体现他们的洒脱不拘。尾联希望朋友不要因惦记他而影响到他们的兴致,“折取山樱寄一枝”就可以让我享受到和你们在一起的生活乐趣。因而作者借对朋友们春日寻幽欢乐情景的想象,委婉表达了自己徒然空羡之意,是羡慕也是慰藉。
十、
19.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但也认为天地不会困住有壮志的人。”表述错误。“天地何心穷壮士”正确解释为“天地何曾有导致壮士图穷困厄的心”但表述重点应在下一句: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至于很多像屈原一样的忠臣被流放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故选B。
20.
【参考答案】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废城的惨淡景象。意蕴: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的昔盛今衰(今昔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土沦丧的痛惜(对时局国事的忧虑);尾联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孤独与苦闷。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本题中,让分析尾联的景物形象和意蕴作用,结合诗歌尾联可以看出:尾联通过“废城”“霜露”“荆榛”等意象,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意蕴:诗歌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尾联借景抒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孤独。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