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 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批评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通用 二年级上册心理健康教育 面对批评 教案

资源简介

为批评增添一抹温暖的阳光
——《面对批评》课堂教学案例及思考
【设计背景】
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耐挫能力的培养与指导较少。因此,面对错误及批评,大多采取负面情绪应对:或丧失自信心,不思进取;或盲目对抗,叛逆对抗;更有甚者产生绝望心理,阻碍了其健康成长。
同时,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心理发展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因此本案例尝试通过角色扮演法和活动体验法,正面引导孩子学会积极面对批评。
【主题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体会批评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感受到批评背后的关心、爱护和指导。
2.回顾自己平时对待批评的应对方式,探究不同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学会积极面对批评。
3.学会在受到批评时,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情绪和措施,尝试与长辈、朋友进行交流沟通。
【重难点】
回顾自己平时对待批评的应对方式,探究不同处理方式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学会积极面对批评。
【事件】
1.
“迟到了”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实录片断
[出示场景图]
师:小宇最近遇到了什么样的烦恼事?
生:他上学要迟到了,爸爸批评他说:“你要是早点起床,上学就不会迟到了!”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小宇,这时会有怎样的感受?会想些什么?
生1:我很难过,因为爸爸批评(我)了。
生2:我会很难为情,因为犯了错误给说了。
生3:我感觉应该有点气愤,因为有可能是昨天晚上作业完成太迟才导致今天睡过了,也可能是爸爸妈妈没给我买好闹钟,但现在都来批评我,我觉得很不公平。
生4:我可能会比较急,很担心,迟到了到学校会受到惩罚。
生5:我会感觉很委屈,迟到可能不全是我的原因,凭什么就怪我。
生6:我会想跟爸爸吵一架,他说话太没道理。
……
师:你们猜猜,爸爸说这句话,是想告诉小宇什么呢?
生1:爸爸可能想告诉小宇:你迟到会受到批评,所以不要再迟到了。
师:嗯,是一种提醒呢。
生2:(爸爸)是想说其实你以后可以起床早一点,这样就不会这样(迟到)了。
师:给了小宇一点小建议。
生3:我感觉爸爸是想对小宇说:你看你迟到了,这么赶,刚吃过早饭,不能这样赶。早点起来就会避免这样的情况了。
师:呀,爸爸的话里藏着什么?
生3:是关心吧,或者爱护。
师:是的,我也从你的想法中感受到了。
生4:可能爸爸想告诉小宇不管怎么样,你都应该吸取教训,让下次不要迟到。
……
师小结:同学们真智慧,从爸爸的话中读出了这么多的想法。就像大家说的,很多批评的背后,都藏着其它的语言。老师的批评是一种督促,长辈的批评是一种爱护,朋友的批评是一种关心,必要的批评是一种爱的表现。
师:那如果在故事中,你猜一猜
,小宇接下来可能会怎么做呢?
生1:我猜他会很不服气,然后跟爸爸争论。
(教师相机板书下学生的发言关键词)
生2:我也觉得他会不服气,但是跟他不一样,我觉得可能不是争论,而是默默不服气,不吭声。
生3:可能小宇会听爸爸的话,找找自己的原因吧,我猜。
生4:我觉得小宇会对爸爸进行对吵,或者气得打爸爸一下。
生5:也许会根本不把爸爸的话当一回事,然后继续这样。
生6:他会不说话,这样走到学校。晚上回家也不理爸爸,他决定再不理爸爸了。
生7:我猜小宇会嘴上跟爸爸认错,但是他还是不改。
生8:我猜小宇可能会威胁爸爸说:你要再批评我,我就去跳楼!
(全场震惊)
生9:我觉得小宇会和爸爸争论,然后拼命跟爸爸说,迟到不是我的错,你也有错。
生10:我想,如果我是小宇,我会气得离家出走,换一个爸爸。
……
师:面对爸爸的批评,小宇可以有这多不同的做法。那么你们觉得这些处理方式,结果会怎么样?
(小组交流后分享)
生1:如果他推卸责任,我觉得他以后还会迟到,可能这个迟到的毛病会让自己一直受罪,长大了也改不好,工作也做不好了。
生2:我觉得他要是离家出走的话,那么他有可能会被坏人拐走,然后可能有危险的事情等着他。
生3:如果他和爸爸顶嘴争吵,或者动手打爸爸,也许爸爸会更生气,然后把他打一顿。
生4:如果他不理爸爸,爸爸和妈妈都会很伤心,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用心,会很失望。
生5:如果他认识错误改正的话,那么爸爸妈妈会觉得我家宝宝知错就改,会更喜欢他。
……
师:挨批评,心理会有点难受、不舒服,但批评不一定是坏事。面对批评,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会大不同。学会分析自己挨批评的原因,积极地面对批评,会对我们改正错误大有帮助,也会更有利于事情的解决。
【结果】上述的活动片段,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现象作为素材,组织每个孩子亲身参与扮演、猜想、思考,引导他们立足“批评者”和“被批评者”两个角度,换位体验。在学生进行分享的时候,教师和其他孩子一同,处于倾听者的角色,并没有给予孩子引导性或暗示性的言语、动作、眼神,这样的心理场,孩子更充分地表达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形成丰富的体验,多样的感悟形式。
很多具体的想法和做法,可能就是某个孩子内心中曾经经历过的真实体验或行为,他们借用“小宇”的身份在倾诉,在分享中发生认知和情绪交互作用,对对待批评的不同方式进行体会和觉察,更促进学生深度挖掘行为方式的不同结果。与此同时,也暴露出更多的真实声音,给予教师以关注和思考。
【启示】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阶段遇到的冲突都可以称为“危机”。个体经历的危机需要在与该阶段有关的对立的正极点和负极点之间拉伸,成功解决一个阶段的危机会让人们对下一阶段的同一性问题做好准备。
面对批评,用沃伦·本尼斯和伯特·纳努斯的话说,就是:“批评意见越是有道理,就越是难以接受。”受独生子女“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影响,面对必要的批评,孩子们大多的应对方式是消极的。这种“冲突”不能积极化解,将会影响他们用更多抵触情绪面对生活中的善意提示。对于小学低年段儿童来说,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开放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正是教师捕捉“冲突”,疏导“危机”的好时期。如何引导孩子们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批评,结合本课例,笔者有几点理性感悟。
一、打磨情境,唤醒儿童的倾诉愿望
教师对教材知识的传授必须得到有关感性材料的支持,这一点在心理课堂上尤其重要。处于本能性自我保护的儿童,很难从容、主动地暴露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他们会审时度势,根据同伴或集体的舆论来选择自己分享什么内容。因此,选择怎样的情景,能让儿童敞开心扉,打开话匣,尤其重要。
以课堂片段为例,教师选择的材料本身,就是儿童生活中可能遇到或已经经历的情景,这样的情境会激发孩子的回忆,这些回忆中,可能有郁结不得纾解的“旧账”,可能有感想不敢为的“悄悄话”,可能有自觉处理妥当的“小妙招”,可能有失败经历后的“小经验”。小宇受批评的这个情境,是教学主题与学生内心世界沟通的媒介,让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从而产生丰富体验。
二、由表及里,推进儿童的辩证思考
在片段中,教师的引导问题有三个,这三个问题都让孩子以他人身份去逐层思考问题。首先从“受批评者”第一感受,唤起孩子的共鸣,引导孩子感受受批评时的丰富心理状态;接着,通过换位体验,启发孩子去留意和思考批评背后的语言,形成心理认同;最后,才能从众多的处理方式中,发现适合自己的解决措施。
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暴露自己”的心理负担,他们借助小宇这一角色,畅所欲言。教师没有过多牵引,而是顺势引导,用学生自己的感受启发其他学生,把面对批评后的不同真实感受充分分享,潜移默化的自我体验、自我察觉、自我反思,让学生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情绪和措施。
三、转变角色,成为儿童的知心朋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情绪能够相互感染而产主共鸣。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言语、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流露的真情实感,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感染力;而学生之间积极情感的互相感染,又会扩大情感的受益面;师生情感相互交叉,渲染出感人的情绪氛围,这一氛围又反作用于学生的心理,引起他们心灵的碰撞和激荡,产生出强烈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念与情感。
在心理教育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是为了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种测评,更需讲究艺术化。情景设置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不仅获得大量生动、形象的具体表象,而且受到特定的气氛感染,使认识和情感过程统一在同一情境之中,充分利用认知、行为中的情感因素,可收到单纯讲授难以达到的效果。在这个由师生共同营造的氛围中,教师和其他学生一样,是思考者和倾听者。如果指导性评价过于高深或直接,会让孩子瞬间躲回自己的世界,整个和谐气氛随之消散。因此,教师要时刻关注自己在课堂中的位置,才能与孩子聊到一起,碰撞出智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