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青春有格 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1、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2、青春期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理解行己有耻,止于至善 学习难点: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理解“止于至善”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三、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分小组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 。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 ,有所不为。 2.“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 。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3.探究与分享P28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纪律、 。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 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 情不做, 。 4.(1)《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 。 5.探究与分享P31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要做到 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课堂知识点总结. 能力提升:知识巩固与应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一天,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有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于是写下自责诗:“三年为刺史,引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从白居易带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后来幡然醒悟这件事告诉你什么? 西湖小小的几块天竺山石引发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写下“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诗句。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检测练习: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话说:人无耻,无自立。这句话是说( ) A.因为有羞耻心,人才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做庸俗卑贱的事情,有尊严的生活 B.自尊心和羞耻心没有联系 C.人要没有任何廉耻心,才能自立 D.没有了羞耻心,就不能独立 2.能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理由是( ) A.换位思考 B.羞恶之心 C.行为规范 D.国家法律 3.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很多不良诱惑。对此,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是( ) A.可以尝试一下,发现有危害再戒除也不迟 B.只要把握好“度”,沾染不良诱惑并不可怕 C.学会决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D.对不良诱惑要因人而异,有的人可以沾染不良诱惑 4.最近小华很苦恼,原来他的同学小辉经常当面指出他的错误,他感到很丢面子。对于小华的苦恼应该怎样认识( ) A.自己的错误应该由别人指出 B.“自行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C.别人当面指出自己的不足,这是伤自尊的事 D.小华的反映是自尊心强的表现 5.东汉时期,许衡与朋友出游,见路旁有梨,同伴纷纷摘梨止渴,皆曰:“乱世,梨无主。”许衡却不为所动,说道:“梨无主,我心有主。”摘一个梨,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而许衡却能压制心中的恶欲,这便是所谓“慎独”之人。下列对慎独理解正确的是( ) ①慎独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一种方式、一种境界 ②慎独是一种表面现象,没有实用价值 ③是指在没有外在监督的情况下,能严守道德准则 ④慎独是先天就有的道德品质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③ 6.青春期是人的生命最旺盛的时期,在珍惜青春的同时,我们要去经历,去经验。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是( ) ①以修身为本界 ②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 ③在学习中成长 ④在成长中收获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开学后,发生了多起针对学生的诈骗案。古人云“行己有耻”,人应该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有羞耻之心,而在这些诈骗分子的眼里,受骗人的死活不会触动他们,良心和耻感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列。“行己有耻”要求我们 ( ) ①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②需要我 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③要求 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能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④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 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A.①②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8.“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 ( ) ①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②是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实践过程,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 的精神状态 ③要求我们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④是说每个人都 能止于至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合作学习,分小组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行己有耻”? “行己有耻”简单地说是一个人行事,凡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去做。正如朱熹所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这就告诉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行己有耻”的要求 “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正如孟子所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之心”引导我们判断是非善恶,明确行为选择的理由。它在我们行动之前,审查愿望;在行动之中,监督调节;在行动之后,反思效果与影响。 3.探究与分享P28 在社会生活中存在许多规则,这些规则让我们的生活安全而富有意义。例如:不伤害别人;不说谎,不欺骗;遵纪守法;相互尊重;信守承诺…… 你认为还有哪些规则需要遵守? 纪律、规章、法律、道德。 有人认为,只要不被发现,说谎、欺骗也是可以 的。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为什么? 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要遵守道德、法律等规则以外,我们还要遵守纪律、规章制度等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对于这些规则的约束,不管我们的行动是否被发现我们都应该遵守。“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4.(1)《大学》这本书的主旨是什么? 《大学》的主旨在于使人的美德得以彰显,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 5.探究与分享P31 (1)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 (2)“止于至善”的人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要做到独善其身,以宽广的胸襟、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行事处世,始终拥有信心、不断激励自己,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在社会中还要关心、帮助周围的人。 课堂知识点总结. 能力提升:知识巩固与应用 唐代诗人白居易卸任杭州刺史时,带了两块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一天,他摆弄石块时幡然醒悟:如果到西湖游玩者都带有几块天竺石走,天竺山的秀美岂不要消失殆尽?山石虽不值钱,但取之如同贪污,玷污了名声。于是写下自责诗:“三年为刺史,引冰复食蘖。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1)结合本课相关知识,从白居易带天竺山石回乡作纪念,后来幡然醒悟这件事告诉你什么? 行己有耻;我们要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要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2)西湖小小的几块天竺山石引发了白居易的一番思考,并写下“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的诗句。从白居易身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发? “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格调,有我们的“至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从点滴小事做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检测练习: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B 5.B 6.D 7. C 8.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