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精品示范课(优质视频教学实录+配套教学设计+配套学案+教学内容特色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科学(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精品示范课(优质视频教学实录+配套教学设计+配套学案+教学内容特色分析)

资源简介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内容特色介绍及学案
本节课是为学生有目的地学习而设计了四部分活动内容:
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
影响溶液是否到达饱和的因素
完善概念
探索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主要教学特色:
1、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假设、学会设计、学会实验、学会分析、没有包办,要让学生主体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在探究性试验活动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学会与他人合作,在活动中体验前人科学发现的过程,在活动中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2、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适当的情景,不断的将学生引入深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去。探究学习的活动实践过程,将问题的发现和求证的路线图交给了学生去想,教师做适当的有效的引导,本节课交给了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己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性的实验加以论证。
3、本节课恰当地处理了探究学习与知识学习的关系,使学生进行合理的探究和应用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挥少了,教师充满理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探究和反思,将教学推向高潮。
学案内容如下
活动一: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的观点


固体是否全部消失
向盛有10mL水的试管加入1g硝酸钾,震荡
向盛有10mL水的A烧杯加入1g 氯化钠,搅拌
甲----------------
乙----------------
继续向试管加入4g硝酸钾,充分振荡
继续向A烧杯加入4g氯化钠,充分搅拌
甲----------------
乙----------------
活动二:影响溶液是否到达饱和的因素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的观点
甲:给试管加热一会
乙:向烧杯中加一定量的水,充分搅拌
活动三:完善概念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的观点
甲:将试管冷却
乙:向试管中的饱和溶液加入少量高锰酸钾固体,震荡
1、 饱和溶液:在--------下,在 ---------里,--------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在---------下,在--------里,----------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
2)---------------------。
3)------------------------------------。
4、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方法一---------------------
方法二-----------------------
方法三----------------------------
5、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
方法一-----------------------------
方法二------------------------------
活动四:探索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活动过程
观察到的现象
判断是否饱和
比较浓/稀
判断一下的观点是否正确
向盛有10mL水的B烧杯中加入0.1g紫色石蕊,搅拌
饱和溶液是浓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一定温度下,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一些。
向盛有10mL水的C烧杯中加入2g氯化钠,搅拌
1. 判断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⑴ 饱和溶液是指不能再溶解某种 溶质的溶液。 ( )
⑵ 氯化钠的饱和溶液中不能再继续溶解任何溶质。 ( )
⑶ 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可能比同 温度下的另一种溶质的不饱和
溶液稀。 ( )
⑷ 降温都可能使不饱和溶液达到 饱和。 ( )
2. 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 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
的是 ( )
A. 溶质的质量
B. 溶剂的质量
C. 溶液的质量
D. 溶液的浓度
3. 向某食盐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极少量的蔗糖后,形成的溶液 ( )
A. 仍是饱和溶液
B. 仍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C. 是氯化钠和蔗糖的饱和溶液
D. 是氯化钠和蔗糖的不饱和溶液
4. 一定温度下,把1g 熟石灰加入到100g 水中,振荡后发现仍有少许熟石灰未溶解,静置后取上层清液,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
A. 它是纯水 B. 它是浓溶液
C. 它是稀溶液 D. 它是该条件下熟石灰的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设计
深圳市南山区同乐学校 袁柏
一、设计理念: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教学活动的操纵者,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由学会到会学。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溶液的概念,而概念中主要的三个要点---- 一定温度、一定溶剂、某种溶质;为此我设计了一组实验探究活动,通过对比试验来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跟溶液浓稀的区别和联系。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与不饱和跟浓溶液与稀溶液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让他们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及团结协作的团体精神。
三、重点:
1、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四、难点:
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适当的情景,不断的将学生引入深层的探究活动中去。探究学习的活动实践过程,应该将问题的发现和求证的路线图交给学生去想,教师做适当的有效的引导,本节课交给了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自己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探究性的实验加以论证。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景
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放学回到家里,妈妈煲了一锅汤,如果你一尝淡了怎么办?
回答:加盐等
提出问题
还是淡怎么办?食盐使我们熟悉的物质,他是否无限制的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同桌交流一下,并回答自己的见解
过渡
我们一起来做一做,我们不仅用食盐作实验,还用令一种物质硝酸钾来做实验
活动一
固体在水中能否无限制的溶解
观察到的现象
你们的观点
展示
教师参与评价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
设疑
要想让刚才的饱和溶液中剩余的固体溶解你们有什么好主意
动手实验
活动二
影响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因素
观察到的现象
2、你们的观点
展示
教师参与评价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
设疑
如果一杯水中氯化钠不能溶解了,其他物质还能再溶解吗?用有颜色的物质好,还是无色的
动手实验
活动三
完善概念
观察到的现象
2、你们的观点
展示
教师参与评价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
设疑
为了粗略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但是,是不是浓溶液就是饱和溶液,同样,稀溶液是不是就是不饱和溶液?
动手实验
活动四
探究饱和、不饱和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观察到的现象
判断是否饱和
比较浓稀
判断以下观点是否正确
展示
教师参与评价
学生交流、展示、汇报
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得到了些什么呢?
发言,畅谈
七附板书:
课题: 1----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一、溶液种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二、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浓溶液 稀溶液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有生活的经验。由此我想:这节课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出理解概念的活动方案,通过实验的探究解决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在探索中形成概念,逐步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