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热点复习 专题六 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二轮热点复习 专题六 坚持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

资源简介

专题五
坚持依法治国
崇尚法治精神
命题趋势
2021年学业水平考试会把本部分作为重点考查。主要考查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考查法律素养的培养往往会选用典型的案例,考查同学们的理性分析和判断能力。
热点点击
材料一2020
年8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新任命的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家胜、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宋普选、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粤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依法进行宪法宣誓。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主持并监誓。
材料二2020年12月4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宪法日,中宣部、司法部和全国普法办将在全国开展“宪法宣传周”活动,以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材料三2020
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中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编纂民法典,是中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对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民法典的诞生,为人类法治文明进步作出了新的贡献。
2020年8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契税法,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税收法定”的进程。
考点链接
1.我国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2.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3.宪法确认我国的国家性质,明确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了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的经济基础;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明确了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途径和形式;宪法规定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并规定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措施;宪法规定国家武装力量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归根到底就是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5.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的宪法原则。宪法保护人权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平等权、人身权、政治权利、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
6.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7.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我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8.宪法通过组织国家机构来行使国家权力。宪法明确各级国家机关的产生;宪法授予国家机构特定职权,明确国家机构的组成、任期、工作方式等内容,国家机构依据宪法行使权力,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宪法明确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原则为民主集中制。
9.权力是把双刃剑,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10.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
11.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12.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13.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14.保障宪法实施就要坚持依宪治国,加强宪法监督。
15.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16.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
17.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18.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其他法律规定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
19.中国共产党坚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自身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党既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也领导人民执行宪法法律,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20.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
2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
22.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23.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24.宪法监督(合宪性审查和监督)的内容,即审查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合宪性,使其与宪法不相抵触;审查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等的违宪行为,追究其违宪责任,维护宪法权威。
25.加强宪法监督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6.加强宪法监督,既要完备的制度措施,也需要人们增强宪法意识。
27.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
28.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和伤害。
29.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30.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31.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二是不同情况差别对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公民,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32.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
33.践行平等,就要反对特权,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
34.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法治要求良法和善治。
35.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36.法治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3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38.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0.每一位公民都应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
41.
在我国,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的工作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42.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43.政府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44.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勇于担责,克服懒政、怠政;
45.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行政机关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46.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厉行法治。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47.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48.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49.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50.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命题视角
1.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3.我国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是什么?
宪法保护的人权的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4.我国宪法的组成和基本内容是什么?
(1)组成:我国现行宪法除序言外,设有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共四章一百三十八条。
(2)基本内容: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其职权等国家生活中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5.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表现是什么?
(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等,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2)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违法或犯罪行为一律平等地依法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6.什么是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要依法进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是什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9.政府的作用、权力来源及宗旨分别是什么?
(1)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政
府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2)权力来源:人民。
(3)宗旨:为人民服务
10.法治政府的含义:法治政府就是按照法治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各项权力都应该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11.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含义: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12.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13.为什么说宪法是根本的活动准则?
(1)我国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的根本法。
(2)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集中体现人民的共同意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都必须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一切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3)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14.宪法和其他法律的区别与联系?(为什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①从内容上看,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最重要的问题。其他法律所规定的内容通常只是国家生活中的一般性问题,是对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规定。
②从法律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其他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不得与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相违背,否则就会因违宪而无效。
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④宪法是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宪法的规定具有原则性的特点,各种法律制度是对宪法规定的具体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保障宪法实施,必须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5.
为什么要规范权力运行?
①权力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造福于民;如果被滥用,则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必须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②规范国家权力运行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这是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
③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16.为什么要坚持依宪治国?(为什么要坚持宪法至上?)
①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②宪法是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③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法律效力。
④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7.为什么要加强宪法监督?
①权力行使需要接受监督。监督是权力正确行使的根本保证,不受监督的权力将导致腐败。
②为了保证国家机关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权力,需要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督公权力行使的制度体系,在这一监督体系中,宪法监督制度具有基础性意义。
③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我们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不断加强宪法监督工作。
18.如何正确认识自由?
①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必要的限制是对自由的保护。
②无限制的自由只会走向自由的反面,导致混乱和伤害。
③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④自由在法律上的体现,就是我们享有的和正当行使的各项权利。
19.法治与自由的关系?
①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②一方面,法治标定了自由的界限,自由的实现不能触碰法律的红线,违反法律可能付出失去自由的代价;
③另一方面,法治是自由的保障,人们合法的自由和权利不受非法干涉和损害。
④法治既规范自由又保障自由。
20、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为什么要实行法治?
)(作用、重要性)(为什么要建设法治中国?)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保障人们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
(3)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1.国家应如何做到尊重和保障人权?(措施)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立法活动的基本要求。
(2)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4)监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监察权,加强对所有行使公共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实现国家监察全面覆盖,深入开展反腐败工作,保护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
⑸国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全民守法的氛围和习惯,努力将人权理想变成现实。
22、怎样规范权力运行?
①国家权力必须在宪法和法律限定的范围内行使。国家机关行使权力应当有法律依据,不能超越权限行使权力,也不能滥用权力。
②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将国家权力授予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不得懈怠、推诿。
③宪法和法律还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
④国家权力的行使不能任性,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3.怎样加强宪法监督?(国家)
①要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监督机制和程序,使其更好担负起宪法监督职责。
②要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加强对宪法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宪法权威。
③对于各种违反宪法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24.怎样加强宪法监督?(个人)(如何增强宪法意识?)
我们要增强宪法意识,热爱宪法,捍卫宪法。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学习宪法。了解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理解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领会宪法的原则和精神,积极参与宪法宣传活动。
②认同宪法。我们要理解并认同宪法的价值,增强对宪法的信服和尊崇,自觉接受宪法的指引与要求。
③践行宪法。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规定,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自觉抵制各种妨碍宪法实施、损害宪法尊严的行为。
25.我们应该如何珍视自由?
(1)珍视自由,就要珍惜宪法和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
(2)珍视自由,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作为公民,应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树立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法治意识。
26.我们应该如何践行平等?
(1)反对特权。
(2)平等对待他人的合法权利。
(3)敢于抵制不平等的行为。
(4)把平等原则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平等意识,努力践行平等。
27.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最大程度地维护社会秩序、增进人民福祉。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8.政府如何依法行政?(怎样建设法治政府?)
(1)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依法行政。
(2)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3)必须依法行政,防范行政权力的滥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政府公信力。
(4)行政机关要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要勇于担责,克服懒政、怠政;
(5)行政机关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6)行政机关应当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坚持依宪施政、依法行政、简政放权。
(7)必须加强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权责要对等,失责要追究,侵权要赔偿。
29.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坚持厉行法治,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3)公民要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4)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应对风险的能力。
(5)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
(6)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