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一 走进法治天地历史与社会【课标条目】1-3-1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3-2 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配套练习】1.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有很多种,其中具有强制性的是()A.法律B.道德C.规章D.纪律2.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下列突出体现法律这一基本特征的是()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颁布B.某公务车辆因违法停放被处罚C.路人谴责李某损坏共享单车的行为D.学校处分实施校园欺凌的学生AB3.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表明()A.法律是维护我们权益的最有力武器B.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C.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D.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B4.右图罚单中的违法行为属于()A.行政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严重违法行为A5.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局加大力度查处哄抬价格、制售假冒伪劣等五大违法典型案例。这体现了()①违反法律的行为必定要受到严惩 ②法律规范着全体中国公民的行为 ③法律依靠社会舆论力量保证实施 ④法律保护我们每个人的合法权益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C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到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这一“车让人”的新法规出台后,“中国式过马路”现象明显减少,在马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也有下降趋势。这一新规体现了法律()A.规范作用B.保护作用C.既有规范作用,也有保护作用D.只有规范作用,没有保护作用C7.下列对违法行为的理解,正确的是()①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②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③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④是否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本质区别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B8.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和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属于违法行为。一切违法行为()A.都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B.都要承担法律责任C.都由人民法院实行惩罚D.都触犯了刑事法律B9.当我们学习“违法的类别”时,小明做了个思维导图,如下图,其中有1处错误,错误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C10.右图所示的漫画,给我们青少年的警示有()①明辨是非,自觉守法②珍爱生命,远离毒品③加强立法,严格执法④拒绝诱惑,防微杜渐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B11.李某因贩卖公民个人财产信息被人民法院判处管制;赵某因开车不慎撞坏余某房屋遭起诉,人民法院判其恢复房屋原状,李某和赵某的行为分别是()A.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B.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D.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B12.中学生刘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移走了施工路段上的指示标志,被巡警发现后将其带进派出所。刘某受到了严厉批评,还被罚款100元。事情传到班级里,引起了大家的争议,有的同学认为派出所对刘某的处罚太重。在下面的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A.刘某的做法不正确,但属于道德问题,不属于违法行为B.移动施工路段上的指示标志当然是违法行为,如果后果严重,其行为就构成犯罪C.刘某破坏公共安全,违反了治安管理处罚法,应该受到处罚D.刘某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导致违法,我们都应吸取他的教训A13.2020年5月20日起,杭州将重点查处行人乱扔垃圾的行为,一旦发现,将处以50元罚款。罚款50元属于()A.民事处罚B.行政处罚C.刑罚处罚D.附加刑B14.阅读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 1月20日,卫健委发布公告(2020年第1号)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卫健委2020年1号文的出台,以及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紧急通告,意味着在这个非常时期,任何人“拒绝执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提出的预防、控制措施的”,造成“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从而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最高可判处7年有期徒刑。材料二 2020年1月至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方某某从江苏省某地批量采购“三无”口罩进行销售赚取利益,共计销售该批“三无”口罩25万余只,销售金额达24万元左右,非法获利7万余元。经检验,被告人方某某销售的口罩均系不合格产品。2020年2月14日,浙江省仙居县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法判处被告人方某有期徒刑二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十五万元。对这一典型案件媒体及时跟进报道,市民纷纷点赞这一“打伪”行动,表示法治社会人人都应遵守法律。(1)材料一体现了法律的哪些特征?任何人恶意传播病毒,将承担法律责任,说明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综合上述材料,说说法律有什么作用?①任何人恶意传播病毒,将承担法律责任;被告人方某销售伪劣产品遭“打伪”,受到处罚,说明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②依法采取措施,制裁违法行为,减少病毒传播,法院以销售伪劣产品罪依法判处被告人方某有期徒刑和罚金,说明法律具有保护的作用。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3)从法律作用的角度谈谈这一“打伪”行动的重要意义。开展“打伪“行动有利于维护法律尊严,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社会空气,匡扶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4)以上案例对青少年成长有何警示?要增强法律意识,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敬畏生命,尊重、关注、善待他人的生命等。15.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某交警部门联合电脑公司开发了“刷脸”软件,通过视频检测行人闯红灯的行为,滚动播放并曝光违法者的个人信息。经过阶段性的整治,行人闯红灯现象明显减少。材料二 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两男子阻挠物业对小区封门,并对劝阻的民警大打出手,暴力阻挠执法,造成民警颈部、手部多处受伤。后经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两男子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和6个月。(1)材料一中行人的行为属于哪一性质的违法行为?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一般(行政)违法行为。行政制裁。(2)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认识。①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交警部门公布闯红灯者个人信息和法院依据刑法判处两男子有期徒刑体现了法律具有强制性。②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交警部门公布闯红灯者个人信息和法院依据刑法判处两男子有期徒刑体现了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③法律具有规范作用。闯红灯者个人信息被公布,有利于规范人们的行为,文明出行,遵守交通规则(两男子的行为违反了刑法,应受到刑罚处罚)。④法律具有保护作用。交警部门公布闯红灯者个人信息,维护了交通秩序,是我们生活的“卫士”。(法院依据刑法判处两男子有期徒刑,通过制裁违法犯罪来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课标条目】1-3-4 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1-3-3 知道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了解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掌握获得法律帮助和维护合法权益的方式和途径,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配套练习】1.犯罪的法律标志是()A.违反刑事法律B.具有主观恶意C.造成严重后果D.法官独立裁决A2.右图漫画警示我们青少年要()①提高防范意识,远离毒品侵害②加大执法力度,严惩吸毒贩毒③拒绝一切毒品,学会依法自律④加强警校合作,实施司法保护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B3.八年级学生天佑沉迷于网络游戏,他多次手持凶器抢劫同学财物,人民法院认定天佑犯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根据违反的法律,天佑的行为属于()A.行政违法行为B.民事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违反学校纪律的行为4.下列能劝诫我们远离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谚语是()A.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B.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C.罪孽本自微末始,陷身囹圄悔方迟D.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CC5.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未成年人年龄偏轻,模仿性较强,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作为未成年人,要避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应该()①加强法治观念,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②不能轻易被别人的话语迷惑 ③不可盲目模仿,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④要慎重择友,不能参加任何集体活动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A6.2020年2月17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正式开通,服务全国近1.8亿中小学生居家学台涵盖防疫教育、课程学习等6大模块的学习资源,可供5000万学生同时在线使用。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的开通运行()①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②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③响应了“停课不停学”的号召 ④帮助中小学生增长知识,陶冶情操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C7.为防止校内疫情传播,教育部明确规定,复学后师生一律带口罩,教室单人单桌,食堂间隔用餐。此举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A.社会保护B.学校保护C.司法保护D.家庭保护8.针对疫情,金华市教育局要求各地各校要迅速成立针对疫情的心理援助工作小组。随后,金华市各学校针对本校实际,动员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和有关教师积极行动起来,给学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援助工作。这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①学校保护 ②社会保护 ③司法保护 ④家庭保护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AA9.据报道,衢州某孩子在新华书店偷拿了四本漫画书,家长发现后写下道歉信附上40元书款,从门缝里塞进书店。家长的这一做法()①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社会责任意识 ③以良好的家风家教传递着社会正能量 ④以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子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C10.如图所示,图片中的内容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①家庭保护 ②学校保护 ③社会保护 ④司法保护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③A11.下列做法与“对未成年人实施特殊保护”的要求对应一致的是()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①家庭保护妈妈发现小刚偷偷吸烟,对他进行严厉的批评教育②学校保护金华市各中小学校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逃生演练③社会保护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④司法保护法律规定,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A12.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都不能解决问题时,我们应该通过打官司的手段讨回公道。打官司属于()A.调解B.仲裁C.诉讼D.和解13.朱某拾到刘某的进口名牌相机,刘某要求其归还,但经多次协商后朱某仍拒绝归还。刘某于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相机。由此可见()A.诉讼是依法维权的唯一途径B.朱某的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C.违法行为只需受到民事制裁D.我国法律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CD14.“未成年人经验少,自我保护少不了。遇到侵害莫惊慌,灵活机智巧周旋。”这段话告诉我们,在遭遇不法侵害时要()①增强防范意识 ②保持沉着冷静 ③设法保护自己 ④寻求法律帮助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15.近年来,初中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有效做法有()①同学间理解和宽容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③父母尽到监护责任 ④执法部门公开审理施暴者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BC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相关链接1】新型冠状病毒携带者郭某鹏,隐瞒出境史造成40多人被隔离观察。法院以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判处他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相关链接2】《刑法》第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规定,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严重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1)评析图一中学生的行为。该学生的行为是错误的。违背了诚信的原则;沉溺于网络、荒废学业;没有珍惜受教育的权利、履行受教育的义务。(2)请结合相关链接,分析法院对郭某鹏判决的合理性。郭某鹏隐瞒出境史,造成40多人被隔离,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第三百三十条规定,受到了刑罚的处罚。(3)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合理利用网络,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努力学习,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要增强法律意识,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增强诚信意识;敬畏生命,尊重、关注、善待他人的生命等。17.以案说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马家姐弟俩都是初中生,深夜一起外出看“流星雨”,被自称联防队员的庞某截住。这位假冒的联防队员以检查证件为名,让弟弟回家拿学生证,又以带姐姐去派出所审查为名,将她骗至偏僻处进行猥亵,致其窒息死亡……庞某虽然已被执行死刑,但北京“流星雨事件”至今仍留给人们深刻的警示。(1)此案中庞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判断的依据是什么?性质:犯罪行为。依据:社会危害性严重、触犯刑法、受到刑罚处罚。(2)如果你处于这种危险境遇,该怎么办?①面对不法侵害,用智慧保护自己,保持冷静,机智应对。②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机智、灵活地同不法侵害作斗争。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体质不强,谈何栋梁”。我国组织有关部门,全面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时向社会公布监测结果,接受各界监督。材料二 “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康康所在学校积极开展跑操、跳绳等多种形式的课间操活动。(1)上述两则材料分别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的哪一方面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2)请写出两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3)有的同学不明白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请你为他们解疑答惑。①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②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15.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某交警部门联合电脑公司开发了“刷脸”软件,通过视频检测行人闯红灯的行为,滚动播放并曝光违法者的个人信息。经过阶段性的整治,行人闯红灯现象明显减少。材料二 2020年春节疫情防控期间,上海市两男子阻挠物业对小区封门,并对劝阻的民警大打出手,暴力阻挠执法,造成民警颈部、手部多处受伤。后经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理,两男子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7个月和6个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