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山东省济宁市初中毕业班中考考点复习(七年级上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山东省济宁市初中毕业班中考考点复习(七年级上下册)

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考点一 学习新天地
1.学习有什么意义?
(1)学习不仅让我们能够生存,而且让我们能够拥有更充实的生活。(学习,打开了生命的视窗,拓展了新的通道,改变了思维方式和行为,带来了更多的选择。)
(2)学习点亮我们心中的明灯,激发前进的动力,有利于分享经验,获得成长,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幸福生活奠基。
2.如何学会学习?
(1)发现并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2)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3)善于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
考点二 发现自己
1.为什么要正确认识自己?
(1)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自我发展。
(2)正确认识自己,可以促进与他人的交往。
2.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1)我们可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认识自己。
(2)我们可以通过自我观察和分析、与他人比较等自我评价的方法认识自己。
(3)我们可以通过他人评价来认识自己。
3.怎样做更好的自己?
(1)接纳和欣赏自己。
(2)扬长避短。
(3)主动改正缺点。
(4)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
(5)在为他人、为社会带来福祉的过程中实现的。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考点 让友谊之树常青
1.朋友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为什么建立友谊?)
(1)我们的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甚至性格等受到朋友的影响。
(2)朋友,见证了我们一起走过的成长历程。
(3)朋友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经验,友谊让我们更深刻地体悟生命的美好。
2.怎样建立和呵护友谊?
(1)建立友谊,需要开放自己,敞开心扉,主动表达;需要持续的行动,真诚待人。
(2)呵护友谊,需要用心去关怀对方;需要学会尊重对方;需要学会正确处理冲突;需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
3.网上交友应注意什么?
(1)考虑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学会理性辨别、慎重选择。
(2)要有一定的自我保护意识。
(3)慎重将网上的朋友转化为现实中的朋友。
(4)网上交友要遵守法律法规。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考点一 师生之间
1.教师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
(1)①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传承者之一。②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的使命,是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和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2)教师要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怎样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1)正确对待老师的引领和指导,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2)尊重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彼此尊重,是我们与老师建立良好关系的开始。
(3)主动关心老师、理解老师。
(4)与老师发生矛盾时,自我反思,冷静、客观地分析原因;相信老师的善意,多些宽容和理解,坦城相待;注意沟通方式;求同存异,主动关心。
考点二 亲情之爱
1.为什要孝亲敬长?怎样做到孝亲敬长?
(1)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父母给予我们生命,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法律义务。
(2)尽孝在当下。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做到尊敬、倾听、感恩。
2.如何学会与父母沟通?
(1)爱需要呵护。如果与父母发生冲突,我们要选择不伤害父母感情和不影响亲子关系的做法。
(2)接纳父母,理解父母行为中蕴含的爱。
(3)尝试让父母了解我们的变化和需要,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考点 绽放生命之花
1.为什么要珍爱和敬畏生命?
(1)生命是独特的、不可逆的、短暂的;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
(2)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3)生命至上,并不意味着只看到自己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必须承认别人的生命同样重要。
2.如何珍视生命?
(1)爱护身体。①关心身体状况,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爱惜自己的身体;③增强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掌握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
(2)养护精神。①生活中关注精神生活,守住自己的心灵;②守护精神家园,不能丢失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在个人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发扬民族精神。
(3)面对挫折,发掘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
(4)不漠视自己的生命,自觉珍爱他人的生命,与周围的生命休戚与共。
3.如何正确认识生命中遇到的挫折?如何战胜挫折?
(1)①生活难免有挫折。②由于人们对挫折的认识和态度不同,产生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反应也不同。③面对挫折可能会产生负面的情绪感受,因此,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④生活中的挫折是我们生命成长的一部分。
(2)①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②培养和增强对挫折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③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④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
4.怎样才能使生命更有意义?
(1)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和贡献。
(2)做好本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勇于承担责任。
(3)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考点 青春的证明
1.为什么需要自信?怎样培养自信品质?
(1)①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有利于我们坚定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②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与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与创造可能。
(2)①自强可以让我们更自信。
②相信自己,勇敢尝试,不断进步,才能体验成功带来的自信。
2.怎样才能走向自强?
(1)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战胜自己、超越自我,是自强的重要内容。
(2)自强,要靠坚强的意志、进取的精神和不懈的坚持。
3.如何做到“行己有耻”?
(1)我们要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
(2)“行己有耻”需要我们有知耻之心,不断提高辨别“耻”的能力。
(3)“行己有耻”意味着我们能真诚面对自我,闻过而终礼,知耻而后勇。
(4)“行己有耻”要求我们树立底线意识,触碰道德底线的事情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坚决不做。
(5)“行己有耻”更需要我们磨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不断增强自控力。
4.追求至善的人生境界,需要我们怎样做?
(1)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
(2)善于寻找好的榜样、向榜样学习、汲取榜样的力量。
(3)要养成自我省察的习惯。检视自身的不足,通过自省和慎独,端正自己的行为。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考点 揭开情绪的面纱

为什么要调节情绪?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哪些?
(1)①我们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各种情绪感受。保持积极的心态,享受喜悦和快乐,让我们的青春生活更加美好。②适度的负面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突发事件,但持续地处于负面情绪状态,则可能危害我们的身心健康。③学会合理地调节情绪,使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外显表情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2)调节情绪的方法:改变认知评价、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和放松训练等。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考点 建设美好集体
1.怎样使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更和谐?
(1)在集体中,尽力做好自己,遵守规则,保持机体的和谐。
(2)对于集体要求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提出积极的改进建议。
(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至上,坚持集体主义。
(4)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处理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慎重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无论个人之间有多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都应心中有集体,识大体、顾大局,不得因个人之间的矛盾做有损集体利益的事情。
2.美好集体有哪些特征?
(1)美好集体是民主的、公正的;
(2)美好集体是充满关爱与友爱的;
(3)美好集体是善于合作的;
(4)美好集体是充满活力的。
3.在集体生活中成长,应该怎样学会担当??
(1)集体建设需要主人翁意识。集体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主人。
(2)为集体出力,需要每个人从实际情况出发,各尽其能,发挥所长。
(3)集体荣誉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和荣誉,需要我们悉心呵护。。
(4)在集体生活中学会承担责任。勇于担责,体现在实际行动中,落实于具体事情里。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考点一 法律在我们身边
1.法律有哪些特征?
(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2)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2.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1)法律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创造安全、健康、有序的社会环境。
(2)法律规定我们应该享有的权利,应该履行的义务。也为我们评判、预测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提供了准绳,指引、教育人向善。
(3)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犯罪,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考点二 法律伴我们成长
1.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1)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不法侵害,需要给予特殊保护。
(2)未成年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关人类的未来,对未成年人给予特殊关爱和保护,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应有之义。
2.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关爱表现在哪些方面?
(1)我国宪法和民法典、义务教育法等法律,都对保护未成年人做出了特别规定。
(2)我国还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专门法律,给予未成年人特殊关爱和保护。
2.全社会是如何保护未成年人的?
(1)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2)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形成全社会关心、保护未成年人的有效机制和良好风尚。
(3)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4)宪法和法律赋予未成年人受到特殊保护的权利,未成年人要珍惜自己的权利,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同时要尊重和维护他人的权利,自觉履行公民应尽的义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