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4) 讲义-2021届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金华专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三 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4) 讲义-2021届中考历史与社会一轮复习(金华专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专题三 西方的兴起与近代世界的变迁
【课标条目】
2-3-9 讲述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列强侵略和专制统治的故事,解析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艰辛。(二)
【课标解读】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不断探索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发展道路。这些探索都是向西方学习,是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深入,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俄国十月革命的消息传到中国,中华民族最终选择了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上半年,逐步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1.太平天国运动
①背景:列强的入侵,使中国的社会危机日益加深,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持续不断,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
②经过:1851年洪秀全率众在广西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颁布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的理想社会。
③结果:在中外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太平天国运动于1864年以失败告终。
④性质: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战争。
⑤影响: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
2.义和团运动
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狂,这些组织逐渐有反清的秘密结社或单纯的习武团体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清政府为利用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口号是“扶清灭洋”。它是一场以挽救民族危亡为目的的反帝爱国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3.洋务运动




背景、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19世纪60~90年代,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由此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代表人物
奕、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
旗号
先后以“自强”“求富”为旗号。
内容
(1)以“自强”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海陆军,至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建成了北洋水师等近代海军。(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工企业。官办的军事工业采用了机器工业生产方式和雇佣劳动,与传统官府工业已有重大区别,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特征。)
(2)以“求富”为旗号,兴办轮船、铁路、电报、采矿、纺织等各种新式民用工业。(如1872年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最大的民用工业。)
(3)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军事、科技人才。(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堂。)
(4)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运动性质
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影响
(1)使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许多变化,大量西方科技和机器的引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对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培养了一批对西方事务认识较为深刻的人才,对日后改革大有帮助。
(3)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挽救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命运,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并不是引进“坚船利炮”那么简单,他们开始寻求新的强国之道。
洋务运动的目的:巩固、强化封建制度,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运动失败,给我们的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救中国,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才能实现“自强”“求富”。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有何地位(作用)?
开启了中国工业(经济)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4.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产生阶段:鸦片战争后,外商企业陆续在通商口岸兴起,在外商企业和洋务派民用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和商人引进外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特点主要是日用轻工业,一般规模较小,力量微弱,发展困难重重。代表:方举赞在上海创办的发昌机器厂,陈启沅在广东建立的继昌隆机器缫丝厂。
初步发展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开办工厂的限制,中国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张謇大力倡导实业救国,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其中,以1899年成立的大生纱厂影响最大,被誉为状元企业家。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戊戌变法




背景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时间
1898年(旧历戊戌年)(19世纪末)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主张
不仅要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学习西方,在政治(制度)上也要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过
(1)拉开序幕: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领导的“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马关条约》签订是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
(2)开始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诏书,开始变法,这场变法被称为戊戌变法。
(3)结局: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了。这场变法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主要措施
(1)政治: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裁并机构,精简人员,任用维新人士,准许百姓向朝廷上书等;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和铁路、矿产总局,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等;
(3)军事:训练新式海、陆军,裁减旧军队等;
(4)教育:废除八股文,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派人出国留学等。1898年,设立京师大学堂(近代中国最早的高等学府)。
变法性质
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与
启示
(1)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个思想解放的潮流,对中国人民的觉醒和进步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2)它以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为特征,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前奏。
(3)此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标志着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次登上政治舞台:戊戌变法。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
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有何地位(作用)?
开启了中国政治制度领域近代化的步伐。
6.文化教育革新
近代西学广泛传播、近代报刊蓬勃发展、近代新式出版业蓬勃发展,近代教育革新。
兴学堂,1898年,创办京师大学堂。1901年开始,陆续颁布了一些改革和兴办学堂的谕令和章程。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下令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制度,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确立。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诏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大大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考点拓展】
比较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比较点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实现自强、求富,维护清朝的统治
不仅在军事、经济和教育方面,政治上也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
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共同点
(1)都主张从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向西方学习,使中国富强起来。如: 兴办新式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军事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但都没有找到使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
启示
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活动建议】
1.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收集洋务运动的有关资料,谈谈对洋务运动的看法。
2.可指导学生选择某一主题,如洋务运动,分组模拟洋务派和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兴办洋务”等问题进行辩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