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专题二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中国古代历史进程 【课标条目】 2-2-4 讲述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事例,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课标解读】 一、华夏族形成(见2-1-2) 二、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匈奴的 兴起 (1)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匈奴逐渐强大 (2)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秦与匈奴的 关系(战) (1)北击匈奴:秦统一后,派大军北击匈奴,夺回了大片土地 (2)修筑长城: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在原先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一道城防 汉与匈奴 的关系 (和战 交织) 西汉初年 先战后“和亲” 刘邦率军北上抵御匈奴,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白登之围”后,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 影响:暂时避免了匈奴的侵扰,这种“和亲”政策持续了几十年 汉武 帝时 期 武力 出击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朝对匈奴采取攻势,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河套及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到这些地区居住垦荒,并设置了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 匈奴大败,从此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西迁。汉朝北部边患基本解除,使边境安定,社会生产发展 汉元帝时期 “和亲” 匈奴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并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他向汉朝提出和亲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东汉时期 战和兼有 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同汉友好,逐渐南迁。北匈奴仍住在蒙古草原,经常侵扰东汉边境,东汉派大军大败北匈奴 北匈奴战败后,部分西迁,匈奴势力逐渐从蒙古草原消失 东汉与匈 奴的文化 交流, 传出,匈奴贵族派子弟到洛阳就学,回去后传播汉朝文化。匈奴仿制汉式铜器和铁器 引入,汉人从匈奴引进了重要的蓄力——驴、骡和骆驼。匈奴的乐器、歌舞传到汉地。摔跤、赛马等体育活动也源于匈奴的习俗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以后,民族交融已经成为趋势。顺应这一趋势,孝文帝进行一系列改革。 2.目的:为了更好地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化,顺应民族交融的趋势,巩固北魏的统治。 3.措施(时间:494年): (1)迁都洛阳:原因:①北魏都城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②平城的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2)汉化措施:①学汉语: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改汉姓: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④用汉制:采用汉族官制、律令。⑤学汉礼: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⑥与汉族人通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4.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北方民族交融的步伐。此后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 三、唐朝的民族关系 1.民族政策: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2.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1)吐蕃: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逐渐兴起,后来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2)唐蕃联姻: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初,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使者。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直到今天仍然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唐中宗时期),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3.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也很紧密。唐朝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800多个府、州、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立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在今东北地区设立渤海都督府等。 4.民族政策的意义: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特点:战和交织,但以和为主,农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渐交融。 (1)北宋与辽:①契丹建国后,势力不断向南发展,经常南下对中原地区进行劫掠。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策。 ②1004年,北宋与辽议和,双方商定: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等财物,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宋辽间出现100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2)北宋与西夏:①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都很大,而且破坏了双方正常的贸易。 ②1044年签订庆历和约,双方议和,元昊对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银、绢、茶叶等。议和后,边境贸易重新开放,促进了双方边境地区的发展。 (3)南宋与金:①岳飞是当时最著名的抗金将领,他率领的“岳家军”,多次打败金军,收复了北方的部分失地。1140年,岳家军在河南取得郾城大捷。 ②1141年,宋金议和,南宋对金称臣、割地、缴纳钱币等。从此,宋金对峙局面形成。这减少了双方之间的战争,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五、元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元朝的建立及巩固与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 (1)元朝的建立与统一中国(蒙古族建立) ①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成吉思汗的孙子)建立了元朝,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②1276年,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不久,元军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2)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影响 领域 内容 影响 政治 仿数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管辖大都及周围大片地区;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开始于元朝 西南:在中央设立宣政院,以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并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东南: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以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经济,忽必烈重视农业措施:①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作牧场。③推广棉花的种植,北方农业由此得到恢复和发展 交通,①元朝开凿了两段新运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抵大都。 ②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 ③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驿站系统。 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繁盛,对内:便利了南粮北运,实现了对空前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和管理,交通得到了空前发展。 对外: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外 交流,①文化交流:由于交通畅通,元代的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许多中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马可·波罗口述而成《马可·波罗行纪》,引起了更多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②经济交流:中国的瓷器由“海上丝绸之路”销往各国。到元代,中国陶瓷风靡亚、非、欧三洲,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民族 关系,①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边疆的开发作出贡献。 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③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 ④唐朝以来,不少来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的统一为国内各民族的联系和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民族交融的根本原因:元朝政治上的空前统一。);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2.明朝的建立及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 (1)明朝建立 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率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2)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 领域 主要史实 影响 政治 明太祖朱元璋及明成祖朱棣执政期间,采取废除丞相、创内阁、设厂卫特务机构和迁都北京等举措 强化皇权,奠定了明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 经济 明初统治者实施奖励垦荒、轻徭薄赋和提高手工匠身份等政策 社会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朱棣在位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又一强盛时期 明朝中后期进一步改革了赋役制度 刺激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市镇经济高度繁荣 边疆治理, 为了防范蒙古骑兵南下,明朝在历代长城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固、增修长城。(明朝被动防御的民族政策的体现),长城北部的蒙古族无法任意破关掠夺,又迫切需要中原地区的农产品,转而积极与中原地区发展贸易。有效地保护了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和平交往局面 ①明朝初期,统治者沿用元朝治边的办法,任命当地民族首领为官,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管理; ②明成祖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在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设立与中原地区相同的行政制度,派遣有一定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这就是改土归流,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外交往, 史实 影响 抵 御 外 来 侵 略 收复 台湾 ①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②1661年,郑成功率领军队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1662年2月,经过8个月的围攻,郑成功发动总攻,荷兰殖民长官被迫投降(注:郑成功是明朝将领,其收复台湾的时间已属于清朝) 被荷兰殖民者占据了38年的台湾,重新回到祖围的怀抱,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反击 沙俄 ①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并在中国的尼布楚和雅克萨建立了殖民据点。 ②康熙帝决定以武力抗击沙俄入侵者,1685和1686年,清军两次大规模围攻雅克萨城,击毙侵略军头目,取得了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 加 强 边 疆 管 理 西北 地区 (新疆) ①康熙时,天山北路的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在俄国唆使下,发动叛乱,越过天山攻占回部,并向东进攻,占领了青海、蒙古的许多地区,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在多次战役中打败噶尔丹,平定了叛乱,稳定了西北边疆地区; ②乾隆时期,回部上层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形成割据势力。乾隆下令调兵讨伐,在维吾尔等族人民的支持下,清军经过两年战斗,平定了这场分裂祖国的叛乱;清朝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1771年,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杰出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西藏 ①1653年,顺治帝正式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的封号,后来还拨专款重修布达拉宫。康熙时,清军入藏平定扰乱地方的准噶尔蒙古势力,稳定了西藏的局势,1713年册封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②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③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设立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授西藏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的权力;④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规范了西藏地方行政体制和法规。章程明确驻藏大臣政治上与达赖、班禅地位平等,共同管理西藏政教事务;驻藏大臣还掌管地方军事、外交等事务;③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依照宗教仪轨和历史定制,最后报请朝廷批准 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西南 少数 民族 地区 清朝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制度开始大规模推行(▲注:改土归流始于明朝明成祖时期) 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反抗侵略,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商人,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称为“倭寇”。16世纪中期,戚继光等将领奉命抗倭,并取得决定性胜利,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和平交往,明朝前期,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开辟亚非海上通道,表明了明朝对国外的强大影响和在世界范围的先进地位 3.清朝的建立及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及其影响 (1)清朝建立(满族) ①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沈阳)称帝,改国号大金为清。 ②1644年,宁远总兵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击败起义军。清军长驱直入,迅速占领北京并分兵西进南下,将辽东地方民族政权转变为统治全中国的清王朝。 (2)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史实: ①采取怀柔的民族政策;修建承德避暑山庄,并在山庄周围修建了宏伟的藏传佛教庙宇。清朝统治者经常在夏季前往避暑山庄和附近的木兰围场,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 ②其他史实: 台湾 ①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 ②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共同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及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版图 【考点拓展】 1.西藏成为我国正式的行政区开始于:元朝。 新疆正式归入中央政府版图开始于:西汉。 2.用史实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①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负责藏族地区的行政,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②清朝:清初确立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的制度;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1792年,确立金瓶掣签制。 3.用史实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①西汉: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的西域事务。从此,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②清朝:18世纪中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和大小和卓叛乱,后来,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整个新疆地区事务。 4.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①明朝: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②清朝: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③清朝:1895年,甲午战争中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④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5.元代空前开放和交流的表现: ①海外贸易空前繁荣,中国瓷器和茶叶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远销亚、非、欧; ②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如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等都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世界各地; ③阿拉伯的医学、天文等科学知识也传入中国; ④中外人员往来和民族融合形成高潮,如马可·波罗来到中国,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定居中国,成为“回族”的一部分; ⑤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各种宗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活动建议】 1.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教学,在历史地图上标明当时中国疆域内各古代民族的名称和区域; 2.对照今日中国的版图,分时段描绘古代民族融合的图景; 3.讲古代民族交融的故事,可组织学生自行收集、补充本地相关事例。 4.阅读元朝疆域图,观察西藏在该图中的位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