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1中考热点专题案例一奋斗百年路起航新征程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培养初中生思想政治素养的主必修课,其理论内容与社会实际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八九年级的内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教材内容每年都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因此,从时政教学的意义出发,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实践内容,我选取了近期举行的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作为话题,进行了简单的分析。热点主题--脱贫攻坚2021年2月2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围绕脱贫攻坚热点话题,我们中考的命题角度和考察视角可以紧跟时代发展,让学生关注时政、关心了解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发展,从而更好的树立远大目标,为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背景材料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让与会代表和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心潮澎湃。大家表示,一定要发扬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历经8年艰苦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在这场斗争中,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1800多名同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生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委宣传部派驻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6月17日牺牲在脱贫攻坚一线,献出了年仅30岁的宝贵生命。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中国人民意志品质、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充分彰显,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全党全国全社会都要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团结一心,英勇奋斗,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的胜利!中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纵览古今、环顾全球,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几亿人脱贫,这个成绩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力量!命题角度(一)命题角度一:共同富裕1.我国采取有效措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体现了教材中的什么发展理念和什么发展思想?体现了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理念?(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而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3.如何实现共享发展理念?(为了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应该怎么做?(2))(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2)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②形成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③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④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5.我国取得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说明了什么?(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3)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6.打赢脱贫攻坚战,我国可以采取哪些措施?(1)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精准扶贫到户到人。(3)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4)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7.请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实现乡村振兴,提几点建议。国家:坚持党的领导。(2)走中国道路。(3)弘扬中国精神。(4)凝聚中国力量。(5)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6)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7)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8)坚持改革开放。(9)坚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坚持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青少年:(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3)弘扬扶危济困等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献计献策。(二)命题角度二:向脱贫攻坚楷模学习(弘扬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为什么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仍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3.新时代,为什么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2)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动力。4.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5.青少年如何践行中华传统美德?(1)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2)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6.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的的实质内涵,核心和品格分别是什么?它在脱贫攻坚战中的作用是什么?(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核心:爱国主义(3)品格:与时俱进(先进性、时代性)(4)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7.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1)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3)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8.如何传承弘扬民族精神?(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10.为什么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导向,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11.青少年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2)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踏实做人。12.脱贫攻坚楷模身上有哪些优秀精神品质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等。13.召开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有什么意义?(1)有利于发挥脱贫攻坚楷模引领作用,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帮扶,投身扶贫行动,形成人人愿为、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社会帮扶格局。(2)有利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和衷共济、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3)有利于激发人们群众爱国之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14.张桂梅、黄文秀等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青少年如何向他们学习?(1)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3)弘扬扶危济困等优秀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献计献策。15.为弘扬脱贫攻坚精神,请你设计两种宣传方式,并拟两条宣传标语。(1)宣传方式:黑板报、手抄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宣传讲座等。(2)宣传标语:弘扬中华美德,援手扶贫帮困;扶贫济困靠大家,温暖人心你我他等等。(三)命题角度三:中国担当1.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说明了什么?(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说明了什么?)(我国怎样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中国力量?(1)-(7)/积极作为(1)-(4)/中国智慧的(2)(5)-(7))(1)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2)我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促进人类共同发展。(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4)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5)中国着眼于时代发展大势,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为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6)中国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有效行动,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促进人类社会共同发展。(7)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8)中国的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贡献中国力量,体现了我国坚持什么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在国际减贫事业中,中国为什么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面临许多共同挑战,需要解决许多全球性问题,这关系人类的生存,制约人类的发展。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采取共同行动,承担共同责任,构建类命运共同体,应成为各国解决全球性问题的必然选择。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各国要努力扩大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需要各国的一致行动,而且需要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并怀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不仅善待自己,而且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关注他人的命运。我们要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同实际行动联系起来,既要放眼全球,关注世界的发展,关注人类的命运,又要心系祖国。中国如何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共享发展成果的?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坚持合作共赢的理念,主张在全球发展中要集思广益、各施所长、各尽所能,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个国家。中国重视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致力于共同建设一个繁荣的世界。(3)中国充分考虑相关合作国家和地区的实际利益,互信互利,取长补短;寻求共同增长点,努力探索与建立新型发展合作机制;以中国的发展为引擎,带动区域与世界的共同发展。(4)中国的发展,为世界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更充足的资本、更丰富的产品,更宝贵的合作契机。四、仿真试题分析与说明(10分)材料一: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习近平强调,我们要持续弘扬“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向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材料二:中国创造了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特别是在全球贫困状况依然严峻、一些国家贫富分化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世界减贫事业的有力推动者。1.材料一中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2分)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分,1分/条)2.作为中学生,怎样弘扬脱贫攻坚精神?(3分)(1)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2)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3)在日常学习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3分,1分/条,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适当给分)3.材料二中,我国积极开展国际减贫合作,履行减贫国际责任,体现了我国坚持了什么理念?我国为世界减贫事业做出的积极作为有哪些?(5分)(1)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任答一个即可,1分)(2)①面对各种区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机与难题,中国不推诿、不逃避,也不依赖他人,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相应的责任。②中国全方位参与全球治理,在有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各个领域,积极采取行动。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用有限的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稳定解决了世界上约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让七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这是对世界发展的重大贡献。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努力提高自身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致力于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4分,1分/条)上述选取热点话题和命题角度仅围绕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所提到内容,实际涵盖内容广泛,也可从乡村振兴,创新、中国梦等角度来考察,总之,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时政分析中逐渐摆脱僵化的理论学习,进而拓宽知识视野,提高其知识理解深度,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效性。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