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年的任教生涯使我认识到数学知识虽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但其中也包含许多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等难啃的“硬骨头”。 比如:七年级学生难于理解的有理数,在引进负数后使人感到眼花瞭乱;纷繁复杂的“平行四边形”;捉摸不定的“不等式及不等式组”;永远说不清道不明的“证明题”;时间跨度非常长的“统计知识”等“硬骨头” 正是由于这些啃不动的“硬骨头”作怪,使得许多刚刚入学、稚气未脱的学生无所适从,对本来魅力无穷、作用巨大的数学这个“最亲密的朋友”敬而远之,最终导致由好学到厌学的恶性循环。 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大潮中,怎样才能上好数学“课改”课,已成为我们数学教师面临的最艰巨的难题之一,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种观点: 一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游戏引入课堂 教学要成功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教学中,要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把他们爱玩的游戏引入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如:由两个人玩的“抢30”游戏规则如下: 第一个人先说“1”或“1、2”,第二个人要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然后又轮到第一个人,再接着往下说一个或两个数,这样两人反复轮流,每次每人说一个或两个数都可以,但是不可以连说三个数.谁先抢到30,谁就得胜. 试想像这样生动、有趣的游戏,能不引人入胜吗?像这样参与性很强的教学过程,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学习数学是既轻松又愉快,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二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故事情境化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问题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火索。为什么呢 因为初中生的认识兴趣来自于学习活动本身和学习内容的趣味因素。 所以我在讲授“同底数的幂的乘法”这一节内容时,就充分地把问题情境化,用2009年10月1日是我国建国60周年纪念日,届时北京天安门前将进行盛大的阅兵仪式。现假设一个方阵共有名士兵,此次阅兵仪式共有个方阵士兵参加,请你帮助算一算,此次阅兵仪式上共有多少士兵参加?”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同底数的幂的乘法”法则。 这样的故事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这样的教学过程,还能使学生在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让数学知识不知不觉地渗入他们的脑海,在数学王国里积极地思考、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省时高效的目的。 三 要上好数学“课改”课,需把问题生活化“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教材在内在呈现教学内容时,很多内容都是以艺术化的形式,再现了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比如在讲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节时,可问同学们校园内四四方方的草坪为什么总是被踩去四支角?这个理由其时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走路总爱赶捷径,即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知识点。 像这样设计的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判断,在充满愉快的学习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此时,思维训练是那样的轻松自然、那样的和谐,使数学走进了生活,为生活服务,生活与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问题情境生活化的威力由此可见一斑。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