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讲解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讲解分析

资源简介

①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②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③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④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选自《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考:指已死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
)(2)彭城王义康秉政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相拒四十余日(
???

A.拒绝
???B.抵御??
?C.占据?
?D.关闭
(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建威府参军????
必为所屠
B、皇考即据之????
何轻敌之甚
C、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
以大斧搥其后
D、乃焚营退??
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4、对第②段划浪线句子理解正确一项是(
?

A、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B、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C、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武干等人之下。
D、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5、为第③段画线句进行断句。(3分)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7、文章两次写到宋文帝的“手书”与“诏曰”,请分析其作用。(4分)
8、第②段“偃兵开城门”和第④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
9、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
10、第②段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11、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
12、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作用。
13、第②③段分别写萧承之防守济南城与平定梁州,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14、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
答案: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
旧的交情)
(2)彭城王义康秉政
(执掌)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相拒四十余日(
B???

A.拒绝
???B.抵御??
?C.占据?
?D.关闭
(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C?

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D??

A、为建威府参军????
必为所屠
B、皇考即据之????
何轻敌之甚
C、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
以大斧搥其后
D、乃焚营退??
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4、对第②段划浪线句子理解正确一项是(
B?

A、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B、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C、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武干等人之下。
D、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5、为第③段画线句进行断句。(3分)
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
6、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如今孤立无援地守卫(1分)这与外界隔绝(被围困)的城池,(1分)事情己经很危险紧急了,(1分)如果再表示软弱,(1分)一定被他们屠杀,(1分)只能够表现得强一些来等待他们了。(1分)
7、文章两次写到宋文帝的“手书”与“诏曰”,请分析其作用。(4分)
1通过宋文帝两次下诏书欲提拔萧承之,(1分)从侧面表现(1分)其治理(和守战)才能(1分)与忠诚勇猛(1分)。
8、第②段“偃兵开城门”和第④段“皇考不附”分别反映了萧承之_______和______的特点。有勇有谋?
刚直不阿
9、萧承之为什么能够成功守住济南城?
能够知己知彼;懂得虚虚实实的军事思想;胆大果敢。
10、第②段如何塑造萧承之的形象,请对此加以分析。
通过语言描写表现萧承之有勇有谋;通过属下的进谏与宋文帝的评价从侧面突出萧承之的军事才能。
11、作者对传主萧承之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评析。
作者称赞萧承之才能与功绩;惋惜他不被重用。作者与传主是父子关系,这种复杂的情感,是必然的,能为国为百姓作出贡献,未必在意被授予重大官职。
12、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在文中作用。
写族人与刺史赏识器重萧承之,侧面表现他志向富强远大,才能出众,为下文叙述他的功业作铺垫。
13、第②③段分别写萧承之防守济南城与平定梁州,采用了不同的策略,请分析其原因。
防守济南采用摆空城疑兵之计,因为敌众我寡,力量悬殊较大;
平定梁州时,采用轻装前行,英勇抗击,因为深入敌营,贵在神速。?
14、诏书评价萧承之为“忠果”,请结合第③段内容说说如此评价的理由。
(1)奉命前进,冒险深入,抵抗时日长,艰苦战斗。
(2)面对敌情,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知识点:
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一常规考题:
1:实词
填空:1:记忆300实词和历年高考真题(近十年)
2:使动,意动,被动
3:通假字
选择题:一定要将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往往是意译。
2:断句
一般情况是给几分断几句,断完句之后一定要仔细看看能不能翻译出一个完整的句子。
断句其实考的是翻译。
3:翻译
字字落实,翻译出来的句子一定是个语句通顺的句子。(一定要注意卷面,先在草稿纸上写好改好之后再誊写到答题卡上。)
4:解答题:
A:人物形象:手法(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事例概括+四字短语
B:分析原因:回到文中去看到相应段落然后总结概括,注意给分,3分4分两个得分点,2分往往只有一个得分点。
C:段落作用:
结构+内容。一定要注意人物传记类的文言文,所写的所有内容都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个点。
D:评析:
评+析:和散文中的评析类似,有两块内容。
相关试题练习:
2017年上海市春考真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6—21题。(18分)
①何武,字君公,蜀郡郫县人也。武兄弟五人,皆为郡吏,郡县敬惮之。武弟显家有市籍,租常不入,县数负其课。市啬夫求商①捕辱显家,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武曰:“以吾家租赋繇役不为众先,奉公吏不亦宜乎!”武卒白太守,召商为卒吏,州里闻之皆服焉。
②久之,拜为谏大夫,迁扬州刺史。九江太守戴圣,《礼经》号小戴者也,行治多不法,前刺史以其大儒,优容之。及武为刺史,行部录囚徒,有所举以属郡。圣曰:“后进生何知,乃欲乱人治!”皆无所决。武使从事廉②得其罪,圣惧,自免。后为博士,毁武于朝廷。武闻之,终不扬其恶。而圣子宾客为群盗,得,系庐江。圣自以子必死。武平心决之,卒得不死。自是后,圣惭服。
③武为人仁厚,好进士,奖称人之善。为楚内史厚两龚,在沛郡厚两唐。及为公卿,荐之朝廷。此人显于世者,何侯③力也,世以此多焉。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注〕①啬夫求商:啬夫,官吏名,职掌收取赋税;求商,人名。②廉:考察,查访。③何侯:指何武。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显怒,欲以吏事中商
(2)世以此多焉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圣惧,自免
A.赦免
B.逃脱
C.解职
D.谢罪
(2)系庐江
A.扰乱
B.拘禁
C.归属
D.牵连
18.第③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B.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C.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D.然疾朋党/问文吏必于儒者/问儒者必于文吏/以相参检。
19.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欲除吏,先为科例以防请托。其所居亦无赫赫名,去后常见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根据第①段,州人敬服何武的直接原因是(
)。(2分)
A.何武让弟弟及时补交了欠税。
B.何武禀告太守召求商为卒吏。
C.何武巧妙平息了弟弟的愤怒。
D.何武公开称赞求商奉公执法。
21.第②段表现了何武怎样的品格?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2分)(1)中伤
(2)称赞
17、(2分)(1)C
(2)B
18、(2)D
19、(6分)答案示例:(何武)想要提拔官吏,先制定条例来防止托关系。他在任时也没显赫的名声,离开后常常被人们思念。
20、(2分)B
21、(4分)面对大儒戴圣,何武不惧威势,揭露其罪行;尽管戴圣曾在进行诋毁自己,但何武不扬其恶;判决戴圣儿子时,何武秉公执法。这些事情表现了何武方正、大度的品格。
2019年上海市春考语文真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石有恒传
①石有恒,字伯常,湖广黄梅人。性高洁,以文章名。万历三十四年,举于乡。四十七年,始成进士。与邹元标最善,尝持其书来东林,纳交于诸君子。
②初授浙江遂安知县,下车以避劳、邀利、畏祸三事自誓①,以程朱正学课士训民。输运不任里甲,羡緡②,公贮之充运费。督僮仆种园蔬,躬自灌溉,不用民一物。士绅馈遗,悉辞不受。岁灾,亲履荒瘠地,问民疾苦。监司檄郡县遏籴③,抗议力争,出帑金市粟,民赖以济。调长兴县,再调常熟,长兴民吁请得留。
③时巨豪叶朗生、吴野樵等结岛寇为乱,剽掠无虚日。抚按檄有恒讨之,有恒以隔属辞,不允,乃设方略擒其魁。贼稍稍戢,而余众散处湖荡,伺间为出入。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④天启四年正月朔,城门夜起,贼突入。有恒方正衣冠待漏,闻变,出立厅事。贼露刃胁之,不为动,且叱曰:“草贼!敢判天子杀王臣耶!”索印,不可。强之行,不可。以刀伤其长子,亦不顾。贼拥之出仪门,有恒曰:“头可断,此限不可逾也。”遂被害,血上喷,移时不仆。贼入署搜其篋,粗葛二端,俸金二两而已,贼亦相顾惊叹。事闻,赠太仆寺少卿,谥忠烈。(节选自《东林列传》)
[注]①自誓:发誓来告诫自己。②緡:泛指钱。③遏籴:禁止买米。
15.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出帑金市粟(????
?)????
?(2)移时不仆(??????)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羡缗,公贮之充运费(???)
A.羡慕?
?
??B.剩余?
?
??C.丰裕?
?
??D.丧失
(2)伺间为出入(?
?)
A.偶尔?
?
??B.间谍?
?
??C.机会????
?D.小路
17.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B.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C.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D.有恒请驰檄各属分兵搜捕/当事韪之/未果行
18.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抚按檄有恒讨之,有恒以隔属辞,不允,乃设方略擒其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根据第②段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发誓的内容
相关的事迹
不避劳
(1)
(2)
不邀利
(3)羡緡,公贮之充运费
(4)
不畏祸
(5)抗议力争,出帑金市粟
20.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塑造石有恒形象的?请加以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分)(1)买(2)倒下
16.(2分)(1)B(2)C
17.(2分)D
18.(5分)答案示例:抚按下檄文命令有恒征讨他们,有恒用属地相隔的理由推辞,(抚按)不答应,(有恒)就设下计策抓住贼寇的首领。
评分说明:“抚按有恒讨之”“有恒以隔属辞”“不允”“乃设方略“擒其魁”为5个点,1点1分。
19.(3分)(1)亲自灌溉园蔬(2)亲履荒地,问民疾苦(4)不受士绅馈赠
20.(4分)答案示例:第④段中,作者以石有恒怒斥贼寇、自表心志的语言,和“不为动”“不顾”等行为,正面塑造石有恒临危不惧、大义凛然的形象。写贼寇只发现“粗葛二端、俸金二两”及他们“相顾惊叹的神情。通过侧面描写,塑造石有恒不“邀利”、廉洁奉公的形象。
评分说明:1点2分
2020年上海市秋考语文真题: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宋若水传
(宋)朱熹
①宋公讳若水,字子渊,成都府双流县人。自幼即知刻苦为学。从州举试外省,得奏名,对策廷中,切直无所避,考官不说,犹以冠乙科。授嘉州龙游县主簿。
②移知神泉县,始至,承废弛之余,首罢追胥①之扰,但以幅纸书负租,与民为期,无敢后者。不数日,尽偿前令宿逋②。邑产黄雀,岁供诸司百万计。公请罢之,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至今为法。诸司知其治行,徙知嘉州犍为县。神泉民相率留之,不能夺也。
③除秘书丞,公为书数万言,历数当时刑赏之缪,宰相闻之怒,出公提举江东常平等事。上称公诚实,俾移福建。汀州远且多盗,又名瘴乡,常时使者按行多避不往。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
④除湖南提点刑狱公事。衡山浮户③有与土人不相中者,曰:“衡山,国之寿岳④。祠城东故有溪,并城南出。后或凿城北址,导水使西,不能无断地脉。请筑山决水,使复故道。”公曰:“水西出岁久,故道皆为民居。今欲东之,则是数百家者不无荡析离居之苦。且寿岳之云,无所经见。就如其言,则国家中兴在西流之后,尤不宜妄有改作。”事乃得已。
⑤被旨摄帅事,飞虎军素骄悍,白昼掠人,吏不敢问。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
〔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前令宿逋:前任县令拖欠上级官府的赋税。③浮户:没有固定户籍的人口。④寿岳:指庇佑国运昌盛,福寿绵延的山。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不能夺也
⑵俾移福建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⑴民用不扰,而物生亦遂(

A.通达
B.严厉
C.舒展
D.长成
⑵历数当时刑赏之缪(

A.逐一
B.严厉
C.清楚
D.反复
17.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至是群盗甫平,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
18.第⑤段画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把这三处标识出来。(3分)
公一以军律绳之赏信罚必士民以是得安其居而军吏亦皆悦服
第②段写到宋若水离任时“神泉民相率留之”,分析神泉民众这样做的原因。(3分)
第④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4分)
15.(2分)⑴改变
⑵使
16.(2分)⑴
D

A
17.(6分)到这时众多盗贼刚被平定,死伤之人横陈道路,瘟疫大规模发生,宋若水却精神昂扬地驾车深入,煮好汤药随身带着,亲自慰问病人并给他们喝药。
(评分说明:“至是群盗甫定”“死伤横道”“疫疠大作”“公独慨然引车罙入”“煮药自随”“亲问病者饮之”为6个点,1点1分。)
18.(3分)公一以军律绳之/
赏信罚必
/
士民以是得安其居/
而军吏亦皆悦服。
(评分说明:标识三处或以内的,标对一处给1分。标识三处以上的,多标一处扣2分,扣到0分为止。)
19.(3分)答案示例:宋若水上任后,不许公差追租骚扰百姓,而与百姓约定还租日期,使百姓不受打扰。停止岁供黄雀,百姓财用不受影响。宋若水的做法
有利于百姓,因此神泉民众挽留宋若水。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3分为止。)
20.(4分)答案示例:宋若水指出,恢复故道会让数百户居民动荡离散,危害极大。而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不见经典记载,不足为据。即使认为地脉影响国运的说法成立,由于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那么恢复故道就会影响大好国运,这与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宋若水从后果的严重性,对方论据的权威性、对方论述的严谨性三个角度进行反驳,针对性强,很有说服力。
(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4分为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