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滨州市沾化区第一实验学校教学案年级:八年级时间:主备人:王思颖使用人:袁珍课题预防犯罪课型新授课序号教材分析本框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相应部分是“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具体对应内容标准是“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情分析部分学生对法律存在认识和态度上的偏差,比如误认为未成年人违法行为不受法律制裁,片面认为违法犯罪的成本不高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准确判断犯罪行为,表述其基本特征、刑罚种类; 能力目标:通过对案例的理性分析、辨别,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有更全面的认识; 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尊严,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教学重难点重点:刑事违法行为及其特征难点:违法犯罪的成本分析课前准备预习课本教学课时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教师讲述: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教师总结、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构成了犯罪。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活动一:自主学习——了解刑法与犯罪阅读教材P52—53内容,回答:(展示问题)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教师讲解: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犯罪特征活动二:认清犯罪特征(展示下列材料)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思考: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教师总结: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三)刑罚含义及种类活动三:了解刑罚1.思考: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2.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教师讲述:周永康的行为是犯罪行为,他受了刑罚处罚,其中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了解刑罚的具体内容。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四)预防犯罪、远离犯罪活动四:预防犯罪思考与讨论: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陈某的经历告诉我们:(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活动五:杜绝不良行为教师讲述:教师总结: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们要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活动六:防患于未然思考:读了父亲给儿子的信,你从中明白了什么?教师总结: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判断犯罪类别对比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分析总结犯罪的特征根据事例区分刑罚种类布置作业完成跟踪训练板书设计犯罪特征刑罚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