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下册生物期中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来 第一节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 森林古猿 二、人类起源于哪里呢? 人类起源于非洲,证据:东非大裂谷地带,发现距今 300万年 的最早的古人类,少女 露西化石 。她的 下肢骨粗壮 ,说明她能够 直立行走 。 三、森林古猿生活的环境:在距今 1200多万年 前,森林古猿广泛分布于非洲的热带丛林, 树栖 生活。 四、现代类人猿包括: 大猩猩 、 黑猩猩 、 猩猩 、 长臂猿 。 五、人类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呢? 1、原因:森林大量消失(直接)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 2、进化的大致步骤是怎样的呢? 下地生活→→直立行走→→手足分工→→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用火烘烤食物,改善身体营养→→大脑越来越发达(最重要的变化)→→群体生活→→产生语言→→人类 六、现代类人猿还能够进化成人类吗?为什么? 现代类人猿不会进化成人类,因为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它们已经完全适应了现代森林的生活环境。它们与原始的古猿不同,一旦森林毁灭就会灭绝。 七、人和现代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 运动方式不同 、 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 、 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人和森林古猿的分界的标准是 能否直立行走 。 八、在哺乳动物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黑猩猩 。 九、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 直接证据 ,但不是 唯一证据 。 第二节 人的生殖 一、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 睾丸 ,功能是产生 精子 和分泌 雄性激素 二、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 卵巢 ,功能是产生 卵细胞 和分泌 雌性激素 ,卵细胞是人体内 最大 的细胞。 三、生殖过程 1、受精卵在 输卵管 中形成,是生命的起点,经过 细胞分裂 发育成 胚泡 ,移入到 子宫内膜 种植下来,称为 怀孕 。 2、怀孕后 8周 左右,胚胎发育成 胎儿 ,呈现出人的形态。 3、人在胚胎发育初期和胚胎发育后期的营养物质来源依次是 卵黄 和 母体 4、做过双侧输卵管结扎手术的育龄妇女,一般将不再具有生育能力,原因是 卵细胞不能在输卵管与精子相遇 四、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的 羊水 中,通过 胎盘 、 脐带 从母体中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母体→→胎盘→→脐带→→胎儿) 五、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可进行 气体交换 、 排泄废物 、 细胞呼吸作用 、 血液循环 ,不进行 食物消化 、 肺呼吸 活动。 六、如图为人体胚胎发育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1、图一中[ ③ ] 子宫 可被称为胎儿发育的“摇篮”,里面充满了半透明的液体,是图二中的[ ⑩ ]羊水 。 2、图二中[ ⑨ ] 胎儿 在发育过程中,通过[ ⑦ ] 胎盘 和[ ⑧ ] 脐带 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同时排除产生的废物。有人认为母体的血液通过该结构流人胎儿体内为胎儿提供营养物质,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 。 3、图一中,[ ② ] 卵巢 产生的 卵细胞 与精子在[ ① ] 输卵管 中相遇并结合形成[ ⑤ ]受精卵,经过 细胞分裂 ,形成[ ⑥ ] 胚泡 ,并附着在[ ④ ] 子宫内膜 上,好比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母亲从怀孕到诞生婴儿一般要经历 38 周 266 天,胎儿在母体内发育成熟后,就会和[ ⑦ ] 胎盘 一起从母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 分娩 。母亲的生育很不容易,我们应学会 关心母亲、孝敬母亲 。 4、有人说“试管婴儿是指婴儿在试管中诞生”,这种说法不完全对.“试管婴儿”中的“试管”相当于母体内的 输卵管 ,胎儿发育的场所仍然是在 子宫 。 第三节 青春期 一、青春期发育特点: 1、身高突增(显著特点) 2、神经系统、心肺功能显著增强 3、大脑的结构和发育逐渐完善 4、性器官发育迅速,出现第二性征(受性激素调节) 二、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 性发育和性成熟、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 ,标志是 遗精 和 月经 。 三、青春期的心理变化 1、独立意识增强与依赖性并存2、内心日益复杂,不愿与人交流3、先疏远、后依恋异性 四、青春期发育曲线图解 1、如图一所示,A表示 大脑 发育,B表示 身高 发育,C表示 生殖器官 发育。 2、 青春期 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男性从 12 岁开始,女性从 10 岁开始,在此之前性器官的生长发育特点是 缓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进入青春期后,性器官的发育特点是 迅速发育 。从图中可以看出,男孩的发育 晚 于女孩。 3、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是 性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睾丸能产生 精子 分泌 雄性激素 ,并出现 遗精现象 ,卵巢能够产生 卵细胞 ,分泌 雌性激素 ,并开始出现 月经 现象,月经的形成与 卵巢和子宫内膜 的周期性变化有关。 4、在性器官发育的同时,人的形态也迅速发育,主要表现在 身高突增 ,男孩身高开始突增大约在10.5~11 岁,女孩身高开始突增大约在 8.5~9 岁。 5、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这种变化主要是由 卵巢 分泌的激素引起的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供能物质 ①小明同学没吃饭,饿的头晕无力,应该及时吃 淀粉谷物类食物(如馒头,米饭等) ②运动员在比赛前应多吃 含糖类较多 的食物,更有利于比赛。 二、非供能物质 1、水:约占体重的 60%~70% ,细胞中含量最 多 ,在生物体内起到运输作用,大多数生命活动都要在水中完成。 2、无机盐:在人体内的含量 不多 ,仅占体重的4%左右,但作用 很大 。 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含钙的无机盐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 奶类、豆类、虾皮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构成血红蛋白) 血液、肝脏、菠菜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智力障碍 海带、紫菜 ①国际卫生组织提倡用铁锅做饭做菜,是为了补充人体所需的 铁元素 。 ②“纯净水” “蒸馏水”中缺少人体必需的各类 无机盐 。 3、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原料,需要量 少 ,不可替代,体内不能制造,只能从 外界摄取 。 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食物来源 维生素A 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等 肝脏、鱼肝油、胡萝卜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谷类种皮、豆类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 水果、蔬菜 维生素D 佝偻病(儿童)、骨质疏松症(中老年人、妇女) 动物肝脏、鱼肝油 ①维生素D的作用是 帮助钙的吸收 ,维生素B2有助于 口腔溃疡 的治疗。 ②有人长期吃素,却不会患夜盲症,是因为 植物性食物中的胡萝卜素在体内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 。 ③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的是 膳食纤维 。 ④长期以精米、精面为主食人,唇和口腔易溃疡(俗称“烂嘴”)原因是人 体内缺乏维生素B2 。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二、食物的消化,分为哪两种情况? ?(1)物理性消化: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拌,并与消化液混合。 ?(2)化学性消化:通过各种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可吸收物质。 三、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化学性消化(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 1、淀粉的消化 (1)药用胶囊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可不经咀嚼直接吞服,这主要是保护 胃 免受药物的刺激。 2、蛋白质的消化 3、脂肪的消化(起始部位和最终部位都在 小肠 ) 四、重点实验: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1、实验思路 试管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馒头碎屑或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适量馒头块 适量碎屑 适量碎屑 唾液有无 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2毫升唾液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搅拌 搅拌 不搅拌 搅拌 搅拌 温度/℃ 37℃ 0℃ 100℃ 加入碘液 2滴碘液 2、如果选用①、②、③号试管进行实验 (1)探究的问题是 馒头在口腔中变甜与什么有关? (2)作出的假设是 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唾液的分泌有关 (3)有 2 组对照试验,其中①②的变量是 唾液 。对比①③号试管,实验变量是 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 ,说明 细嚼慢咽有助于食物的消化 。 (4)实验现象:①号试管 不变蓝 ,原因是 馒头里的淀粉被唾液淀粉酶分解为麦芽糖,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 ,②号试管 变蓝 ,③号试管 变蓝 。 (5)如果①号试管的实验现象未达到预期效果,呈现浅蓝色,可能的原因是 水浴时间不够长,淀粉没有被完全消化或搅拌不充分,唾液的量太少 。 3、如果选用①、④、⑤号试管进行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温度对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有影响吗? 4、注意事项: (1)实验要模拟人的口腔环境,即提供37℃左右的水浴温度,因为 温度过高会导致淀粉酶失去活性,温度过低会降低淀粉酶的活性 。 (2)馒头应该适量加入,碎屑不宜过多过大,否则 唾液淀粉酶无法将淀粉完全分解为麦芽糖 。 五、下图为人体消化系统组成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如图一,细嚼馒头一会儿,感觉有点甜,是因为[ 2 ] 口腔 中有[ 1 ] 唾液腺 分泌的消化液,其中含有 唾液淀粉酶 ,将淀粉分解成了 麦芽糖 。馒头经消化后的最终产物是 葡萄糖 ,由[ 7 ] 小肠 吸收。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4 ] 肝脏 ,它不与食物直接接触,脂肪需要经过它分泌的胆汁乳化后才进行 化学性 消化。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 7 ] 小肠 ,营养物质被吸收后进入 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 。既属于呼吸系统又属于消化系统的是 咽 。 2、[ 3 ]食道既无消化功能,也无吸收功能。消化道中最膨大的器官是[ 5 ] 胃 ,其消化液中所含的 胃蛋白酶 能对 蛋白质 进行初步消化。[ 8 ] 大肠 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3、如图二,图中 Z 曲线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X 曲线表示淀粉的消化过程, Y 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4、淀粉在消化道中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口腔 ;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开始消化的部位是 胃 ;脂肪在消化道中开始和最终消化的部位是 小肠 。[ D ] 小肠 中含有的消化液是 肠液、胰液、胆汁 。 5、吃饭时,充分咀嚼的主要好处是 减轻胃肠负担 。 六、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七、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长,约5 ~ 6米,食物在此停留时间久。 2、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增加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3、小肠绒毛内毛细血管等管壁 薄 ,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吸收营养物质 4、小肠内有各种消化液,有助于消化。 第三节 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 一、合理营养: 均衡全面 摄入五类食物, 定时定量 , 比例合适 , 荤素搭配合理 二、平衡膳食宝塔(从下到上) 1、青少年每天应比成年人多摄取含 蛋白质 较多的食物,即金字塔第 三、四 层的食物。 2、李伯伯近期患了冠心病和肝病,他在饮食中应尽量减少第 五 层的食物,适当多吃第二层的食物。 3、被称为“抗癌冠军”的食品红薯,位于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第一层。 4、小明刷牙时牙龈出血,医生建议他多吃第 二 层的食物。 5、第三层食物除富含 蛋白质 外,还富含维生素A,可预防 夜盲症 ,第四层食物奶类中富含 蛋白质和骨骼发育所需的 钙 。 6、小明同学爱吃饺子和腊八粥,这两种食品的共同特点是 营养成分单一 。 三、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 1、按“平衡膳食宝塔”均衡摄取五类食物,以避免营养单一和营养过剩; 2、人每天摄入最多的应该是米、面等谷类食物 ,因为其中的 糖类(淀粉)是主要的功能物质。其次是蔬菜、水果,摄入量最少的是脂肪食品; ? 3、人在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取应当分别占 30%、40%、30% ,能量比应为: 3:4:3 四、食品安全要注意哪些呢? 1、防止食品被农药、细菌等污染,食用前要加热煮熟,蔬菜瓜果必须清洗干净,不吃有毒的食物(发芽的马铃薯、毒蘑菇) 2、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 3、购买食品,看保质期和生产日期、生产许可证编号、检疫合格证、绿色标识 第三章 人体的呼吸 第一节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 1、人在患重感冒时,早上起来会感到嗓子发干,这说明 口腔没有湿润空气的作用 。 2、哮喘是 支气管 感染或者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常由于吸入花粉、灰尘等物质引起。患哮喘时,由于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变窄 ,出现 呼吸困难 ,影响了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 3、北欧空气寒冷,北欧人的鼻子要 大 一些,鼻腔 长 且 宽阔 ,可以充分 温暖 吸入的空气。 4、感冒时,鼻腔中的“大鼻涕”是 鼻黏膜 分泌的,我们常感到呼吸不畅,原因是 鼻黏膜充血膨胀 。 5、长期吸烟者,常常有痰却不易咳出的原因是 黏膜上的纤毛运动受阻 。 6、用手摸喉结,做吞咽动作,吞咽时,喉和会厌软骨的运动状态是 喉上升,会厌软骨盖住喉口 。 7、不能同时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吞咽和呼吸 。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人一分钟大约呼吸 16 次。 二、呼吸过程 (一)肺的通气(通过呼吸运动实现) 1、呼吸运动: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肺和外界产生了 气压差 ,导致气体进出。 2、游泳刚下水时,水超过胸部会感到呼吸吃力,是因为 水的压力使胸廓扩大受阻 。 3、若一个人的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因病不能收缩,则此人的 呼吸运动 将停止。 4、人在溺水时,受阻碍的生理活动是 肺的通气(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5、仔细观察下面各图?? (1)图一是模拟膈肌运动示意图(利用呼吸运动的原理),所示各部分分别模拟的人体结构是: ① 气管 ,② 支气管 ,③ 肺 ,④ 胸廓 ,⑤ 膈肌 (2)图一中表示吸气状态的是图 B ,表示呼气状态的是图 A 。呼出的气体含量最多的是 氮气 。 (3)图一中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手向上推橡皮膜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 。 (4)图一中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气球没有变化 。 (5)如图一所示,呼吸运动使肺和外界产生了 气压差 ,导致气体进出,①③④三个部位里面的气压大小依次是 ①气管>③肺>④胸廓 (6)如图三所示,某人一次平静呼吸过程曲线,曲线曲线AB段的肺内气压 小于 外界气压,此时肋间肌和膈肌都处于 收缩 的状态,胸腔容积 变大 。曲线BC段表示 呼气 过程,此过程中胸廓的前后和左右径都 变小 ,膈肌位置处于图二中的 甲 状态。 (7)图中肺内气压与外界气压相等的点是 B、C 点,因为呼气和吸气结束的一瞬间,内外气压 相等 。曲线BC段的气体中明显增多的是 二氧化碳 ,这些气体产生于人体内的 组织细胞 。 (8)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气体经过途径是 外界→→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9)如图二,膈肌从甲位置变化到乙位置时,表示膈肌 收缩 ,隔顶部位置 下降 ,是 吸气 状态,吸气完成的瞬间,膈肌应处于 乙 状态。 (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的扩散作用) 1、什么是气体扩散原理? 吸入肺泡内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比血液中的 多 ,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 少 ,气体总是由含量多的地方向含量少的地方扩散,直到 二者平衡 为止。 2、仔细看下面的图 (1)图一中①是 毛细血管 ,②是 支气管分支末端 ,③是 肺泡 。人吸气时,③的容积会 增大 。氧气通过图中标号 ④ 过程(扩散原理),穿过 肺泡壁 和 毛细血管壁 这 2 层细胞进入血液,它们都是一层扁平的 上皮细胞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图中标号 ⑤ 过程进入肺泡。 (2)图二中a代表的物质是 二氧化碳 ,b代表的物质是 氧气 ,血液从毛细血管的[ ⑥ ]端流到[ ⑦ ]端后,其中成分变化是 氧气 含量增加, 二氧化碳 含量减少。 3、血液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二氧化碳的含量会 减少 ,氧气的含量会 增加 ,如下图所示。 4、仔细阅读下表中的数据,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有哪些变化呢?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在大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1)吸入和呼出的气体中含量最多的、而且没有变化的是氮气。 (2)呼出的气体中 氧气 仍然比 二氧化碳 多。 (3)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和水的体积百分比 增多 ,氧气的体积百分比明显 减少 。 (三)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1、氧气在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里,参与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2、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其根本原因是 组织细胞分解有机物,消耗氧产生二氧化碳 。 (四)肺活量 1、肺活量是指 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量 。 2、测定肺活量,每人重复三次,要取 最大值 作为测试者的肺活量值。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往往比一般人的肺活量大,其原因是 呼吸肌发达,收缩舒张力量强;导致胸廓活动范围变大,参与呼吸的肺泡数目增多 ,但是不会 增加肺泡的数目 。 三、肺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有哪些呢? 1、 肺泡 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位,细小且数目很多,增加气体交换效率 2、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 薄 ,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能力拓展 1、利用下表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活动 打篮球 慢跑 坐 睡觉 踢足球 游泳 散步 每小时耗氧量(升) 90 120 25 14 115 120 60 (1)在这些活动中,在相同的时间内,哪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最少?哪些活动需要的能量可能最多?你的依据是什么? 睡觉需要的能量最少,慢跑和游泳需要的能量最多。细胞呼吸作用利用氧,释放能量。睡觉时的耗氧量最少,说明人体的代谢最缓慢,需要的能量就最少;而慢跑和游泳时的耗氧量最多,说明这时人体的代谢最活跃,需要的能量就最多。 (2)为什么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 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消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提供.而打篮球较为激烈,氧气供应不足,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所以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 2、下面两幅曲线图表示一个人在两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请据图回答问题: (1)这两幅图的曲线所反映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有什么差别? 左图同右图相比,呼吸频率低和呼吸深度小 (2)这两种状态可能各是什么状态? 左图可能反映睡眠或散步等平静状态,右图可能反映剧烈的运动 (3)常见的有氧运动有哪些呢? 散步、慢跑、做操 (4)曲线A的呼吸频率是 18次 /分钟;曲线B的呼吸频率是 27次 /分钟。 3、某人因肺病切除部分肺叶,但仍能正常维持生活,这是因为肺泡数目多,平时有许多不参与呼吸,手术后不断启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