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 时 总第 课时课 型 新授 设计者 zhdjiang 授课时间 第 周 星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充分利用图片和各种资料分析湄南河平原的自然环境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初步理解一个地区的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相互联系、共同作用的结果。过程与方法 利用各种地图获取有用信息,分析说明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平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人们都在积极地利用自然条件,因地制宜,认识到人地和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学重点 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教学难点 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堂生成记录)导入新课 【展示】(猜一猜) 黄布袋,包银珠,秋天一到满地铺。谜底:打一植物。【展示】水稻的图片 学生进行猜谜语。 用猜谜语方式来导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猜出谜底后,展示水稻的图片。世界与中国主要水稻产区介绍 问:你们知道世界的主要水稻产区在哪里吗?【展示】世界的水稻产区分布略图问:你知道我国水稻的主要种植区域又在哪里吗?【展示】中国水稻产区分布略图 引导学生根据世界的水稻产区略图讲出世界水稻的大致分布区域在亚洲的东南部。引导学生能根据略图讲出我国的水稻种植大致分布区域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温州也是水稻的产区。 图片的使用,让学生学会读图,明确世界与中国重要的水稻产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湄南河平原分析 问:你能说出湄南河平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呢?【展示】湄南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图问:湄南河平原为什么会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它都有哪些适合水稻生产的条件呢?请同学们自习课本P74第一段。【展示】湄南河地形图 学生看书回答,指出是亚洲的东南部——湄南河平原。【自主学习】布置学生用3分钟左右时间自习课本内容并先独立思考问题,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再小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请从纬度、气候、水文、地形角度分析为什么湄南河平原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学生从水稻生产所需的水、肥沃的土地、充足的水源和光照分析讨论后,教师总结归纳。 在分析中与学生的合作讨论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会基本方法。水稻种植环节介绍 【展示】水稻生产劳动图:【叙述】当我们漫步在田间小路上,经常看见许多农民冒着烈日辛苦地劳动。同学们,你们了解水稻生产的环节吗?请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水稻生产环节图片,说一说水稻生产需要经过哪些环节?【展示】水稻生产环节图【叙述】水稻生产需要农民付出辛苦的劳动。同学们,我们大家十分熟悉的古诗《锄禾》还记得吗?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背诵一下。 学生根据资料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回答,学生一边讲述教师一边点击课件,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了解水稻的种植过程,贴近学生实际。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稻作文化的影响 问:水稻生产与人们生活有什么联系呢?也就是稻作文化的印记有哪些呢?教师展示图片文字等材料并进行讲解。 学生讨论合作解答下列问题:1、对人口分布产生什么影响?2、湄南河平原的民居有什么特色?3、对精神层面产生怎样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本课小结 每个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会形成各自不同的区域特色,比如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的民俗习惯等。因此,我们的世界才是多姿多彩的、丰富绚丽的,世界也因此才美丽。为了世界的永久美丽,我们要与环境和谐相处,创造和谐的人地关系。 学生整理本课的知识体系 把握体系,把握整体。作业设计 对洞头进行调查,我们温州地区也是水稻种植区,找一找都留有哪些稻作文化的印记?秦岭—淮河以南是我国水稻主要产区,同是以水稻为主的温州地区,人们的生活还带有稻作文化的哪些深刻烙印呢?写一个小报告。(教师可在课后补充知识)板书设计 1、水稻生产条件: 纬度:地处低纬,阳光充足 ;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水文: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灌溉方便;地形: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地势低平。水稻生产影响人口分布2、稻作文化的印记 水稻生产影响民居特色水稻生产还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教 学 反 思这节课的重点是湄南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以及生活方式。我设计了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图片理解稻作生产的特点。在稻作生产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珍惜粮食就是尊重劳动。教学难点湄南河平原的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关系密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为了降低难度,我尽可能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作 业 评 批 记 录上交情况 批改时间讲评时间典型问题记录纠改措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