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的探索”课题实施方案张忠坦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课题提出的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意识的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改变教学方法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善于反思、总结,并能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作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新课改的形势对教师专业化提出的新的要求。济宁市实验初中是区委、区政府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先后投资近1亿元兴建的学校,目前,学校整个教育教学秩序良好,师生学习、工作热情高涨。本校教职工90%以上是青年教师,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树立专业化发展的观念并内化为自我发展的需求、指导他们设计和实施自己的专业化发展规划;探索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营造一个支持性环境以便他们能最大程度上实现自我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建设自主合作的新型教师文化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下一步课改的顺利进行成为当前学校面临的主要问题。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 青年教师对教育新思想、教材新内容、教学新手段的钻研学习浅尝辄止。一年四季忙碌于常规性事务中,惰性悄然滋长。而且受经济压力、家庭压力的影响,工作热情会逐步降低,工作似乎成了“谋生”的手段,而非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职业倦怠感会越来越强。而新型的教师文化建设会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观。(2)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进入教育岗位,对教材、课标、新课改的形势和新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缺少了解,而且目前的教师培训形式单调,缺乏个体差异性,收效甚微。所以目前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而本课题将从教师的专业知识的充实、专业技能的提高、专业精神的培养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的论述。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城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关于教师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沃勒,在他的著作《教育社会学》中,教师以“公仆”的形象出现,教师扮演着“道德权势化”的角色。之后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洛蒂看到了知识和权力在教师研究中的重要。自他以来的研究更加微观和细致化。当今叶澜教授对我国教师专业化的演进做过一些研究,叶教授高度概括了教师文化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大儒身份并有重要社会影响的知识分子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是一致的,及强调师对于道的工具价值。”在她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中,强调教师发展就为重要。我国的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化的研究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还展开了一些教师文化领域的本土探索。郑金州的《教育文化学》从教师的文化特性、教师的文化类型、教师的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四个方面作了研究。陈水明主编的《现代教师论》从促进文化发展的贡献方面阐明了教师文化的社会职能,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文化动力进行了分析。教师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教师文化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逐渐凸显教师主体;教师文化研究由单一的个人研究走向合作交流的教师团队研究;教师文化的研究由静态、被动、封闭走向动态、主动、开放。3、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预计有那些突破本课题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的探索,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的探索,但是长期以来国内很多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的研究缺乏现实的关照和情境性的支撑因素,缺乏对具体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真实存在状况的分析和例证,缺乏对教师文化表现的分析和针对性的问题解决措施。与国外的研究相对比,我们缺乏一种长期深入学校进行系统的观察逼近教师真实的生活世界,缺乏一种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和活生生的一线教师的案例。本课题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建设的探索预计能从以下几方面实现突破:(1) 本课题的研究以济宁市实验初中的一线青年教师为主要研究对象,会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真实的再现一线教师的生活状态,研究教师文化在一线教师身上的表现。我们的研究深入实践,直接与一线教师对话,我们的方案力求可行,在吸收前人理论成果的同时,结合我们的实际灵活运用。(2) 我们会以济宁市实验初中为主要研究载体,在深入学校内部进行系统的观察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我们这一次课题的研究周期初步定为两年零六个月,对实验初中青年教师进行长期系统的观察。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本课题是任城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课题,它具有针对现实和面向未来的改革研究,具有较强的探索性、实践性和创新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工作的专业水平是造就高质量国民教育的根本保证和必由之路。这也是所有教育同仁者的共识。新课程改革再次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提高教师专业水平。而教师文化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文化中共同的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思想基石,专业精神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柱,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济宁市实验初中是在区委区政府和教育体育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省级规范化学校标准先后投资近1亿元,学校总规划占地面积为16.26公顷,建筑面积51000平方米,在全市范围内招考了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本科以上毕业生,采用小班授课制。本课题的开题标志着学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扎实的一步,并将伴随着本课题的研究推动学校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和教师文化建设的推进,为任城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1、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立校之本,为老师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的环境。2、 在本次课题开题以前,本课题组成员已经做过相关的研究和思考,具备一定理论写作能力,在2011年山东省暑期远程研修活动中,每位成员都有都有多篇作业被指导老师和专家团队推荐,其中王程程老师的《老师我们不做药家鑫》一文入选学科资源库。3、 学校图书室为本次课题的开题购进了大量的图书、杂志。五、课题研究设计报告1.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深化专业能力的提高和自我的形成。“教师文化”应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制度下,基于校内外的教育环境,通过职业活动所形成的职业意识、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发展的范畴,其中既有可以物化的制度、政策和具有社会认同性的职业规范,又有在教师群体中可以被广泛认同的具有职业特性的规则、规范和价值取向,是教师群体基于学校、课堂通过特定的职业活动而形成的具有深刻时代印记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的总和。教师文化不仅是教师对职业生涯所面对的内外环境的一种映照,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或延迟教育事业整体发展以及教师个体职业的专业化发展进程,二者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理论假设与研究目标(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研究目标分解与具体化:(1)研究总目标:通过对教师文化与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论证,积极寻找教师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最终实现教师文化建设与教师教师专业的协调发展,生成凝聚实验初中特色的淡泊名利、不畏艰苦、默默奉献、顾全大局的教师文化。(2)分解目标:①通过问卷调查,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找到制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②根据制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通过论证,提出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③通过与教师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和职业态度,论证出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④通过做对比实验,总结出教师文化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⑤根据教师文化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提出教师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协调发展的措施。3、研究内容(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的设计)①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调查,课题组在张忠坦老师的带领下,首先制作调查表,调查表内容包括教师的基本信息(不含姓名),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专业发展需求、目前专业发展遇到的障碍、自己在专业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在专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取得该成就的影响因素等等,然后向全校教师发放调查表,最后回收调查表,作为结题资料留存。②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论证,课题组在阶段负责人的带领下,根据回收的调查表写出调查报告,得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写成论文。③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的论述,课题组在阶段负责人的带领下,根据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并且在济宁市实验初中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中心,试点推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各种措施,并且通过听评课、查常规、做成绩分析等方式跟踪教师的专业发展,适时调整课题组的措施,听评课资料,教研资料,实验期间的跟踪教师常规作为实验结题资料留存。④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分析,课题组在王程程老师的带领下,与实验初中教师一对一座谈,了解教师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和教师在工作中的感想,他们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在谈话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一个实验初中任教的幸福感指数调查,并把教师的个人的专业发展状况与个人的教师文化联系起来进行对比研究,得出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文化之间的关系,谈话实录与教师的幸福感指数调查表作为结题材料留存。⑤提出推进教师文化建设的措施,根据谈话和调查得出的教师文化现状,总结出教师文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教师文化建设的措施,并试点推行,定期进行教师幸福感指数调查,建立教师个人幸福感指数档案,研究各种措施给教师的幸福感带来的变化,努力打造凝聚实验初中特色的淡泊名利、不畏艰苦、默默奉献、顾全大局的教师文化,培养德艺双馨的儒雅教师。⑥提出实现教师专业与教师文化建设协调发展的做法,寻找教师文化建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契合点,这部分的研究主要是通过个案研究来引领,在实验初中教师中评选一批专业发展水平高并且教师幸福指数高(教师文化素养高)的优秀教师,通过他们的个人反思和对他们成长历程的研究,找到促使他们共性的成功的关键因素和良好习惯,探究这些因素和习惯与成功的关系,最后推广他们的这些习惯与做法。4.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1年11月)。申报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召开开题会。负责人:张忠坦。第二阶段:开始实施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7月)。问卷调查,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写出调查报告。整理信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具体追因分析,探索出制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负责人:张忠坦、杨苏莉在本阶段的主要研究主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调查对象包括从学段上来说包括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师,从年龄阶段上来说,包括青年、中年和老教师,从学科上来说既包括人文学科也包括自然学科。研究目标是收集大量专业发展现状的第一手资料, 为课题下一步的研究打下基础。在调查报告的基础上,总结制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并通过到各种类型的学校实地调研,写出调研报告论证制衡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的科学性。第三阶段:阶段总结阶段(2012年7月—2012年9月)。在上一阶段成果的基础上,查阅资料,反复论证,提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途径,撰写论文。负责人:刘川川第四阶段:深化研究阶段(2012年10月—2013年5月)。通过教师座谈等形式,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和职业态度,论证出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撰写教育叙事和论文。提出教师文化建设的措施,撰写论文。负责人:王程程、刘训超第五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6月—2014年5月)通过听课评课、对比实验,总结教师文化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撰写论文,整理材料,提出教师文化建设与专业协调发展的措施,撰写论文。负责人:白红锦、张忠坦5.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1)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总结出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2)座谈法,了解教师的思想状况和职业态度,论证出教师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3)听课评课、对比实验法,总结教师文化建设与专业发展的关系。(4)查阅资料法,提出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与文化建设的途径。6.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1)师资保障。本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师资配置,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100%,是一支年青的且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都在2011年山东省远程研修活动中有过卓越的表现,为开展教科研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人力保证。(2)科研制度保障。建立课题研究的相关制度,按阶段向课题组汇报课题进展情况,接受课题组的具体指导。二位校长助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给予物质上、制度上的充分保证,做课题研究的坚强后盾。注重过程管理,课题组成员既要加强理论学习,更要强化实践的研究,要按照开题报告所述方法进行研究,定期进行阶段性总结、交流研讨,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搜集相关资料,整理相关数据。同时要加强校内外横向、纵向的联系与交流,要注重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物化成果。(3)科研资金保障。济宁市实验初中历来重视教科研工作,在科研经费保障上不遗余力。7.预期研究成果(成果形式及预期完成时间)课题研究的成果包括成果形成主要表现为:研究报告、论文集、活动个案集、谈话实录、调查报告、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