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世界近代现代史(28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省施秉一中2012高考历史(大纲版)二轮复习学案:世界近代现代史(28份打包)

资源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8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
(1)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活动的地域和特点;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
新航路开辟和郑和下西洋
新航路开辟 郑和下西洋
目的 开拓市场,攫取暴利。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性质 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及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
船队成员 探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官吏、水兵、工匠
扮演角色 殖民者、通商者、海盗 外国使团
船队性质 私人航海探险队 皇家特遣船队
经费来源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王室赞助 国库支付
历史影响 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场所,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促进了中国与亚洲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赐贡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
导致结果 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的利益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国力逐渐增强 明初贡赐贸易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事业每况愈下,国力逐渐衰退,沦为挨打的境地
相同 都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都对国家或世界历史产生了较大影响。
(2011年全国卷.18)1603年,一位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
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2007年全国Ⅱ.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考古材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哥伦布将这种“奇异的谷物”带回欧洲后,在全世界得到迅速传播,成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到 16世纪中叶,玉米被引入佛得角和西非,17世纪 80 年代在黄金海岸和达荷美之间的地区得到广泛种植,17世纪末18 世纪初传入南欧地区。
16世纪中叶玉米传入中国,清嘉庆年间大面积种植,到鸦片战争前已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引种而居杂粮之首。玉米等作物的引进与大面积种植,大大缓解了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中国因人口大幅度增长而带来的巨大粮食压力。
历史学家评述玉米在世界传播的意义时说:“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
(摘编自《通向现代世界的 500 年——哥伦布以来东西两半球汇合的世界影响》)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玉米在 200 年内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历史背景。(5分)
答: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移民,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
(2)历史学家为什么说玉米在世界的传播“其价值超过了所有的黄金”?(5分)
答:改变了欧亚非大陆的粮食生产结构,缓解了粮食供应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2009年全国Ⅰ.39)(6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历史加快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洲际贸易是近代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文化联系的主要内容之一。三角贸易兴起于16世纪,在17一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因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且其主要商路连接成三角形,故称“三角贸易”。满载着枪支、纺织品、铁器和奢侈品等货物的商船,从利物浦等欧洲港口“出程”;到达非洲后,用上述商品交换被掠来的非洲黑人,然后经大西洋西航美洲,此为“中程”;商船到达美洲后,以这些黑人换取蔗糖、咖啡、烟草、棉花等物品,再运回欧洲,此乃“归程”。一次三角贸易的航程,大约需时半年,可做三笔生意,获得数倍的利润。利物浦等城市因此兴盛起来。
——据艾里克·威廉斯《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等
材料二 三角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资本论》
英国资产阶级将被迫在印度实行的一切,既不会使人民群众得到解放,也不会根本改善他们的社会状况,因为这两者不仅仅决定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决定于生产力是否归人民所有。但是,有一点他们是一定能够做到的,这就是为这两者创造物质前提。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人在三角贸易中充当的角色,并说明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8分)
答:角色:商人;奴隶贩子;殖民者。
历史背景:航海技术发展,新航路开辟;海外殖民扩张,新大陆开发,扩展海外贸易的需求。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角贸易的历史影响。(l2分)
答:导致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经济的发展;美洲出现黑人奴隶制,为新大陆开发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欧美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客观上有利于欧美非三大洲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近代整体世界的形成。
(2)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的时间和性质;意大利首先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人文主义;但丁和乔托;彼特拉克和薄伽丘;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马基雅维利;文艺复兴扩展到西欧诸国;莎士比亚;拉伯雷;塞万提斯;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开普勒、伽利略的天文学成就;数学、物理学的进步;卓越思想家布鲁诺、弗兰西斯·培根。
文艺复兴与新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 新文化运动
背景 出现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出现于中国资本主义短暂春天时期
斗争方式 借助宗教“异端”和复兴古典文化 全面否定封建思想文化,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涉及领域 文学、艺术和科学 思想文化
影响 把人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并扩展到西欧各国 彻底批判儒家思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相同 背景:兴起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后,资产阶级欲弘扬自己的文化;内容:揭露批判传统文化,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实质: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开展,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008年全国Ⅱ.18)马基雅维利提出:“确立某种秩序的唯一途径……就是建立一个君主制的政府;因为在那些人民已经彻底堕落、法律毫无约束力的地方,必须确立某种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这种权力,以一双高贵的手,以充分的专断的力量,才有可能控制那些权势之人过分的野心和腐败。”这表明,马基雅维利认为
A.君主制是摆脱无序状态的必然选择 B.君主制是有序状态下的最理想政权
C.君主的统治神圣而高贵 D.君主的统治必须合乎道德
(2009年全国Ⅱ.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有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2 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自然科学
解析几何学和微积分的创立;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拉瓦锡对燃烧现象的科学解释;道尔顿提出科学的原子论;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哈维建立血液循环学说;林耐创立科学的植物分类法;细胞学说的创立;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学说;巴斯德奠定微生物学的基础;伦琴发现放射现象;居里夫妇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 先秦
(1)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
夏朝的建立 商朝的兴衰 武王伐纣和西周的强盛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井田制和分封制
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的建立者禹;夏桀的暴政及商汤灭夏;商朝的建立,盘庚迁殷;武王伐纣,西周的建立,“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平王东迁和东周开始。井田制和分封制。
(2)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农业和畜牧业 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 商业交通和城市
夏、商、西周的农业和畜牧业;商和西周的青铜制造业;商、西周的玉器加工业、纺织业、陶瓷业,漆的使用;夏、商、西周的商业、交通;夏、商、西周的都城。
(3)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民族融合
“春秋”“战国”,春秋争霸背景和特点,春秋争霸的基本情况;战国七雄格局的形成,战国兼并战争;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农业 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 土地所有制的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和变法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水利工程和提水工具,冶铸业和其他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私田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商鞅变法。
中国古代重大水利工程
时间 重大工程 修建者 作用或意义
春秋 邗沟 吴王夫差 连接了江淮
战国 芍陂 楚国孙叔敖 可“灌田万顷”,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都江堰 秦国李冰 消除了水患,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郑国渠 水工郑国 使关中平原成为沃野
秦朝 灵渠 秦朝史禄 沟通了湘水和漓水,联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世界现存的古老运河之一
隋朝 大运河 隋炀帝 运河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统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开通运河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
元朝 会通河,通惠河 元政府 使南北相连,不再绕到洛阳
(5)先秦时期的文化
老子和孔子 百家争鸣 文学和艺术 天文和物理 扁鹊
老子和他的辩证法思想;孔子的“仁”及其对教育和文化的贡献;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韩非子;《诗经》,屈原和《离骚》,孟子和庄子的散文;艺术;天文和物理;名医扁鹊。
(2007年全国Ⅱ.12)古人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这一主张属于(A)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2009年全国Ⅰ.12)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盂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A)
A.官名 B.爵位 C.溢号 D.行业
(2009年全国Ⅱ.12)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C)
A、族号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2011年全国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答: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答: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9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的世界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革命背景与进程 君主立宪制的形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经济状况;都铎王朝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克伦威尔的统治;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和影响。
(2010年全国Ⅰ.20)“我们要在这里下是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上述演讲发表于一次著名战役之后,该战役是
A.纳西比战役 B.葛底斯堡战役 C.瓦尔密战役 D.萨拉托加战役
(2010年全国Ⅱ.20)1649年1月,英王查理一世在审判法庭上说:“国王是世袭的,已经有一千多年了。你得告诉我究竟是什么权威传我来的……我愿拥护下议院的公平的权利,不敢后于在场的任何人……必须有贵族,才能构成议会,但是贵族在哪里呢?”这反映了当时英国
A贵族地位开始没落 B传统议会制度瓦解
C议会拥有绝对权力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欧洲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兴起;霍布斯和洛克的重要主张;启蒙运动的高潮;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的主要贡献;百科全书派;启蒙运动的影响。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 启蒙运动
时间 14-17世纪 17-18世纪
概念 在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名义下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和文化的运动。 第二次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进程 首先起于意大利,后来扩展到西欧,中心在意大利。 最早在英国出现,随后发展到欧洲,中心在法国,影响世界。
原因 根本: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意大利较多的保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 根本:资本主义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
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理性主义:呼唤用理性的阳光趋散现实的黑暗(欧洲封建专制制度)。要求批判专制、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
代表人物 但丁:《神曲》承前启后的诗人;乔托:欧洲绘画之父;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薄伽丘:《十日谈》“人曲”的美誉;达芬奇:《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马基雅维利:《君主论》;莎士比亚;拉伯雷:《巨人传》;伊拉斯谟:《愚人颂》;塞万提斯:《唐吉诃德》。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近代自然科学之父;开普勒:发现行星沿椭圆轨道饶太阳运行;伽利略: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布鲁诺、培根:提倡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霍布斯:社会契约创造国家;不反对君主专制;宗教是无知和恐惧的产物。洛克:社会契约成立国家;国家政权不干涉臣民财产;国家立法、行政和处理外交事务权应分属议会和君主。伏尔泰:信仰上帝,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抨击封建专制制度;《论法的精神》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权分立。卢梭:否定王权,倡导“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重视公共意志。狄德罗:《百科全书》;宣扬科学和理性,反对专制和愚昧。
影响 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 对欧洲: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对法国:为法国大革命做思想准备;对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着封建统治。
相同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性质:思想解放运动;内容:不同程度的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在思想、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领域多有建树;影响:不同程度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
三级会议和革命爆发 革命的进程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兴亡
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攻占巴士底狱;君主立宪派统治;《人权宣言》;吉伦特派统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雅各宾专政;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的历史意义;督政府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的统治政策;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及其评价。
(2008年全国Ⅱ.19)热月政变后,巴黎街头已听不见“公民”与“女公民”的称呼,彼此称“先生”、“夫人”或“小姐”,人们不再吃“平等面包”,“革命广场”改称“协和广场”,这些变化说明当时的法国
A.社会秩序趋于常态 B.经济生活恢复正常
C.王党势力重新抬头 D.男女社会地位平等
(2009年全国Ⅰ.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4)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英属北美殖民地状况和美国的独立战争 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启蒙思想在北美的传播;英国压制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波士顿倾茶事件;美国独立战争的进程;美国1787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成立;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统治;拉丁美洲社会的发展;海地的独立;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葡属巴西的独立;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成果和历史意义。
(2009年全国Ⅰ.21)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 B.平等主义 C.自由主义 D.共和主义
(2009年全国Ⅱ.17)美国历史学家弗格森在《美国革命史(1763—1790)》中写道:“1776年革命派认为自由是保护个人权利,反对政府暴政的侵犯。1787年联邦派所保持的自由,按他们的理解,则是反对群众暴政的侵犯。”根据他的看法,创立美国联邦政府(B)
A.背离了美国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2010年全国Ⅱ.21)法国人克雷夫克夫在18世纪70年代写道:“我可以给你指出一个家庭……他的妻子是荷兰人,儿子和法国人结婚,生了四个孩子,都娶了不同的国籍妻子……这是把所有国家的各个个人熔化成一个新的民族。”他所描绘的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英属北美殖民地 B.法属美洲殖民地
C.西属美洲殖民地 D.荷属美洲殖民地
(2011年全国卷.19)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地原是一片荒无人烟的灌木丛林。联邦政府机构位于城市中心,国会大厦建在全城最高点“国会山”上,在其两侧分别是总统府和联邦最高法院。以建都时各州名称命名的15条大道由内向外辐射,覆盖全城。华盛顿的建筑规划体现的美国政治文化是
A.白手起家的开拓精神 B.议会中心与共和意识
C.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 D.平等独立的州权观念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1640年至1688年 1775年至1783年 1789年至1794年
条件原因 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根本: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直接(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经济: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直接(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 根本:波旁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第三等级)力量壮大而等级制度森严;思想:启蒙运动;直接(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
背景特点 时间最早;没有启蒙思想影响;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突出;形成新贵族;反对封建统治 启蒙思想影响;形成美利坚民族;存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和种植园经济;反对英国殖民统治 启蒙思想、美国独立战争影响;法国封建等级制度、专制势力强大;资产阶级属于第三阶级
领导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
对象 斯图亚特王朝 英国殖民宗主国 波旁王朝
导火线 苏格兰起义 波士顿倾茶事件 三级会议召开
爆发 新议会的召开 莱克星顿的枪声 攻占巴士底狱
战役 马斯顿荒原、那西比 萨拉托加、约克镇 瓦尔密
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
政体 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专政 三权分立合众国 资产阶级共和国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又是民族独立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作用 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推翻殖民枷锁赢得独立 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经过 1、议会斗争(1640-1642):限制王权;2、内战(1642-1648):王党军和议会军,克伦威尔和查理一世,马斯顿荒原和纳西比战役;2、共和国(1649-1660):发展工商业,厉行清教法规,护国主;4、复辟时期(1660-1688):查理二世,辉格党和托利党,詹姆士二世;5、光荣革命(1688):威廉和玛丽。6、《权利法案》(1689):限制国王权利,君主立宪制形成。 1、开始(1775.4):来克星顿的枪声;2、建军(1775.5):第二届大陆会议的召开;3、建国(1776.7.4):《独立宣言》的发表;4、转折(1777):萨拉托加大捷;5、结束(1781.10):约克镇大捷;6、独立(1783):英国承认。 1、君主立宪派(1789.7-1792.8):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由制宪会议到立法议会;通过反封建决议;发布《人权宣言》;颁布《1791年宪法》。2、吉伦特派(1792.9-1793.6):代表工商业大资产阶级利益;由立法议会到国民公会;颁布新的土地法;废除君主制,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处死路易十六。3、雅各宾派(1793.6-1794.7):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国民公会;解决农民土地问题;颁布限价法令;通过惩治嫌疑犯法令;发布总动员令。4、热月政变(1794.7.27)
过程特点 议会斗争与内战交替进行;处死国王,成立共和国;封建王朝复辟;宫廷政变结束革命 大陆会议与战争战役;战场由北向南推进;荷法等国际援助;独立战争与争取外交援助 巴黎人民起义与资产阶级颁布法令;普奥等国干涉,反封建与反干涉同时进行;规模巨大波澜壮阔推向革命高潮
影响 1、国内:推翻封建专制君主制,确定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2、国际: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1、国内: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2、国际: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产生影响。 1、国内:结束封建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2、国际:动摇欧洲封建秩序,为各国革命树立榜样。
共同 任务:推翻封建专制(殖民)统治,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特征:以暴力革命为主要形式;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联盟;过程曲折;大资产阶级掌权。结果:取得成功,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欧美国家确立。最终以法律文献巩固革命成果。
其他 1787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的权利;规定国家职权的设置;确立民主选举制度;确立共和政体;允许奴隶制存在,种族不平等。第一届联邦政府成立1789年,华盛顿,费城。 拿破仑帝国背景:热月党人统治,督政府软弱无能,雾月政变,执政府成立。建立:1804年12月,拿破仑程帝。对内:(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经济)进行财政改革,(法律)颁布《民法典》,(文化)法兰西大学。对外:战争。评价:前期:革命性,捍卫革命成果,巩固统治秩序;后期:侵略性,侵犯国家主权,掠夺人民激起反抗。
美国总统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比较
项目 美国总统共和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举产生 世袭
国家元首的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国家元首的权利 掌握国家和实权 “统而不治”的虚君
政府首脑 总统 首相
政府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产生
国家权力中心 总统 议会
议会与政府关系 分权制衡 政府对议会负责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5 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慕尼黑阴谋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西线形势 苏德战争的爆发和日军偷袭珍珠港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德国突袭波兰;英法的态度和苏联建立“东方战线”;德军西线的进攻;敦刻尔克撤退;法国投降;英国的抗战;德军进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日军偷袭珍珠港;《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雅尔塔会议;德国投降;波茨坦会议和《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影响。
两次世界大战
一战 二战
时间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 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塞尔维亚虽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但不起主要作用 世界人反法西斯战争
原因 根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具体: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直接:萨拉热窝事件(1914.6.28)。 根本: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重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929-1933)。具体: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主观: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客观:英法美的绥靖政策。
交战双方 三国同盟国:德、奥匈奥斯曼等三国协约国:英法俄等 轴心国: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同盟国:中苏美英等(反法西斯同盟)
经过 三对矛盾:法德(普法战争),俄奥(巴尔干半岛),英德(殖民地)。两大集团:1879德奥同盟条约,1882意加入,三国同盟形成;1892法俄协定,1904英法协约,1907英俄协定,三国协约形成。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塞尔维亚宣战。战场:欧洲东、西两线是主要战线。第一阶段(1914):马恩河战役。第二阶段(1915-1916):西线凡尔登战役、索姆河战役、日德兰海战;东线俄军夏季攻势。第三阶段(1917-1918):美中参战,俄国退出,德国投降。 1938年9月,慕尼黑阴谋。(国家、内容、影响)。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影响)。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爆发)1940年4、5月,占领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比利时。1940年6月,法国投降。1940年7-10月,不列颠之战(影响)。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原因)苏德战场爆发。(扩大)1941年8月,英美发表《大西洋宪章》。1941年10月,莫斯科保卫战胜利。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场爆发。(最大)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签《联合国家宣言》(意义)。1942年6月,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转折。1942年10月,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转折。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转折,二战转折。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1943年11月,《开罗宣言》:中美英,坚持对日作战,日占中土归还。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苏美英,战中统一行动,战后合作,开辟第二战场,打败德国。1944年6月,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苏美英,彻底消灭德国,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对日作战。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1945年夏,波茨坦会议:苏美英,重申雅会精神;中美英,促令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战后处理 战胜国强迫战败国签订合约,惩治掠夺战败国,没有追究个人的战争责任 处理战败国,清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实行民主化和非军事化,建立民主体制,对法西斯战犯进行了审判
影响 对人类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俄德奥,削弱英法意,解体奥斯曼);俄国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和破坏;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打垮德意日,削弱除美以外的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2007年全国Ⅱ.21)战争中,作战方式的改变与新型武器的大规模使用密切相关。这方面的典型战例是
A.西西里岛登陆战 B.阿拉曼战役 C.斯大林格勒战役 D.中途岛海战
(2008年全国Ⅰ.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2008年全国Ⅰ.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2010年全国Ⅰ.22)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这一事件
A.改变了大战爆发后美国的“中立”政策
B.标志着盟军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
C.证明制控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
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更大规模联合
(2011年全国卷.21)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主要大国之间在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下列实物中,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一枚铸有苏、美、英国旗和“1944年6月”的纪念币
B.一份“1940—1944年租借法受援国及物资”的清单
C.一本20世纪40年代的中文版《开罗宣言》
D.一张布雷顿森林会议场景的照片
(2007年全国Ⅰ.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总统强烈要求国会特别会议废除中立法中禁运条款(1939年9月21日)从纯粹的物质的观点看,在我们这里加工可以对成千上万的人提供就业,而我们却把这各样物品远涉大洋运到岸去进行最后加工……还是从物质的砚点看,在这里提供这样的就业会自动地帮助建设我们自己的国防。
禁运条款的制订不单完全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政策.它还产生了这样的效果:就海运贸易而言,把陆军强国和海军强国置于同样的地位。要发动战争的陆军强国因此可以在事前就感到放心,固为任何未来的敌对海军强国都会由于享受不到古已有之的随处采购的权利而受到削弱。这在四年前就已开始给了交战的一方一项具体好处,不是由于它本身的力量或地理位置,而是由于合众国的一项支持性行为。
我认为,美国商船应该尽可能地被限制进入战争地带。然而,在未来的日子里,战争地带可能经常发生急速的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地确立;具体的立法可能妨碍根据经常和急速的变化作出调节。所以.更实际的作去似乎应由国务院和行政机构采取行动去划定战争地带的实际地理位置。限制美国船只进入这些地带的目标可以通过国会予以禁止来实现;由行政部门宣布,一切此类航行概由美国船主承担其风险,实质上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二 总统第702次记者招待会(1940年12月17日)
大不列颠的订货因此对于美国国防是极其宝贵的:因为这些订货自动地增加生产设施……我们鼓励这种生产。
我来给大家打个比方:假设我的邻人的家宅了火,而在四五百英尺以外我有一截浇园用的水龙管子。如果他能够把我的浇园水管接到他的自来水龙头上,我就可能帮助他把火灭掉……如果经过灭火的过程,这段水管完奸如初,毫未损伤,,邻人就把它还给我,对我十分感谢。但是,假设它给搞坏了……,他说,“好,我来照赔。”现在,如果我拿回的是一根可用的浇国水管,我就不吃亏。
换句活说,如果你借出一定的量的军火,在战后得到归还,如果这军火完好如初的一一没有损坏——你就不吃亏;如果它们损坏了,或者陈旧了,或者完全丢掉了,而如果你借给的人照样赔上,在我看来,你就没有吃亏。
——摘自《罗斯福选集》
材料三 1939-1941年美国对华货款(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39年2月 1940年4月 1940年10月 1941年2月 1941年4月
数额 25 20 25 50 50
1941-1945年美国对华“租腊”物资统计(单位:百万美元)
时间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
数额 26 100 49 53 1107
——摘编自《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什么主张废除中立法中的禁运条款。(9分)
答:有助于扩大本国就业,加强国防建设;禁运改变了美国的传统政策,实际上是不中立的(禁运偏袒了一方,使海军强国失去获得军火的机会);战争地带经常发生变化,不可能由国会立法予以长期确立,应由行政部门确。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斯福在这两次讲话中主张的异同。(7分)
答:相同:认为取消禁运、接受订货均有利于美国经济和国防;支持英国。
不同:在武器等物资运输上,由废除禁动到采用租借的办法;支持英国的立场由暗晦到公开。
(3)根据材料—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武器等物资禁运问题上态度发生变化的国际背景。(10分)
答:法西斯德国扩张威胁日益加剧;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0年德国进攻西欧,法国沦陷,英国受到德国的进攻;美国认为德国是最大威胁。
(4)根据材料三,概括美国对华援助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这—角度,说明美国为什么对华援助。(6分)
答:状况:分为贷款和租借,在一些关键年份援助显著增加。
对华援助原因: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援助中国,有利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有利于美国自己。
(2008年全国Ⅱ.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答: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
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答: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2010年全国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和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尔、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规模疏散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答: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大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
七七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
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平型关大捷;忻口会战;徐州会战;南京大屠杀;洛川会议;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论持久战》的发表。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历史任务 “打倒列强,除军阀” 抗日救亡
组织形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政治基础 新三民主义 抗日救国
共产党的作用 领导工农运动 中流砥柱,壮大抗日力量
国际环境 帝国主义干涉 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援助
合作破裂 “四一二”政变标志局部破裂,“七一五”政变标志完全破裂 1946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历史结果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的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大革命失败,合作破裂 抗战取得胜利
合作性质 革命阶级联合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 全民族爱国力量联合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束或影响
国民大党革命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两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发动国民革大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土地革命时期 两党对峙,进行“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共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中共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抗日战争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支持下,企图消灭共产党,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共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成立新中国;台湾与祖国分离
(2009年全国Ⅰ.19)抗日战争期间某战役后,《新华日报》刊载一位中国将领的谈话:“我军……对一城一寨之得失,初不以为重,主在引敌深入,使其兵力分散,而予敌主力以打击。”以下战役符合上述特征的是
A.淞沪会战 B.百团大战 C.台儿庄战役 D.平型关战役
(2)日本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
汪精卫集团建立伪政权 野蛮的经济掠夺和奴化教育 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改变侵华的战略方针;汪精卫亲日派集团叛国投敌建立伪政权;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及奴化教育;日伪的残暴统治和沦陷区人民的反抗斗争。
(3)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国民政府的对内政策和皖南事变 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共中央对待国民党顽固派的政策;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战罪行的坚决回击;枣宜会战和张自忠壮烈殉国;豫湘桂战役国民党战场的大溃败;国民党在抗战期间的独裁统治;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
(2007年全国Ⅱ.19)1944 年11月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时美国驻华大使馆在
A.西安 B.昆明 C.桂林 D.重庆
(2008年全国Ⅰ.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4)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百团大战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中共七大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百团大战;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斗争;根据地出现的严重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巩固根据地的政策和措施;中共七大;日本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近代列强侵华的五次重大战争
战争 时间 侵略国 结局 侵略方式 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 英国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 以发动战争为打开大门的手段,以商品输入为主要侵略方式。 (1)政治: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3)思想: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4)外交:清王朝被迫打开大门。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英法 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日本 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 由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到实行“以华治华”;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1)政治:民族危机加深,推动了民族革命运动的高涨;(2)经济:严重摧残了中国的民族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3)思想: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对封建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更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4)外交:中外反动势力勾结,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 英法俄日美德意奥 中国战败签订《辛丑条约》
抗日战争 1937-1945 日本 中国取得胜利 由“以华治华”到独霸中国。 (1)政治: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促成国共合作抗日;(2)经济: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
注:(1)从起因看,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如两次鸦片战争反映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商品输出的需求;甲午中日战争反映了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资本输出的需求。
(2)从发动者看,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再从多国到一国;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反映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从列强侵华的目的上看,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协定关税、资本输出等,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从结果看,除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外,其他均以中国失败告终,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才能取得反对外来侵略的胜利。
(5)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造成了中国的贫穷落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冲击并瓦解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扩大了对外交流的规模和范围,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2008年全国Ⅰ.16)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不禁止地主、富农、国民党参选议员”。这说明陕甘宁边区
A.实行民主选举制度 B.接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
C.实现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 D.组建了多党联合政府
(2008年全国Ⅱ.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7完成下列各题。
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援华物资通过西北陆路运到中国,英美物资通过香港、越南和1938年开通的滇緬公路运到中国。威廉·凯宁在《飞越驼峰》一书中指出:“从这方面看,中国维持战争的能力完全变成了一个供应问题。”
1942年3月,中国和美国合作,开辟了从印度阿萨姆邦汀江至中国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
3年中,中、美通过这条航线,将大量物资空运到中国境风,并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开辟驼峰航线的必要性。(14分)
答:中国国防工业薄弱,军用物资匮乏;长期战争消耗,外援更显重要(4分)。
苏德战争爆发,苏联无力援华;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占领东南亚大部分地区,英美援华物资通道被切断(6分)。
中美等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盟国希望中国牵制日军(4分)
(2)分析驼峰航线的作用。(6分)
答:从物质上支援了中国抗战,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士气;有利于中国对日作战并将日军主力牵制在中国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分)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3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
(2)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俄国二月革命和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出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意义;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国内外敌人向苏维埃政权的进攻及其被粉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背景 险恶的战争环境和物资极度匮乏 国际环境改善,但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严重
直接目的 战胜国内外敌对势力 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实质 排斥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尝试“共产主义”,用单纯的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 利用商品和市场货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经济
主要内容 农业 无代价的征收农民余粮 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把大中小企业收归国有 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商贸 禁止商品贸易 从产品交换到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形式 强制劳动,实行平均主义配给制,“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废除平均主义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政治影响 由于对农民的剥削,工农联盟几乎破裂;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 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
经济效果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评价 对国家经济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工农群众不满,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使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水平,受到广大工农的欢迎,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相同点 (前提)都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根本目的)巩固政权;(内容)都涉及农业、工业、商贸和分配等方面;(结果)都使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和农业集体化方针的确定;五年计划的实施及成就;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重大缺陷;1936年苏联宪法;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盛行;苏联的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模式与英国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斯大林模式 英国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
工业化道路 优先发展重工业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全盘集体化 资本主义农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政治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度集中)、一党制、终身制 君主立宪、两党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苏联几种经济模式的比较分析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农业 余粮收集制 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集体化
工业 大中型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 国家资本主义 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模式,直接管理
贸易 取消自由贸易(否点商品货币关系) 恢复自由贸易,允许商品买卖 排斥商品和市场
分配 实行实物配机制(平均主义) 实行按劳分配 工资制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4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巴黎和会的召开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国际联盟的成立 华盛顿会议
巴黎和会;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凡尔赛和约》;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的变化;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比较
巴黎和会 华盛顿会议
背景 协约国战胜同盟国,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 美日争夺亚太霸权的矛盾激化
目的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矛盾 协调帝国主义国家尤其是美日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参加国 美英德法日等,其中美英法首脑操纵和会 九国参加,美国占主导地位
主要内容 《凡尔赛和约》(规定了对德国领土、殖民地、军备和战后赔款问题)对奥、保、匈、土和约,讨论了国际联盟问题 《四国条约》拆散英日同盟,《五国海军条约》限制海军军备,规定美英具有同等制海权;《九国公约》多国支配中国
评价 一战后资本主义列强对世界领土的再一次争夺;暂时协调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不但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而且埋下更大冲突的种子。
(2009年全国Ⅱ.20)在20世纪,我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
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 B.第三世界兴起
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 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1929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及其影响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罗斯福新政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特点和影响;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法西斯政权的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背景及其内外政策。
罗斯福新政与苏俄新经济政策
罗斯福新政 苏俄新经济政策
背景 由于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激化,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面对经济危机,胡佛政府无能为力,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获得广泛支持上台执政 国内战争结束后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列宁开始进行改革
目的 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手段,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通过借鉴资本主义市场和商品货币的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生产,以扩大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特点 在保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私人资本
手段 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主要内容 农业: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工业: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复兴工业。金融: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救济: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举办许多公共工程,提高了大量就业机会。 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回复私人小企业。贸易: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侧重点 侧重对工业的调整 侧重对农业的调整
作用及影响 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使资本主义获得了新的发展;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时代,进入政府干预经济的时代 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相同点 都在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和经济出现违纪的情况下推行的。都缓减了危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统治。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在农业政策上,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从而巩固政权。都对以后世界经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的模式
启示 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应立足于本国国情,从实际出发,符合本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某种社会形态的专有物,他们都应服从于经济的发展,并应为促进经济的发展而相互配合。
(2008年全国卷I.21)1932年,英国外交大臣奥斯汀 张伯伦在评论国际形势时说:“世界近两年正在倒退,各国相互之间不是更加接近,不是在增进友好的程度,不是在向稳定的和平迈进,而是又采取危及世界和平的猜疑、恐惧和威胁的态度。”与上述评论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 B.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C.纳粹党在德国上台执政 D.日本发生“二二六”兵变
(3)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
共产国际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斗争 埃塞俄比亚抗击意大利的侵略 西班牙内战
共产国际“七大”;埃塞俄比亚军民的抗意斗争;西方大国对意大利侵略的绥靖政策;中朝军民的抗日斗争;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和德意法西斯的武装干涉;英法等国对西班牙的“不干涉”政策;国际纵队;德意日法西斯结盟。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7 世界格局的变化
(1)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的实质和方式;东欧剧变的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八一九”事件;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影响。
一战后的俄国
时间 史实
1917年2月 二月革命:推翻罗曼诺夫的沙皇王朝统治,成立工农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年4月 《四月提纲》: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1917年7月 七月事件:工人和士兵夺权,被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而丧权。
1917年11月 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意义)推动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推动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时期,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1918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流通,取消商品贸易,生活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分配,强制劳动,“不劳动不得食”。
1921年 新经济政策:农业,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允许资本家经营;流通,由产品交换变为允许自由贸易;分配,实行按劳分配。
1922年 苏联成立。
1924年12月 工业化方针:联共(布)十四大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为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成就)1937年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27年12月 农业集体化:联共(布)十五大决定,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存在问题)
1936年 颁布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政治基础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确立及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权利高度集中,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评价)
1935-1938年 肃反运动。(危害)
1939-1945年 二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1939.8);德国突袭苏联(1942.6.22);莫斯科保卫战(1941.10);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2);德黑兰会议(1943.11),雅尔塔会议(1945.2);波茨坦会议(1945.7);
1945-1953年 战后初期:1646年执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建成原子能反应堆;1949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1950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940年的73%,农业总产值接近战前。(存在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日益暴露;个人崇拜有增无减,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进行批判,给科学文化事业造成巨大损害。
1953-1964年 赫鲁晓夫改革:政治上召开苏共二十大(1956年,影响),提出与传统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尽符合的新观点,反对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重点从农业开始,取得一定成效,工业方面采取下放权利、精简机构的措施。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而失败。在美苏争霸中:结束对奥地利占领,承认联邦德国,1959年访美;1961年支持修筑柏林墙,1962年制造古巴导弹危机。
1964-1982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转移到(重)工业。前期取得某些成效;中期军备力量大增,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后期个人专断作风滋长,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只是对原有经济进行修补,没有实质性突破。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在亚非进行一系列的扩张活动:渗透、控制、出兵(1979年占领阿富汗)、威胁(中国)。
1985-1991年 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美苏争霸中)裁减军备;转向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放弃“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致最终退出。(苏联解体)1988年在政治改革中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社会主义,人们思想混乱;1990年实行多党制,民族分裂活动严重,党内斗争尖锐和公开化;1991年8月《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1年12月8日独联体成立;1991年12月21日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原因)根本是体制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和主要是戈巴改革,外因是和平演变。
1991-今 俄罗斯:
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阶段特征
时间 史实 特征
19世纪中期 (工运)西欧三大工人运动,基本上是自发的,绝大多数是政治斗争,以暴力手段为主。(理论)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组织)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政权)1871年巴黎公社 西欧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工人运动开始由分散走向国际联合;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首次伟大尝试;尚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客观上仍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辅助力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政党)布尔什维克成立。(理论)1903年列宁主义诞生。(工运)1908年孟买工人大罢工、1919年中国五四运动 工人运动开始由西方向东方扩展,中印两国无产阶级先后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运动中心在俄国。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政权)俄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苏俄成立。(组织)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连接了东西方的无产阶级革命;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召开,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国际纵队支援西班牙抗战。(道路)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巨大,形成斯大林模式。(理论)中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建立;工人运动与反法西斯斗争、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无产阶级民主革命力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展壮大;马克思主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创新发展(毛泽东思想)。
二战后初期 (政权)社会主义由一国走向多国,形成一种国际现象。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并于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20世纪中期以后 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苏东社会主义国家改革陷入困境。1989-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探索出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国际社会主义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苏东剧变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
德国的两次分裂与统一
第一次(1871年实现统一) 第二次(1990年实现统一)
分裂原因 中世纪以来德意志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美苏划分势力范围及“冷战”政策的结果
统一条件 (1)国家的四分五裂严重影响了德意志资本主义的发展;(2)普鲁士具备了领导统一运动的条件与能力:普鲁士积极发达、军事力量强大、民族成分单一、统治力量实力雄厚、俾斯麦的杰出才干和强有力的内外政策。 (1)联邦德国的经济腾飞和两德经济差距的拉大;(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3)西方和平演变和东欧剧变的影响;(4)两德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统一过程 (1)1864年,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击败丹麦;(2)1866年,普奥战争,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3)1870年,普法战争,南方诸邦并入德意志同盟。 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再次统一。
统一方式 王朝战争 和平方式
统一影响 (1)积极:为德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2)消极:统一后的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欲望强烈。 进一步促进了德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利于加速欧洲一体化进程和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2008年全国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2)世界政治的发展和地区冲突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 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世界上各种力量新的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美国的霸权主义;地区冲突;国际裁军和军控的进展;《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
国际关系格局的三次重要调整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多极化趋势
时间 20世纪30年代到二战前 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背景 各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苏联解体,美国霸主地位动摇,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国家崛起。
形成标志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等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主要内容 《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 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等。 总趋势走向缓和,但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政治上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经济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经济集团化的趋势。
维护工具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评价 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了世界的相对稳定,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形势;是战胜国之间暂时妥协的产物,潜伏着深刻的危机,不会长久,必将崩溃。 原则上倡导和平民主,对战后和平运动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起了推动作用,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扩张,第三世界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3)世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之间的关系;知识经济的兴起及其影响;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三大经济区域集团
欧洲联盟 北美自由贸易区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建立时间 1993年 1994年 1989年
成员 欧洲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地区)
合作领域 经济政治体一体化 经济 经济
有无超国家的权力机构 有(欧洲议会) 无 无
其他 统一的货币欧元 以美元为主导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007年全国Ⅱ.23)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总结说:“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 作者在这里强调
A.从西方的角度认识非西方的历史 C.用比较的方法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B.从非西方的角度认识西方的历史 D.用整体性的观点认识西方和非西方的历史
(2008年全国Ⅱ.2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2009年全国Ⅰ.23)拉尔夫·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 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
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2009年全国Ⅱ.23)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在总结20世纪的历史时说,最简单明了的一点,就是到了80年代,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之间的相似之处,远比其各自与1939年时的本国或对方更为接近。他强调的是
A.走向现代化的国家经济上共同之处增多 B.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C.不同国家之间的社会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各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
(2010年全国Ⅰ.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
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2011年全国卷.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1)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战后初期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对德国、日本法西斯的处理 两极格局的形成
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在军事、经济上的表现;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壮大;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实质;联合国的成立、主要机构和宗旨;纽伦堡审判和苏、美、英、法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实行分区占领;美国军队占领日本和东京审判;丘吉尔演说;美国发动“冷战”;“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成立;两极格局的形成;德国分裂;美国侵略朝鲜和派舰队驶入台湾。
雅尔塔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雅尔塔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体现意志 体现了美苏两个国家的意志 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
协调关系 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国际格局 超出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
建立基层 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建立在战胜国与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国的崛起而破产
主要矛盾 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 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崩溃原因 因为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巨变而结束 由法西斯侵略扩张导致的世界战争直接摧垮的
相同点 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届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
国际联盟 联合国
背景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受到削弱,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亚非拉第三世界崛起,极大的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
提出 美国威尔逊“十四点原则” 苏美英等在雅尔塔会议上提出
时间 1920年初 1945年10月24日
总部 瑞士日内瓦 美国纽约
主要机构 会员国全体代表大会,国联行政院和秘书处 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
建立基础 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产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组织方式 排除苏俄,为帝国主义大国所操纵 具有广泛性,容纳了社会主义国家和广大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
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 强调大国一致原则,更具现实性与权威性
宗旨 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及安全 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实质 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塞体系的工具。 美苏两国根据自己的战略需要,对世界格局作出的两分天下的划分,深深打上大国强权的烙印。
作用 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工具,孕育了新的世界大战;无视弱小民族的利益。 为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为第三世界伸张正义提供舞台。
相同 (背景)都是世界大战的产物;(性质)都是全球性国际组织;(宗旨)都以制裁侵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宗旨;成立之初都被少数大国所操纵。都反映了战后世界要求和平的共同愿望;都具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二战后中国和朝鲜半岛由统一到分裂的比较
中国 朝鲜
形成原因 国共内战 美苏划分势力范围
分裂表现 国民党退居台湾,与大陆对抗 分别成立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和大韩民国
本质 中国内政问题 两个国家的外交问题
涉及主体 国共两党、两岸人民 两个国家、两个政权
(2008年全国Ⅰ.22)以下两图是欧洲某一城市的街景。图4摄于1961年8月,图5摄于1989年11月之后,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2008年全国Ⅰ.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2009年全国Ⅱ.21)1951年,美、英等国在旧金山召开对日媾和会议,签订了对日和约。中国、朝鲜、越南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印度和缅甸拒绝参加会议,苏联等国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该和约的签订违反了
A.《联合国家宣言》 B.《开罗宣言》 C.《雅尔塔协定》 D.《波茨坦公告》
(2)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 西欧 日本 矛盾与问题
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的稳定发展:7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放缓和衰退,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7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80年代的经济复苏;90年代的经济繁荣;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缓和与矛盾;美国社会危机的加深;德日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极右势力的活跃。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时间 原因 表现
美国 1945-1973稳定发展 大力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发展新兴工业;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管理;向外输出资本,扩大海外市场。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50年代中期,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商品是美国生产的;70年代初,国内生产总值比战后初期增加一倍多。
1973-1982危机与滞胀 1973年中东石油国提高石油价格。 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解体,变为最大债务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1975年后进入“滞胀”阶段。
1982-1989复苏与持续增长 降低关税,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 1982年底开始复苏,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明显降低。
20世90年代加快与繁荣 大刀阔斧的改革,发展高科技产业。 增长快,通货膨胀率下降,就业率上升,财政出现盈余。
西欧 1945年-90年代 密切同美国的联系,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 1951年西欧六国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8年组成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1967年,成立欧洲共同体;70年代以来,在很多领域已经赶上或超过美国;80年代中期,国民生产总值与美国相当;1993年11月欧洲经济政治联盟成立;1999年1月欧元正式启动。
德国 1945年-80年代 推行政治改革,社会比较稳定,实行非军事化;美国扶持:通过马歇尔计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宏观调控、市场规律运转、发展科技和教育。人民具有较高的劳动素质和辛勤劳动。 50年代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初,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日本 1945年-80年代 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持,1951年结束对日占领;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朝鲜和越南战争军事定货的刺激;发展高科技产业。 1955年后,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成为仅次余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1987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跃居资本主义经济大国之首。
矛盾问题 阶级矛盾依然存在:麦卡锡主义;社会危机加深:毒品泛滥、贫富悬殊、种族歧视、社会暴力愈演愈烈;极右势力沉渣泛起:日本右翼势力、德国纳粹分子。
(2010年全国Ⅱ.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
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
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势 苏联的改革和挫折与东欧各国的变革 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战后初期苏联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东欧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八个国家及取得革命胜利的主要原因;亚洲人民民主政权的四个国家;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诞生的世界历史意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它在国际舞台上产生的巨大影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南斯拉夫的改革;波兹南事件和波兰的改革;匈牙利事件和经济体制改革;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苏联三次改革的比较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侧重点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领域,后期政治领域
结果 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 失败
失败原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小修小补 没有根据国情进行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目的)解决斯大林模式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果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
(2010年全国Ⅰ.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共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011年全国卷.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前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了“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制现象得到纠正
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
(2007年全国Ⅱ.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赫鲁晓夫从美国种植玉米的成功看到了提高粮食产量和给畜牧业提供大量饲料的前景,于是大力推广种植玉米。他不顾苏联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速扩大,1953 年为 580 万公顷, 1956 年达 1640 万公顷,1962 年增至 3710万公顷。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被“推挤”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长条件欠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营养价值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
——(摘编自《赫鲁晓夫执政史》等)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根据赫鲁晓夫大力推广种植玉米给苏联农业带来的不良后果及其原因。(10 分)
答:后果:玉米种植挤占了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都达到预期目标。
原因:凭主观意志办事,不顾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急于实现不切实际的赶超目标;追求霸权地位。
(4)美苏争霸
美苏争霸格局的形成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对奥地利和约;赫鲁晓夫第一次访问美国;“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苏联出兵阿富汗;尼克松调整美国对外战略;80年代的美苏争霸;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戈尔巴乔夫裁减军备。
美苏争霸
与中国关系 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造成中苏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破裂。原因:企图控制中国和双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加紧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军事威胁。原因:加紧对外扩张,进行全球性的进攻和争夺。 逐步改善并实现了正常化。原因:从扩张转为全面收缩。
赫鲁晓夫(1953-1964)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苏联 缓和: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承认联邦德国政府;1959年赫鲁晓夫第一次访美。 加紧发展军事工业;保持军费开支,建成远洋海军,洲际导弹数量多于美国。在亚非进行一系列扩张活动:渗透、控制、出兵(1979年占领阿富汗)、威胁(中国); 裁减军备;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关系、放弃“势力范围”;放松对东欧的控制,以致最终退出。
时间 第一阶段(二 85)(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 第二阶段(二下86)(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第三阶段(二下87)(80年代)
特征 双方都成攻势,优势在美国。既有缓和由有剑拔弩张的时刻 苏攻美守。 美国采取强硬态度,苏联转向全面收缩。
美国 紧张:1961年“柏林墙”的修筑;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 经济增长缓慢,陷入越战泥潭。从越南撤军;开始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 在军事上大小规模局部战争;1983年里根提出“星球大战” 计划
肯尼迪(61-63) 尼克松(69-74) 里根(81-88)
与中国关系 孤立和反对中国。原因:对新中国的敌视,对新中国的发展壮大感到恐惧不安。 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原因:在争霸中处于守势,对外战略中进行了重大调整。 关系时好时坏。原因:仍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不严格遵守《中美建交公报》。
(2010年全国Ⅱ.23)图3是古巴导弹危机的漫画。漫画的两个人物是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左)与美国总统肯尼迪。从漫画中可以提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美苏两国力量平衡
B美苏两国相互制衡
C苏联掌握使用核武器的主动权
D美国拥有制约苏联的绝对实力
(5)亚洲经济的发展
韩国和新加坡经济的发展 印度经济的发展 西亚国家经济的发展
新加坡独立后的经济发展;韩国经济的发展;泰国、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印度经济的发展;西亚经济的发展;亚洲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亚洲经济的发展
国家 措施 效果 其他
新加坡 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稳定社会秩序。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成为一个工业发达、贸易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国家。 国情:原是英国殖民地,1959年自治,1965年独立,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高,资源匮乏,市场狭小。
韩国 制定五年计划;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不断调整发展战略;鼓励出口。 经济增长逐年上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快,90年代步入先进国家行列,其造船业和电子工业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弱点: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掌握政权的军人和控制经济的资本家结合带来的贪污腐化等许多弊端。
泰国、马来西亚 加强与临国的经济合作,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利用本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对外贸易,经济持续增长。 东亚、东南亚的共同点:抓住机遇,适时调整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最快。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市场。
印度 50年代以来推行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政策,努力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已经建立起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粮食的基本自给,特别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就。 阻碍因素: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等。
西亚 冲破国际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石油收益;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粮食自给率。 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等国石油财富丰富、人口较少,已经迈入世界富国行列;伊拉克、伊朗由于人口多、消耗大,富裕程度低于海湾石油富国,再加上两伊战争的影响,严重损害了两伊的经济。 特点:方式差别大,速度不平衡,产油国日益富裕,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历史状况:石油资源非常富有,长期被西方大国控制,没有给当地经济带来繁荣;1960年由西亚产油国发起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70年代以来,控制了本国的石油工业,开始充分利用本国的石油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2008年全国Ⅱ.22)韩国建立后,仿效欧美政治体制,经济发展迟缓。20世纪60年代初,军人集团执掌政权,实行威权政治,经济高速发展。进入90年代后,韩国确立了政党政治。这反映出在韩国
A.只有威权政治才能干预经济 B.欧美式政治体制不适合发展经济
C.经济发展与推行政党政治必须同步 D.民主体制的确立需要相应的经济基础
(2009年全国Ⅱ.2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影响力增强,一些亚洲国家独立后在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工业体系。其中有
A.马来西亚 B.印度 C.新加坡 D. 泰国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9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同盟会的成立 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同盟会的建立;同盟会的性质及政纲;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作用;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
中国近代史上得三次论争
论争时间 双方派别 论争内容 论争结果及影响
19世纪60年代 地主阶级洋务派和地主阶级顽固派 是否学习西方科技 开展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并未改变中国旧体制
19世纪末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 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
1905年以后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保皇派 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有力的推动了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
(2008年全国Ⅱ.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2010年全国Ⅱ.17)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舵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A天赋人权 B主权在民 C君民共主 D民贵君轻
(2011年全国卷.16)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2011年全国卷.37)(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思想的异同。(10分)
答: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主张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效仿美国实行共和制。
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
答: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
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2)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立宪派;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007年全国Ⅰ.16)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 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 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3)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
“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帝国主义的所谓“严守中立”“南北议和”;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对外政策;《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清帝被迫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2008年全国Ⅱ.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
(2010年全国Ⅰ.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8 现代科学技术
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条件、内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
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时间 18世纪60年代至1840年前后 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四五十年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
条件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资本: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劳动力:圈地运动;技术:工场手工业的长期积累;市场:先后打败西、荷、法,拥有世界最大的海外市场。 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大机器生产下的资本积累及对殖民地的商品输出和掠夺;技术: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市场:德、意等国的统一开辟了国内市场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政治保障:资本主义发展相对稳定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决条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必要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推动力:社会需要。
成就 珍妮纺纱机(1765);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美]富尔顿制成汽船(1807);[英]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火车(1814);[美]机器零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方法。 电力的广泛应用:[德]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发明电灯;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德]卡尔·本茨汽车;莱特兄弟飞机;新通讯手段的发明:[美]贝尔发明电话,[意]马可尼发明电报;化学工业的建立,诺贝尔发明炸药。 以原子能(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1954年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航天技术(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升空)、电子计算机的应用(1946年美国电子计算机诞生)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特点 1、首先发生在英国,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到用机器生产机器结束;2、开始于轻工业部门(棉纺织),发明机器者大多是具有实际经验的工人和技师。 1、科学迅速转化为生产技术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2、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3、有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德、日)。 1、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2、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3、科技各领域间相互渗透,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
影响 1、生产力极大的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2、生产关系自由资本主义;3、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社会日益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4、加速了城市化进程;5、世界格局发生变化,东方从属于西方,民族解放运动兴起;6、思想变革: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1、生产力迅速发展,工厂制成为主流生产形式;2、生产关系: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3、帝国主义列强加紧瓜分世界,殖民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世界体系、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4、世界格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横性加剧,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高涨;5、思想变革:列宁主义。 1、极大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力;2、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上升,人类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发生变革;3、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世界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2007—2011年全国卷对各部分知识考查情况
知识板块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合计%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Ⅱ卷 Ⅰ卷
中国古代史 24 32 20 40 32 34 36 36 43 33.00
中国近现代史 34 32 38 16 30 30 28 28 33 29.89
世界近现代史 42 36 42 44 38 36 36 36 24 37.11
政治史 64 88 54 76 44 20 16 30 56 49.78
经济史 24 8 30 8 20 60 64 62 28 33.78
文化史 12 4 16 16 36 20 20 8 16 16.44
2007-2011年全国卷对世界近代现代史考察情况
题目 考查知识范畴 分值
2007年全国卷Ⅰ 23、18世纪中期欧洲社会生活原因38、二战中美国政策的变化及原因(中立、援华) 工业革命二战 36
2007年全国卷Ⅱ 21、中途岛海战22、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3、整体史观认识历史37、二战后政治经济发展40、玉米传播背景,价值和赫鲁晓夫推广种植的后果及原因 二战二战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42
2008年全国卷Ⅰ 19、“幻想的”世界(工业社会的形成与发展)20、儿童玩具(日本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21、奥斯汀 张伯伦(美国经济危机波及世界)22、德国分裂与统一(大国对峙和国家统一)23、朝鲜半岛分裂的原因37、英国选官制度与科举比较,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44
2008年全国卷Ⅱ 18、马基雅维利君主制主张19、巴黎街头(热月政变的影响)20、19世纪上半期英国劳动力变化原因21、一战中交战国攻防局势图22、韩国政治体制变化原因23、人类文明传承角度阐释历史37、英国使团来华背景39、驼峰航线的必要性和作用 文艺复兴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一战亚洲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二战 42
2009年全国卷Ⅰ 20、18世纪中期法国大臣的职责21、美国1787年宪法原则22、19是中期英国工厂纪律严格23、世界联系日益密切39、欧洲三角贸易的背景和影响(新航路的开辟) 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6
2009年全国卷Ⅱ 16、18世纪前英国社会结构17、美国联邦政府18、印度教育经费(英对印度的统治)19、德国民族特征显著(德意志统一)20、帝国消失(资本主义扩张方式发生变化)21、1951年旧金山会议22、印度“社会主义”经济23、现代化使共同之处增多37、评析“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 工业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二战亚洲经济发展文艺复兴 38
2010年全国卷Ⅰ 18、家庭加工(19世纪上半期法国经济)19、英国发展(工业革命成效显著)20、葛底斯堡战役(美国内战)21、俾斯麦(德意志统一)22、中途岛海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23、经济全球化(全球化对民族企业的冲击)37、世界市场格局的变化及影响 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二战经济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6
2010年全国卷Ⅱ 20、查理一世(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瓦解)21、家庭民族(美利坚民族的形成)22、欧洲煤钢共同体(欧共体的建立)23、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相互制衡)37、英国城市发展的原因39、苏联企业转移的特点及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经济区域集体化美苏争霸工业革命二战 36
2011年全国卷 18、西班牙价格高昂(殖民扩张的影响)19、华盛顿建筑(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文化)20、印度英文书籍畅销(英对印度的殖民统治)21、二战中军事上既合作又斗争22、苏联“完善”“改革”社会主义23、邓小平对世界格局的看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美国独立战争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二战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 24
从表可以看出,2007年来以来,重点考察的知识点包括: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两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苏联经济发展;美苏争霸;亚洲经济发展;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
《世界近代现代史》知识结构
时间 工场手工业时期(16世纪至18世纪) 工业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1917年至1945年) 两极格局下的东西方世界(1945年至20世纪90年代) 两极格局解体后的世界(20世纪90年代以后) 时间
经济 —— 工业革命:条件5,成就5,法国(缓慢原因5),美国(有利条件5),德意志(阻碍因素),影响5。 第二次工业革命:条件5,成就4,特点3,影响4;垄断组织的形成:背景,途径,方式2,形式3,影响3。 十月革命:条件2,经过5,意义5;苏维埃政权的巩固: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向社会主义过渡:经济2,政治;社会主义建设:工业化(方针、特点、成就),农业集体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特征、评价、肃反运动)。 苏联:战后初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赫鲁晓夫改革,勃涅日列夫改革;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原因,性质,巩固,改革(南斯拉夫,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亚洲民主国家:蒙古,韩国,朝鲜,中国;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组成,作用,解体; 东欧剧变:实质,方式4,原因4;苏联解体:过程,原因。 社会主义
政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4、过程5步、意义2;法国大革命:背景4,过程3,意义。拿破仑帝国对内政策4、对外评价4;美国的建立:背景6,过程5,意义3。联邦宪法(内容3、评价2)。 俄国1861年改革:背景3、内容2、性质、意义2;美国内战:背景6、过程4、意义2;德意志统一:背景2方面、方式、过程4、意义2;意大利统一:背景2方面、方式、过程4、意义2;日本明治维新:背景3、措施4、成因4、意义2。 美国:迅速原因5;德国:迅速原因4;英国:缓慢原因2;法国:缓慢原因4;俄国:快2慢3原因;日本:快2慢3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3,表现4,特点3;影响2;罗斯福新政:背景,特点,内容4,评价2;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背景,过程2,特点,内外政策;日本法西斯转正的建立:背景,特点,过程3,内外政策; 美国:稳定发展,危机与滞胀,复苏与增长,加快繁荣;西欧:原因4,表现3;联邦德国:原因6,表现2;日本:原因6,表现3;矛盾与问题:3个。 经济全球化:原因,实质,问题,组织,经济区域化: 知识经济的兴起:原因,作用,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资本主义
思想 文艺复兴:原因3、指导思想、意大利的成就8、西欧诸国的成就4、科学成就5;启蒙运动:背景3、指导思想、英国2人、法国4人、影响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条件4、诞生、内容2、意义;第一国际:条件3、建立、意义2 ;巴黎公社:背景2方面、措施2方面、败因7、意义3。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概况4;第二国际:条件3、建立、特点、活动、发展趋势3;列宁主义的诞生:条件3、建立、内容、评价。 巴黎和会:时间,地点,性质,各国态度;《凡尔赛和约》:内容4,凡尔赛体系,国际联盟(宗旨,实质);华盛顿会议:背景,目的,内容3,影响;德意日法西斯结盟:背景,过程,影响。慕尼黑阴谋:背景,概况,影响;二战:爆发,扩大,转折,胜利,影响6。 战后初期世界形势:美国,苏联;雅尔塔体系:概念,原则,内容,实质;联合国:主要机构,宗旨;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两极格局的形成:形成过程4,影响;美苏争霸:3阶段。 冷战后的国际形势:基本特点,力量新分化和组合,一超多强;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国际裁军进展和地区缓和: 国际关系
国际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原因3、条件2、过程4、影响3;西葡殖民扩张:原因3、概况、特点2、影响3方面4。 资本主义列强的扩张:背景2、方式,英国、法国、美日、俄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条件3、时间、影响3方4。 列强对世界的瓜分:日本吞并朝鲜4步,世界殖民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3,标志,性质,过程2阶段,影响4。
亚非拉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背景4、海地、西属拉美2阶段、葡属拉美、意义。 亚洲革命风暴:背景2方面,性质、主要事件5个、巴布教徒起义、印度民族大起义(背景、概况、败因、意义4)。 亚洲的觉醒:重大事件5,特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埃及,苏丹、埃塞俄比亚;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背景3,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共产国际七大: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背景,各国态度,结果;西班牙内战:背景,性质,各国态度,结果 亚洲经济的发展东南亚:模式,缺点;新加坡:措施,结果;韩国:措施,结果;泰国、马来西亚:措施,结果;印度:措施,阻碍因素;西亚:特点,历史状况,措施,结果。 科学技术革命:内容6,原因3,特点3,影响3。 其他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专题15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新中国的诞生及其历史条件 全国领土的基本解放 抗美援朝 土地改革 镇压反革命及“三反”、“五反”运动
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的签订和全国的基本解放;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
1946年旧政协和1949年新政协的比较
1946年旧政协 1949年新政协
召开会议的有利条件 召开前,国民党在军事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但是通过重庆谈判,中共获得了制止战争的主动权,国内人民反内战运动逐渐高涨,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小规模进攻连连受挫 是人民解放战争基本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召开的,人民军队通过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基本上消灭了中国的反动势力,中共联合民主党派建立新政府已提上了议事日程
参加派别 参加的主要是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 参加的团体更具有广泛性
内容 政治民主化 和军队国家化是争论的焦点 讨论的中心是成立新中国
作用 通过的政协协议有利于人民,有利于抵制国民党发动内战,但政协协议不久被国民政府撕毁 通过的决议完成了建立新政府的准备工作,“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008年全国Ⅰ.1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2)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严峻的经济形势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时经济形势严峻;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大力恢复发展生产;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010年全国Ⅱ.19)据统计,到1950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总额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这反映了新中国
A迅速实现经济稳定 B经济状况根本好转
C合理调整了工商业 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第一个五年计划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 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三大改造的完成;经济建设成就;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近代中国的六种经济形式
经济形态 发展概况 主要特点 简要评价
封建自然经济 ①在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统治地位;②鸦片战争后,受内外资本主义经济的冲突,开始瓦解;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完全解体。 ①以封建土地制度为基础;②男耕女织,自给自足;③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保守性。 ①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②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①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②甲午战争后合法设厂大量增加;③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不同情况被接收。 ①政治上享有特权保护;②经济上资金、市场等方面处于绝对优势;③垄断了重工业。 ①掠夺了中国的原料,抢占了中国的市场,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②客观上瓦解了自然经济,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
洋务经济 ①内忧外患,创办于洋务运动中;②先办军事工业,后办民用工业;③甲午战争之后趋于破产,清朝灭亡后转为官僚资本。 ①属于近代机器大工业;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性质不同;③从重工业开始;④封建性、买办性、腐朽性并存。 ①引进了西方大工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培育了一批近代科技和产业工人,促进近代化的发展;②由于落后的体制和腐朽的管理,最终破产。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①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于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②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有三次显著发展;③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本的经济掠夺和国民政府的经济统治政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④解放战争时期由于美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僚资本的压制,工商企业大量破产;⑤新中国成立后,合理调整促进其恢复和发展,1953-1956年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①先天不足,后天畸形;②主要分布于轻工业和东南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行业和地区的分布不合理;③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复杂的两面关系。 ①进步的经济形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壮大;②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包括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③冲击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推动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①1927年国民党四大家族凭借其权势形成;②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迅速膨胀,操作国家经济命脉;③新中国成立后被没收,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①凭借国家政权进行垄断;②资本雄厚,操作了国家的经济命脉;③以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封建势力为靠山。 ①是国民党反动派赖以生存的基础;②严重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新民主主义经济 ①1927年后出现于南方革命根据地;②随着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发展而不断壮大;③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①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②多种经济形势并存;③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经济。 ①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斗争的经济基础;②不断壮大,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保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对比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制定背景 国民党反对政府被推翻,筹备成立新中国 人民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展开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规定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公民的权力和义务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 规范和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各项工作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4)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二战后世界形势的特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新中国同苏联等国建交;新中国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亚非会议上的积极贡献。
新中国三大外交政策
政策 解决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地位,在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到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的问题 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奠定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使我国在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高考资源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高考资源网
Ks5u~~K&S%5#U
Ks5u~~~K@s%U~~~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5 五代 辽 宋 夏 金 元
(1)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北宋的建立和分裂局面的结束 中央集权的强化 科举制的发展
陈桥兵变;北宋的建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作用及影响;科举制的发展。
唐朝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比较
唐朝 北宋
措施 完善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 集中军权:用和平手段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选编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集中行政权: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集中财权:派转运使到各州管理财政。
特点 既加强了皇权,又使行政机构的效率得到提高 从皇帝直接控制兵权入手,把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使地方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同时也给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善于纳谏,重视决策过程的集思广益。 吸取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赵匡胤正是通过兵变夺取皇位的,因此特别注意把兵权、财权等控制在自己手中,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2)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表现;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在理财、军事、教育三方面的措施;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失败原因和历史地位。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比较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异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
措施 主要是整治措施 包括理财、军事、教育等
影响 对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一定作用,但由于时间太短,起到的作用不大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相同点 背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反抗斗争不断发生;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困难;辽和西夏的威胁。目的:巩固统治,挽救危机。作用: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结果:旧势力强烈反对,因大地主大官僚阻挠而失败。性质: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的调整,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
改革类型 重要改革 改革内容 改革意义
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管仲改革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使齐国的经济、军事实力迅速壮大,首先确定了霸主地位。
推动社会转型的改革 商鞅变法 废井田,开阡陌;废除特权,奖励耕战;建立县制。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缓解封建社会危机的改革 庆历新政 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改革时弊,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因为新政触犯了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而废止。
王安石变法 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甲法、将兵法等 兴修水利,发展了农业,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但新法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而失败。
少数民族汉化封建化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 公元485年颁布均田令,实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顺应民族融合的客观趋势进行改革,加速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回复和发展,为北周统一北方和以后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2)进步的改革有时也会因触犯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阻挠而失败。
古代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革除社会弊政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革弊标新要有远见卓识,要坚决彻底。(2)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人民愿望的进步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反之,则阻碍历史前进,加剧社会矛盾。(3)改革都与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今后的历史产生一定的影响。(4)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5)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不能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标准。(6)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等当。
(3)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契丹的兴起和建国 宋辽的和战 西夏的建立 宋夏的和战
契丹国的建立;辽的“蕃汉分治”制度;宋辽和战与澶渊之盟;西夏国的建立,西夏的政治制度,夏宋和战。
(2009年全国Ⅰ.16)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C)
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 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
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 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
(4)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金的建立 辽和北宋的灭亡 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 宋金对峙局面的形成
女真族的兴起;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猛安谋克制;金灭辽和北宋;“靖康之变”;南宋建立;北方义军抗金斗争;岳飞抗金;绍兴和议。
蕃汉分治制度、猛安谋克制度与八旗制度的比较
蕃汉分治制度(契丹、辽) 猛安谋克制度(女真、金) 八旗制度(女真、后金)
内容 “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治汉人” 以户为计算单位,300户为一谋克,设百夫长一人,十谋克为一猛安,设千夫长一人
特点 民族分治,实行阶级统治 兵农合一,军政合一;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具有军事征发、行政管理、组织生产三项职能,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
作用 实际上是对汉族先进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同时也促进了契丹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发展 对金的社会社会起了重要作用,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 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2010年全国Ⅱ.16)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D)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2007年全国Ⅰ.40)(6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8
材料二: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居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 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鼓, 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父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 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莲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
——摘编自《大金国》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分界线(4分)
答: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国及其历史影响。(16分)
答:原因:上京地处偏僻,不便衽统治;燕京地区是战略要地;利于控制全境,便于南下攻宋;经济发达交通便利,文明程度较高。
影响:促进民族融合,加快社会文明和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加速了北京地区的建设发展,为此后历代定都北京奠下基础。
(5)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蒙古的兴起 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 元朝的灭亡
蒙古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蒙古汗国的建立;成吉思汗的征战;元朝的建立和全国统一,文天祥抗元斗争。元朝的疆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的行省制度。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的比较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相同点 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机构;目的都是巩固地方统治;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用影响。
不同点 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地方权力的大小 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都是世袭的;诸侯国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 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在辖区行驶行政管理权 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
作用于影响 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容易形成割据势力,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其积极作用更加明显
中国古代民族迁徙的流向
流向 原因 概况 特征
少数民族内迁(北方草原向黄河流域) 少数民族游牧生产的不稳定性;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 东汉初年南匈奴内迁;元统一后,边疆各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 伴随着武装进攻
北民南迁(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 北方战乱繁多,南方相对定 西晋时,中原人口大量南迁;五代十国时期,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发生在战乱时期;民间自发的
内地居民向边境迁移 巩固边防;发展边疆地区经济 唐朝末年汉族农民为躲避战乱迁到长城以北;元朝汉族人民大量迁居到边疆地区 发生在统一王朝;有政府组织、百姓自发两类
华人外流 生活所迫 唐朝时有人到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后去南洋的人更多
外族内流 唐朝时许多阿拉伯人、波斯人到我国居住,元朝时形成回族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助于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改变了中原人口过于集中的局面,人口分布渐趋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开发了祖国的边疆地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全方位发展。
(2007年全国Ⅱ.16)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B)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6)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理学和史学
科学技术的成就: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三大发明的完成;建筑技术的提高;沈括的《梦溪笔谈》;元朝历法和天文学家郭守敬。理学。史学: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文学:宋词的繁荣;李煜、苏轼、柳永、辛弃疾、李清照词作的内容、风格特点;陆游的诗词;市民文学——话本;元曲和关汉卿。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成就 外传 影响
造纸术 (1)中国古代最初把文字刻在甲骨青铜器上,后来更多使用竹木简和帛做书写材料。(2)西汉是发明了植物纤维纸,但纸质粗糙,不适于书写;(3)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被时人成为“蔡侯纸”。 公元4世纪传到朝鲜,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12世纪传到欧洲和非洲,16世纪传到美洲,19世纪传到大洋洲 成为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印刷术 (1)调班印刷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868年)记载的调班印刷品是《金刚经》。(2)活字印刷术:北宋时期平民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有从西域传到欧洲 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成为欧洲“新教的工具”
火药 (1)唐代,(2)北宋,(3)南宋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震动。火药把欧洲“其实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 (1)发明及应用:战国时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2)北宋时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 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中国古代天文历法
时间 发展表现 地位就及影响
春秋 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形成我国固定的历法系统,比西方早160年
战国 《甘石星经》 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西汉 “太初历” 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
太阳黑子的记录 世界上最早
东汉 张衡对月食作了科学解释 世界上最早
唐朝 制定了《大衍历》 标志着我国古代历法系统的成熟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世界上第一次
北宋 沈括创制“十二气历” 有利于农事安排
元朝 政府设太史局编制新历法,郭守敬创制天文观测仪器,在全国范围内主持了规模空前的天文测量,编订了《授时历》 《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2010年全国Ⅰ.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D)
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
(2010年全国Ⅱ.15)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传写不给。今(雕)版大备,士庶之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C)
A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儒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7 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1)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和世界 英国走私鸦片和中国的禁烟运动 鸦片战争的过程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封建统治的严重危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崛起和对外扩张;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其严重危害;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1840年,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侵占广东香港岛;中国爱国军民奋起抵抗侵略者;清政府屈服,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
(2008年全国Ⅱ.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得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无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崇山峻岭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答: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进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答: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
答: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
(2)鸦片战争的影响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危害;从社会性质、社会矛盾和革命任务的变化看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发动侵略战争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和英法联军攻占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和《天津条约》的签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和《北京条约》的签订;俄国侵占我国北方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009年全国Ⅰ.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4)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 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的全盛时期 《资政新篇》 天京变乱与重建领导核心 太平天国的防御战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当时的历史环境。太平天国的酝酿: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以及他的宗教理论,冯云山组织拜上帝会,发动农民开展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上进军;定都天京。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高潮:《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东征──太平天国的军事全盛时期。天京变乱。洪秀全重整朝纲,洪仁与《资政新篇》。太平天国的积极防御:再破江北大营,三河大捷,再破江南大营与进攻上海的战役,安庆失陷,陈玉成就义。太平天国的最后战斗:曾国藩指挥清军围攻天京,天京陷落。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区别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产生背景 1853年定都天京,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 经过天京事变,太平天国开始衰落
经济主张 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 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
实质 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 向西方学习,带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
群众基础 拥有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实施情况 由于战争环境和其落后性、空想性,未能实施 由于战争和缺乏社会基础,未能付诸实施
特点 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相同点 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反封建的纲领性文件
(2008年全国Ⅱ.13)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
A.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B.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
C.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D.实施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5)新思想的萌发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产生的原因。林则徐及《各国律例》和《四洲志》。魏源和《海国图志》。《康輶纪行》和《瀛环志略》。《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2007年全国Ⅱ.18)下列各项中,介绍西藏风土人情,建议政府防范外敌入侵的著作是
A.《佛国记》 B.《瀛环志略》 C.《康輶纪行》 D.《天下郡国利病书》
(2008年全国Ⅰ.13)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畲 C.郑观应 D.严复
(2011年全国卷.14)徐继畲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 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 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 秦汉
(1)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朝的统一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秦末农民战争
秦统一的历史条件,秦王嬴政统一全国,秦朝的疆域;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巨鹿之战,秦朝的灭亡。
(2007年全国Ⅰ.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B)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2)两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
刺史制度 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 察举制 编户齐民
刺史制度;郡县制和封国制;推恩令;察举;编户齐民。
(3)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匈奴的兴衰 张骞通西域 西南夷与百越
边疆各主要民族及其生活地区。匈奴的社会状况;匈奴的统一;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呼韩邪单于与昭君出塞;东汉初年的南匈奴与北匈奴;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张骞通西域;中原地区与西域联系的加强;西汉设西域都护;班超经营西域;西南夷和百越;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西汉与南越的关系;汉武帝在南越地区设郡县。
(2007年全国Ⅱ.13)图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C)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4)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与朝鲜的关系 与日本、越南的关系 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丝绸之路
汉朝的外交与汉文化的影响。秦汉与朝鲜半岛的往来;中国与朝鲜半岛的贸易往来。秦汉时期的中日交往;中越经济文化联系。丝绸之路的开通;丝绸之路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汉朝与安息的交往;汉朝与大秦的交往。
(2010年全国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期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答:汉代:张骞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2分)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2分)
(5)秦汉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哲学与宗教 史学与文学 雕塑与绘画
秦汉文化的特点。太初历;张衡的科技成就;关于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九章算术》;《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西汉前期的纸;蔡伦改进造纸术;造纸术的传播及其影响。两汉时期哲学与宗教发展的基本特点;董仲舒及其思想与著作;王充的思想及其著作;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形成;早期道教的经典及早期道教的活动。司马迁与《史记》;《汉书》。赋与汉赋的代表作;乐府诗。秦汉陶塑艺术及其精品;秦汉铸铜艺术及其代表作;秦汉绘画艺术。
(2008年全国Ⅰ.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阴”的方位是(D)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008年全国Ⅱ.12)古人云:“日之所照曰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A)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2009年全国Ⅰ.13)“四面楚歌”典出楚汉战争。西汉初期,“楚歌”在社会上风行一时。这主要是因为(B)
A.南方经济的影响 B.统治集团的更替
C.北方文化的衰落 D.民族融合的结果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4 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武则天的统治 “开元之治”
隋的建立和统一;隋统一的原因及意义;隋朝重要的建设项目:兴建两都,广设仓库,开通运河,修筑驰道;隋炀帝的暴政;隋末农民起义和隋的灭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贞观之治”及唐太宗的政绩;武则天的统治及其政绩;“开元盛世”及唐玄宗的政绩。
(2007年全国卷I. 13)史学家陈寅恪在评述:“武周之代李唐”的历史意义时说,此“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此处“社会之革命”是指(C)
A.重用酷吏,实行法治 B.女皇当政,任用女官
C.扶植庶族,抑制士族 D.移风易俗,推崇佛教
(2010年全国Ⅰ.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受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答:(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府兵制与募兵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三省六部的名称、职能及隶属关系,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形成和发展,科举制的进步作用;隋唐两代对府兵制的改革、调整及其作用、弊端,府兵制的崩溃和募兵制的形成、特点及其对封建统治的利弊;隋朝的租调制和纳绢代役,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结果。
中国古代主要选官制度
选官制度 时期 依据 实施原因 主要特征 科目或标准 主要影响
察举制 两汉 品行才学 统治者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加强统治 由地方长官考察、选拔人才并推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孝廉、茂才、察廉、明经等 使中央集权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 门第望族 察举、征辟制是人才流失 通过对士人的考察,评价等级,按等授官 家世、道德壮况、才能学识 门阀士族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影响了中央集权
科举制 隋唐到晚清 考试成绩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需求,加强中央集权 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等五十多种 扩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对维持社会稳定、普及知识起了一定的作用;从明代开始不重实际学识,束缚读书人的思想、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2007年全国Ⅱ.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D)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2010年全国Ⅱ.14)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受到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B)
A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2008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答: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答: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答: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答: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农业 手工业 商业和城市与社会生活
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农田灌溉的发展和农具的改进,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发展的特点;发达的水陆交通,统一的货币,市场较前代发达;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繁华城市。
(2009年全国Ⅰ.15)表2: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
年代地域 西汉元始二年 晋太康元年 唐天宝元年 宋元丰三年
北方 965 149 493 459
南方 111 65 257 830
影响表2汉代至宋代南北方户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D)
A.朝代时间长短 B.王朝力量强弱 C.疆域面积大小 D.经济格局变化
(2009年全国Ⅱ.13)隋唐时期商业经济较之前代有很大的发展,但仍有许多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其中有(B)
A、废除五铢钱 B、市坊分区 C、实行两税法 D、草市兴起
(2010年全国Ⅱ.13)唐高祖废汉代以来的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成为历代钱币的一种范式,其原因是:(C)
A确立了钱币“圆形方孔”的形制 B采用了新的材质
C改变了以重量定钱币名称的传统 D铸造技术更精良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突厥 回纥 靺鞨 南诏 吐蕃
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东突厥和西突厥与唐的关系;回纥汗国的建立及其与唐的关系;黑水靺鞨、粟末靺鞨与唐的关系;南诏的崛起及与唐的关系;吐蕃的统一及与唐的关系。
(2011年全国卷.39)祖国西北,地域广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农牧并存的人文特征,使这里成为各民族繁衍生息、交流融合的家园。陕、甘、宁等地区曾是周、秦、汉、唐立国之基。现代历史上,这里孕育了中国革命的圣地。西北的全面开发与社会经济发展,必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贡献。
材料一: 周、秦、汉、唐定都关中且国势强盛,并非只因为关中农业经济繁盛,四周险塞,关中西北面、北面的山地、高原同样重要。西周末年,王室失去了山地中“戎”族的支持,被赶出了关中平原。秦国控制了山地,“遂霸西戎”,积聚起雄视“山东”的力量;视死如归的战士与关中繁荣的农业经济,同是支撑秦统一全国不可忽视的因素。由山地、高原中“善骑射”的“六郡良家子”组建的军队,也一直是汉朝军队的核心。隋及唐前期,关中在经济上已然衰落,远不能与“山东”相比,但依靠关陇为主体的府兵,以及国家马场饲养的最多时达到四十万匹的战马,仍足以控辖全国;当唐朝失去对西北山地的有效控制后,国势便一蹶不振。在历史学家吴于度看来,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互动,构成世界范围内农业时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就中国历史来说,唐以后草原与中原农耕地区的互动更为广泛而深入。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关中周边地区对秦汉隋唐统一强盛的作用。(8 分)
答:北面、西北面山地、高原形成关中的地理屏障;输送了长于骑射的骁勇战士;提供了战马。
(4)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互动”对唐以后中国历史的影响。(12分)
答:契丹、女真、蒙古族、满洲族等游牧民族先后建立跨草原与农耕地区的政权;草原地区与农耕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相互影响日益深入;形成广泛而深入的民族融合,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逐渐形成。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和新罗的交往 和日本的交往 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唐朝的对外交通、对外交流和国际大都会;和新罗的友好往来;日本遣唐使;唐文化对新罗、日本的影响;和东南亚国家的往来;中印经济文化交流;和波斯、大食、东罗马的往来。
(2010年全国Ⅱ.39)(6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地位。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期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答:汉代:张骞通西域(或者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2分)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2分)
(6)隋唐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文学和艺术
雕版印刷术和火药的发明,隋唐天文学和历法的成就,隋唐医学的发展,隋唐建筑的成熟;唐诗和李白、杜甫等著名的诗人;艺术宝库莫高窟,隋唐绘画和书法的大发展及著名的书、画家,隋唐乐舞。
(2009年全国Ⅰ.14)南朝秀美灵动,北朝刚健雄浑,南北文化共同孕育了唐代文化的新气象。以下最能体现南方文化特征的是 (A)
A.初唐书法 B.秦王破阵曲 C.飞天壁画 D.唐三彩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6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
经济建设方针的确定 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整风运动;反右派斗争的开展及其扩大化。
(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反右倾”斗争和三年经济困难 七千人大会和十年建设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反右倾”斗争;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七千人大会;1957年至1966年在探索中取得的成就。
(2007年全国Ⅰ.21)图6反映的是1956年-1965年间我国
A.煤炭生产的基本状况
B.粮食生产的基本状况
C.钢铁生产的基本状况
D.石油生产的就本状况
(2011年全国卷.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经济政策的变化
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
D.中苏关系的变化
(2009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二:表4: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0--1965年我国农业税占农业实产量比例的变化趋势及主要原因。(l0分)
答:变化趋势:总体呈下降趋势,中间略有反复。
主要原因: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加上抗美援朝等需要,农业税比例较高,随后,国家采取重点发展工业的政策,需要农业的支持;“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受高指标和浮夸风等因素影响,农业税比例略有上升。此后,国民经济进入调整阶段,农业生产以恢复和稳定为主,农业税比例明显降低。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开始 全国夺权和二月抗争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外关系的新成就。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导火线和全面发动;“全面夺权”和二月抗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干部下放。林彪反革命集团;九一三事件;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及其转机、回升和成就;“批林批孔”;“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四五运动;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8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洋务运动
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洋务运动的效果
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洋务运动中的两种工业
类别 军用工业 民用工业
生产目的 为清政府服务,以“自强”为口号 获取利润,以“求富”为口号
产品去向 由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不投放市场 除满足军事需要外部分投放市场
企业性质 封建性质的企业 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
管理特点 采用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用管理军队的办法管理生产和工人 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管理方式
启示 洋务运动的兴起,顺应了世界工业文明发展的潮流,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先河,反映了洋务派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进行统治政策调整的自救行为,但是受到时代和阶级属性的制约,用进步的经济基础去适应腐朽的上层建筑,不能从跟不上变革封建制度,最终导致洋务运动没有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也没有实现中国的工业化。
(2007年全国Ⅰ.15)清末湘军的组织形式“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这种军队组织形式是
A.便于国家直接控制、指挥军队 B.使将不专兵,妨碍军队作战
C.造成兵归将有,为近代军阀所承袭 D.促进官兵平等,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2008年全国Ⅰ.1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2008年全国Ⅱ.14)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 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产生的年代和分布;中国早期著名的资本主义企业;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诞生的年代、分布和来源;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和早期斗争。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阶段 时间 条件 表现 特点 影响
产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分解着中国的封建经济,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3、外商企业的高额利润刺激了官僚、地主、商人的投资热情;4、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 在上海、广东等沿海地区兴起。著名的有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县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房。 从发展水平来看,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一定依赖关系。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 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促进了社会进步;壮大了无产阶级队伍,促使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推动了政治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和民主革命的发展。
初步发展 19世纪末 1、甲午战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破坏;2、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出现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 地区分布更广;轻工业发展较快,棉纺织业尤其突出。 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提供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短暂春天 一战期间(春) 1、辛亥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2、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3、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4、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发展;5、“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思潮的推动;6、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等有识之士大力倡导。 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中国新增资本超过过去的半个世纪。其中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 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1、主要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3、与本国封建经济相比,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使其发展受到极大束缚。 促使中国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化和中共的成立提供阶级基础。
较快发展 国共十年对峙(夏) 南京国民政府实现了国家的基本统一;国民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棉纺织业、面粉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萎缩 抗日战争时期(秋) 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制;国民政府的战时体制。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机控制经济命脉,压制民族企业,民族企业日益萎缩。 官僚资本膨胀,民族企业萎缩。
绝境 解放战争时期(冬) 美国的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挤压;苛捐杂税,通货膨胀。 民族工业受到内外双重打击。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新生归宿 新中国初期 新中国成立,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需要。 保护私营工商业的合法经营和发展,开展“五反”运动,打击不法资本家;采取合理调整工商业等措施,利用民族资本主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民族资本主义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新时期发挥了新的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1)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性。
(2)后天畸形:地区分布不平衡,行业发展比平衡,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3)发展艰难: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双重压迫,无法独立发展。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阻碍因素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民主工业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自身原因 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因而投资和发展的方向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领域,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这种工业结构和地区分布的失衡使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未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政局动荡 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迫使民族工业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
促进因素 列强侵略 瓦解着中国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政府鼓励 由于时代潮流的冲击和巩固统治的需要,清末“新政”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
实业救国 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有利地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民族精神 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持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与时俱进 一些民族工业自身技术的不断革新、合理的经营策略也是其顽强发展的因素
(2010年全国Ⅰ.14)表1: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表1反映这一时期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1885 7827.6 38.6 17.9 18.8
1887 85787 36.4 19.6 24.3
1889 86187 35.5 17.4 25.7
1891 95394 33.4 17.1 25.1
1892 88818 35.2 17.2 26.0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业流通
(3)甲午中日战争
战争爆发的背景 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 《马关条约》及其影响 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战争的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战役,战争的性质和结果;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三国干涉还辽;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中国近代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签订时间 主要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 英 1842.8.20 割香港岛;赔2100万银元;开广厦福宁上;协定关税。 破坏领土主权;加重人民负担;沿海门户大开;丧失关税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英 1843.10 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租地造屋永久居住。 破坏司法主权;为“租界”提供借口
望夏条约 美 1844.7.3 兵船任意“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破坏领海主权;便利文化侵略。
黄埔条约 法 1844.10.24 自由传教,修建坟地。
天津条约 俄美英法 1958.6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淡水等10口岸;舰船自由航行长江;到内地游历经商;赔英法军费各200万元,英商200万元。 有利操纵清政府内政外交;外国势力深入内地;取得内河航行权;为不法活动护身;加重人民负担。
北京条约 英法 1860.10 天津有效;增开天津;割九龙司地方一区;华工出国;赔军费增至800万元。 威胁北京安全;在港势力扩大;掠卖中国人口;进一步加重人民负担。
俄 1860.11.14 割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地约40万。 领土空前破坏
瑷珲条约 俄 1858.5.28 割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地60多万。
勘分西北界约 俄 1864.10.7 割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44万。
改定条约 俄 19世纪80年代 割西北部地约7万。
中法新约 法 1885.6.9 承认法对越的殖民统治;中越边境开辟商埠;云桂筑路与法商办;法撤基隆澎湖军队。 达到侵越目的;打开西南门户;取得筑路特权。
马关条约 日 1895.4.17 割辽台澎;赔2亿两;开沙重苏杭;开设工厂。 引起瓜分狂潮;控制经济命脉;深入中国内地;阻碍民资发展。
辛丑条约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比荷西 1901.9.7 赔4.5亿两;划使馆界;拆京沽炮台;惩反帝官吏;改外务部;改定商约。 清政府彻底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二十一条 日 1915.5.9 日接管德在山东权利;延长旅大及南满、安奉的租期;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沿海港岛不租割他国;聘日顾问合办军警。 把中变为日独占殖民地。
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的归类
分类 条约名称 内容
割地 南京条约 香港岛
瑷珲条约 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北京条约 九龙司地方一区(中英),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44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改定条约 中国西北部约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
马关条约 辽东半岛(三国干涉后退还)、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 南京条约 2100万银元
天津条约 600万两白银(赔偿英法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北京条约 1800万两白银(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马关条约 2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 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开埠通商 南京条约 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天津条约 营口(最北端)、南京、汉口(开始深入中国内地)、台湾、镇江、九江、烟台、汕头、琼州(最南)、淡水(最东)。福建自多(福、厦、淡、台)
北京条约 天津
中法新约 中越边境
马关条约 沙市、重庆(最西端,完全深入中国内地)、苏州、杭州
攫取特权 南京条约 关税主权
南京条约附件 司法主权和租界权
望夏条约 领海主权
黄埔条约 自由传教
天津条约 内河航行权
中法新约 修铁路
马关条约 开工厂
辛丑条约 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二十一条 日本对中国的保护权
何梅协定 日本迫使中国军队撤出河北,进一步控制华北
突出特征 南京条约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天津条约 开放通商口岸最多,内河航运权首先被破坏
瑷珲条约 割地最多
马关条约 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辛丑条约 赔款最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十一条 灭亡中国的条约
(4)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背景 康、梁的维新思想 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戊戌变法的背景;早期维新思想产生及其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特点及《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梁启超的《变法通议》;《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维新派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应诏统筹全局折》和保国会;百日维新及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的比较
洋务思想 维新思想
时代背景 自由资本主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 帝国主义时代、甲午中日战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阶级代表 地主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
思想主张 维护封建社会,兴办官办工业,学习西方科技 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发展民族工商业
思想特点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儒家思想和西方启蒙思想的结合
(2008年全国Ⅰ.15)1920年,梁启超在《欧游心影录》中谈到“科学万能说”时,认为它“当然不能像从前一样的猖獗”。梁启超这所以这样说,是因为
A.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遇到阻碍 B.科学技术在欧洲的发展水平很高
C.科学技术在世界大战中成为战争的工具 D.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减慢
(2008年全国Ⅱ.14)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下列人物中,其主张与冯桂芬的观点相似的是
A.龚自珍 B.洪仁玕 C.李鸿章 D.严复
(2011年全国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义和团运动的发展;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007年全国Ⅰ.18)在近代中国,民众与外国传教士及信徒的冲突称为“民教冲突”,据记载,冲突最多的三个年份分别为1884年,1898年,1900年,这表明
A.中西文化冲突不可调和 B.传教活动均以武力为后盾
C.清政府对传教活动态度强硬 D.民教冲突随民族危机加深而突显
(2007年全国Ⅰ.19)图5是北京某街道老路牌照片,路牌外文是“RUE HART”,RUE是街道的意思,HART指担任近代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此路牌设立的时间应该是
A.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B.洋务运动时期
C.八国联军占领时期
D.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五个重要不平等条约
条约名称 内容识记技巧 发展趋势及反映的现象响
南京条约 “五亿(议)港元”: “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亿(议)”指中英两国议定关税;“港”指将香港岛割给英国;“元”指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1、赔款数量越来越多;2、割让的领土面积越来越大;3、开放的通商口岸由沿海向内地延伸;4、从《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到《马关条约》中的“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同时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5、《辛丑条约》中关于严禁中国人民反帝的规定,反映了列强有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的侵略特征。
天津条约 “公开行贿”:“工”指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开”指增开南京、汉口等10处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指赔英法军费各200万元,英商200万元。
北京条约 “天天陪(赔)酒(九)”:第一个“天”指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第二个“天”指增开天津为商埠;“陪(赔)”指增加大量赔款;“酒(九)”指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马关条约 “两口(子)分工”:“两”指赔白银二亿两;“口”指开放沙市、重庆、苏州和杭州为通商口岸;“分”指分割,即割辽台澎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辛丑条约 “兵民禁赌”:“兵”指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把北京东交民巷辟为“使馆界”;“禁”赔指清政府进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赌”指赔款白银4.5亿两。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伟大的历史转折
在徘徊中前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拨乱反正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内容和历史意义;拨乱反正的成果;《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时间 标志 背景 影响
1927年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大革命失败中国面临着危机;三大武装起义失败;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 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1949年 七届二中全会 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解决了革命胜利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文革”结束,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国民经济有待恢复和发展 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代中国三次历史性巨变
时间 表现 影响
19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007年全国Ⅱ.20)1977 年,我国恢复高考制度。这
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宣告了改革开放的开始
C.体现了社会公正的重建 D.意味着拨乱正反的完成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发展
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改革开放的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与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的比较
类别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新时期的对外开放
前提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在平等交往、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与主权完整的前提下,主动开放 西方列强的侵略加剧,国家主权遭到破坏,被迫开发
内容 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和资金,扩大对外贸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
性质 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的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适应西方列强的侵略需要,反映了西方列对华的侵略政策
影响 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有利于外国的侵略,不利于中共民族工业的发展
中共几次土地政策调整
时间 土地路线或政策 实行或调整的原因 影响 备注
土地革命时期 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手工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国共对峙;国民党围剿革命根据地;中共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调动一切反封建因素以保证土地革命的胜利 使广大贫农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有力的支援了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解放区的发展壮大;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无地少地农民分到土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翻身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为解放战争的迅速胜利提供了保障。 1947年9月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新中国初期 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保护富农经济。 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 彻底废除了延续数千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1950年6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三大改造时期 农业合作化 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基本确立;有利于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十年探索时期 人民公社化 主观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规模越大,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困难
改革开放时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2009年全国Ⅱ.15)表1: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类别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经济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8.1 17.9 18.5
表1反映了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008年全国Ⅱ.17)改革开放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1978年我国城市数量为193个,1997年为668个,其中以中小城市的增长最为迅速。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乡镇企业的崛起与发展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政治路线;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中共十三大制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共十五大提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重要会议
会议 时间 内容 影响或意义
中共一大(P118) 1921.723-31 通过了党的纲领(最高):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确定了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书记)、李达(宣传)、张国焘(组织)。 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心。
中共二大(P119) 1922.716-23 提出了民主革命纲领(最低):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成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指出民主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民族资产阶级;决定了中共加入共产国际。 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中共三大(P122) 1923.612-20 确定了国共合作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帮助国民党改组成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有巨大历史功绩,没有提出党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国民党一大(P122) 1924.120-30 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同意了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标志国共和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八七会议(P7) 19278.7 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了秋收时发动武装起义;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思想。 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遵义会议(P20) 1935.115-17 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 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瓦窑堡会议(P24) 193512.25 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
洛川会议(P32) 19378.22 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抗战路线(全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P38) 1939 确定了“熔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国民党开始执行一条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路线。
中共七大(P45) 19454.23-6.11 发表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了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形势下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为针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国民党政协(P50) 1946 改组国民党;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 冲破了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体现了党派平等协商的精神。
七届二中全会(P64) 19493.5-13 决定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中心;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政、经、外方面的基本国策,以及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告戒了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解决了革命胜利以后,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在重大问题,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政协一次会议(P88) 1949.921-30 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副主席);决定了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一届人大(P104) 19549.15 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的政治制度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保证。
中共八大(P107) 1956.9 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次成功的探索。
八大二次(P108) 1958 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
七千人大会(P110) 1962.111-27 总结了“大跃进”中的经验教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带头做自我批评;为“反右倾”运动中被错误批判的大多数人平反。 鼓舞了全国人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十一届三中(P126) 197812.18-22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的停止使用“以阶级斗针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决定拨乱反正,审查解决党内一批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形成了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十一届六中(P127) 1981 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32年的历史包括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客观评价。 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中共十二大(P134) 1982.91-11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共十三大(P134) 198710.25-11.1 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规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致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中共十四大(P135) 1992 主要任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加快改革开放,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为我国规划了本世纪前进的航程;确立了迈向21世纪的行动纲领;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中共十五大(P135) 1997.9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改革和发展作出跨世纪的战略部署。 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为我们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指明了方向,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
中共十六大 2002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新中国经济的三次转变
转变 标志 原因 意义
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 受苏联模式影响 社会主义制度由此确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由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到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由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你十四大的召开 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
(4)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发展
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少数民族先后跨入社会主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道路。
(5)“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的交流
《告台湾同胞书》;叶剑英《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撒切尔夫人访华及中英谈判;中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针;中英联合声明;中葡联合声明;香港回归祖国;海峡两岸的交流。
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与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实行目的 发展经济,促进现代化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 实现祖国统一
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社会主义制度 资本主义制度
指导原则 特殊的经济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国两制”
区域范围 中国大陆部分指定地区 少数民族聚居区 港澳台地区
自治程度 谈不上自治,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办法 有“一定自治权” 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政策范围 只是在经济上享有特殊政策,在别的方面与其他地区相同 除外交权和国防权外,按照基本法规定可以行使其他权利
联系 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自治权,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
(6)新时期对外关系的重大发展
中美关系的紧张状态;中苏关系的恶化;中国“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尼克松访华和《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中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恢复;中日关系的发展;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估计;中国新时期的外交方针;当今世界的特点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现代中国的外交
时期 政策原则 成就 备注
20世纪50年代 “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打破了帝国主义封锁孤立中国的政策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 是新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的成功召开
20世纪70年代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国际地位提高,掀起建交热潮
中美关系的缓和与正常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新时期 不结盟政策 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参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促进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2007年全国Ⅰ.22)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主要目的是
A.团结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使中国尽早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支援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反美斗争
C.表明中国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不与美苏结盟
D.团结第二、第三世界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2010年全国Ⅰ.17)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共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
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
(2011年全国卷.23)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
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
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设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1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讯事业的发展;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及其影响。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过渡
美、德、英、法、俄、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及其帝国主义特征。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江华条约》的签订;日本挑起甲午中日战争、日俄战争;日本吞并朝鲜;列强瓜分世界;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国家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俄国 日本
原因 幅员辽阔,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为广阔的国内市场;源源而来的欧亚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必要的技术、经验;内战后政局相对稳定,大量欧洲资本涌入。 国家统一的完成,开辟了统一的国内市场;法国50亿法郎的赔款,增加了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资金;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的矿藏,为工业发展补充了重要的资源;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易于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 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即使在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资本家也能从殖民地获得巨额利润;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而不愿用于更新国内的生产设备和采用新技术。 农民的贫困和农业经营的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狭窄;小企业的大量存在,限制了工业新设备和新技术的采用;普法战争后的割地和赔款在很大程度上防碍了经济的发展;大量资本投放国外和信贷领域。 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促进,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封建残余保留较多,国内缺乏资金,依赖于外国资本,中央和地方政权被贵族把持,贵族地主占有大量土地。 明治维新的促进,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侵略中国朝鲜,得到许多特权,政府的大力扶植;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农业落后。
表现 工业发展最迅速的国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家。 工业生产飞速发展。19世纪最后30年,工业生产的增长速度仅次于美国,也居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工业生产退居世界第三位;失去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被美德相继赶超。 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远远落后于美德,到19世纪末降到世界第四位。 1861年农奴制改革完成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但仍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20世纪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特征 由于托拉斯是最盛行的垄断组织,被称为“托拉斯帝国主义”。 由于容克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联系密切,被称为“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 由于殖民地对英国的兴衰具有极大意义,被称为“殖民帝国主义”。 由于国家垄断资本热衷于银行信贷,被称为“高利贷帝国主义”。 由于封建势力仍很强大,沙皇政府由热衷于对外侵略,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由于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和军阀相互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过程 时间事件 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形成奠定基础;早期殖民侵略的扩大,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初步形成 19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推动 工业革命促使各国资本家到全球各地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把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成为其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各国进一步争夺殖民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开拓海外市场,世界被基本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扩大发展 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速度明显加快。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世界市场的影响
时期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显著特点 主要途径 世界市场进程
工场手工业时期 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 商业资本 暴力手段残酷掠夺 殖民扩张和掠夺 雏形阶段
自有资本主义时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凭借优势输出商品,扩大市场 武力与不平等贸易相结合 基本形成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资本 凭借资本在经济上控制世界市场 武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瓜分世界 最终形成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过程
时间 政治体系 经济体系(市场体系) 殖民体系
开始形成 新航路开辟后 工场手工业时期,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 新航路的开辟事世界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国际间的贸易范围扩大 西欧国家进行殖民征服。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初步形成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兴起,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亚非拉许多国家成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的殖民征服是更多的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更加巩固,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伴随着列强对世界的瓜分,世界联系成一个整体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亚洲觉醒的标志;朝鲜的义兵运动;印度国大党的成立;1905~1908年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埃及人民的抗英斗争;苏丹马赫迪起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丁美洲的私有大地产制;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宪法。
亚洲革命风暴和亚洲的觉醒
亚洲革命风暴 亚洲的觉醒
时间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1、19世纪上半期,亚洲许多地区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2、工业革命后列强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矛盾非常尖锐;3、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腐朽,同殖民势力相互勾结,遭到人民反对。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亚洲各国民族危机加剧;2、亚洲一些国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民主意识产生;3、一些国家的封建统治者依附帝国主义而生存。
性质 反殖民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任务,属于旧式民族解放运动。 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进入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事件 爪哇人民反对荷兰的起义;阿富汗反英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1907年朝鲜人民反日义兵运动;中国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旗帜 以宗教为旗帜 以民族民主主义为旗帜
领导 封建统治阶级(王公、贵族)和农民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力量 农民和手工业者 农民、手工业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方式 以武装起义为主要形式 政治斗争(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结果 基本上都被镇压下去 基本上最终归于失败,但取得一定成果
意义 沉重打击西方殖民者和本国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其他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背景:伊朗的民族危机严重;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激起人民不满,阶级矛盾尖锐。概况:1948年发动起义,打击封建武装,建立根据地,实行平分财产和共餐制度,1852年被镇压。 特点:新兴民族资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斗争的力量;除反帝反封建外开始要求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发方式多样化,起义或改良。
印度民族大起义和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1905-1908年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背景 英国在印度建立殖民统治后政治上采取高压手段,经济上大肆掠夺,民族矛盾激化;各个阶层普遍不满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推行宗教歧视政策,士兵反英情绪高涨。 19世纪下半期,印度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组织了国大党,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概况 1857年密拉特事件是导火线,义军占领德西,形成占西等起义中心,封建王公成为领导者,英国采取了分化政策,1859年镇压了起义。 1905年印度反英斗争高涨,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在斗争中起了领导作用,印度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1908年孟买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并进行了武装斗争。
领导力量 封建王公 民族资产阶级
参加者 封建王公、土兵和农民 民族资产阶级、工人和社会其他阶级
斗争方式 以武装斗争为主 政治罢工和武装斗争相结合
性质 反对殖民主义的旧式农民战争 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
意义 1、是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重要力量和广大人民广泛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广泛性);2、展现了印度人民英勇抗击殖民者的决心和勇气;3、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迫使英国殖民当局改变统治政策;4、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
(4)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19世纪70年代后期欧美工人运动的重新高涨;马克思、恩格斯对工人运动的指导;第二国际的成立;第二国际的组织形式;第二国际历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及其作用;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思潮的泛滥;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列宁主义的诞生。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时间 19世纪80年代前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前期
思想 1、条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弊端日益暴露;阶级: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理论: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主观: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研究并指导党的组建工作。2、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内容: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断言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代替;提出了无产阶级暴力斗争学说、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信念及国际合作原则。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4、意义: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1、条件: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组织:俄国出现马克思主义小组;主观:列宁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积极进行准备工作。2、标志: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3、内容: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的纲领。4、意义: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国际 第一国际条件:1、1848年革命失败后,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2、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人队伍壮大;3、工人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并逐渐走向国际联合;4、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经验,进行理论研究。建立:1864年,英国伦敦,国际工人协会。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 第二国际条件:19世纪晚期工人运动高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各国工人政党和组织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指导。建立: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成立大会。组织形式:松散,各国党独立自主。主要活动:前期:内部左中右三派;后期:修正思想泛滥。影响:前期推动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促进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三国际条件: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各国工人党纷纷成立。建立:1919年3月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通过《共产国际行动纲领》。组织形式: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是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各国共产党都是他的支部,受他领导。
其他 巴黎公社背景:国际: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国际成立,国际工人运动发展,普法战争爆发。国内:普法战争战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第二帝国建立第二共和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胜利。建立:1871年3月,是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雏形。措施:政权建设:废除旧军队、警察、法庭、议会,代之国民自卫军,工职人员由选举产生;经济建设: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失败:1871年5月意义: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制的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其经验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公社战士英勇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将永垂史册。 19世纪晚期欧美工人运动特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逐步走向高潮。表现:工人罢工次数增多;规模扩大(最大的是1886年芝加哥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日的“五一”大罢工);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运动领导人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迅速成长;各国纷纷建立工人阶级政党或组织;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工人运动保持密切联系,并经常给予指导。损失: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 共产国际七大背景:在全世界受到法西斯和战争的威胁的情况下,为了更好的领导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召开:1935年,莫斯科。内容:季米特洛夫作重要报告,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加强各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性。意义:指导了各国共产党的行动,推动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
(5)帝国主义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008年全国Ⅱ.21)图为历史上某次战争的形势图。该图所示战局的时间是
A.1812年 B.1914年
C.1918年 D.1941年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4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 全面内战的爆发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方针、策略;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的爆发;人民军队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2010年全国Ⅰ.16)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2)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军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胜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解放军突进中原;其他解放区军民转入反攻;战略决战时机的成熟;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胜利的伟大意义及原因。国共争取“和平”的不同方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北平和平谈判;国民政府统治的覆灭;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和基本经验;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规律。
无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
时期 发展历程及主要事件 特点
中共创立时期 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力量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民大革命时期 开始: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共合作,共同进行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的革命运动
高超: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
失败: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1927-1935年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1935年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1928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 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的全民族抗战
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开辟抗日的敌后战场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 1945年,争取和平民主的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中共进行了反独裁、反内战的人民民主斗争
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解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完成
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被推翻
近代列强侵华
项目 19世纪中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世纪早期 一战期间 20世纪20-30年代 20世纪20-40年代 20世纪40年代后期
军事侵略 两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日俄战争 间接侵华为主 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 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 美国扶蒋反共,帮助蒋介石打内战
政治侵略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 《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日俄《朴茨茅斯合约》擅自划分两国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 日本凭借“二十一条”企图毒霸中国 《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复到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事实上确立了美国毒霸中国的地位
破坏主权 领土、司法、领海、关税、贸易、内河航运等主权遭到破坏 在华投资设厂,设使馆界,武力控制,干涉中国内政等 日本在“二十一条”中试图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 列强共同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日本全面侵略中国,从各方面破坏中国主权 美国干涉中国内政。插手解放战争
扶植代理人 和清政府初步勾结——“借师助剿” 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由扶植清政府到扶植袁世凯 从扶植袁世凯到对各派军阀“分而治之” 日本和美国各自扶植代理人 日本扶植傀儡政权;英美扶植蒋介石集团 英美扶植蒋介石集团同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
干涉革命 和清政府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 直接出兵镇压义和团运动 干涉和破坏义和团以及此后的革命运动 干涉国民革命运动;帮助国民党镇压红色根据地 帮助国民党答内战
经济侵略 以商品输出为主,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 逐渐转向以资本输出为主,在华投资设厂开矿修路和贷款 继续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日美加剧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 日美在华投资急剧增长 日本对沦陷区进行残酷掠夺,企图将中国变为其经济附庸 美国商品独霸中国市场,民族资本主义受到毁灭性打击
文化侵略 设教堂,自由传教,宗教侵略成为列强侵华的重要手段 设立学校 日本在沦陷区推行奴化教育
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的比较
比较类别 重庆谈判 北平谈判
不同的 力量对比 国民党在军事上有优势 国民党军队败局已定
主要目的 国民党制造民主的假象,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 国民党意在通过缓兵之计实现“划江而治”
相同点 过程 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谈判,其实质都是为了维护国民党的统治而实施的缓兵之计。
结果 所达成的协议都是中共主动提出并努力争取得到的。
影响 中共通过和谈挫败的国民党的阴谋,都因国民党缺乏诚意导致建立民主政治的机遇丧失。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0 北洋军阀的统治
(1)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和护国运动
袁世凯专权与称帝 “二次革命” “二十一条” 护国运动
袁世凯专权;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教仁案;善后大借款;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二十一条”;五九国耻;中华革命党;护国运动和洪宪帝制的破产。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背景 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无产阶级的壮大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原因;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概况;对发展民族工业作出贡献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宗敬、荣德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的长大。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2国共两党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工农武装起义 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 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国民政府的屠杀政策;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与实践;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土地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2)日本大举侵华
九一八事变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的建立;一二八事变;上海军民抗战和《淞沪停战协定》;抗日义勇军;杨靖宇和东北抗日联军;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
(3)红军的战略转移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王明的“左”倾错误和中央苏区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华北事变 瓦窑堡会议 “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何梅协定”;所谓“华北五省自治”;瓦窑堡会议与中国共产党确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20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1)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和影响
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及珍妮纺纱机、改良蒸汽机、轮船、蒸汽机车等等发明;法国、美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情况;工业革命的影响。
(2007年全国Ⅰ.23)《欧洲经济史》描述了18世纪中期以来欧洲某些地区出现的现象,“贵族的炫耀生活,受到财富日益增长的资产阶级的仿效,甚至受到挑战。虽然他们有时被人轻蔑地说成是‘暴发户’,但是,他们的购买力形成了他们自己竞相仿效的基础”。这段描述说明
A.工业革命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 B.科技进步降低了生产成本,物价相对低廉
C.政治革命使封建贵族告别了昔日生活D.启蒙思想的传播消除了人们的等级观念
(2008年全国Ⅰ.19)诺贝尔奖获得者道格拉斯.诺斯写道:“假设一位古希腊人能被奇迹般地送到1750年的英国他或她会发现许多熟悉的事物。不过,如果希腊人再晚两个世纪被送来,就会发现,自己宛如置身于一个“幻想的”世界,什么都不认识,甚至什么都不理解。”作者提出后一种假设的主要历史依据是
A.工业社会形成与发展 B.人口爆炸性增长
C.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 D.各国间交往密切
(2008年全国Ⅱ.20)在英国,1811年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1/3,1931年占1/4,1951年降至1/5以下。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化进程加速 B.农业机械化的实现
C.对外移民的增加 D.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2009年全国Ⅱ.22)19世纪中期的一位英国记者报道:“没有一个曼彻斯特的工人没有钟表,这是他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东西……(他们)最通常的物品是那小小的荷兰机械,有一个忙碌的摆,在整个世界面前公开而公正地摆动着。”这一材料表明,当时的曼彻斯特
A.钟表工业非常发达 B.工厂纪律严格 C.工人消费水平较高 D.贫富差距缩小
(2009年全国Ⅱ.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民为主体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
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 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
(2010年全国Ⅰ.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2010年全国Ⅰ.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有时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
(2)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及其暴露的矛盾;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独立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主要内容;19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走向联合的趋势;第一国际的成立;法国在普法战争失败后的政权更替;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历史意义。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内战 德意志统一 意大利统一 日本明治维新
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措施及其评价;美国的领土扩张和西进运动;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林肯;美国内战过程及其意义;《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德意志统一的历史条件及其影响;俾斯麦及其“铁血政策”;普鲁士发动的三次王朝战争;意大利统一的条件、过程及其评价;加富尔;加里波第;德意志、意大利统一的异同;19世纪中期日本幕府统治的危机;倒幕派的形成;武装倒幕;明治政府的成立;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及意义;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俄国1861年改革 美国内战 得意志统一 意大利统一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原因 根本:农奴制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直接:克里米亚战争失败。 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废奴运动的高涨使南北的矛盾日趋尖锐;代表北方资产阶级利益的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内战的导火线。 必要性: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德意志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分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人民都要求统一。可能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根本动力;普鲁士具备统一的能力;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为统一提供了保证。 必要性:处于分裂状态,大多数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的运动高涨。可能性:撒丁王国在加富尔改革下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并采取灵活的外交方针。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和发展;幕府统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民族危机严重;中下级武士武装倒幕成功。
目的 挽救封建统治危机。 方式:王朝战争。 方式:王朝战争和人民起义。 巩固新政权,发展资本主义,实现民族振兴,建立近代化的国家。
内容概况 农奴在法律上有人生自由;农奴可高价赎买一块份地。 1861年内战爆发,北方在军事上处于劣势;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战场形势得到扭转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后北方开始掌握主动权;1865年结束。 1864年普奥对丹麦作战;1866年普奥萨多瓦战役后统一了德意志北方诸邦;1870年普法色当战役后南方诸邦并入北德意志同盟;1871年完成统一。 1859年对奥战争,北部基本统一;1860年加里波第远征两西西里,后将政权交给撒丁王国;后来借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之机赶走了奥地利和法国势力;70年代最终完成了统一。 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经济: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军事:实行军事改革,积极准备对外侵略扩张。文化:推行“文明开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发展近代教育。
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意义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步伐。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消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促进了经济发展。 结束了分裂状态,为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德国成为新兴强国,改变了欧洲的国际格局。 结束了异族压迫和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改变了落后状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实现民族独立,成为亚洲强国。
局限 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农奴制残余。 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 统一后继承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 封建残余势力仍很顽固,资本主义发展困难重重。 保留大量封建残余;随着经济势力的增长开始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运动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同
项目 早期资产阶级改革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革命和改革
条件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发展及早期资产阶级的壮大 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工业资产阶级的兴起
任务 推翻封建统治,确立资本主义道路 为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排除障碍
领导主力 资产阶级,新贵族,工人、农民、手工业者 工业资产阶级,工业无产阶级
方式 资产阶级革命 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统一)
结果 推翻封建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在少数国家确立 清除了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障碍,资本主义制度在更多国家的确立
相同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阻;(目的)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结果)都取得显著成效。
英美法俄日德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道路
发展障碍 走上发展的形式 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英国 封建专制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 没收一切封建土地,进行大拍卖
美国 殖民主义制度 双重性质的革命 通过《宅地法》有偿分配西部国有土地
黑人奴隶制度 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 封建专制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 沉底摧毁封建土地所有制,将土地分成小块卖给农民
俄国 封建农奴制度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农民获得自由后赎买份地
德国 政治分裂 自上而下的王朝统一战争 ——
日本 封建幕府制度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废除土地买卖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
明治维新成功与戊戌变法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 中国戊戌变法
社会背景 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力量 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推翻幕府统治 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政策措施 强制推行,大刀阔斧地改革,全面有效实施 变法法令如“一纸空文”各地阳奉阴违
国际环境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亚洲 帝国主义时期;列强掀起瓜分中国高潮
变革影响 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推动民主革命进程
德意志和意大利统一的比较
德意志 意大利
背景 国家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国家分裂阻碍经济发展并受异族压迫
方式 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外交与战争相结合 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外交与战争相结合,人民自下而上的革命战争、借助外力、利用国际环境
对奥态度 普鲁士排挤奥地利掌握统一的领导权 驱逐奥地利的民族压迫
性质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和民族解放运动
过程 完全依靠自身力量。 人民群众发挥了很大作用,较多的借助了有利的国际形势。
相同 (背景)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都有一个领导统一的核心力量和核心人物;(任务)实行国家统一;(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的方式;(结果)都在19世纪70年代实现了统一。
(2008年全国Ⅰ.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 B.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
C.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 D.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
(2009年全国Ⅱ.19)美国历史学家平森认为,德国在短短30年间,“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术、金融和工业组织以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促成这一巨变的主要原因是
A. 垄断组织大量出现 B.从殖民地攫取巨额利润
C.自法国获得割地赔款 D. 德意志统一的完成
(2010年全国Ⅰ.21)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者,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
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况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列强加紧全球扩张的原因和条件;英国的侵略扩张及特点;法美的侵略扩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建立;俄国的侵略扩张及特点。
(5)亚洲革命风暴
欧洲列强工业革命前后侵略亚洲的范围、目的、方式和主要危害;亚洲革命风暴的性质及五次重大起义;伊朗巴布教徒起义;密拉特事件;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性质和作用。
工业革命前后列强扩张的比较
工业革命前 工业革命后
原因 新航路开辟,获取商业利润 工业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
目的 掠夺财富,积累原始资本 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方式 赤裸裸的掠夺 经济、军事入侵相结合
表现 荷英法为主 英俄德美为主
范围 世界局部地区 全球
结果 大量财富流入列强国内 使资本主义在全世界确立了统治地位,把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影响 亚非拉贫困落后,东方开始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印度民族大起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印度民族大起义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和高压政策;密拉特事件引发了民族起义 腐朽的封建统治和剥削;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自然灾害严重
发动方式 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拜上帝教
领导者和主力 封建王公领导的、土兵充当主力的民族大起义 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起义
斗争对象 殖民主义 封建主义和殖民主义
失败原因 英国殖民当局采取镇压与分化并用的两手策略以及封建王公的叛变 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2009年全国Ⅱ.18)1835年,印度总督本丁克决定:“英国政府的伟大目标应该是在印度本地人中间提倡欧洲文艺和科学,所拨了的一切教育经费最好完全用在英语教育上。”这表明英国当局力图
A.将英语教育融入印度本土教育 B.以行政手段促进印度基督教化
C.在印度大力推选西方文化 D. 推动英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结合
(2011年全国卷.20) 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这表明当时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 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 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6 明 清(鸦片战争以前)
(1)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建立和君主专制的加强 《大明律》和特务统治的加强 八股取士 靖难之役和营建北京
明朝的建立,明朝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中央和地方官制的调整;《大明律》,锦衣卫和东西厂的设置;八股取士;靖难之役;营建北京。
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与职能
朝代 监察机构 职能
秦朝 御史大夫 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两汉 刺史 巡查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取得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北宋 通判 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
元朝 御史台 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明朝 提刑按察使司 负责地方监察和司法
厂卫特务机构 锦衣卫负责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不受司法部门管辖。东厂西厂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科举制的发展
时间 阶段 概况
隋朝 创立 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 完善 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并实行“自荐求官”制度开元时任用高官支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宋朝 发展 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严格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减少考试科目,实行糊名法,增加取士名额。王安石变法中废除明经诸科,重视经义、时务、律令和断案
明朝 弊端暴露 实行八股取士,科举制走向极端
中国古代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名称 内容 影响
分封制 把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诸侯的权利很大 在一定程度上对稳固统治有利,但导致了地方分裂割据等现象的产生
郡县制 在地方设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是我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
郡国并行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兼有封国制。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直属朝廷 导致“七国之乱” 等分裂割据现象的出现
编户齐民制 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 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加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猛安谋克制 既是军事组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加快了金的社会发展和女真族的封建化进程
行省制 在地方设置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有效地控制了地方,对后世影响深远
三司制 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民政和财政、监察、司法和军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 大权统归中央
土司制 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但他们必须效忠朝廷,按时向朝廷缴纳贡赋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中央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规律:地方行政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汉至宋朝实行郡县制,元朝以后实行行省制。不断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权力;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格。
(2)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和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危机 明末农民战争
明朝中后期政治危机的主要表现;皇帝不理朝政,奸臣严嵩父子把持朝政;宦官专权和东林党的反宦官斗争;土地兼并愈演愈烈;陕北起义;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
(3)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满洲的兴起和建国 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 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 文字狱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八旗制度;后金的建立及其与明朝的战争;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清军入关和统一中国;军机处的设立;清初的文字狱。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
名称 内容 影响
三公九卿制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管理军事 三公九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使皇帝能够有效掌握中央和地方权力
三省六部制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 我国封建官僚制度趋于成熟
省台院制 中央设立中书省、御史台、枢密院和宣政院 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新发展
内阁六部制 明初设立内阁,由低级官员组成。清朝继承并进一步完善 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军机大臣制 雍正时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理藩院制 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管理
规律: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以加强君权为主要目的,皇权不断得到强化,而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受到牵制和制约。从发展进程来看,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突出。明代废除了丞相,皇权空前强化。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两汉 汉承秦制 郡国并行制、刺史制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唐后期大量设节度使
宋朝 设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 设路州郡,置通判、转运使
元朝 设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设三司
清朝前期 设军机处
趋势 中央权力日益集中于皇帝 地方权力日益集中于中央
(2007全国卷I .14)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D)
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 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
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 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
(4)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一条鞭法和摊丁人亩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资本主义萌芽 对外贸易
一条鞭法;更名田;摊丁入亩与地丁银;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商贸城市和市镇的蓬勃兴起;闭关政策。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
名称 时间 主要内容 意义或影响 备注
相地而衰征 春秋齐 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税。 承认土地私有。
初税亩 春秋鲁 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照实际的田亩数收税。 承认土地私有。 农业税的开始
编户齐民 汉 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成为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的多少承担国家的田租、人口税、兵役和徭役。(更赋) 我国完整的赋税制度开始形成。 编户的农民有四种负担。
租调制 北魏 均田制下的受田农民,每年必须向国家交纳一定数量的田租(谷物)和户税(帛或布)。
租庸调制 隋唐 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做“庸”。(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财政收入;巩固府兵制。 以庸代役(实物代替劳役)。
两税法 唐 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秋两季纳税。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制度; 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 北宋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减轻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以货币代替劳役)。
一条鞭法 明后期 将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相对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征收货币地租。
摊丁入亩 清前期 把丁税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生控制进一步松弛;有利于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 废除了丁税。
1、中国古代赋役的主要内容
(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或其他苛捐杂税。
2、中国古代赋役的演变趋势
(1)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土地多少为主转变,如两税法;(2)形式由以实物为主向以货币为主转变,如一条鞭法;(3)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4)时间由不定时向定时转变,如两税法;(5)服役由必须服向可以拿钱物代替转变,如庸和募役法;(6)手续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7)封建人身控制由紧到松弛直至废除人头税;(8)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税逐渐加重。
3、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内容特征分类
(1)以人丁为征收标准:编户齐民、租调制、租庸调制;
(2)以田亩为征收标准:初税亩、相地而衰征、方田均税法;
(3)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4)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
中国古代农作物栽培、引进及推广
时期 表现
农作物品种 商朝 黍稷麦稻豆(五谷)
魏晋南北朝 品种增多,洞庭湖、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
唐朝 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
北宋 北方的粟麦等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棉花的种植从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
清朝 玉米、甘薯不断推广种植;棉花、桑蚕、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新品种的引进 西汉 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桃、胡瓜、胡麻、胡豆等传入中原
唐朝 地中海的莴苣、印度的刀豆、波棱国的菠菜等传入中国
北宋 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传播到江淮地区
明中后期 从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甘薯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时间 表现
商朝 重视商业,以贝为货币;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成为“商人”
春秋战国 商业发展,各地产品互相交流,形成了中原市场
西汉 商业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商业通道四通八达;城市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同周边少数民族的贸易相当频繁
魏晋南北朝 商业一度萎缩,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比较,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
隋唐 商业比前代更为繁荣,货币统一(开元通宝),市场发展(长安分为西市和东市;市中有邸店和柜坊;唐后期农村定期举行草市)
北宋 大城市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农村中有些集市发展为固定的市镇;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明清 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投放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出现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2011年全国卷.13)明后期,某地佃户将收获的好米换取银钱自用,劣质米交租,丰收之年也声称歉收,拖欠地租“渐以成风”,官府勒令田主完粮纳税,“于是称贷(借高利贷)完官而田主病”。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D)
A.商业的发展冲击农业 B.佃户人身依附关系弱化
C.佃户与地主矛盾激化 D.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
(2009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控制自耕小农,据以征收赋税、调发力役,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在此之前,历代的赋税征收,或据田亩,或按人口,或据户头,收取粮食、丝绢等实物,有时亦收取钱币,名目与内容时有变化,税额也各有不同,但无不以个体农户为基础。清查户口、人丁,尽可能抑制豪强兼并土地,防止自耕小农破产,均是历代一以贯之的政策。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清代“摊了入亩”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土地兼并不再是政府关注的主要问题,对土地实际占有状况的清查与登记成为政府经济管理的重要活动。
——据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等
材料二:表4: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表(税额单位:细粮亿公斤)
时间 农业实产量 实征农业税 农业税占实产量%
合计 正税 附加 合计 其中:正税
经济恢复时期 3806.50 494.54 443.88 50.66 13.00 11.70
“一五”时期 8017.80 933.21 847.45 85.76 11.60 10.60
“二五”时期 6983.20 833.32 745.66 87.66 11.90 10.70
1963—1965年 5004.50 374.02 333.42 40060 7.50 6.70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
材料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今年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年的这个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
一一摘自温家宝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3月5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前后中国古代赋税征收的特点及变化的原因。(l4分)
答:特点: 两税法实施以前,以自耕小农,人丁为主要征收对象,以征收实物为主; 两税法实施以后,逐渐以土地为主要征收依据,以征收货币为主。
原因:土地兼并趋势难以遏止,小农破产,租佃关系成为普遍现象;生产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商品经济不断发展;政府适时调整税收政策,保证财政收入。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取消农业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的认识。(8分)
答:取消农业税是党和政府长期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综合国力增强的结果,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的取消,意味着中华文明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标志着国家政策的重大转变;由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由重视积累,优先发展到关注民生,共享改革成果,由重视城市建设到强调城乡统筹发展;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
(2010年全国Ⅰ.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瓷器、潮州的锦、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增”,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高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方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动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薛福成等早期维新思想家关于工商业的主要观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12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
答:(1)特点:国内市场区域性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影响:冲击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
(2)观点:工商立国;与列强展开以工业为基础的商战;破除传统,培养和尊重工商技术人才。背景:重农抑商、闭关锁国,落后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列强入侵与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洋务运动。
(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使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2010年全国Ⅱ.37)(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二: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被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沿线导致较大的发展。
帝国主义的侵入把大批商品送进来,只能使人失业,不能使人得业。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无力吸收多数游民无产者。“外国商品来的愈多,制造游民无产者的功用便愈大;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的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从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江南城镇的特点及其兴起的背景。(12分)
答:特点:以工商活动为主要功能;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6分)
背景:江南地区农副业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6分)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和影响。(12分)
答:特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近代工商业的推动;铁路等新式交通的影响;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色彩。(6分)
影响:改变城市布局;成为列强商品、资本输出的基地;加强自然经济的瓦解;引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转变(6分)
(3)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的差异很大,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答:中国:列强经济侵略,近代工业发展缓慢,破产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4分)
英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4分)
(5)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蒙古、新疆地区的关系 和西藏地区的关系 改土归流 台湾府的设置 清朝的疆域
明朝与鞑靼、瓦剌的关系;明长城;俺答汗与明朝修好;平定准噶尔贵族的叛乱;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土尔扈特部归国;明朝对西藏的管辖;清朝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明朝的土司制度;明清的改土归流;清设置台湾府;清朝的疆域。
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和平
类型 表现
战争 反对民族掠夺的战争 主要表现为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民族的掠夺。匈奴与西汉之间,突厥、回纥与唐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两宋之间,蒙古与金明之间都曾发生过这类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 金灭辽、北宋,蒙古灭金,元灭南宋
维护统一的平叛战争 这是中央政权为巩固统一反对分裂而进行的战争。康熙平定葛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民族政权间的战争 两宋时期的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宋金战争
和平 和亲 西汉与匈奴、唐与吐蕃回纥
互市 汉匈的互市、北宋与辽夏的榷场贸易、明与鞑靼的互市
出使 两汉时派张骞、班超出使西域
会盟 唐和吐蕃的会盟、辽宋之间的澶渊之盟
册封 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怀仁可汗)、唐玄宗册封大祚荣(渤海郡王)、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云南王)、清顺治帝册封五世达赖(达赖喇嘛)、清康熙帝册封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
中国历代边疆各族的发展及与中央的关系
秦汉 隋唐 宋元 明清
藏族 (P )7世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政权;贞观时,文成公主入藏;8世初,金城公主入藏;9世唐蕃长庆会盟。 (P )[元]1246降元,设宣政院管辖。 (P )[明]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清]册封宗教首领(顺治)达赖喇嘛和(康熙)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立金瓶掣签制度。
蒙古 {西域}(P )[西]张骞于前138和119年两次出使,“凿空”;前60年设西域都护。[东]班超经营西域。 (P )12世中后期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1206建立蒙古政权,灭西夏和金(1234年),招降吐蕃,征服大理;1271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灭南宋,1279统一,1368灭亡。 (P )[明]初分鞑靼、瓦剌等部;永乐间,接受明封号;中期修长城;后期俺答汗与明修好。(P )[清]初,分三部,“联蒙制汉”;1757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1771土尔扈特部归国。
靺鞨女真满族 (P )7世中期黑水、粟末两部强大;7世末,粟末大祚荣建立政权,玄宗封其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8世纪前期,设黑水都督府。 (P )[北]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1114完颜阿骨打抗辽,1115建金,推行猛安谋克制,1125灭辽,1127灭北宋,1141绍兴和议,1234被蒙古灭。(P112)[元]被视为汉人。 (P )[明]建州等部,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1616建立后金,皇太极改族名满洲,1636改国号为清, 1644顺治入关,1912被推翻。
回纥 (P )太宗设瀚海都督府;8世中期骨力裴罗统一,玄宗封怀仁可汗;安史之乱助唐平叛;8世后期改名回鹘,9世中期瓦解。西迁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中亚。 (P )1762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西南 (P )7世前期,(彝族、白族)南诏强大建立政权;8世前期,皮罗阁统一六诏,玄宗封其为云南王。 (P )[宋]大理。[元]云南行省,设土知府和宣慰司管辖。 (P )[明]永乐间设贵州布政使司,始改土归流。(P )[清]康熙平“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完成改土归流。
其他 匈奴(P )[秦]冒顿单于统一北方,占河套;(P )蒙恬夺河套,筑长城。(P )[西]初,和亲;武帝,卫青、霍去病三次反击;元帝,昭君出塞。(P )[东]初,分为南北,南臣汉;前期,窦宪、窦固大败北匈奴。 突厥(P )6世中期建立突厥汗国;隋初分为东西两部;贞观初灭东突厥,俘颉利可汗,设都督府;太宗征服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高宗灭西突厥,武则天置北庭都护府。 契丹(P 6)10世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建立契丹国,耶律德光夺取幽云十六州,947国号为辽, 1005澶渊之盟。(P )[元]被视为汉人。党项(P )1038元昊建夏, 1044宋夏和议。
中国历代中央与边疆的(管辖)关系
西藏 台湾 云贵 新疆 北方 华南 东北
秦 (P )设九原(包头)、陇西(临洮)郡。 (P )设桂林、南海和象郡。 (P )设辽东郡。
汉 (P )武帝设滇、夜郎郡,赐滇王、夜郎王印。 (P )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开始归属中央政权。 设河西四郡。 (P )设南海等九郡。
吴 (P )孙权派卫温 、诸葛直率军浮海至夷洲。
唐 (P )贞观时文成公主入藏;8世纪初金城公主与尺带珠丹和亲;9世纪唐蕃长庆会盟。 流求。 (P )玄宗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P )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P )726年在黑水靺鞨设黑水都督府,玄宗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这些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元 (P )设宣政院管辖,标志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P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P )设云南行省。设土知府和宣慰司管辖。 (P )设甘肃行省和岭北行省。 (P )设江西和湖广行省。 (P )设辽阳行省。
明 (P )设乌思藏和朵甘都司;建立僧官制度。 (P )164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P )设贵州布政使司。 (P )设奴儿干都司。
清 (P )顺治赐 “达赖喇嘛”,康熙赐 “班禅额尔德尼”;雍正设驻藏大臣;乾隆建金瓶掣签制度。 (P )1662年郑成功收回台湾;(P137)1683年施琅败郑克塽,台湾纳入清朝版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P )康熙平“三藩之乱”,1726年雍正改土归流。 (P )1672年设伊梨将军。 (P )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 (P )设广东和广西省。 (P )设黑龙江、吉林、盛京将军辖区。
(2007年全国Ⅱ.17)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
A.金瓶掣签确定 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
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 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
(2009年全国Ⅱ.14)图3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2008年全国Ⅰ.39)(60分)根据材料和图7(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一位西方史宇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土尔扈特回归租国大事年表
1629年 漠西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部徒步仗尔加河
1632年 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
1640年 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各王公会盟,制定《蒙古—卫拉持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的根本大法
1644年 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部阵亡
1645年 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迫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部游牧区域。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部征兵。
1655年 土尔扈特部同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
1657年 土尔扈特部向清朝 “贡驼马二百余。”
1672年 俄国指令土尔扈特部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部征兵。
1696年 土尔扈特部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葛尔丹
1712年 土尔扈特部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士访土尔扈特部,途中为俄国所阻。
1714年 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部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
1731年 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部汗国。
1756年 土尔扈特部汗回使团到热河汗宫觐见乾隆帝。
1765年 土尔扈特汗国渥巴锡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部的侵扰和掠夺。
1770年 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二万余人参扣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 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
1771年 1月17日渥巴锡率领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抵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
——摘自马汝珩马大正《飘落异域的民族》等
(2)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12分)
答: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8分);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4分)。
(4)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
答: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8分)。
(6)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尼布楚条约。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时期 特点 原因
秦汉 (1)交通广:以陆上丝路为主,海上丝路开始开辟;(2)范围大:同朝鲜、日本、西亚往来密切;(3)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4)地位高: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2)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流的新纪元;(3)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西亚、那样、南亚诸国的联系;(4)秦汉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5)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
隋唐 (1)范围更广泛:和非洲有直接往来;(2)形式更多样:出现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3)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 (1)政治稳定;(2)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对外交通发达;(4)对外政策开放;(5)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
明清 (1)对外政策有对外开放到闭关自守;(2)侵略与反侵略成为此时对外关系的一项重要内容;(3)出现“西学东渐”。 (1)明朝国力强盛和统治者开明是郑和下西洋的根本原因;(2)清朝为肃清东南沿海的抗清势力和防止欧洲殖民者的入侵而实行闭关政策;(3)欧洲殖民者为加强资本原始积累,利益有利时机侵略中国;(4)列强的野蛮行径引起中国政府和中国民众的抵抗
中国古代对外交通发展趋势:汉代以陆路为主;唐代海路并举;宋代以后以海路为主;明末清初,海路受到限制。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特点:先以陆路贸易为主,后以海路贸易为主;既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以官方贸易为主;对外贸易中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对外贸易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外贸易由开放到受到严格限制。
(7)明清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进步的思想家 明清小说 类书、丛书的编纂 西学东渐
明清时期文化的特点;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的著作成果;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明清小说;《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利玛窦与西学东渐。
《齐民要术》《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的比较
著作 内容 地位
《齐民要术》 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 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
《农政全书》 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介绍了欧洲先进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
《天工开物》 总结了明朝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 外国学者称他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比较角度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欧洲启蒙思想
政治条件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 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 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内容 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方案,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并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影响 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鼓舞作用
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
重农抑商 闭关锁国
概念 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产生于战国李悝变法,商鞅规定奖励耿耕织,禁止弃农经商,汉文帝重视农业政策,清楚回复经济饿调整等。 一方面严格限制中国人出海贸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表现 统治者强调以农为本,以商为末,强调民本意识;注意减轻赋税,防止农民大量破产;抑制土地兼并,稳固农业生产基础;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自由流动;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
原因 农业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生计;封建国家可以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社会的安定;根本原因是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必然产物 政治: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重要:防止倭患,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
评价 积极(古代前期以积极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加强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消极(古代后期以消极为主):长期的重农抑商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抑制,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从而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积极: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消极: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自身的发展,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拉大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中国古代文学
文学形式、成就、代表人物 时代背景 文学特色(风格特色)
先秦 《诗经》 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句式;语言丰富,内容古朴,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楚辞 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的新体诗歌;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
两汉 赋(司马相如《子虚赋》) 政治统一、经济发达,广筑宫室,田猎、巡游之风盛行 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唐 李白(诗仙) 盛唐 具有盛唐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炼
白居易 晚唐 大多批判社会黑暗
宋 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商业繁荣,城市生活丰富,“词”适应市井生活需求;“长短句”比诗歌更能灵活的表达情感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灵活自如的抒发情感,可配乐演奏
元 曲: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不满。 通俗生动,有的反映社会现实,有的批判社会黑暗
明清 小说:“四大奇书”,“三言”“二拍”批判现实的作品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对文学的需求增多;社会识字率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的不断完善;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评 数量繁多,内容丰富;题材多样,表达手法丰富;思想内容多变,既有歌颂商人、农民的作品,也有批判封建制度的力作;艺术水平高超,人物形象丰满
(2007年全国Ⅱ.1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 B.汉代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2011年全国卷.12)唐初编定的《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四部分类著录图书的原则,汉代的乐府民歌应著录于
A.经部 B.史部 C.子部 D.集部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11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及其兴起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四次探索
重大探索 时间 主要活动 结果及影响
维新变法 19世纪末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领导“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戊戌变法失败,但它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实业救国 19世纪末开始,贯穿整个近代 大力创办实业,同外资企业展开竞争 虽然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 20世纪初 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中华民国 结束了封建帝制,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新文化运动 1915年至20世纪20年代 早期“三提倡,三反对”,后期部分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彻底批判了封建主义思想,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的重播
近代前期学习西方的主要派别
派别 代表人物 阶级属性 主张 实践及结果 学习层次
抵抗派 林则徐魏源 地主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探寻强国御辱之道 未实践 器物层次
洋务派 李鸿章张之洞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统治 洋务运动,结果失败
维新派 康有为梁启超 资产阶级 救亡图存、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结果失败 制度层次
激进派 陈独秀李大钊 三提倡三反对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思想文化层次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学习层次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 学习内容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维新派 康有为 梁启超 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 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 孙中山 黄兴 三民主义 民主共和制
学习西方文化 激进派 陈独秀 李大钊 民主与科学 民主等思想
以俄为师 马克思主义者 李大钊 毛泽东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2009年全国Ⅰ.18)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2009年全国Ⅱ.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有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则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8分)
答: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论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有理。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北京及其作用。(12分)
答: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用: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2)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 五四运动的经过
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正义要求;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的初步胜利;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工人运动的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及其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二大的召开及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4)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北京政变 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 五卅运动 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国共合作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三大”;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及《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中共革命纲领的原则区别;黄埔军校的建立;军阀混战;冯玉祥北京政变;孙中山北上和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广东革命政府的两次东征;国民政府的成立和国民革命军的组成。
(2007年全国Ⅰ.17)1925年8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这支军队与以往各式军队的主要区别是
A.重视思想教育,配置专职政治干部 B.聘请外国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
C.实行征兵制,提高军队素质 D.通过军事学校,培养军事人才
(2010年全国Ⅱ.18)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 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迅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革命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008年全国Ⅱ.38)(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4 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 ,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
——(《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答: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答: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5分)
答: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答: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该联合苏俄。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中的观点的认识。(10分)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主义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但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5)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北伐军胜利进军 工农运动的发展 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直奉军阀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北伐战争的目的和主要对象;北伐的简况和胜利;北伐期间工农运动发展概况;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帝国主义制造“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案”;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北伐战争迅速发展的原因。
(6)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帝国主义的干涉 “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提出“整理党务案”;蒋介石与帝国主义及各种反动势力的勾结;“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李大钊遇害;“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运动的功绩、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2007年全国Ⅰ.20)下列哪一事件发生后,蒋介石开始掌握国民党最高军事权力
A. 中山舰事件 B. 整理党务案 C. 北伐战争 D. 迁都南京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专题3 三国 两晋 南北朝
(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江南农业开发及其影响;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北方农业与畜牧业的状况;新农具的创制与新技术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边疆地区的开发。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丝织业的发展;冶炼技术的进步;南方的青瓷与北方制瓷业;造纸技术的改进;造纸中心;商业的发展。
(2009年全国Ⅱ.39)(60分)阅读分析资料和图5,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鲁)肃对(孙权)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缝隙,可乘之机)。……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三国志 鲁肃传》
材料二:诸葛亮答刘备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太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一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鲁肃和诸葛亮对荆州认识的相同之处。(4分)
答:荆州地域广阔,特产丰富,是实现政治目标的战略要地。
(2)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鲁肃和诸葛亮提出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步骤。(12分)
答:鲁肃:夺取荆州,确保江东;进而占据长江流域,形成南北对峙;实现建立帝业的战略目标。
诸葛亮:夺取荆州,进占益州;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形成三方鼎立;实现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
(3)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荆州问题对孙、刘双方未来关系的影响。(4分)
答:双方围绕荆州必然展开激烈争夺;双方均视为主要敌人,为抗击曹操,在荆州问题上会有所妥协。(如考生答出历史分析需用史实予以证明等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科学技术 道教与佛教 唯物论思想家 文学和艺术
刘徽的数学成就;祖冲之的突出贡献;贾思勰及其《齐民要术》;裴秀的主要成就;郦道元与《水经注》。魏晋玄学与“清谈”;道教的发展。佛教的炽盛及其对社会的严重危害;范缜和《神灭论》;建安文学及其代表作品;陶渊明与田园诗;骈文;南北朝民歌;小说的兴起;《世说新语》。书法艺术的发展与王羲之等书法家;绘画艺术与顾恺之等画家;石窟艺术及其杰出代表。
(2010年全国Ⅰ.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
(2010年全国Ⅱ.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D)
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土德
21世纪教育网独家
精品资源,欢迎下载!!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K&S%5#U
21世纪教育网~~~K@s%U~~~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