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热点专题突破五:法治建设(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热点专题突破五:法治建设(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1年中考复习热点专题突破五:法治建设
典型时政材料
材料一 2020年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贯彻依法严惩方针,全国法院审结涉黑涉恶犯罪案件12639件,83912人。依法惩处了一批作恶多端的“沙霸”“路霸”“菜霸”村霸”,净化了社会风气。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2.5万件,2.9万人,积极配合境外追逃追赃,决不让腐败分子逍遥法外、逃避惩罚。
材料二 2020 年8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宪法宣誓仪式。根据宪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当选的全国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的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依法进行了宪法↓宣誓。
材料三 2020年11 月20日,广州刘某通过微博编造其女儿被老师体罚及被老师索要照顾费等虚假信息一案得到判决。被告人刘某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而受雇进行网络炒作的马某也获刑六个月。2019年12月,刘莱认为其女儿在学校受到体罚,先后在班级微信群、朋 友圈及微信签名处发布诅咒、辱骂、威胁老师的言论及图片。2020年3月~5 月,刘某通过微博持续编造其女儿被老师体罚及被老师索要照顾费等虚假信息,并以760元的价格向马某购买增粉、点赞、转发等服务,引发网络及公共秩序严重混乱。
核心知识呈现
1.我国积极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各类违法犯罪说明了什么?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黑恶势力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2)法律通过制裁违法犯罪,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3)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任何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4)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厉行法治,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推动法治中国建设。(5)党和政府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依法严惩各类严重刑事犯罪有何意义?
(1)有利于震慑黑恶势力违法犯罪分子,彰显法律的尊严和权威。
(2)有利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3)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4)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5)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6)有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3.为取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新胜利,我们应该怎么做?
(1)国家(政府):①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法律法规;②严格执法,依法从严惩治,对黑恶势力违法犯罪重拳出击;③建立健全监督和制约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④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增强公民的法治意识。
(2)公民(中学生):①学习扫黑除恶知识,宣传扫黑除恶政策;②树立法治意识,明辨是非,不参加黑恶团伙;③做守法的好公民,不做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事;④发现涉黑涉恶现象积极举报;⑤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4.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要向宪法宣誓?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这是维护宪法区威,巩固宪法根本法的需要。
(2)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宪法是实付法治国的根本依据。这是推进依法治国,实化依宪治国的要求。
(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和律效力,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这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
5.举行宪法宣誓有什么意义?
(1)有利于维护宪法权威,捍卫宪法尊严,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2)有利于保证宪法实施,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4)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
(5)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宪法的良好氛围,加深法治理念,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6.从权利与义务的角度说明刘某散布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1)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3)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意识,依法行使权利,而且要增强义务观念,自觉履行法定的义务。
(4)我们要依法履行公民义务,法律要求做的必须去做,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
7.刘某、马某因散布网络谣言被依法判刑说明了什么?
(1)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自由不是为所欲为,它是有限制的、相对的。无论现实世界还是网络空间,自由都是法律之内的自由。
(4)法治与自由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法治既保障自由,又规范自由。
(5)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6)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7)生活在法治社会,公民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例题探究
9典例1:(2020.梧州)梧州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自产生以来,制定了《州市烟花爆竹燃放管理条例》等3部针对城市建设等亭领域突出问题的地方性法规。在立法过程中,市人大常安会依照宪法要求,邀请专家顾问参与起草、论证还在城区内确定7个社区为立法联系点,促进立法工作下沉到最基层,体现民心所向。可见,市人大常委会
①实行良法之治,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②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
③行使地方立法权,积极推动法治梧州建设 ④推进开门立法,反映全体公民的意志和利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建设法治中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材料联系理论知识
[解析]首先材料主要反映的是立法过程,与执法无关,且市人大常委会没有执法权,排除①。“依照宪法”体现了依法立法,“邀请专家顾问、下沉到最基层”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②正确;制定地方性法规体现了行使地方立法权,③正确;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④错误。
[答案]C
典例2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要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这说明我国
①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②以法治建设为工作中心
③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就能建设平安中国 ④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法治中国建设。解答本题需要准确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十六字方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①④的说法都符合教材知识,都是正确的。②错误,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经济建设是国家工作的中心。③"就能”的说法太绝对,建设平安中国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只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方面,因此③错误。
[答案]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